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80

游记专题——长歌行者2018申根游(三)-中博联智库文 / 长歌行者- 摄 / 长歌行者-- 编辑:中博联小婷 -斯洛文尼亚01欧洲总是不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小国


游记专题——长歌行者2018申根游(三)-中博联智库

文 / 长歌行者
- 摄 / 长歌行者-
- 编辑:中博联小婷 -
斯洛文尼亚
01
欧洲总是不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小国家,这次要介绍的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把“爱”写进英文国名的国家sLOVEnia——斯洛文尼亚,国名令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童话影片《纳尼亚传奇》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语:Republika Slovenija)。

而且还没完,更有趣的是首都的名字里也含着“爱”,卢布尔雅那——Ljubljana,在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属于南斯拉夫民族,捷克和斯洛伐克与波兰属于西斯拉夫民族,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属于东斯拉夫民族,语言和文化相近)语系里,“ljub”这个词根的意思就是“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国名首都名字都带着爱的国家的概况:
斯洛文尼亚是一个位于中欧南部,毗邻阿尔卑斯山的小国。西邻意大利,西南通往亚得里亚海,东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围,东北有匈牙利,北接奥地利。国土面积为20,273平方公里,比斯洛伐克还小一半,全国人口约205万人。
9~20世纪初,斯洛文尼亚一直在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1918年12月,斯洛文尼亚与其他南斯拉夫人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宣布独立。

1
2
2
3

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国力下滑严重,独立并于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后,斯洛文尼亚经济迅速重振,目前已崛起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07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元区,2007年12月21日正式加入欧洲申根区,也具备了欧洲贵族国家的四张身份ID:欧盟国,欧元区,申根签,北约组织成员。面积虽小,国富民安。
首都卢布尔雅那为首都及最大城市,到了欧洲的城市,最著名的建筑自然还是——大教堂,也许正是对上帝的敬仰,才使得居住之地变成了天堂般的伊甸园吧。古代欧洲的教堂地位是超过皇宫的,错过教堂也就错过了欧洲最精华的部分。下面介绍卢布尔雅那最著名的大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Cathedral of St. Nicholas):

教堂就在老城中心的三桥附近,是老城里除了山上城堡外最高的建筑了,在龙桥上也能望见它若影若现的双塔绿顶。据说教堂里面有非常令人震撼的壁画,可惜我早上去的有点早,教堂关着门进不去。浮雕铁门是这座教堂的特色,门上的这些雕像显得格外独特,没错,一颗颗外悬的教士头颅就长在铁门上。
教堂周边的景点非常多而且密集,还有当地的自由市场,看起来很像我国很多城市的小商品一条街,听说卢布尔雅那也是巴尔干半岛的中国小商品集散地所以这是卢布尔雅那游人最多的地方。
卢布尔雅那
02
卢布尔雅那老城中心的普雷舍伦广场,三段桥,龙桥,红色的弗兰西斯科教堂都很美。其中,龙桥是最有名的地标性建筑,建于19、20世纪之间的龙桥,是卢布尔雅那首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它有4个铜质龙雕像,分别位于四个角,张开着大翅膀,咧着嘴,十分霸气,龙桥虽然并不大但是还很有气势。
欧洲传统文化里,龙一般是邪恶的象征,可是卢布尔雅那把它当成城市的守护神。所以,卢市的别名又叫龙城。飞龙也成了这座城市的吉祥物,除了龙桥以外,可以从很多地方见到这个吉祥物,不少商店里的纪念品也有翼龙的身影。无论你在卢布尔雅那停留多久,龙桥一定是最不能错过的地方。桥上可以看看四周风景,感受当地文化,并且也是通向城堡的道路。



卢布尔雅那城堡高居市中心的小山丘之上,始建于公元11世纪,曾经被用来抵御外人的进攻而建,后来也被用作为监狱。城堡内的娱乐活动也很多,每年会在特定时间举办一些音乐会或是展览,圣诞节、新年还能看见烟火。现今的城堡内已被改造成集合博物馆、咖啡馆、餐馆、小礼拜堂等功能于一身的著名旅游景点。
可以登上塔楼俯瞰整个龙城市,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市,让眼睛得到了充分的滋润。卢布尔雅那背靠阿尔卑斯山,属于盆地气候,虽然8月盛夏,但温度不是很高,而且早晚温差大,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很舒适宜居。


难怪很多人来过斯洛文尼亚之后还想再来,短暂的停留,满满的惬意,与斯洛文尼亚的缘分起于上海世博会,当时各国场馆排队犹如长龙,只有它名气不大,游客稀少,所以是我第一个参观的场馆。小而美,简而精,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如今终于得以来访,不枉我兜了一大圈弯路特意过来,希望今后有缘再深入游览。
波兰共和国
03
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语:The Republic Of Poland),简称波兰,是一个位于中欧,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东与乌克兰及白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

波兰在10世纪末建立波兰王国,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为波兰立陶宛王国,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后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中亡国几个世纪,一战后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瓜分,战后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1980年爆发团结工会大罢工,1989年实行总统和议会制,同年改名为波兰共和国,后加入欧盟和北约。属于申根国,但有自己的货币兹罗提。
波兰目前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无论在欧盟,还是国际舞台的地位都与日俱增,在宗教信仰上也更加坚定,韩惠淑2016年11月19日,在波兰克拉科夫神恩大教堂内,在波兰总统的见证下,神父们宣布耶稣为波兰国王。

首都是华沙市,历史悠久,但华沙古城曾今在二战时期被付之一炬,当时波兰统治者懦弱无能,在希特勒攻占波兰时,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把华沙老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都作了测绘记录。
战争爆发后,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山洞里,虽然战争的惨烈,没能保住华沙老城,房屋街道全部被毁,但它的形象资料保存了下来。
二战结束后华沙人民靠顽强毅力韩小陌,重建了这座饱经苍桑的老城。后来,华沙老城作为特例,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一般是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为世界所有的古城作出了榜样,也对欧洲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它的:严格按原样重建,表明了波兰保留传统文化环境的真切心情,华沙的重生是13至20世纪建筑史上的不可磨灭的一笔。
这座复建的古城,象征了永不磨灭的历史星火相传黑金教父,代表了一种永不屈服的伟大精神。不禁联想到我国的圆明园,甚至更古时候的阿房宫,能否有一天得以重现?

