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八另的《寻茶中国》出版、上市、发行-美食家巴陵说新化水酒 寻茶中国,方八另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书号ISBN978-7-5680-2778-6,定价30?
方八另的《寻茶中国》出版、上市、发行-美食家巴陵说新化水酒
寻茶中国,方八另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书号ISBN978-7-5680-2778-6,定价30元,此书属于“寻美中国”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方八另出身茶叶世家,祖上十五代均以种茶、制茶为业,家有茶山三千余亩。从五岁开始,方八另即受老祖父指导参与种茶、采茶、制茶等,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成年后,在甘肃、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浙江、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全国各地寻访名茶、茶园,并探访当地茶人,追寻茶之源头与真味箭隐,记录与茶之相遇的种种因缘。
《寻茶中国》所讲不仅是茶的故事,也是茶与人的故事,关乎地理、物产、气候、历史和茶掌故,作者用最原始朴素的方式,叩开中国茶叶的秘密,不仅仅是寻茶访茶,更是一种精神之旅。
作者简介
方八另,笔名巴陵。湖南新化人,现居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湘茶叶文化研究者、茶叶美食专栏作家。
方八另出身茶叶世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亲自参与茶叶种植和制作。成年后致力于在全国各地寻茶访茶,从事对民间茶叶的考察和调研,在多个报纸杂志上开设茶叶专栏,创作寻茶美文计五十余万字。已出版作品《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妈妈的味道》、《食全酒美》、《觅食》、《最好的食光》、《尝遍大中国》等20余种。
序言
茶树在南,茶客在北(序)
古清生
中国大约有三宗国粹:汉字、茶叶、瓷器。两宗与饮茶相关。打开瓷的版图,旁必有名茶。索性中国在外邦眼里,就是一瓷器国。焉能不说,中国为茶的中国?走向南方山群,见识一片片茶山,去往北方,交识无数茶客,寻茶中国恰也是茶与人的故事。关乎地理、物产、气候、历史和茶掌故。沧海桑田,从神农尝百草开启茶饮之源,茶,终归是自然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滋润表达。
列夫.托尔斯泰说:流逝的不是时光,而是我们。唐朝以前,茶字未出现,称以荼,《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时,茶还称荼。到了陆羽著《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暴劫柔情。可见《茶经》以后,茶字便正式刊用。至民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完全契入中国人的世俗生活。所谓一介布衣,粗茶淡饭,夫子们亦如此表述。
离开城市很久了。在神农架茫茫林海中植一片茶,我也从品茶,寻茶,彻底置身于茶农当中,做一个种茶,炒茶,卖茶的农夫。方八另与他的朋友们千千迢迢寻茶而来,抵达我神农架红举茶园,在此架柴煮泉,品茗论茶,时间在目,亦如久远。那个初夏,神农架天蓝云白,森林葱郁,繁花簇簇,蜂蝶飞舞,一溪清流激着浪花,打着漩儿从茶庄边上向北流去。
寻茶是一种精神之旅。我曾经也像《寻茶中国》描述的这样,去寻找中国一些显著与隐秘的茶园。杭州西湖之滨的龙井村里有一个御茶园,长有十八棵御茶。御茶之名为清朝乾隆皇帝所赐。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寻入杭州茶区。他钦定的御茶园在狮子峰胡公庙前,我去时,见茶树不像有百年以上树龄,正寻思着红楼林家小妹,有人来问:喝茶么?随了人走,入一茶社,人自我介绍名金小辫儿,专伺十八棵御茶。问,怎么御茶树那么小呢?金小辫儿说,还不是那个年代被人毁了,这是又重新种的。
