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14

明末清初,为何一大批高人隐居在扬州北湖?-邗城清风焦循、阮元、王纳谏、王玉藻、徐石麟、高邦佐、孙柳庭、查士标、汪懋麟、梁饮光、吴园次…?


明末清初,为何一大批高人隐居在扬州北湖?-邗城清风
焦循、阮元、王纳谏、王玉藻、徐石麟、高邦佐、孙柳庭、查士标、汪懋麟、梁饮光、吴园次……这一长串闪耀于中国文学史、学术史、思想史、书画史的巨擘,在明末清初的二百六七十年间,奇迹般地聚落在扬州北湖地区,构筑了那个年代扬州文化的高地,成为扬州历史文化最华彩的篇章之一。
他们为何隐居在北湖?他们在北湖怎样生活?怎样治学?北湖诸贤群聚背后的扬州文化密码如何破解?我市著名作家殷伯达走遍北湖乡野,在浩帙文卷中爬罗剔抉,鲜活还原北湖隐士先贤群像。近日,《偶落人间——扬州北湖地区明末清初的隐士群落》,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作为扬州地方艺术理论研究重点资助项目,该书系统梳理了明末清初隐居在扬州北湖地区的名士群落,填补了当代扬州文化研究中对扬州北湖名人群体研究的空白。