伴着下午即将落日的余晖,来到这座古城,青石板铺砌的道路,残存的古城墙,伴着旁边民间艺术家婉转悠扬的琴声,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Dluga长街的尽头有一座半圆形的防御工事,便是瓮城巴比肯了。战后重新修复的红色城墙有着斑驳的痕迹,城墙外的护城河也早已干涸,洗去了战争的戾气,这座圆滚滚的红砖瓮城在朝暮中看起来很温暖。

穿过瓮城,便踏入了老城的中心,三步一名胜,五步一教堂。格雷斯圣殿教堂(Shrine of Our Lady of Grace Patron of Warsaw)和圣约翰教堂(Cathedral of St. John)紧紧相依,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圣约翰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高高耸立的暗红色尖顶格外引人注目;而一墙之隔的格雷斯圣殿教堂却是文艺复兴晚期的杰作,整体风格低调许多,但是教堂的大门却让人惊艳,由著名雕塑家Igor Mitoraj所设计的“天使之门”雕刻得惟肖惟妙,栩栩如生。恰好赶上两个教堂都有晚场弥撒,进去感受宗教文化,感谢上帝的引领!

老城中心广场有个美人鱼雕塑,是游客最多的地方,华沙美人鱼有这么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华沙有为美丽善良的姑娘,在外国侵略者入侵波兰的时候, 入侵者摧毁了城市、家园,杀害了许多无辜百姓,并且把这位美丽的姑娘抓走,姑娘为逃脱入侵者,逃到维斯杜拉河畔,姑娘为不落入入侵者的手中,纵身跳入湍急的河水之中。
很久以后,入侵者再一次侵略波兰,这位姑娘竟化身成人鱼,手持盾牌,挥舞着利剑,与入侵者抗争搏斗,最终击退了入侵者,为波兰赢得了胜利,但这位化身人鱼的姑娘也英勇牺牲了。
人们为纪念她,特在华沙老城以及维斯杜拉河畔建立了美人鱼雕像,寄托了波兰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的渴望,是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渐渐入夜,华灯初上,广场上人声鼎沸,民间音乐家们粉粉出动,用钢琴、吉他、小提琴、长笛等乐器为游人送来一场场小型音乐会,不愧为肖邦的故乡,演奏水平都很高。
伴着金色的日落,自由漫步在这样一座写满故事的古城之中,可以什么都不去思考,只是静静地感受这经过岁月沉淀之后留下来的一切美好景象。
在瓮城边偶遇一印尼老板开的参观,终于能吃到一顿亚洲菜,蔬菜和小虎虾炖的汤,配上一晚米饭,喝着波兰啤酒,送了一盘炸虾片,桌上还有一盏杯烛,就坐在瓮城之上,在城墙边用餐,怡然自得也。
皇家城堡
04
白天的老城广场中央,美人鱼雕塑依旧在忠实地履行守护华沙的职责,只是身边突然搭起一个演出棚,看来今晚有音乐盛宴。欧洲的城市中心广财,多音乐会,另外一个比较对音乐会的地方是教堂,很多教堂门口都贴有音乐会通知。当然,歌剧院,音乐厅就更不用说了,喜欢音乐的朋友来欧洲旅行,一定不会失望的。
旧城区以札姆克约广场(Plac Zamkowy)为界,外围有城墙作为区分。札姆克约广场上有一座手持十字架的雕像,是为了纪念把波兰首都从克拉芙迁到华沙的Sigismund三世。广场上的古城墙内的教堂与城堡交相辉映,皇家城堡 (Zamek Królewski w Warszawie)原是一座王宫,建于13世纪末,原为木制结构,曾是玛佐大舍公国公爵的住宅,波兰国王把宫廷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之后,该建筑成为波兰国王和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历经数百年,经过多次改建, 1569至1572年改建为王宫和议会所在地。

在历史上,皇家城堡曾一再受到瑞典、勃兰登堡、德国、俄国军队的破坏和掠夺。在19世纪,1830年11月起义失败后,皇家城堡被沙皇用作一个行政中心。从1926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座宫殿用作波兰总统伊格纳齐·莫希齐茨基的总统府。二战期间,王宫完全被破坏,战后,使用所保存下来的原部分建筑材料,王宫被重建。
坐落在古城堡当中的王宫为三层的五角形建筑,王宫外墙厚重的红色,对称的美学,以及精美的塔楼,让人领略到了一种庄严的气势,以及皇室宫殿的威严。王宫又好似一件珍贵的古董,让人看到了王国昔日的辉煌,其间珍藏的众多瑰宝,更加令人大开眼界,对于旧时波兰的皇室生活,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1
2
2
3

目前,皇家城堡被列为国家历史古迹,开辟为国家博物馆,收藏许多波兰历任王朝统治者的珍贵宝物和皇室收藏。博物馆里最吸引游客的是人参勃朗和贝尔纳多的真迹。加纳莱托写真的油画对二战后重建华沙的工程起了至高无价的帮助。美中不足的是,华沙王宫没有美泉宫那样的中文语音导览器,但是也有个优点,就是允许拍照,皇室会议厅,绿色大厅,大理石大厅,巨幅壁毯等美轮美奂的照片,就这样进入到了我的相机里。


居里夫人纪念馆
05
华沙老城里有居里夫人纪念馆,是一栋巴洛克式三层公寓楼,墙体是咖啡色和粉色相间,二楼的中间有一个小阳台。纪念馆里有居里夫人从小女孩到老人的各个阶段照片,以及用过的各种实验器具。说实话,居里夫人博物馆在这条街上实在是太不起眼了,要不仔细找还发现不了。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odowska Curie),法国国籍的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女科学家,并且是分别获得了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书写了一段科学史上的传奇。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并且开创了癌在医学上的应用,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



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可是,她自己却由于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居里夫人与中国学者的会面,是在1921年3月8日接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出国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请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学讲学。答称:“此不能往,当于将来之暑假中谋之”。终未成行。居里夫人逝世时,蔡元培听后也十分悲痛,1934年7月8日,他用法文致唁电以示悼念:“巴黎大学校长先生:惊悉居里夫人逝世,谨代表中央研究院致以悼忱千智风声!深感她的逝世是法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敬请代向其家属致意。蔡元培。”
上世纪的北大校长可以用法文流利的书写。当今的北大校长连中文也念不准确。这种学校负责人官僚化的必然结果,不仅仅该北大一个学校背负,很多高校现在的负责人素质不敢恭维,只是没有机会献丑罢了。痛心疾首之余,不禁反思我国的高等教育之迷失,为何本世纪再难出一位真正传世的大师?