就泡茶,虎跑泉的水,狮峰龙井。茶这事,看产区,尤看谁人所制。伺御茶的金小辫儿所制之茶,估计不俗。金小辫儿说,他在北京翠微路有一茶庄。待知我也从北京来,他神色绝然地请上楼。楼是阁楼,不甚高,能隐匿数人品茶。光线也暗,头上有两片明瓦,两束白亮的阳光照在黑檀木茶海上。若干把竹靠椅,颜色暗黄。入座,金小辫儿煮水。质地非常好的一款金小辫儿狮峰龙井,淡然的清香隐约有悠然的豆香,遂浮尘与喧嚣远去,天地间只余茶香。人生何美?唯有事茶,种茶制茶饮茶,以至寻茶。乾隆皇帝寿至八十八,当他退位给道光帝时,老臣劝谏止退: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接道:君不可一日无茶。
如方八另这等寻茶,从都市遁入隐秘高山,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曾经走过黄梅的四祖寺和五祖寺,忆及惠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禅宗衣钵,由此可见。茶道与禅,由此为源。茶为物质灵芽,以禅为道,实为至境。过苦竹乡苦竹村,沿溪拾级而上,抵达紫云山老祖寺旧址。
高山上有一坪,左边是一凹入扇形的山体,山上级级茶树,绿意葱葱,右边有雪岩瀑布。为一水库,清水漫溢而下,覆盖巨大的球状火山岩,水白若雪。山水之间,有一人家,几声犬吠,有老者推开柴扉出来,以茶待客。老者名叫柳东华,经管紫云山上茶,他说陆羽曾上紫云山取水品茶。史籍载,陆羽于天宝年间二上紫云山煮泉品茗。故《茶经》有载:蕲州茶生于黄梅山谷。
饮罢,移步观瀑岩,岩上有书刻“龙德而隐”高登民。“立足紫云,洗心若白雪”。清同治三年邓文滨所题,落款邑人南阳布衣黑马乐园。于是,定在紫云山老祖寺过夜,是时老祖寺为旧庙,墙体多有月光泻漏,清风徐徐入室,一觉醒来朝阳映在紫云山,前葱绿,近清白。茶圣陆羽到过紫云山,断出好水好茶。
犹记得,柳东华先生说陆羽来紫云山取水。实在是千年往事,时已不同。陆羽爱水,所去之处多有佳泉。沧海桑田,今天的水多变,但是茶还在长。所以说,唐有陆羽觅水,今已有八另寻茶。在时间的杯子里,品的也不全然是茶了,还有相关人生的静思之美,或者禅意。犹忆起宋朝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拓展了细书,都要把茶的种植,采收和制作函盖。关于种茶,赵佶皇帝论道: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想来皇帝赵佶,也是一位寻茶者,否则又怎么可以写得如此透澈,如此通茶道呢?
总之今天的茶,秦岭以南,或以北也有零星茶园,最茂盛的产区仍在南方。自油菜花开,至枫叶红时为止,茶在山里,人在山外,不朽的寻觅,写就了那山那茶那人。人生何以没有遗憾?亦唯有爱茶。
那山那茶那人(前言)
文/巴陵
我出生在湖南产茶最多的地方,那是益阳市与娄底市的交界处,也是新化县与安化县的边界。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参与父母的种茶和采茶事务。我的祖父也是当地有名的茶农,拥有十多个山岭的茶园,采茶季节还要请三四十个短工来帮忙,从而在茶忙时节就用煨豆腐代替菜肴,作为短工的茶饭菜。
小时候,我跟随父母上山采茶,有些辛苦和忙碌。三四岁就开始了在自家茶园劳作,让我熟悉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等茶事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操作要领,为我以后自学茶叶知识和品茶、尝茶、寻茶、访茶提供了基础和方法。
从小,我就认为有闲心能够静下心来品茗是件极其高雅又潇洒的事情。我想在自己的以后生命里能够更多的去品尝一些各地的名茶,来消磨我对茶叶的好奇心和贪食欲。这也许与我的好吃本性有一定的关联,把对美食的追求复制到了对名茶的追求和体验中去,让我成年以后还对茶叶追求不舍、孜孜不倦,不仅品茶,还喜欢读茶文和经典,更诞生了寻茶的癖好。
