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历史记忆——县城印记-曹县综合行政执法作为土生土长的曹县人樱田门外之变,你一定知道石蛤蟆街、跃进塔、李家林等地方,那你可知这些地名?
曹县历史记忆——县城印记-曹县综合行政执法
作为土生土长的曹县人樱田门外之变,你一定知道石蛤蟆街、跃进塔、李家林等地方,那你可知这些地名的来历?可知曹县的县城变迁?来来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家乡的县城印记吧!
县城变迁
元代黄河支流流经这里,成为水运通道,有驿站,又设有巡检、税课等官署。大德、延祐年间建学宫,渐成重镇,名盘石镇仙舞魅凰,属楚丘县。
明洪武二年(1369),州判阎本将曹州治自安陵(今县西北60里安陵集,现属菏泽市牡丹区)迁至盘石镇。洪武四年(1371),降曹州为曹县。之后黄河时常决口泛滥。正统十一年(1446)忧郁罗密欧 ,时任知县陈尝开始筑城凿池。城周长4.5公里,有四门,东门叫望岳门,南门叫阜民门,西门叫镇川门,北门叫迎恩门。成化年间(1465—1487),知县王肃又加修整。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邹鲁又于城墙上建置城楼。
明正德四年(1509),黄河决口申善雅,曹县城被水围,仅露数尺。六年,知县易谟乘冬季水涸,罗红霉素分散片说明书筑堤护城。次年黄河又决口,护城堤荡然无存,城仍受淹。因淤沙积高几与城平,故四门不通真子丹,行人出入多由城上。城内卑湿不堪居住,人多迁至高处。八年,知县赵景鸾又调集民工,筑堤修城。为时两月,工程告竣。城墙高出原先丈余,厚度加倍。又于靠近原城门处新建四门,门名依旧,上面建成城楼。在城外1里多处建护城堤,周长7.5公里,宽30步,高丈余,外下桩橛如雁行,以防风浪蚀土坏堤丁佳明。堤内植杨柳,纵横成行,以防堤土坍塌。堤外建铺舍,使夫役看守。是年七至九月,黄河涨水四五次,均至堤而止。嘉靖二十六年(1547),黄河暴涨妥木斯,城墙又被冲决。后屡经修补,又加黄河南移,离城渐远,城、堤遂免水患。隆庆二年(1568),知县蔡壁复加增修,城垛口改用砖砌。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刘不溢增建角楼四座。十八年,知县钱达道又增筑之。天启二年(1622),为防备白莲教义军攻城,又于四关建敌楼四座,并围以垣墙猪斯拉。崇祯十二年(1639),知县霍达奉旨修城,改土城为砖城。后知县郭万象又将四座直门改为“扭头门”,南门外城门向东,北门外城门向西,东西外城门皆向南。瓮城、门楼、角楼、戍铺均用砖砌成,并加深加宽护城河,于城周设牛马墙。南门瓮城内有石碑一座,镌有“孔子过化之地”6个大字,乃万历年间知县钱达道所立。
清咸丰八年(1858)八月爱染恭子,捻军围攻县城,东城门南侧城墙有数丈缺口,捻军由此攻入。后知县茅篪率众修补缺处。
光绪八至十年(1882—1884)间,除修补城墙外,还先后在东南城角上建奎星楼;在东城门南侧城墙上建文峰塔,西门北侧城墙上建武峰塔,二塔均高七层,遥相对峙。至此,曹县城池建筑历400年后臻于完备。
1927年12月5日,北伐军孙良诚部吉鸿昌师围攻县城,至翌年1月31日将城攻破,城楼、奎星楼及文峰、武峰二塔悉毁于炮火高浩元,城墙亦残破不堪。北伐军为防匪,又对城墙进行修补。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曹县城后亦修补城墙,并加深加宽护城河,河外设置鹿角寨,吊桥两旁架起三角架铁丝网张婉茹,又在原城门楼处建平房3间。1945年9月11日,中共冀鲁豫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包围县城,经苦战,于19日将城攻克,后发动民众将城墙拆除。1946年9月,国民党孙性斋部进驻曹县城后,又驱使百姓修整城垣,一月后城垣高厚如故。1947年1月,解放军三野一纵一旅攻克县城,又将城墙拆除。1958年,中共曹县县委提出建设城墙规划:“外栽柳,里栽杨,中间栽上果木行;葡萄路,玫瑰墙,牡丹、芍药栽两旁”。规划实施后,城墙上果木茂密成林,葡萄夹道成行,鲜花盛开清香扑鼻。果品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又增加了社会财富。1972年,其经营单位乐园大队卖苹果、梨、葡萄等收入达29400元。后来,城墙上建工厂、民居者日渐增多,果木逐渐被砍掉,旧城墙荡然无存。
