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甜食是天性?隐藏在“糖”里的性暗示、权力和阶层差异-欧洲时报内参 既然糖被用来满足一种特殊的欲望,那么究竟是什么使糖一步步嵌入日常生活
爱甜食是天性?隐藏在“糖”里的性暗示、权力和阶层差异-欧洲时报内参
既然糖被用来满足一种特殊的欲望,那么究竟是什么使糖一步步嵌入日常生活,这种需求“在什么条件下增加、如何增加,以及为什么增加。”
喜欢甜食是天性?“我们天生爱甜味”这个说法也许是毋庸置疑的。那些精细、纯白、被称之为糖的调味剂早就成为感官享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迪士尼经典电影《欢乐满人间》的剧情中,“闯入者”新家庭教师Mary Poppins正是凭借“给生活加勺糖”的乐观态度福州地税e网,为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带来满满温情。不过,为什么人们对糖的需求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上升得如此迅速?也许,我们对糖的需求并没有乍看上去那么“自然”。换句话说,在多大程度上我们的“口味”、“偏好”是受社会影响呢尹北琛?糖隐含性暗示?!据法国图卢兹大学社会学教员杜陂(Anne Dupuy)调查,在对糖的喜好方面,法国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宽容度并不一致:如果一个男孩喜欢甜食,
陆盈盈人们往往只会认为他“胃口好”,但女孩的相似行为会被视作“贪恋口腹之欲”。因此,家长往往会更严格地控制小女孩食用甜食的行为。在杜陂看来,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糖总不得不与道德问题挂钩:甜品会带动人们对享乐、欲望等问题的忧虑。不仅如此,《饮食人类学》认为糖和酒精一样,被社会赋予了性暗示的涵义。例如,研究者法兰西斯?麦基(Francis McKee)提到格拉斯哥人早年倾向于把冰淇淋与伤风败德画上等号。我们可以看看《哈特的城堡》里的一段描述:“她正在吃一道淋了覆盆子莓汁的冰淇淋,这道甜点把浆果清淡爽口的酸味砺罂,巧妙地混入冰淇淋冰凉而浓郁如瓜的甜味里,让她的舌头尝到出乎意料且妙不可言的享受。[…] 他的双眼则满意十足地盯着她天真的享受表情”。在这一社会文化下李豁子再婚,杜陂认为这种不自觉地控制女孩饮食习惯的做法,和对两性的传统要求是一致的:社会、家庭期待各个年龄层的女性都能比男性更有效地控制自身的享乐冲动与行为。也许有的读者会质疑杜陂的“女权主义”结论:“吃个甜食也能吃出男女不平等?”无论如何,杜陂绝不是“钻牛角尖”领域的先驱。这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人类学者西敏司(Sidney Mintz)——一个有着“日本名字”的美国人——甚至从糖中看出了基于经济利益的权力运作。西敏司好奇的是,在“嗜甜”这一“天生偏好”背后韩以烈,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在香港吃豆腐的“知食分子”西敏司写过多本关于饮食文化研究的人类学著作,擅长以常见微小事物为突破口王力凯,挖掘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例如,据《甜与权力》的译者朱建刚介绍,西敏司对中国的豆腐文化有浓厚兴趣,在香港高校访问时,他还常上街喝豆奶、吃豆腐,而这可能是因为:“历史上,豆腐为那么多的中国人提供了所需的蛋白质。豆腐救了中国人,而它在美国也开始流行,说不定将来能拯救肥胖的美国人异世风流种。”在《甜与权力》中,西敏司将糖选作研究英国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在200年间清朝种田记,加勒比海殖民地的甘蔗种植曾为英国带来大量财富,并且蔗糖从顶级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糖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改变,从最初始的香料、装饰品、防腐剂和药品转变为甜味剂。
具体说来,从1750到1850年,蔗糖与饮茶习惯开始结合在一起,成为英国平民家庭中辅助面包的副食;但是从1850到1950年,蔗糖、甜点的重要性却大幅上升曾根菜津子。20世纪初,糖成为英国工人家庭的日常调味品(茶、果酱、饼干、蛋糕及甜品)。而大量消耗糖的风潮也往外扩展,特别是海外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地区(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不仅如此,由于人们以所消费的物品为自我确认的依据,那么糖使得无产阶级进一步“依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然糖被用来满足一种特殊的欲望,人们就需要懂得,究竟是什么使糖一步步嵌入日常生活,这种需求“在什么条件下增加、如何增加,以及为什么增加。”蔗糖背后的权力运作为什么蔗糖消费从1850年开始激增呢?西敏司对此现象的解释是,英国社会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变化,而这类文化演化正是由背后的权力和利益集团积极推进的:蔗糖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经济行为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而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运行体系正是由拥有财富和权势的人控制。蔗糖的生产与消费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和利益,与此同时英国人的饮食、工作、休闲和消费的风潮都在糖的权力文化网络中被规范化。总而言之,社会大众的饮食习惯会在无形中被权力改变。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经历长达数个世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变革,糖的消费阶层有所异动,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似乎无所不在,消耗量呈爆炸式增长:在法国,1850年,人均5公斤增加到一个世纪以后的26公斤。今天,每人每年达到35公斤,约占能量摄入总量20%。在美国,每年人均消费量更是达到惊人的60公斤。不过张礼义,人们对糖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2012年,美国《自然》杂志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和烟草和酒精一样,糖有潜在危害且容易让人上瘾:糖不仅会产生“空热量”(含高热量却缺乏基本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导致发胖,而且会干扰体内激素,向大脑发送“继续摄入”的信号,从而让人上瘾诸韵颖。糖的危害还包括削弱肠道屏障、使血糖、血压上升,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研究者罗伯特?拉斯蒂格(Robert Lustig)表示:“果糖对肝脏有类似于酒精的毒性作用。研究人员呼吁五洲交通股吧,各国应像对待烟酒那样对甜的食品和饮料征税搞笑大唐,以帮助人们减少摄入糖类上树野里。此外,据报道全球糖尿病人数预计将在2045年达到6.29亿,即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法国微生物学教授拉乌尔特(Didier Raoult)更是在《观点》周刊的采访中警告,糖是一种“像传染病般蔓延”的“大批量出售的毒品”。虽然糖目前始终是广受重视、屹立不动的美食,但对它态度的变化也牵扯到生活品质以及日常社会生活组织方面的深远改变。话说回来,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吃什么食物的问题之所以吸引人,也正是因为它们体现了这种物质条件下的精神状态和人性状况。(欧洲时报/杨雨晗)
编辑:海喵
全文详见:https://p66p.cn/2550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