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研讨会 在洞口召开 蒋子棠先生从事文学创作65周年-雪峰文艺【2018年第101期●总第357期】蒋子棠先生从事文学创作65周年暨《
暨《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研讨会 在洞口召开 蒋子棠先生从事文学创作65周年-雪峰文艺
【2018年第101期●总第357期】
蒋子棠先生从事文学创作65周年暨《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研讨会在洞口召开
6月8日上午,蒋子棠先生从事文学创作65周年暨《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研讨会在洞口县委党校3楼会议室召开。
研讨会由邵阳市文联,邵阳市作家协会、洞口县委宣传部主办,洞口县文联、洞口县作家协会承办。
蒋子棠先生,1935年8月生于洞口县高沙镇。1952年开始文学创作曾繁旭。1958年在《新苖》12期杂志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冶炼专家》。1962年,出席湖南省第三屇文代会。1979年加入中囯作家协会湖南分会。1989年任县文联副主席韦骁龙,同年,当选为邵阳市第十屆人大代表。先后担任洞口县第二、三、四届政协常委。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彩圈》和报告文学集《雪峰山下赤子情》(省图书舘收藏)《风雨七十年(上下卷)《美在民间》《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等专著,主编了20余万字的《罗溪瑶族乡志》。另有20万字的书稿《八十之悟》,即将出版。
2013年11月28日,湖南省文联给蒋老颁发了“湖南省从亊文艺工作六十年文艺家”荣誉证书。
1984年到1990年,6年间,蒋子棠主编《迴龙州》小报32期,发表了200多位作者的750多篇作品,发展县文联会员400多人,推荐20人加入市作家忇,两人加入省作协马建国是谁。先后有20多位作者在全囯各种文艺评优中获奖,开创了洞口县文学创作事业的新局面。
2003年1月18日,69岁的蒋子棠先生,实现了追逐长达半个世纪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入党后,连续坚持15年,为贫困群众送温暖,捐款捐物价值十多万元。
蒋子棠先生作品《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中的主要人物贺锄非,字友三,号元侠。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花古乡。他从小孤身离家投考黄埔军校,因年幼未被录取;后随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在贺龙领导的二十军任连长。
参加过南昌起义,属于资深的老革命者。由于起义失败与组织失去联系,于是回乡打工谋生,后来再从国民党基层部队干起,升至少将师参谋长,在抗战中为收复福州立下功勋。
抗战胜利后,他拒受蒋介石的中将军衔笼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湘西南竖起义旗,成立江南别纵队,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他一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为了救国救民,虽家贫却刻苦求学,尚年幼即投身革命,在敌营而忠贞向党,处乱世乃高举义旗,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后来虽被错划为“右派”,但终得平反,享年九十有一而终天年。
研讨会由洞口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袁国基主持。县文联主席文立中宣读了市文联主席张千山从北京发来的贺电。邵阳市文联副主席刘诚龙、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周伟、邵阳日报社文学编辑刘振华出席活动并讲话。蒋子棠先生的学生代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大校欧阳亮、贺锄非亲属代表贺家燕与会致词。洞口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奥金利斧校、县总工会、县外事办、县老干局、县文联、县作协、高沙镇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及全县文学作者30多人参加了会议。(洞口作协)
▲邵阳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刘诚龙讲话
▲邵阳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周伟讲话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大校欧阳亮致词
▲贺锄非侄儿贺家燕致词
▲中共洞口县委党校校长尹大操讲话
▲洞口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廖军讲话
相关资料链接
《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序
文/欧阳亮