农民的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及销售都是一些习惯性行为,也是一些简单的体力性劳作和最低级、最简单、最直接的行为方式。我总觉得它没有以茶叶知识和茶学理论作为基础,靠他们来提高农村的茶叶品质和价格,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那时候,我家就在深山老林范军的老婆,家里极少有书,在知识贫瘠的环境里生长。而我的求知欲成了我的本能和基本欲望,在寻觅着有文字的纸片和可以阅读的书籍。经过几年的阅读,我开始到处寻找有关茶叶知识的书籍,终于在我即将准备离开生我养我的小镇——圳上镇的时候,我在安化县梅城镇的新华书店买到了一册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0年出版的《中国名茶》,那深蓝色的封面让我记忆犹新,到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这册小书成为我对茶叶知识的启蒙读物,它介绍了二十多种中国名茶。我在课余,就会反复阅读《中国名茶》,半年后,我几乎可以背下全书。我读后河北省招生考试院,对这些著名的茶叶都极其神往,很有想有朝一日能够品尝一二,也算圆了我的理想,实现了我的梦想和期盼。
一九九七年,我离开圳上镇,开始了我闯世界的生涯。我无论到那里打工,都要挤出微薄收入的一小部分钱来购买书籍,其中包括茶叶知识方面的书籍,补充我的知识缺陷和求知欲望。我更关注各地的知名茶叶、茶园等资源,了解当地的茶叶生长状况和种植环境。经过一九九七年的闯长沙和一九九九年的闯广东,两次的苦力劳作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所规划和目标,对我自己的认识和未来有所谋划和步骤。
一九九九年九月,我来到岳麓山脚下的校园,学习中文和法律知识,也给我的一生确定了“吃、喝、玩、乐”的四字方针为准则的未来战略。无论是从我的生活、生产,还是从我的学习、阅读、写作,我都把茶叶及茶文化列入了我的学识范畴。我特别注重“吃、喝、玩、乐”中的文化,从学习到阅读到挖掘到写作,我把文化贯穿始终。对于茶叶,我一样看中它的文化,注重茶文化的了解和深入。
一九九九年到二00二年,是我学习茶叶知识和品茶学礼的初级时期,也是我慕茶和思茶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主要是阅读一些与茶知识和茶文化相关的书籍,购买和品尝一些力所能及的名茶。那时,我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校对科实习,带我实习的老师杨遵民先生是位在办公室坐不住的“闲人”。他有很多社会上的朋友,他也不必要时时刻刻呆在办公室坐班,每天上午、下午常遛出办公室,去长沙市市内的各个高档茶馆、饭店、舞厅间流连忘返,过他的逍遥人生。他出门会友的时候,还喜欢带上我这个“尾巴”,我借着这个便利的条件,品味了长沙市流通的各款名茶,让我对这些名茶有了亲身的体验感和品尝经验,解决了我口馋的毛病,也满足了我的羡慕和思念。这个时候,应该是很主动很欢快的,也算达到了我最初的梦想状态。
二00三年至二00六年,是我到全国各地寻茶问道和收藏慕名已久的名茶的时期。我从二00三年初大学毕业起,就在长沙某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开始,我在出版社从事最艰苦的文字阅读和校对事务。让我时时感觉到兴奋和不知所倦的是我经常可以出差,能够到全国各地去做些简单的免费旅游和品尝到当地的美食和茶叶。我也总要借出差的机会挤点时间出来了解当地的物产情况,主要是从美食、景点、茶园茶叶三个方面去了解当地人文。我总是根据我曾经阅读过的历史文献记载去寻找当地的名茶,再根据名茶去寻找当地的茶园和现在的茶叶,这种问茶的方式虽然有些古朴、传统、辛苦,但是也有很多的快乐和收获。这样,我可以找到自己梦想的东西,在梦想之外,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我往往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看到那些产名茶的茶园,往往跟我的期望有些差别。但是我还是忍不住的兴奋,有种想亲吻那些茶树的冲动,这也算留下了我的足印和初吻。这个时候,我寻茶的辛苦慢慢的通过汗水渗透出来,却掺杂着一丝丝的兴奋。