居里夫人还有一段逸事:在丈夫去世以后,居里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学生保罗·朗之万有一段韵事,这个事件在法国闹得风风雨雨。1911年巴黎新闻报在11月4日的标题《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之万教授》,传言皮埃尔仍在世时,郎之万和居里夫人有密切的来往。这件事情不管真实与否,对居里夫人当时的打击非常之大。
爱因斯坦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他在1911年11月23日给居里夫人写了封信,以表安慰。是的,人皆有七情六欲,伟大的人也是凡人,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论断别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也是由于长期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才导致健康恶化、进而逝世的。所以,她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有一颗救死扶伤的爱心,一科女科学家所特有的柔软的爱心。
在20世纪90年代,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 96)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
伟大而又胸怀大爱的居里夫人,她的美好灵魂一定在天堂里了。她的精神和榜样,值得后世的代代科学家们所敬仰和传承。
天主教徒婚礼
06
从居里夫人纪念馆出来,旁边不到50米就有座教堂,于是走进去看一下,结果撞到惊喜——偶遇了一场波兰天主教徒的婚礼。
一进教堂的大厅就看到一对父女正在等候仪式的开始,没错,就是新娘和她的父亲,老人家腰板笔挺,长发飘飘,颇有艺术家的气质。当然今天最漂亮的就是新娘了,一个女人披上婚纱的样子,绝对是最美的,美到无法用文字形容。此处省去一万字......

坐在亲友团后面,有幸观摩了婚礼的全过程,神父支持仪式并讲解了一段经文,大家集体祷告,圣诗班在二楼的管风琴阁楼上奉献优美诗歌。整个婚礼仪式也是一场精编版的弥撒。
新郎新娘还有一位音乐家朋友,去到诗班演奏了一首小提琴曲,悠扬而又绵长的曲调,在教堂空旷大堂的放大下,显得那么有穿透力,直达现场所有人的心里。
最后伴随着《婚礼进行曲》,一对伉俪手挽手步出教堂,亲友们紧随其后。还没完,大家又在教堂边的小院子里合影留念,而且亲友们排队给二位新人送上礼物。不过,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新娘向后抛花的桥段没有出现,可能是波兰的新娘比较羞涩吧。


婚车只有一辆两厢车,车牌还不错是奔驰,把礼物塞满后备箱后,伴娘开着车带二位新人回家了。貌似没有后续的活动了。感觉这场教堂婚礼,庄重又神圣,简朴又清新。生活本该如此,既需要仪式感,又莫要忘掉平淡是真的本真。
突然间周慧蕙的那首《约定》回响在耳边:
远处的钟声回荡在雨里
我们在屋檐低下牵着手
幻想教堂里的那场婚礼
是为祝福我俩而举行
一路泥泞走到了美景
习惯在彼此眼中找勇气
累到无力总会想吻你
才能忘了情路艰辛
你我约定难过的往事不许提
也答 永远都 不让对方担心
要做快乐的自己 照顾自己
就算某天一个人孤寂
你我约定一争吵很快要喊停
也说好没有秘密彼此很透明
我会好好地爱你 傻傻爱你
不去计较公平不公平。
肖邦博物馆
07
既然来到了波兰,怎能不瞻仰一下肖邦呢?
恋恋不舍地走出华沙老城赶往肖邦博物馆,沿途的美景是那样让人留恋。与华沙大学的正门还不期而遇,看来我与大学就是有缘。

肖邦博物馆(Muzeum Fryderyka Chopina)位于波兰华沙,坐落于奥斯特洛夫斯基城堡内,由奥斯特洛夫斯基公爵于17世纪晚期下令建造一座巴洛克式的宫殿开始,几经变迁,直至二战结束后于1954年恢复宫殿原貌成为肖邦博物馆黄培云 。
博物馆共有3层,其中1、2层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八一军婚网,3层作为演奏厅。波兰政府为纪念2010年肖邦诞辰200周年,出资对肖邦博物馆进行重新改造,增添了很多科技互动的特效元素。整修后的肖邦博物馆是欧洲最高水准的个人传记类博物馆之一。
不过买票的地方在博物馆外面的一座房子里,需要走挺远,很多欧洲博物馆的入口和售票处很难找,摆出一副“爱来不来”的样子,也许也是一种考验吧,对艺术真正感兴趣的人是不会在乎这点难处的。

这个项目从最初就被设计成为 “开放的博物馆”,由不同的主题游览路径组成,游客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参观路线。因此,刚进去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不适应,容易迷路。
不同主题区域的清晰和即时性的需求决定了不同的展览结构的发展,这些结构组成了一个情感景观和声音的综合系统,能够通过刺激所有的感官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博物馆被设定使用8种不同的语言并在不同种语言上分出5种针对不同水平的参观者:大人、小孩、年轻人、专家、初学者。
整个展馆的互动性非常好,有很多人机交互设计,想听哪一段介绍,想听哪一只曲子,只需用入门卡刷一下,就可以带着耳机听,还不打扰别人。可能是给音乐家做传记馆吧,音乐收藏特别多,让观众不由得慢慢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陶醉在肖邦的音乐世界里。