蒋子棠老师的又一新作《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即将由团结出版社付梓发行,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蒋老师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写几句序言,令我有些受宠若惊。我作为学生,给老师作序,是莫大的荣誉;作为军人,给先辈树传,也感到十分的荣光棋坛小龙女。这既是对我的奖掖与抬爱,更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洞口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虽然地处偏僻,却当交通要冲,可谓水秀山清,人杰地灵。在中国近代史上,这里曾涌现了几个风云人物,发生过不少重大事件。
首屈一指的当数讨袁护国的蔡锷将军,电影《建党伟业》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不少的篇幅和镜头。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和我们一样,也是喝这山门河里的黄泥江水长大的。如今,山门镇上的蔡锷公馆已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远近闻名的红色景点。
我当兵入伍离开家乡,已经三十个年头。对于家乡的诸多历史,其实知之不多,后来读了些方方面面的书籍,才有所了解。我们上学时寝奴,“文革”才刚结束,改革开放的门窗露出了一丝缝隙,但人们思想依然保守,对于这些并不遥远的民国往事,似乎鲜少有人提起。记得山门河街上这座高大气派却墙皮斑剥的老房子里,还是在卖面卖冰棒的国营食品公司。村里人送交公粮,能在里面吃上一碗油泼臊子面,就是很大的享受。至于蔡锷公馆恢复成现在这模样,是我当兵离家多年以后才有的事情。
历史有许多精彩的片断往往被人们所遗忘。但总有一些人,令人心生敬仰;总有一些事,令人荡气回肠。如果没有人写出来、传下去,多少往事就被岁月慢慢湮没了。贺锄非与他的江南别纵队就是这历史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
贺锄非,字友三,号元侠,1908年出生于洞口县花古乡。他从小孤身离家投考黄埔军校,因年幼未被录取;后随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庄河便民网,在贺龙领导的二十军任连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属于资深的老革命者。由于起义失败与组织失去联系,于是回乡打工谋生,后来再从国民党基层部队干起,
李芳雯升至少将师参谋长,在抗战中为收复福州立下功勋;抗战胜利后,他拒受蒋介石的中将军衔笼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湘西南竖起义旗,成立江南别纵队,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他一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为了救国救民,虽家贫却刻苦求学,尚年幼即投身革命,在敌营而忠贞向党,处乱世乃高举义旗,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后来虽被错划为“右派”,但终得平反,享年九十有一。
江南别纵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正规军,存续的时间也十分短暂,但却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家乡的解放贡献了一份力量。
我知道在家乡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如袁也烈、向超中、王隆中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听父辈们讲,我的大伯祖欧阳范廉,从小也是这样接受了新思想,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走向革命,投奔在一姓贾的营长手下当文书,在乱世中东征西讨,后来据说是战死在湘乡牛舌山。
余生也晚,与贺锄非前辈相差整整一甲子,但我似乎能从老师的字里行间,读出先辈的心声来。先辈们为国家的兴衰安危呕心沥血,而我们也曾为个人的前途命运苦闷彷徨。
三十年前,我还在洞口四中上学,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在高考残酷的独木桥前,面对高不可攀的录取分数线,多少人铩羽而归。我由于英语瘸了一条腿,高考是彻底没有指望了。幸好那年头文学吃香,我决意另谋出路,靠手中的一枝秃笔改写自己的命运。当时主持县文联工作的正是蒋子棠老师,尽管我与他素昧平生,但通过书信往来,他给予我许多扶持和指点,使我高二时得以在《回龙洲》上发表第一篇习作,高三时又荣获洞口县青年文学竞赛一等奖。蒋老师的关爱与垂青,成为我人生道路的重要拐点。后来入伍到部队轻灵佩剑,凭着这点基础和爱好王泽霖,在文山会海中居然趟出一条崎岖小道来,直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步履蹒跚、负重前行。说是学生,却也惭愧,因为在文学创作上,我始终没有入门,最多只能算个业余爱好者。
蒋老师如今已届八十高龄,身子骨还十分硬朗,每餐能喝点小酒。去年老师路过上海,得以陪老师小酌几杯,我还有些赶不上他,因为我喝酒也没入门。老师退休以后,一直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著述颇丰,这些年先后出版了《彩圈》《雪峰山下赤子情》《美在人间》等多部著作。作为我县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既出了不少作品,也培养了不少新人。他不光对我个人恩重如山,于整个洞口的文学事业也功莫大焉!