北湖与隐士:高远水云间
——一幅荡涤心胸的奇幻画卷
三百多年前,扬州城往北总裁的玩物,有黄子湖、赤岸湖、朱家湖、白茆湖、新城湖、邵伯湖,一片湖连着一片湖刘梦夏。波如羽袂舞,涟似眼神媚。归于一体,叫北湖。“北湖,像一粒一粒上帝抛入人间的纯色翡翠,晶莹,湛绿,剔透,玲珑。”
北湖之畔,“偶落人间”的,还有一大批高士名隐。磷铜板殷伯达说,北湖地区明末清初隐士群落的形成与繁盛,对于扬州文化个性的养成,对于扬州文化品质的修炼而言,“北湖的那片天,是辉泽人心的一片天。”
比如,焦循和阮元,这两位大儒,是北湖秀水滋润出的最后一批扬州文坛大家。而在他们之前,明末清初一甲子之间,北湖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激活北湖诗心、放养北湖灵性的传奇隐士:有“闪隐”北湖的明末将领高邦佐;有“湖中文学,盛于王铨部纳谏”的王纳谏;有“雅隐”北湖又慷慨赴死救下千万乡人的梁饮光;有除恶济贫的“侠隐”谢慕川父子;有以医行善的“杏隐”郭天魁;有冒死闯城抢回书稿的词曲大家徐石麒;有“兴之所至内伊组特,笔墨淋漓,五字刻成,千古立就,真不知天高地厚”的范荃;有“于书无所不窥”,写出过《几何原本》,又以书法闻名的孙柳庭……
这些北湖高士名隐的奇幻画卷,早在二百多年前,一代通儒焦循就开始致力于搜寻拾遗。“焦循编纂《北湖小志》《扬州足征录》《邗记》的严谨性、准确性、权威性、周密性,为我们今天的扬州文化学者树立了楷模。”殷伯达说,在早年研读焦循著述时,北湖诸贤就让他深深折服,探寻先贤行迹,还原高隐生活,成了他作为一名扬州文化人的文化自觉。
“写北湖人物,资料搜集准备时间很长,几乎超过真正动笔写作的时间胡凯欣。”殷伯达执意在稿纸上一笔一划记录下搜集的资料,在他的书房,他手录的北湖资料堆积盈尺,“用在书里的,还不到一半。”殷伯达说,越写越感到北湖诸贤的厚重、博大。
世道与文心:守正转折处
——一部动人心魄的人物传奇
丰富的文史资料,有力地支撑起《偶落人间》的骨架,但是,这部著述并非是晦涩的史料整理汇编,殷伯达用灵动弹跃的文字,用生动逼真的故事,使得北湖诸贤“满血复活”在读者面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负责扬州市群众性文学创作的近十年间,就断断续续到过北湖这一带的乡镇村庄,从老人们那里听到了许多焦循的小志里所没有的民间传说。”殷伯达说,不过当时还没有关注到北湖。“这些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差不多快风干了大妻晚成。这次写北湖的名贤群体,那些从农民口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一部分一部分被记忆唤醒,被我用在了具体的人物身上。”如书中记载忠烈梁饮光被俘后,以一枝含羞草羞辱降将金声桓的故事,既有民间传说的智慧,更有民族大义的爱憎气节。
翻开书卷,除了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灵动的文字更让人不忍释手:“明末遗民中的才子,他们,从严寒的北方来,从酷热的南方来,或永留长驻,或流寓游历,把两个方向的冷与暖,融成温和的风,抚拂所有的水面,涤净心尘,洗各式浮世的念,羞入湖底,坠成淤泥。”
这段文字摘录自代本书序的《北湖的那一片天》,这篇一万五千字的文化大散文,浸透了殷伯达长期以来对北湖先贤的倾折、景仰、追寻、探索。《北湖的那一片天》首发于2016年春季的《绿杨》,历史深处的深刻思索,飞琼溅玉般的灵性文字,让这篇文章刷爆了扬州文化人的朋友圈,也点燃了当代扬州人对北湖群隐的好奇与热情。“也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才正式开始着手写作这本《偶落人间》。”殷伯达说。
北湖的先贤,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的转折处,改朝换代的惊涛恶浪,并没有摧折他们的文心。殷伯达说,他们保持着高贵的气节品格,有尊严地活着,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们的精神追求步小熙,是潜心于“不可朽”的著述,而不是趋炎附势凑文章。
“这便是春秋战国以来‘士’的特质。北湖,有处士、居士、文士、武士、侠士,也有旧朝官吏士大夫,他们,入则为仕;隐,则为君子。”殷伯达认为,北湖诸贤,选择归隐,并非逃避,而是特殊历史时期为儒者的守正、为士人的担当。陈荣竣“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衣冠南渡、靖康之难、崖山海战等每一处历史转折处记李将军归来,都闪现着‘士’的守正,正因为数千年来,有着这一大批儒者士人的担当,中华文明才生生不息。”
贤杰与不朽:拈花破晓时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人对话
引出殷伯达《偶落人间》的,是清代通儒焦循所著的《北湖小志》。时隔200余年,扬州文人再度凝视北湖的那一片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龙儿别传。
焦循是一座桥,牵连着殷伯达去探寻那些北湖隐贤的风景;焦循这座桥,本身也是殷伯达孜孜探寻的风景。
焦循“托足疾不入城十余年,专心于著述”,长期生活于民间故里,他深谙大众之喜好与需求,他的文学情感很接地气的。他在田间地头、柳荫瓜棚与乡民闲聊,与高士阔论,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寻与拾遗,为后人抢救出了远超千卷的北湖隐士的著述,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扬州文化财富。
追寻着焦循的足迹,殷伯达走遍北湖,探幽三百年前的扬州文化家园樊兵。北湖的幅员,包括如今的黄珏、公道、方巷、槐泗等乡镇。“百里湖田水路长”,殷伯达走过一片片湖水,从村野稗史、故老乡谈中搜寻出一丝丝线索,从史料典籍、文人笔记中牵引出一缕缕材料,最终织就这幅华彩的北湖先贤图卷。
殷伯达书后有一篇《代跋:到底有没有永远不朽》。在这篇文章中,殷伯达动情描绘了焦循临终前对编撰《孟子正义》的坚守与不舍。殷伯达说,焦循的一生,都在努力做不朽的文章,他的足迹遍访北湖方圆百里夏刈,终于写成《北湖小志》,使众多名流贤杰,隐而不朽。
到底有没有永远不朽?
北湖春水初盛,黎明破晓时分,北湖诸贤拈花,或立或坐或卧熙园山院,殷伯达捧出《偶落人间》,报以会心微笑。记者 大洋
来源于扬州发布
全文详见:https://p66p.cn/244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