1
2
2
3

再来说说要纪念的主角本人——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创作的练习曲完全突破克莱门蒂、车尔尼、莫谢莱兹以来纯技术性练习曲的创作手法,不刻意突出华丽的炫技性,让音乐传递出更深刻的感情。如《C小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12“革命”)是肖邦1831年赴巴黎途中,在得知俄军入侵华沙后悲愤之余写下的。从技巧上看,这是一首左手跑动练习曲,但从右手壮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风暴雨般的倾泻中却都不难看出作曲家当时内心情绪的极度激动。
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前奏曲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谐谑曲并无突出的戏谑,反而多忧郁和对个人的反抗,其实是包含着对自身的嘲笑与挖苦。玛祖卡舞曲变化性地应用了民间节奏,在和声、调式等方面更有独出心裁的创造。夜曲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沉思。
后世有很多以肖邦名字命名的地方和活动,例如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严格、最权威、级别最高的钢琴比赛之一,从1927年开始每五年举办一次,有“钢琴奥运”之称,由波兰钢琴家Jerzy Zurawlew教授创办,在肖邦故乡华沙的华沙爱乐厅举行。华沙的机场,以及太空中一颗小行星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于情感生活,肖邦也有段有趣的经历:1836年,经李斯特介绍,肖邦与乔治·桑相识。那时的肖邦年轻英俊、气质优雅,人称“肖邦小姐”。而乔治·桑则是矮个子,粗壮结实,因此也有人戏称她是“乔治·桑先生”。这位行止奇特的女人,喜欢女扮男装,起初肖邦对她无甚好感,但慢慢震慑于她的魅力,最后与她同居了九年之久,肖邦还为她谱写出许多名曲。后来因为感情、志趣等多方面的原因,九年的恋情宣告终结。
肖邦的血型为O型,星座为双鱼座,虽然我不会弹琴,但是这两点与他相同。百度百科对他的评述为: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巴黎很多贵妇都认为昏倒在他临终的卧房里是幸福所在。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与“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样,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
立陶宛
08
波罗的海三国游记之一——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英语: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北方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波兰立陶宛王国, 并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和东欧争霸,后由于国力衰退,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并最终遭到吞并。

一战时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宣布独立,但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1940年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再次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
后加入欧盟和北约。脱离社会主义苏联后,目前立陶宛已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交通物流、生物技术、激光技术为立陶宛的优势产业。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此时恰逢欧元诞生15年纪念日。
立陶宛的面积6.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90万,其中三分之一在首都维尔纽斯,维尔纽斯也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产值。清晨来到维尔纽斯,穿过老城(维尔纽斯古城已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广场,来到当地最著名的教堂——维尔纽斯大教堂。

虽然心里觉得首都最大的教堂一定会很气派,但现场感觉还是震撼了我一下,气派宏大的外观,高高矗立的塔楼,方方正正的广场,令人为之一振。
维尔纽斯大教堂建于1387年,教堂因多次改建,逐渐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教堂正面山墙上立着三尊塑像,中间手举十字架的是圣安娜,其右是圣卡济米拉斯,其左是圣斯塔尼斯拉夫。大教堂旁是52米高的钟楼,为13-17 世纪古城堡的了望塔,内存17座钟表。苏联时期教堂改为美术馆,立独立后恢复原貌。教堂还存了14世纪末哥特式水彩壁画,14-20世纪初教堂用具。教堂下面的地宫内安葬着维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国王日吉蒙塔斯的两个妻子,保存着国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脏。

教堂正面的外立面正在装修,但浮雕仍然可见,高大肃穆的圣徒雕像,洁白而纯粹。教堂内风格简约,但绝对不简单,并排平行的三个大厅,侧面还有若干祷告室,都是那样的宽敞明亮,在这样的殿堂里,心中的郁结怎样都会打开的。

恰逢周日,赶上一场弥撒,又听到了圣诗班熟悉的天籁之音,还分享了圣餐。维尔纽斯教堂还有个特点是直接可以走到祭坛的后面,散会后可以从后面的走廊里拍照,近距离看到神父与信众的交流。这次还误打误撞沿着侧面的小楼梯登上了诗班排练室,真是全方位参观无死角。
教堂和钟塔之间的广场地面上,有一双脚印,不仔细找的话很难看到。这个脚印可是又来头的,它就是“波罗的海人链”的起点,据说是一位老人的脚印。

那时是1989年8月23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200多万人组成一个“人链”,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到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再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从南到北手拉手地贯穿三国600多公里,诉求就是要求自己的国家脱离苏联独立。要知道当时三国的人口总数才500来万,所以几乎是除了老弱病残外全部出动了。
波罗的海三国都是被迫加入苏联的。就说立陶宛吧,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立陶宛被划归苏联。二战开始不久,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联红军击退德军,再度占领立陶宛。
立陶宛人的独立和反抗从那一天开始就没有间断过,中午在餐厅与一当地人聊天,他们都恨死苏联了,简直就是不共戴天。据说,1940年7月的一个深夜,苏联秘密警察一次就枪决了2000多名立陶宛知识分子。1940年苏联红军入侵立陶宛时,全国人口310万,到1953年就只剩下260万了。
苏联为了便于统治,有计划地改变人口组成,把俄罗斯人迁过来的同时,强迫大量波罗的海三国居民迁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苏联统治时期,波罗的海三国有30多万社会精英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这三个小国遭受的磨难太大了,以至于他们根本不想和今天的俄罗斯来往。其实,俄罗斯人也已经受够了苏联模式,绝大多数人的信念就是“没有苏联的日子会更好”。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俄罗斯人占整座城市人口的45%,里加和维尔纽斯的俄罗斯人比例也非常高,如果自己的国家好,为什么不回去呢?苏联的解体是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呢?
就拿波罗的海三国来说,脱离苏联后,很快就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斯洛文尼亚,捷克和斯洛伐克脱离了苏联的钳制后也发展的日新月异。苏联,当年给所控制的东欧国家们带来了什么?落后、贫穷、言论禁锢、恐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灾难!
今天的立陶宛独立而自由的发展着,信仰自由,经济自由,政治清明,国家富裕,人民安康,别有一番新气象。
大公博物馆
09

参观完维尔纽斯大教堂,步行就可以到达与之紧紧相邻的大公博物馆。广场上还有座看似异族骑士的雕像。比起大教堂,这里显得相对低调了不少。
一座不起眼的小铁门,就是博物馆的入口。但走进建筑的内院才发现别有洞天,四周白色的楼宇高高耸立,无比纯净圣洁,圆形的塔楼由宫殿的上方延伸,直至云霄,独具非凡的气势。

立陶宛大公博物馆(Palace of the Grand Dukes of Lithuania)于2013年7月6日重新对民众开放。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出土的立陶宛大公国时期的文物,也举办了一些有关宫殿重建历史的展览,让参观的人了解这座宫殿和博物馆的前世与今生。
买票的地方在地下一层,也显得有一点高深莫测,不过比较难找欧洲的很多艺术展馆的买票的地方不像我们国家那样醒目,火车站、汽车站的指示也是云里雾里。很多站还只能买本站发车的票,晚上九点后就下班不卖了。所以,便利性这一点上我们的国家完胜欧洲。