二00七年至二0一二年,是我写茶文化专栏和参与现代化茶叶种植的经验时期。我近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寻茶问道和收藏茶叶,在文友间或多或少有些人渐渐知道了我的奢好和追求,给我送茶叶的文友和亲戚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之间只是物物交换,必然会形成很俗气的感觉和堕入世俗。那时候,我在几家报刊开辟的美食专栏比较火王婉如,有些编辑鼓励我写写其他食物的专栏,好让我在他的版面里以崭新的面孔出现。我就给他提出了撰写茶文化专栏,就这样,我在《科学之友》杂志、《四川航空》杂志、《中华合作时报》茶叶周刊等报刊的茶文化专栏也就开起来了。那一篇篇写茶文化的文章发表出来后,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写作领域,也为自己的写作开疆拓土。长期与我交流的龙玉纯兄更是加倍鼓励我写茶文化专栏,他用老家宁乡的沩山毛尖供应了我三四年的茶叶需求;他去云南旅游时,还特意给我带回了最好的普洱茶,我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最终写成了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此期间,著名北漂作家古清生先生出版了《金丝猴部落:探秘神农架》这部生态巨著,又在神农架的木鱼镇、红榉村两地接手了神农架管理区的几百亩茶园。古清生在种茶期间,又接手了一部由湖南润浮投资公司出资邀请他撰写的生态文学《中国大鲵》。古清生为了了解大鲵的生活形态和习性,每年都要到湖南多地大鲵养殖基地进行几次考察和照片拍摄。古清生每次来湖南,都要到长沙做几天的停留,他都会约我见面,我们主要聊他的茶叶种植和销售事宜。古清生在神农架采用宋代古法种植茶树,主要是用兰草和茶树间植。我就给他介绍我老家祖辈间植茶树的情况,一种是耕地上的农作物与茶树间植,二是大乔木林地与茶园的间植,以及深山野化茶的种植和采摘方式。我讲的这些茶叶知识,也曾是古清生所困惑的地方,因为这些方法都在耕地茶园向园艺场转型的时候,特别是开发梯土式茶园之后,农民和生产队想无限的扩大茶园的种植面积和采摘面积,形成整体的视觉感观性效果——很大一片,故意把中间的间隔带清除。古清生对我家乡古老的种茶方法有浓厚的兴趣,曾多次约我安排时间去新化考察古代茶园的种植,因为他的工作繁忙,都没有成行。这段时间是我把自己的茶叶知识转发成生产力的时候,一方面生产茶文化的文章,一方面把传统种茶方法用到现代茶叶种植中,进行实践。这不再是苦与乐可以简单概括的,还是全身心投入到茶事中,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
二0一三年至今,是我整理祖辈传统种茶方法、指导茶企种植茶叶和挖掘茶叶历史文化的时期。我在全国各地的寻茶活动,接触的茶叶生产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我老家新化县的茶叶企业老板。在无意的接触中,我讲起了新化的茶文化和湖南的茶叶历史,他们知之甚少,对茶叶的种植技术和采摘、制作方法也知道的不多。我向他们介绍我祖辈的种茶、采茶、制茶方法,针对他们现在的茶叶企业,与他们讨论茶叶的品种选择和茶叶条形的制作及确定,提高茶叶质量的方法和制作精品茶叶。这些传道受业,我成为了他们免费的顾问和“导师”,有事没事就寻问我一些他们遇到的问题,甚至邀请我陪同他们到全国各地寻找茶叶品种、了解茶叶种植、采集茶叶历史、挖掘茶文化、参加茶叶考察、组织专家学者寻茶。曾经很多人认为我是书呆子或者以为我是美食作家,只知道“吃、喝、玩、乐”和掉书袋,不懂得生产和生活。经过一两年的交往,他们看到了我做的实事现代强者录,他们也得到了实惠和提高。我为一些茶企做的免费服务,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得到一些茶企老板的尊重和感激,见到我就像见到亲人。主管新化县农业的副县长李南新先生很重视新化的茶叶,并把奉家镇作为茶叶特色镇来抓。