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160

西出阳关故人多——阳关与阳关博物馆《说说敦煌》-敦煌国际馆 提起阳关,大家并不陌生,诗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作、委婉缠绵的《阳关三叠》使阳关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诗因阳关而流传百世,阳关因诗而扬名千古。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汉书》中记载的“列四郡、据两关” (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营造烽燧亭障, 建成阳关和玉门关),其中一关便是阳关。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


西出阳关故人多——阳关与阳关博物馆《说说敦煌》-敦煌国际馆


提起阳关,大家并不陌生,诗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作、委婉缠绵的《阳关三叠》使阳关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诗因阳关而流传百世,阳关因诗而扬名千古。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汉书》中记载的“列四郡、据两关” (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营造烽燧亭障, 建成阳关和玉门关),其中一关便是阳关。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 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为敦煌八景之一,许多诗人都写下诗篇歌咏。
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阳关烽燧遗迹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这座烽燧采用几层土块一层芦苇的方式层层叠压夯筑而成。现残高4.7米左右,底宽7米左右,顶宽6米左右,攀登烽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故称“阳关耳目”。阳关地区烽燧以“十”字形分布,有别于玉门关地区烽燧“一”字形分布的形式。以阳关遗址为中心,向东有大墩、山阙烽、白山烽,与敦煌郡相接;向南有南墩、元山子烽燧, 进入青海境内;向西有青山梁烽遂、海子湾东墩烽燧、葫芦斯太墩、 西墩烽燧等,进入新疆境内;向北有头墩、二墩、芦草井子等,和玉门关相接,并有都尉、候官及塞墙构成防御体系,显示了阳关四通八达的核心优势。同时,古代建关,选址非常讲究,阳关也不例外。据考古学家研究,阳关占据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 这里水源充足,具有渥洼池和西土沟这两大独立水源,军士借此水而生息。而在茫茫戈壁上,控制了水源,也就控制了关隘通道。
阳关烽燧以南就是俗称的“古董滩”,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
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俯拾皆是,故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故而才会有如此众多的历史遗物。距阳关烽燧东北方向3000米处有汉龙勒县(唐寿昌县)古城遗址,是汉唐时期的行政管理中心,东面的绿洲是渥洼池遗址所在地。
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遗址,传承发扬敦煌文化,2003年,在阳关烽燧以北的戈壁滩上建成了阳关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与周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整体呈现仿汉建筑风格,主要是由城楼、阳关研究所、阳关古街、两关汉塞陈列厅、丝绸之路陈列厅、工艺品展示厅等组成的仿古建筑群落。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我国西北地区建设最早的景点式遗址博物馆,也是甘肃省的第一家民营博物馆。馆内珍藏文物丰富,大家可以从讲解员那里了解更多关于阳关、敦煌乃至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知识。

阳关烽燧西南还有1993年修建的阳关碑廊,走入这座碑廊,不仅可以暂时地乘凉歇脚,还能欣赏到古代文人墨客写下的阳关诗篇遗迹,以及来阳关的部分政府要员和学术名流即兴题写的佳句妙语,颇能启迪后来者怀古之情怀。
阳关故址旁,有一条土红色自东向西延伸的低洼的路壕,这条大路被称为是“阳关大道”。谚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走尽崎岖路,踏上阳关道”中的阳关道就是指古丝绸之路出敦煌过阳关西去的丝路南道。后经引申演化,战医归来阳关道成为象征光明、希望、成功的阳关大道。
现今的阳关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由汉唐历史遗迹、大漠自然风光、生态农业观光以及阳关博物馆等景观构成,具有文化价值型、旅游观光型、休闲体验型等多元素景观。
景区现存有汉唐时期的古关、古城、古烽燧、古水源、古道、古塞墙、古基弈、古陶窑等众多文物遗址。景区东面有渥洼池水糸形成的一大片绿洲,南面有海拔高为5798米的阿尔金雪山作为天然屏障,形成了阳关特有的大漠绿洲、戈壁雪山的自然景观。
在宝石东来、丝绸西去的年代里,阳关作为中国最早的海关,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技术不断传到西方各国陈子湄,西方的宝石、葡萄等也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古老悠悠的文化体系一一华夏、印度、希腊、伊斯兰等文明在这里交流融合,传承发展;各国的商旅、使者在此交换关牒。值得一提的是,关牒、关照就是通行证,相当于现在的护照。现在,我们还能在阳关遗址博物馆见到根据历史记载研发的大约两千年前的关照复现,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一一阳关关照。后人将“关 照”引申,变成“给照顾”、“行方便”等意思。这时你会了解到我们日常交际中常说的“多多关照”的渊源了。
沧海桑田,物转星移,而今的阳关,已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荒凉之地,它已成为敦煌的丝路名关,中国的文明见证,人类的文化遗产。阳关所在地也已成为一个柳绿花红、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这使古老的“阳关三叠”又谱写了浪漫的青春畅想曲。“但有农田处,无不种葡萄”,每到金秋时节,阳关古道上处处都是果实累累,清香醉人的葡萄园,采一串新鲜诱人的葡萄,倍感“千里阳关葡萄浪,瀚海绿洲桃花源”的浓浓情意!(潘虹撰稿)
说说敦煌——全民编创敦煌讲解词选辑

全文详见:https://p66p.cn/4096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