乘电梯下去买完票,寄存完背包就可以游览了。博物馆里共有四条游览线路,里面收藏了无数皇室珍宝,可以观赏到包括文物,珠宝,历史资料在内的方方面面,能够短时间内对立陶宛和维尔纽斯的悠久历史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是整个维尔纽斯最值得探索的景点之一。
这座质朴的建筑,绝对是一座低调而奢华的王宫。这座昔日的皇家宫殿,终于以这样一种方式,重返民间,重现立陶宛昔日雄风。
立陶宛国立博物馆
10

盖迪米纳斯城堡山脚下,距离大教堂不远的地方就是立陶宛国立博物馆,离刚刚去过的大公博物馆步行也不过200米,两馆如此之近,侧重各有不同,大公博物馆展出的皇家珍宝比较多,而国立博物馆更多展示百姓生活,包括民间乐器、服侍、建筑样式等等。
国立博物馆分为四个展馆,一楼和二楼的右侧的是立陶宛历史展区:波罗的海三国中,唯有立陶宛以国家的形态维持了将近800多年,而立陶宛这个名字成为文字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1009年,德国人在书中第一次提及“立陶宛”一词,这也是迄今能找到的最早的“立陶宛”国名的书面记载。



民族文化方面,立陶宛和北方的拉脱维亚有着相似的语言和血缘。立陶宛人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2世纪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公主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亚盖隆,两国的结合使国力倍增,俨然成为欧洲大国,帝国势力从东边的黑海延伸到北部的波罗的海。
曾经称霸一方的立陶宛大公当时是欧洲君主中唯一不信奉天主教的,这遭到了罗马教廷的极大不满,为此以罗马教廷为核心的西欧封建势力对立陶宛进行了长达80多年的战争,就为了让立陶宛大公改信天主教。
由于对外长期战争,加上国内动乱不止,国力迅速衰退,最终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为俄罗斯、普鲁士及奥地利的三次瓜分后灭亡。在中世纪后,东欧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地区,立陶宛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自己的独立和生存奋斗。

一楼的左侧展厅展出了立陶宛宗教艺术展品,这些展品都来源于维尔纽斯和周围地区的教堂,维尔纽斯大教堂内发现的宗教神器也在这里展出。二楼的左侧是立陶宛民俗展厅,这里还原了从远古到近代立陶宛民族的生活起居,还有许多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在展厅的最内侧则展出了众多的屋顶铜像。
参观完国立博物馆,走出来抬头就能见到盖迪米纳斯城堡,红色的古堡,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坪,白色的宫殿,几种色彩毫无违和感的搭配在一起,是大自然呈现给人们的天成之作。可惜城堡现在整修,没有机会爬了。
在维尔纽斯古城的大街小巷穿行,随处可见各种教堂,天主教的,东正教的,建筑风格也是各式各样的。

而且非常密集,方圆300内甚至有四、五座教堂错落有致地彼此搀扶,打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信徒,同时也欢迎游客来参观,而且大部分教堂是免费参观的。




1
2
2
3

教堂内部的装饰也各有特色,布局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百看不厌。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不白来一次
克格勃
11
走在街上,不时可以看到很老式的托着双辫子的无轨电车,黄红相间的颜色,而且是那种土黄色,让我秒回80年代,发达国家的交通设施设备也慢慢陈旧了,这里再次为大中国自豪一下我们的交通基础设施真是世界一级棒的,我也去过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在这一点上都不如我们国家。

此行是去参观过去的苏联特工部门——克格勃(KGB)在立陶宛的总部,坐落在一座很普通的古老的白色巴洛克建筑内,地下是过去的监狱黯晶凤凰,德国纳粹和苏联KGB先后都用过。当地人称其为“克格勃博物馆”,正式的名字是种族屠杀受害者博物馆(Museum of Genocide Victims)。
KGB博物馆貌似冷僻,它却是维尔纽斯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几乎是维尔纽斯最拥挤的去处狗蛋奇兵,既有外国游客,也有本地学校组织的学生参观团,从这里看出立陶宛对苏联的强烈敌意。

1940年,立陶宛被迫纳入苏联成为它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随之而来的是对异议人士甚至普通民众的监禁和流放,除去被德国占领的几年期间外,它一直是KGB在立陶宛的总部,直到1991年立陶宛重获独立。如今博物馆地下室里保留了19间牢房供人参观,处决室的玻璃地板下保存着死难者的遗物,其中最多的是鞋子。
一层与二层则布置着那个年代里国家的苦难,一系列图片与文件,记录了自1940年起的各个阶段,当局对立陶宛的迫害和立陶宛人的抗争。尤其是1944至1953年间,立陶宛人被大规模流放至边远地区的往事。被流放者中不但包括政治犯,更有大量平民。这样做除了为减轻立陶宛国内的反抗,更是为了西伯利亚的劳动营获得大量免费劳动力。

参观结束后,有与参观柬埔寨金边红色高棉纪念馆类似的感觉,虽然红色高棉更加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真是一群畜生不如的人间败类。
在波罗的海三国都有类似的博物馆,立陶宛在这三个国家里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最牛气,当年受苏联的压迫也最重,损失最惨,所以表现出的仇恨也最突出。
拉脱维亚
12
长歌行者欧洲游记——波罗的海三国之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简称拉脱维亚。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全国总面积64589平方公里,人口196万人。拉脱维亚人属于波罗的人,文化上接近立陶宛人。拉脱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波罗的语族仅存的语言。




10~13世纪建立封建公国,17世纪初形成拉脱维亚民族,1710年至1918年先后被俄罗斯帝国和德国占领, 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 ,1940年7月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5日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后期实行的经济改革彻底改变了前苏联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恢复独立。
脱离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束后,拉脱维亚目前以已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04年5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加入欧盟。2004年3月29日成为北约的成员国,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成员国。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从而也成为了欧盟、欧元、申根、北约四大ID集于一身的欧洲发达国家。
首都里加,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70.6万(2010年)。 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北纬56度58分0秒,东经24度8分0秒,濒临里加湾,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由于里加濒河临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称,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鲁巴河、城市运河,一湖指吉士湖。