他为了挖掘新化的茶叶历史文化,多方寻找了解新化茶叶历史的同乡,最终通过同学介绍找到我。委托我撰写新化茶叶的历史一书——《新化之茶》。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湖南的茶叶品牌、茶叶产量、茶叶品质及湖南茶叶文化和历史,特别是对清代湖南茶叶的辉煌历史进行茶商、茶山、茶人、茶企的梳理,逐步创作《清代湖南茶叶的崛起》。也对全国的红茶和黑茶特别感兴趣,分门别类对中国红茶和中国黑茶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和历史探源,准备撰写“中国红茶崛起系列”和“中国黑茶崛起系列”图书,探索历史中的红茶和黑茶。这是我不停梳理和挖掘的时期,突出古为今用,注重古代种茶方法在现在的实用性和可用性。
在二0一六年即将结束的一段时间里,我对十多年来写有关问茶、藏茶、寻茶、访茶的散篇文章进行了整理和编辑,发现有三四十万字之多。我注重把在全国各地寻找茶叶的过程和艰辛历程的寻茶文章放在一起,精选后还有十余万字,共五十余篇,编辑成一部《寻茶中国》的小书以飨读者天草筱,激起更多寻茶者的交流和认识,让寻茶者汇集起来,拧成一股绳,为现代的茶叶发展提供知识和智慧,创造出更多的高品质茶叶,为爱茶者发放福利。目录
第一章【湖南茶】黑茶故里说黑茶 2黑茶奇葩——安化擂茶 7陶澍、左宗棠与安化茶 11茶中新月——月芽茶 15衡山云雾茶 20沩山密印禅茶 24江华冬梨子大叶茶 27春节头茶之欢茶 30
第二章【湖北茶】羊楼峒青砖茶 36巴东茶 43神农架腹地的古清生茶 47星斗山腹地的毛坝红茶 54第三章【云南普洱茶】香馨普洱韵味长 58昆明街边的普洱茶印象 63下关沱茶纪事 67装进一块沱茶里的大理 71关上寻七子饼茶 76闻七子饼的故事 80勐腊县王子山曼松贡茶 84第四章【贵州茶】毕节寻茶 88威宁茶俗——罐罐茶 93乌蒙烤茶 98黔西茶点羊场茶食 102第五章【四川茶】成都茶馆 108广汉茶馆印象 111茶马司和野放黄茶 114成都宽窄巷子听雨喝茶 121跟随沈从文的足迹寻茶 125四川黄油茶 136火锅与茶 141四川高原的苦荞茶 147第六章【福建、安徽茶】闲煮铁观音的滋味 152妙品奇兰白茶 156正山小种 159金骏眉 165祁门红茶 169第七章【浙江、江苏茶】千岛湖寻茶 174临安天目茶 178苏州寻虎丘茶 181南京品雨花茶 184第八章【西北茶】兰州八宝盖碗茶 190不可一日无茯茶 192罗布泊的麻茶 195宝鸡凤县油面茶酥 199敦煌市场的砖茶情缘 202
品味茶文化
郭雪强
2017.5.19《毕节日报》
在以往,一提到中国,世人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茶叶、丝绸、陶瓷。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以丝绸交易为纽带,后来茶文化兴起,茶叶作为大宗商品来到丝绸之路上,故而,丝绸之路同样是一条“茶叶之路”默默无闻造句 。在这条“茶叶之路”上,既有车马奔驰的喧嚣,又有舟楫横渡的壮观。如今,种茶、采茶、品茶仍然是国人津津乐道的,有句俗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国,茶叶品种繁多,茶文化源远流长,西湖的龙井,信阳的毛尖,安溪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可作为茶文化的门外汉,我们常常对茶一知半解,偶尔还会张冠李戴。现在好了,我手里有一本叫《寻茶中国》的书,刚刚出版发行,写的就是茶叶。
这本书的作者是巴陵,茶叶世家,种植茶树也制作茶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茶叶有天然的浓厚兴趣,是个彻彻底底的懂茶人。从2006年开始,作者像个修禅之人,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在甘肃、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浙江、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品茶访茶,从而详细了解各地名茶的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等情况,并用文字记录下茶叶历史、文化、人文、味道等。读这样一本书,如同品茶,是有意境的,是有味道的,细细品咂,文字仿若具有独特的茶香之美,妙不可言。