南湖(来源网络)
一环水系
正统十一年(1446),修筑城墙时采取内外取土的办法,城外取土形成城壕,城内重点从四角取土,开挖四个池塘,分别是今南湖(蒙泽湖)、银安湖、龙亭湖、西北湖,四湖开河连通,河上逢街建桥,形成一环型水系和玉带横桥景观。在东北角设泄洪口一处,以防洪排涝。四湖名称均为后来所取,南湖因位于东南部得名,叫蒙泽湖是因曹县历史上有一著名蒙泽;银安湖是因旁边建有银行和公安局家属院,名叫银安新村而得名;龙亭湖是因传说有皇帝微服私访时住过湖心亭而得名;西北湖位于城西北角,遂称西北湖。
银安湖水(来源网络)
石蛤蟆街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蛤蟆从河里爬到一个街上来,正巧发了大水,洪水一浪高过一浪,房屋被冲倒,大树被连根拔掉大厨连连看。可是这条街上却没有受到损害,人们都来这个街上避难。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水涨街就涨鬼畜眼镜,许多人都说是这只蛤蟆救了大家。后来,人们就在这条街的街头上用石头刻了个蛤蟆,给这个街取名石蛤蟆街。
石蛤蟆也经历了4次变身,第一次是爬到街上的蛤蟆消失后,街上留下了一个形似蛤蟆的石头;第二次是黄河流入曹县时石蛤蟆被冲走后几个大户人家重塑;第三次是解放前后被一太平车撞坏后重塑;第四次就是现在的石蛤蟆,是上世纪“文革”时蛤蟆被烧成石灰后间谍鼠,七十年代重塑黑金大亨,石蛤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恐怖货轮,又因紧挨四完小,深得孩子们喜爱,保留至今。
石蛤蟆(来源网络)
李家林
在老城东北角的南部位置,建城前就为李家墓地,有东西两个李家祠堂,有明代南京光禄寺少卿李木墓,人称李家林。后来就作为地名留传至今。
李家林路口原貌(摄影:李伯纪)
大石桥
在老城西门往东约一里处,有一元代所建石桥刁扬,因石大如盘,名盘石桥,又叫大石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修,现在位置在老实验中学前,已看不到桥的踪迹。
小石桥(摄影:孟宪军)
小石桥
位于东关街中部,也是元代所建石桥,也叫东盘石桥。20世纪八十年代又重修,现仍使用。
白衣阁桥原貌(摄影:李伯纪)
白衣阁桥
明代建城时,在连接东南角、西南角两池塘的河上修桥,
付文丽当时叫土桥、白莲闸。万历年间重修。光绪十年(1884),知县陈嗣良、典史冯耀南组织富户捐建新桥,桥上建两层楼阁(20世纪二十年代末于阁中设报时大钟)。阁南面塑文昌帝君像,北面塑白衣大士(观音)像,上书“瞻云楼”,人称白衣阁,桥也就称白衣阁桥。现在的桥为1989年重建。
玉龙桥原貌(摄影:李伯纪)
北护城河与玉龙桥
位于北城墙外的护城河,实际上是筑城墙时取土形成的城壕,因紧挨北城墙根,且水面较大,保持较好,人们就习惯地称之为北护城河。河的中部有一著名的石桥叫玉龙桥,该桥重建于1989年,至今仍为老城区一处地标。(2018年5月,玉龙桥塌陷,现结合一环水系公园改造建设中。)
跃进塔
1958年,原菏商路从老城内改线东城墙(即今青菏路城区段),在与东关街交汇处建一直径约6米的圆形围栏转盘,中间立塔,塔为八角形,高约5米,木质结构,上尖杨小邪发威。塔顶有一箭头形木板、上书“跃进塔”三字。塔身各面用于张贴跃进捷报、公告类文字,隔栏可看清文字内容。“文革”后,为方便交通拆除。但跃进塔作为地名留传了下来。
大隅首原貌(摄影:王孟儒)
大隅首
东、西大街与南门至县衙大街交汇处,是老县城的中心,也是最繁华、最要道的十字路口施斌聊斋,人们称其为大隅首。
三山加(夹)一井胡同原貌(摄影:李伯纪)
三山加(夹)一井
在石蛤蟆街东200米处,路南有一古井,水质甘甜。为了保护该井,南、东、西三家盖房时都自觉留出空间,于是井就夹在三座房子屋山之间,人称三山加(夹)一井,至20世纪八十年代初,井上尚有一桔槔,人们仍取水饮用。2014年,井被覆盖。其对面的胡同称为三山加(夹)一井胡同。2017年,因城区棚户区改造而不复存在。
转载:DM大美曹县CX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115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