里加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枢纽城市和疗养避暑的胜地。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诗人格林曾写过这样的赞美诗句:“里加,北方的巴黎”。而里加老城则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里加老城在道加瓦河右岸,面积不大,有运河环绕。老城具有中古时代城市的特征,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屋顶多用红瓦,每座屋顶上有一只闪光的金属制的公鸡──风信鸡。青石铺成的小路虽狭窄曲折,但四通八达,有着中古时代特征的建筑随处可见,步入老城恍如时光倒流回中世纪。
七条街道像是七条动脉,所有的活动从这七条街上涌至古城的中心广场,也就是游客来到里加老城首先要去的地方Dome广场(也叫圆顶广场),它是老城的心脏,因广场中的Dome教堂而得名。在广场中央有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的铜牌,广场的一侧就是托姆斯基教堂。教堂里摆放着欧洲最大、世界第四大的管风琴。这架管风琴造型奇特,有26个风箱,6118根管,最长的达10米,最短的仅有13毫米,至今这架管风琴还能演奏。


Dome广场是老城最热闹的地方,每年举行各种节日活动,今天赶上了满广场的熊宝宝,为何呢?因为对于波罗的海三国有这样一个比喻:立陶宛是狼,拉脱维亚是熊,爱沙尼亚是虎。所以,拉脱维亚人特别爱熊,所以今天Dome广场上就摆放了代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的具有各国特色的熊的玩偶像,齐刷刷的几大排,好不壮观。
出了古城边就是道加瓦河岸,走在道加瓦河畔上,远处的跨河铁桥与现已成为总统府的古老城堡垂直排列,相向而视,共同守卫着里加这座城市,时间的河水此刻就凝固在了古堡里许明杰。
三兄弟之屋
13
三兄弟之屋位于教堂广场的背后,是里加老城中风格各异的建筑中的典范,这三幢建筑分別代表里加在中世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是迄今里加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建筑。这三幢建筑展示了当年里加人是如何利用狭小的土地空间,其建筑风格类似于布拉格的黄金巷(the Golden Road of Prague),而三兄弟之屋的名称则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Tallin)的「三姐妹屋」遥相呼应。


三兄弟老屋可以说是里加古城最有民族特色的中世纪建筑,三栋建筑并不是同时建造。其中,17号——白屋建于15世纪,是拉脱维亚最古老的民居,山型墙带有浓郁的哥特风格,大门口有两个石条凳,俗称“门边石”,是15世纪常见的建筑形式,现在里加城内只有这栋建筑保留了这个特色。
中间的建筑是19号——黄屋,建造于1664年,这栋建筑的风格显然是受到了荷兰文艺复兴矫饰的影响,在1746年这栋建筑又被重新装修过。
21号建筑——绿屋最年轻,大约建造于18世纪。这三栋建筑现在是拉脱维亚建筑博物馆的所在地。


三个屋整栋建筑的窗户都非常小,这是因为在中世纪当地苛捐杂税特别重,有一种税负名叫窗户税,按照窗户的面积征税,所以当时的建筑为了逃避这种税负都把窗户尽量缩小。
现在三兄弟屋内部已被改造成博物馆,诉说那一段段的历史。穿过正门,走到三兄弟屋的后面小院子里,拍的效果甚至超过原来的。
里加古城
14



里加古城同样教堂林立,而且比维尔纽斯古城的教堂更多。城堡边有座绿色的教堂,清新脱俗,走进一看,教堂的名字也很别致,叫忧伤圣女教堂?我不紧禁想起了斯洛伐克首都的蓝色教堂、越南大叻的粉色教堂……
街道里还有小火车穿梭期间,一抬头又看到一座纯砖红色的很有味道的教堂,叫做圣救主教堂。不经意一瞥两座建筑物屋顶的间隙之中,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向我显现。



里加圆顶大教堂(Dome教堂)门口的宣传单上写着近期的活动,不懂拉脱维亚语,可能又是圣诗音乐会吧走进教堂填了一星烛光,后面还有一个大院子,走廊的感觉好像剑桥大学里的连廊。在教堂里,眼睛和心灵总能同时得到满足。
黑头宫
15
河边的雕塑巍然屹立,走过一段古城墙,吃着一筒冰淇淋,就来到了市政厅广场。市政厅广场最漂亮的两座建筑是市政厅和黑头宫,尤以黑头宫最为有名。精美的黑头宫是整个里加最为精彩的建筑之一,亦是最为耀眼的明星景观。两座造型独特的宫殿紧紧相依,好似童话世界中常出现的宫殿景观。来到里加市政厅广场参观,很难不被它美所吸引。
黑头宫属于黑头兄弟会,里加和爱沙尼亚首都塔林都有“黑人头”的信仰,源于由一群海外年轻单身商人组织的基尔特商会,信奉黑人守护神圣摩里西斯(St.Mauritus),这个组织的会所就是黑头宫。塔林的古城里也有一座黑头宫。


最早的黑头宫建于1344年,最初当只是屋子里有一座节庆大厅,后来经过多次整修,建筑的外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16、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在山墙上增加了许多造型另类的石雕作为装饰,并在墙体上用开始使用金属装饰。到了1622年,又开始在屋子上安装天文钟,到19世纪末期,在山墙的顶部加上了汉萨同盟标志以及象征海神尼普顿、商业之神墨利丘等四尊镀锌雕像。二楼的节庆大厅是举办音乐会和节庆演出的地方,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包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都在这里演奏过。
说到汉萨同盟(Hansa),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组织,是由德国在海外商人组成的一个商业团体,其宗旨是抗击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同时保护德国商人在海外扩展商业势力。

汉萨同盟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2世纪。科隆、吕贝克、汉堡和不莱梅,这四座城市先后继承了诺曼征服以前丹麦、挪威、冰岛与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和爱尔兰之间的贸易关系。1159年将商业活动扩展至整个波罗的海地区,并在1299年控制了里加的商业。有历史学家经过统计,认为参加过汉萨同盟的城市为155个。
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是汉萨同盟的鼎盛时期,虽然其商业据点只局限于波罗的海、北海和俄罗斯,但是商船却远及整个欧洲,从南欧运来橄榄油、水果、各种酒和盐,从北欧和东欧运走木材、手工制品、羊毛及其他农产品。在其全盛时期,汉萨同盟还左右着丹麦和瑞典的王位继承人人选,英国国王甚至不止一次将王冠抵押给汉萨商人换取贷款,或向其央借舰队和海员。汉萨同盟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凭借商业和武力赢得了各国的尊敬。
里加是汉萨同盟在波罗的海东岸的重要港口,在里加建立了很多仓库,珍藏波罗的海沿岸出产的各种宝物,例如毛皮、蜜蜡、琥珀等。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德国十字军、主教和贵族对于后来成为现代拉脱维亚这一区域的发展施加了重大影响。而同拉脱维亚语及俄语一样,德语是多数里加人所讲的三种主要语言之一。