《寻茶中国》全书按照地域来分,分别写了湖南茶、湖北茶、云南茶、贵州茶、四川茶、福建茶、浙江茶、江苏茶、广东茶和西北茶,作者真可谓遍访中国,无茶不写。近些年,黑茶受到人们的青睐,源于它性质温润,老少皆宜,更具有助消化、解油腻、降脂、减肥、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利尿解毒等等非常实用的功效。可是,你知道黑茶最早产于哪里吗?四川。湖南的黑茶又集中在哪里呢?新化与安化交界处。诸如这些常识类的问题作者都做了详细的考证和回答,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茶树经过冬天冰雪的考验,开春冰寒稍缓,千茶万树发芽散叶,鹅黄的两片芽叶上顶着一个青绿的芽儿……放阴凉处散开,经过半天的风嗍,晚饭后开始揉搓……覆上湿毛巾发酵两三个小时……风干后,清掉鹅黄的对叶,才是上好的细茶。”这是一道繁琐、细致,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制茶过程。
自唐代开始,在丝绸之路上,中原和边疆就开始进行茶叶交易。当时,茶叶由官方控制,把这种销往边疆的茶叫做边销茶,贮存在边地府库,主要换取中原人需要的马匹。在《西北茶》这一辑中,作者着重写了兰州的八宝盖碗茶、青海的茯茶、罗布泊的麻茶和宝鸡凤县的油面茶酥,文字间充满了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历史厚重感,读来格外诱人。作者巧妙地把故事、传说融进茶杯,入口时令人倍感悠远、沧桑。
茶,不是一片简单的叶子和一类植物,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和谐精神的代表。《寻茶中国》重在让如我一样的“茶痴”“茶盲”了解各种茶叶的历史、文化、人文、滋味等,是对遇到的茶叶的一些品味及对味道的自我鉴别和感知,听说它的姊妹篇《寻茶笔记》也将出版,又让人多了一份热切的期待!
http://rb.bjrb.cn/html/2017-05/19/content_7_5.htm
寻味 茶香
侯召明
2017.6.9《中国石油报》
读《浮生物语》了解了作者方八另先生。从那本书中,我读到美食和有关茶文化的文章。后来,方八另先生又陆续推出了几本美食书。这次,他写了《寻茶中国》。读《寻茶中国》,我了解到许多茶的知识。原来茶的文化源远流长,茶从古至今都是必不可少的饮品。
方八另先生从小生活在茶区,祖父是靠种植茶叶起家的,耳濡目染了茶的生长、制作。他又读过许多茶方面的书;可以说是专家型作家。
一位写茶文化的作家在寻茶的途中,喝到自己少年时亲手采的茶,那真是缘。方八另先生在敦煌旅游,看到了他少年时采过的茶做成的茶砖。这是作家最感有幸的事,也让他想起少年时的艰苦生活。
茶对于国人来说不陌生,十人有九人喝茶,而茶多产于南方。之前,我对茶的知识了解不多,我们单位每年都发绿茶与茉莉花茶,每当读书写作时,我都会泡一壶茉莉花茶,一边喝着香茶,一边读书写作,这样没有疲倦感。
通过读《寻味中国》让我了解到茶文化、茶经济。茶是茶农与茶商的经济来源,对于饮客而言,品茶是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的滋味。
由绿茶经过发酵,生产了红茶与黑茶。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深入生活。在我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百姓,都离不了茶。以茶会客,谈茶论文,
优瓦夏都成为常态青宫电影城。
方八另先生博览茶文化的书籍,寻访祖国各地的茶场。《寻茶中国》是按茶的地域分的章节,湖南茶、湖北茶、云南普洱茶、贵州茶、四川茶、福建茶、浙江茶、江苏茶、广东茶。