老师于耄耋之年完成《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书稿,委实不易。且不说史料的收集、核实工作十分繁琐韦君梓,也不说创作的过程延宕多年,充满艰辛,单是文字的录入、校对,图片的拍摄、整理等,就不是简单的事情。本书作为人物传记,也许有些单薄;但作为文史资料,足以传承后人。
关于本书的写作缘起与经过,其实蒋老师在《我为什么要写〈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那是最好的序言,毋庸我再赘述宛如爱情。
我想,先辈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孜孜以求的就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就是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应该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努力践行强军强国的伟大梦想。
(欧阳亮,洞口人,现供职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大校军衔。载于2018年5月2日《邵阳日报》)
不忘初心的精神抵达
——读蒋子棠《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
文/袁姣素
当读到蒋子棠老先生在耄耋之年奔波整理的这部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传记《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不仅是对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浴血沙场的英烈们肃然起敬,也对蒋老的文学梦想和执守到老的信念感动与由衷敬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是的,精神就是信仰之花,精神就是人类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生活中奔跑向前的必需的动力之钙。如马·普顿尔说的——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
诚然,人和民族融为一体,更需要一座精神的长城,理想与信念的加持便是彼岸花开的灵魂抵达。在这个需要讴歌英雄的时代中微家校通,也需要发掘和颂扬那些曾经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们,让人们缅怀,让后人传承,让历史记住。如欧阳亮先生在此书序言中所言:历史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往往被人们所遗忘。但总有一些人,令人心生敬仰;总有一些事,令人荡气回肠。如果没有人写出来、传下去,多少往事就被岁月慢慢湮灭了。贺锄非与他的江南别纵队就是这历史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
贺锄非(1908—1999),男,字元侠,名苑林,号友三,洞口县花古乡人。1923年考入武冈县立中学,从小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立志投入革命事业,曾投考黄埔军校,因年幼未能如愿,后加入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在贺龙率部的二十军任连长,参加过南昌起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属资深的革命者。后因起义失败,为掩护部队转移走散,与组织失去联系,在苦苦寻找党组织三年无望后回乡谋生。1931年贺锄非考入陆军步兵学习第一期,1937年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1938年,陆大由南京迁湖南,贺锄非找到时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的徐特立三国求生记,要求介绍去延安参加革命部队。徐特立嘱咐他,“只要不忘革命,到处都可以革命,我们所缺乏的是军事技术理论,你应趁此机会好好学习,在这里起的作用楼兰绘梦,比延安可能要大。”陆大毕业后,他加入了国民党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但他对共产党的信仰自始至终没有改变,毕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与对信仰的忠诚。他因在抗战中因收复福州有功,荣获干城勋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他果断拒绝蒋介石的中将军衔笼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湘西南高举义旗,成立江南别纵队。与副司令员段公爽、政委唐盛、参谋长周临之、副参谋长林卫华等主要活跃在湘西南洞口、绥宁、武冈、城步及桂北一带为配合大部队采用迂回作战,深入敌后方,截断湖南敌军西窜后路,致使白崇禧部妄图以湘西南作为阻挡解放大军进攻广西的桥头堡计划破灭,加速了湖南的和平解放臀部诱惑,并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贺锄非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复职。曾为湖南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代表,第一届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至第五届湖南省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委员等韩莹棣。于1999年3月13日因病逝于长沙,享年91岁。贺锄非的一生是拥共、革命、充满传奇的一生。江南别纵队在解放前夕于民间,于历史都留下了关键而光辉的一笔。
愚以为,贺锄非与他的江南别纵队不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还是一块遗落民间的璞玉,无论是贺锄非还是江南别纵队都是放养在民间山水的一个传奇,解放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蒋老躬耕不辍,精心整理成册后,相信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众说不一的流传就有了归属感,真正是可以登堂入室、安然栖息了。这部长篇传记叙述详尽,语言质朴,史料丰富,用四十二个章节来穿针引线,完成了十七万多字的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作者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完成了贺锄非本人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扑汤蹈火、追求真理的历史资料和真实故事,展现了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和百姓的鱼水情深,以及他们深入敌后作战的胆识过人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虽说,江南别纵队严格意义上还算不得正规军,存续的时间也不长,但这支队伍却在十分关键的历史时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家乡、为全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一份坚实的力量。时至今日,贺锄非与他的江南别纵队在湘西南一隅仍然如雷贯耳,民间的各种传奇故事流传不息。当如欧阳亮先生在序言之感喟:人生如斯当无憾矣。
《贺锄非与江南别纵队》记录详尽卓一婷,叙事苍劲有力;章节安排引人入胜、险象环生,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向读者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云,还原历史本真,表明了党的正确路线、统战部署,彰显了党的伟大力量。是一部珍贵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性地方人物传记。贺锄非一生对理想与信仰的坚定追求以及他不忘初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赤子之心,值得后人传承与学习。
掩卷之余,不禁想到此书的作者蒋老,看人生夕阳的晚景燃烧得如此热烈而动情貔犰,他与贺锄非一样拥有坚贞不渝的信念,一生执守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不息,永不停驻。他们的这种相同的为理想而奋斗终生的精神追求,不忘初心的精神皈依,当为后辈效之,敬之,记之。在如今和平的年代,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的时代,我们,以及后人,应该铭刻历史的真实,记住猎猎有声的血染的党旗,走过硝烟、迈过风雨、穿过枪林弹雨,熬过漫漫征途的艰苦岁月,以及千千万万献身于祖国的解放事业的英雄们!
(原载2018年6月6日《邵阳日报》)
◆点击标题下方“雪峰文艺”四个蓝字,可以添加关注,第一时间了解更新动态。欢迎拿出你满意的作品,在《雪峰文艺》展示。
◆投稿邮箱:994981292@qq.com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622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