黑头宫的一层还开着一间琥珀店,不过我对珠宝既没有研究又不感兴趣。据说波罗的海琥珀的价格是由波兰开始最低,然后依次按照加里宁格勒、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进行涨价,到了塔林的琥珀店,虽然能找到最优质的琥珀,但价格至少比加里宁格勒贵了一半以上。以后找到了懂行的朋友作陪,再来尝试买点珠宝吧。
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
16
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坐落在瑞典之门不远的地方,瑞典之门是纪念瑞典统治时期抵御海上之敌的建筑。博物馆的建筑外形是一座圆形的古塔,这座塔也是欧洲古城常见的防御设施火药塔(军火库),网页背景图外形如同炮楼,墙面上千疮百孔,那些战争留下的弹孔印记让人触目惊心。

火药塔前还摆放着当年的一门大炮,风雨侵蚀,黑漆漆的炮身已是锈迹斑斑,但依旧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火药塔旁是一扇黑色的铸铁大门,推开厚重的大门就进入了博物馆内,这座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外衣和背包还有雨伞可以寄放在衣帽间和lock office里。
博物馆规模很大,一共分为四层,十几个展厅,在博物馆的地板上有一组小脚丫的指示,只要跟着这个指示标志走就能看全全部的展厅。一楼展厅外的走廊里摆放着几门大炮,都是实物展示,介绍中世纪里加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海战,还有汉萨同盟的发展历史。二楼的一部分介绍介绍中世纪到一站前里加的战争历史,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生存在夹缝中的拉脱维亚几乎每隔十年就要遭受一次战争的洗礼,周围的几个大国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海上贸易权利不断发生战争,里加正是这些战争的爆发中心地区,属于兵家必争之地。

有个展厅介绍了德国在一战期间对拉脱维亚的统治,从图片上的资料来看德国统治的这段时间,拉脱维亚发展还是挺繁荣的,所以拉脱维亚虽然被俄罗斯和德国轮流统治过多次,但是更亲德国多一点。二战期间拉脱维亚把德国看成摆脱苏俄统治的解放者,为纳粹提供了很多帮助,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二战结束后苏共在波罗的海国家进行了令人发指的内部清洗和流放西伯利亚。
三楼走廊上摆放着各种模型,大部分都是1:76和1:35的坦克模型。三楼的三个展厅内都是展览二战的,二战对于拉脱维亚来说是永远不能忘记的痛,二战期间德军和苏军在波罗的海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在斯大林命令下,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对纳粹进行了所谓的的三光政策,将房屋、森林、庄稼全部烧毁,这对拉脱维亚人民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四楼的展览轻松一些,塔楼里展示着世界各国的军装,甚至有日军的旗帜,可惜没看到中国的,另外的展厅展示了拉脱维亚悠久的狩猎历史,还有各种猎枪和猎刀。还有展厅有视频播放一战和二战时期拉脱维亚的悲惨故事。顶楼的展厅是现代拉脱维亚军队展示,还有参加维和部队任务的一些视频。
里加历史和航海博物馆
17
在古城的小巷里穿行,一座座教堂,一幢幢画面感极强的房屋,不经意间偶遇里加历史和航海博物馆,于是便进去看看温贞菱。
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里加建城的历史沿革,还有航海业发展的过程。还展示了一些文物,地下室还有一个钟表展,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


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经历了一场知识的沐浴,历史的洗礼。我到国外旅行,非常喜欢参观博物馆、王宫、城堡、大学等人文景观,对购物和美食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随着我国的持续繁荣富强黄嫀砚,国际大牌在我国的一线城市商场随处可见,虽然税高一些在北京三里屯可见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虽然不一定地道但是历史文化宗教景点,却只有在所在国可以真实的体验到。
记得飞机上有个娱乐节目,就是一个小伙和女士带着一堆人世界各地找美食,其实我也很喜欢看这个节目,但有一期在马德里,女士去看皇马踢球了,其他人继续找餐厅饕餮,人各有兴趣,本无可厚非。但哥几个在大吃的时候还揶揄女士,说他们不喜欢看球,只对虾球类的食物感兴趣。这个我就不敢苟同了,换做是我,一定会去看皇马踢球的。
还有一些同胞买买买,尤其女性同胞,看到免税店就像色鬼见到了美女,迈不动腿。其实我也很喜欢在国外购物,但是有选择的,选准时机集中采购。例如英国的比斯特奥特莱斯,很对欧洲大陆人圣诞节前夕飞过去集中采购,还有伦敦摄政街上的哈罗德百货,这两个地方购物可以直接返税拿现金,所以何必去到一个小城市就去购物浪费大好的宝贵游览时间,提着一堆货品旅行又不方便,回程还要在机场排长队退税呢?
即将赶往下一个城市了,依依不舍告别里加,在道加瓦河岸自拍一张蓄须照,酷否。其实是在莫斯科机场转机时丢了电动刮胡刀,于是索性一路不刮胡子,也省事了懒人通病。不想蓄起胡子以后,发现还挺粗犷的,与欧洲大量的蓄须男走在一起,好像还无违和感吧
一列老式的黄白相间的轻轨列车不疾不徐的经过,仿佛又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耳边回响起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斯洛伐克
18

长歌行者2018欧洲游记——波罗的海三国之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英语:Republic of Estonia),简称爱沙尼亚,与南方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西南濒临里加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国土总面积45339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爱沙尼亚族,总人口131.3万(2015年)。
爱沙尼亚的国名(Eesti)可能来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的被称为“Aestii”的人群。该国拥有大量油页岩和石灰石以及覆盖47%领土的森林。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13~16世纪先后遭普鲁士和丹麦侵占,16世纪被瑞典,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全境被瑞典占领,18世纪并入俄罗斯帝国,1918年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同年2月德国乘虚而入占领爱沙尼亚。同年11月,苏俄宣布对爱拥有主权。