他写到安化黑茶,此茶不同于普通黑茶,历史上流传的安化黑茶是大茶叶。大茶叶属于野生茶种,非种植类茶叶,生长在荒山野岭间,枝繁叶茂,铺张开来,一蔸茶树有数千枝蔓,匍匐数十米,可以摘几百上千斤鲜茶叶,做成上百块茶砖、茶饼。
近年来,黑茶风行。最早的黑茶产于四川,由绿毛茶蒸压成的边销茶,又称“番茶”。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为了减少体积蒸压成块。毛茶经过二十多天的湿坯堆积逐渐变黑陈超波,团块色泽黑褐,风味独特。黑茶是发酵茶,我国独有的茶类,历史悠久,花色品种丰富。
“茶树经过冬天冰雪的考验,开春冰寒稍缓,千茶万树发芽散叶,鹅黄的两片芽叶上顶着一个青绿的芽儿。扳着一枝枝茶树,用指甲掐断嫩芽,一天摘不到十斤鲜茶叶。放阴凉处散开,经过半天的风干,晚饭后开始揉搓,直到流出绿色的泡沫浓液。再拨散,又轻揉,用蔑盆装好,覆上湿毛巾发酵两三个小时,再把茶叶散开风干。风干后,清掉鹅黄的对叶,才是上好的细茶,作为擂茶的原料。”原来制茶有这么复杂工序,从采摘到制作,从一片叶子到一杯茶水,经历千万般的磨练,翻山过海,才来到身边。又经过热水的熬煮,它才放出奇异的芳香,让我们喝上一口茶,真不容易。
“擂茶分原料、辅料两类,原料有大米、芝麻、玉米、绿豆、黄豆、姜米、花生米、盐、茶叶等,经过擂钵,纯靠手工擂成糨糊状,加开水冲泡即可饮服。辅料有花生、葵瓜子、南瓜子、麻糖、猫耳朵、薯片(条)、糖粒、饼干等九碟,多为炒熟的香脆之物,也有一两样副食品,边喝茶边吃碟子,打发饮茶间隙。”擂茶,一听名字,就很特别。读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擂茶还是一种美食小吃,真想马上去品尝一下。
酒与茶都是中国物质文化的一种,能饮酒者少,能喝茶者多。茶适用于各种人,不像喝酒能喝醉伤身。文人尤喜品茶,休息日,几位文人聚会一起必少不了喝茶谈文。谈论古今,谈论文学、哲学。茶是佛禅悟,一边喝茶,还可一边听大师讲佛禅。
品香茶,读好书,美也!
http://app.zgsyb.com.cn/paper/c/201706/09/c43531.html
寻味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之美
贾登荣
2017.6.11《东莞时报》
方八另是一个善于在行走中发现美与灵感的作家。因此,这本《寻茶中国》与其他美食类作品一样,作者总是通过行走来完成的。
为了写作这本书,作者的足迹先后出现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福建、浙江、江苏、甘肃等,遍访茶山、种茶人、制茶人、爱茶人、卖茶人,甚至作家、文化学者,在广袤的田野、熙熙攘攘的都市、偏僻的茶山、茶叶交易的市场,他发现了最乡土、最质朴、最地道的茶叶味道。再经过一番精心提炼之后,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书中,作者既记录了享有盛名的各种名茶,如云南普洱、铁观音、大红袍、金骏眉、祁红、龙井等,更展示了许多不为世人知晓的乡野茶叶,如野放黄茶、茯茶、古清生茶、毛坝红茶等;既记录了不同地域、不同制作方式下茶叶的特点,更记录了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乃到销售的诸多信息,从不同维度呈现了茶叶的独特之美。
应该说,通过作者的展示我要金龟婿,让我们不但更加爱那些名茶,而且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茶叶,也油然而生敬意!因为,它们同样浸透了茶农缕缕心血与汗水,同样具有自己独特的美,也同样值得人们珍视。
如果《寻茶中国》一书仅仅局限在记录茶叶种植、采摘、制作、流通的环节,那也就只算得上一本资料性的图书。当然,作者不会把写作的内容局限于此,他用更开阔的视野,更深邃的目光,详细挖掘茶叶背后的故事,茶叶中间蕴含的文化,从而让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首先,作者极其注重在历史深处,去寻找茶叶的故事。如这篇《陶澍与安化茶的故事》,就把安化黑茶之所以能够走出大山,为世人所认识的渊源进行了还原,让人们的历史中认知了黑茶的特点,从故事里了解了黑茶饱含的沧桑!一枚枚小巧的茶叶背后,居然有那么深重的往昔,不得不让人感叹!