在此期间,爱沙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0年2月,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40年6月,受到苏联的武装侵略而全境沦陷。7月,在苏联的策划下,成立了傀儡政权。8月,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独立。
脱离苏联后,爱沙尼亚目前也发展成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94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2011年加入欧元区。也是申根国,四张id收集齐全。由于其高速增长的经济,资讯科技发达,爱沙尼亚经常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
爱沙尼亚也是全世界空气质量最优最舒适的国家,首都塔林被誉为“洗肺圣地”。塔林是一座三面环水、方圆仅有不足160平方公里的小城,也是欧洲北部惟一一座完整保留了中世纪风格的城市。塔林古城建于13~16世纪,并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维鲁大门——两座圆柱形红尖顶的塔楼,是很多人对塔林古城的第一印象。这里是塔林新城和古城的交接处,简直是一扇通向中世纪的大门。古城不大,即便闲庭信步,一天也足够逛完。花岗岩亦或鹅卵石铺就的街道蜿蜒交错,常常是抬头便可见到哥特式尖顶,生锈的古旧路灯更令小城处处透出迷宫般的氛围。
历史上,爱沙尼亚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俄罗斯统治,因此古城建筑也有混搭的中世纪欧洲各国风情。塔林(Tallinn)这个名字也是由爱沙尼亚语的“丹麦堡垒”(taani linnus)演变而来,时刻提醒游人:这座城市最初是由丹麦人在13世纪打造。哥特尖顶、白墙红顶甚至彩色房屋,都是显而易见的北欧风格。



爱沙尼亚一度被沙俄统治,也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塔林却鲜少俄式风情。原来早在13世纪,塔林就因为是重要的贸易港口,而成为德国商贸军事同盟“汉萨联盟”的成员,被烙上浓重的德国印迹。城中最为华丽的商会会所“黑头兄弟会”曾是未婚的德国商人开市政辩论会的地方,是当地仅存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绿、红、黄三色以及有复杂装饰雕刻的大门,使得这座建筑十分引人注目,几乎每张塔林的明信片上都能见到它。
圣尼古拉斯教堂也是13世纪来此定居的德国商人建造,那里拥有塔林最著名的艺术作品:由15世纪艺术家伯特·诺克绘制的《骷髅舞》——一群打扮成鬼灵精怪的人与骷髅共舞。
市政厅边上有一家中世纪风格餐厅,名字就叫“老汉萨”。
OLED HANSA
19
既然OLDE HANSA这么有名,那晚上就在这里吃饭啦。虽然我在国外旅行一般不会专门为了找吃的而花费时间,但非常有名的而且距离又不远的,还是值得一去的。这家餐厅是老房子改建的,主要供应传统的爱沙尼亚美食,在当地很有名气。餐馆位置很好,就在市政厅广场旁边,保持着很多中世纪餐厅的特点:
服务员身着中世纪服装。无论在外面卖甜点的,还是在里面服务的都是一身古装,而且态度非常热情贴心,举止端庄。



餐厅里拒绝电灯,全部照明采用蜡烛,一下子有了温暖而又复古的感觉。
餐具全部中古时期的陶艺瓷器,古香古色,又很质朴无华。
客人用餐前,有一个洗手仪式,服务员会拿毛巾过来送到你手上杨士勤,擦完再收回去,图片4就是洗手台。
坐下来点了一份当地特色菜烤猪肘,只十几分钟,就端上来了。猪肘烤得那叫一个外酥里嫩啊,真是我至今吃过最好的欧式烤猪肘。在京时常去燕莎桥下一个有名的德国啤酒坊吃烤猪肘,当时还觉得很好吃,就是有点腻。跟这里的做法一比,简直弱爆了。
猪肘旁边还有很对多配菜,尤其是红菜苔和酸黄瓜,清甜酸爽,有效的解除了猪肘的腻,加上周围的薏米饭和土豆泥,配着一小罐叫不出名字的味道极甜香的菜汁下饭,简直叫一个Yammi。


点了当地的黑啤酒,装在一个陶罐里端上来,一口下去,味道那叫一个赞!香甜可口,全无一般啤酒无法完全去掉的本身的那种苦涩,问过服务员才知道,原来加了蜂蜜,也是中古时期的做法。
旁边有一位亚裔小姐在用餐,服务员小伙子为表示对女士的尊重,蹲下来接近单腿跪地地与其交流。这种服务态度和彬彬有礼让我非常欣赏。时至今日,我国在物质硬件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某些方面甚至反超,但这种软实力和贵族精神与文化,还有很大的距离灵翼龙卵,需要继续虚心学习。
这个小伙子也是服务我的,结账时我把所有硬币给了他做小费。这家餐厅是不强制付小费的,不像美国等国家有些地方结账时把小费也打出来让客人结(不是服务费欧,就是额外的小费)。所以当我结完帐,有额外给他小费时,他先是有点诧异,随后就是欣喜,连声说谢谢。我回头看了一下,看他在抽空低头点硬币,虽然不多,但我的一点小心意让他感受到了客人的满意与肯定。
我就是要肯定他这种服务态度和精神,希望他继续坚持下去,为更多的客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所以,越来越感觉到西方的小费制度的积极意义,原先我也是抗拒的,但发现它的鼓励作用后,对于某些让我很欣赏的服务人员,我也是甘心乐意给他们一点谢意的。

入夜的老汉莎,客满,一直坐到了外面搭的棚子下。再见了,下次来塔林还会再光顾,这散发着浓浓中世纪味道的餐馆。
本文所有文字及照片为中博联原创,版权归长歌行者所有,若需转载请后台联系。违者必究。主办单位简介

博联智库的主要依托单位为北京中博联智库创新技术研究院、浙江长三角博后之家科技服务中心和国环绿能(北京)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由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博士以及社会各界博学之士组成,以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
博联智库谨遵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期冀的博士后精神——“博采众长、士当报国、后辈争先”,以“博联共享,招才引智”为宗旨,通过开展博政合作、博企合作、博博合作,帮助博友就业、创业、展业,帮助地方政府引进高素质人才、落地高科技项目,致力于打造人才共享平台和高端智库。
博联智库目前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的多个城市建立了博联智库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以组织精品培训、协办高峰论坛、主持研究课题等方式,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经济金融、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官网网址(有报名加入中博联的接口):http://www.postdoctorchina.org
微信公众号:zhongbolianzhiku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607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