其次,作者也十分注意从人们饮茶的习俗中,展现茶文化的多姿多彩。如这篇《春节头茶之换茶》,就详细介绍了湖南梅山地区一个奇特的习俗:换茶。作者写道“换茶是糯米炒制出来的米泡,洁白可爱,少部分被染成杂色。米泡抓在手里脆响脆响,干燥异常,喜庆的日子,给客人泡茶时,多使用饭碗,碗里装上多半碗米泡,加少许白砂糖,家境优越的放点精细茶叶——清明前的一芽两叶。一碗换茶一般放四五芽即可龚露,开水转了茶味就行,加多了茶叶冲了味。刚烧的开水冲入碗里,米泡慢慢地上升,又慢慢地平下去。开水冲泡时,米泡遇开水变软,米泡湿后潜于水里,表面光滑明亮。用勺子搅拌以后,稍微泡上两三分钟就可以喝了”。
这样的习俗,早已超越了饮茶,升华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书中的《潮州功夫茶》、《广州早茶》等篇章,都是对不同地域人们饮茶习俗的再现,其实也是对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的普及。历史与故事,习俗与传统,一道构成了茶的文化,茶的味道,茶的独特之美,自然,人们也会对茶叶更加喜爱、更加欣赏!当端起茶杯时,茶叶中浸透的文化也会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http://dgtimes.timedg.com/page/2017-06/11/A12/20170611A12_pdf.pdf
人生如茶
——读方八另茶文化散文新著《寻茶中国》随感
颜桂海
2017.6.14《梧州日报》
初识著名作家方八另是2012年金秋时节在湖南长沙参加他的美食散文集《一本书吃遍中国》的研讨会上。那时候,我带去两筐梧州六堡茶给他品尝,他抿了几口六堡茶,被六堡茶的红、浓、陈、醇所吸引。他略作思考,激动地说,梧州六堡茶有独特的槟榔香味,这应该是洞藏十年的中国六堡茶。
“你厉害,这的确是洞藏了整整十年的中国六堡茶。”我笑答。他的正确判断令我十分佩服。无疑,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嗜茶者,说嗜茶如命也不为过。从品茶论道中,得知他是茶叶世家后裔,他家对茶叶是种植和制作兼做,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茶叶很感兴趣,闲时喜欢品茶访茶。他从2006年开始,在甘肃、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寻访名茶、名水,了解各地名茶的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等,并记录了茶叶的历史、文化、人文、味道等,呈现独特的茶叶之美。
方八另寻茶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今年暮春,木棉花怒放的时节,他给我邮来了散文新作《寻茶中国》的打印书稿,让我先睹为快,让我评头品足。我一介平民,充其量只能说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品读他的作品不敢马虎,更不敢怠慢,我把书稿中不足之处一一列出来,回传给他。他的新书《寻茶中国》于今年6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品鉴新书,仿佛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茶叶馨香,茶香缭绕其间。我发现这部新书重在了解各种茶叶的历史、文化、人文、滋味等,是他对旅途中遇到的各种茶叶的一些品味及对味道的鉴别和感知。
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也许,方八另正是这样的一位实践者,他在书中也写及了我们广西梧州的六堡茶。通过他对六堡茶的品味描述,足可见他对六堡茶也很了解。他在六堡茶这篇文章中写道,“黑茶六堡茶为中国历史名茶,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原六堡乡而得名,产地制茶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清嘉庆年间就列为全国名茶……那天到达崇山峻岭的六堡镇不倚村,在闷热的天气里,主人泡了一壶地道的六堡茶给我们,饮后顿感清凉去暑、倍感舒畅。六堡茶不但有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历史上,六堡茶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
生活如茶,茶如生活。他在书中的52篇品茗佳作中,用美妙的散文写下了他的“茶道”,从谈茶说事到说茶论理。最主要的还是从美食、景点、茶园茶叶三个方面去了解各地人文,根据曾经阅读过的历史文献记载去寻找当地的名茶,再根据名茶去寻找当地的茶园和现在的茶叶,这种问茶的方式虽然有些古朴、传统、辛苦,但在字里行间可见他充满快乐,收获良多,感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在世间的杯子里,他品尝的也不全然是茶了,还有关乎人生的静思之美和禅意。他,四处寻茶是一种精神之旅,从都市遁入隐秘高山,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茶,生于名山秀水之间,以青山、云雾为伴,得天地、日月精华而造福于人类。读这样一本书,也如同品茶,也是有意境,有味道的,细细品咂,文字仿若具有独特的茶香之美,妙不可言。
http://www.wuzhoudaily.com.cn/html/2017-06/14/content_83247.htm
全文详见:https://p66p.cn/264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