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熊孩子,我这里有条“捷径”-人到中年那些事儿 文/朱佳 来源/朱佳的假不正经(mediya1127)我有不少为亲子教育而来的父母咨询者,大量讲述孩子??
教育熊孩子,我这里有条“捷径”-人到中年那些事儿
文/朱佳 来源/朱佳的假不正经(mediya1127)
我有不少为亲子教育而来的父母咨询者,大量讲述孩子的问题后,苦恼的父母总会问我:“朱老师,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通常我会问:你用过哪些办法?
回答不出以下范围:指责(评判对错)、说教(讲大道理)、利诱(物质承诺)、威逼(打骂惩罚)。
我继续问:这些办法有效果吗?
统一回答:没有!
有,就不来找我了。
来,是来找捷径的。
“捷径”,我真有一条。
1
上述教育方法,有一个共同前提:否定。
孩子,你不对,所以用这些办法修理你。
从一开始就否定,从一开始就不接纳——从一开始,你这些修理孩子的办法就注定无效。
告诉我,一直否定你的某个人,你能听得进TA的话吗?
不然,我的工作不要太好做——谁坐我面前,我只要劈头盖脸一通责难,对方就会万分受教,心甘情愿地付费,满意而归。
想得美。
如果“否定”有误,否定的反面可能是正解。
肯定?表扬?赏识?
我知道你做不到——凭什么肯定他,他又不好!还表扬赏识,活见鬼么!
否定的反面,非常有效,
熊嘉琪正是“捷径”。
但这条“捷径”不简单:信任。
对你的孩子说出“我相信你”,需要你改变自我,放下否定。
你会以为,这是一种虚伪的手段,一句违心的假话,是危机公关,权宜之计。
如果你这样想,你的孩子也会识破你。
父母抱有目的性,是为了修理孩子,不是改变自己。
“我相信你”,难,就难在真心实意。
你还会问,我怎么相信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孩子(人)?
本文第5节,专门回答你。
先讲个故事,主角照例是林恳。
2
去年春天,也就是一年级下学期,从四月底开始,我陆续收到两三位同班同学家长的投诉,说他打人。我工作忙建平中学西校,一般的教育任务交由林恳爹管理。
一天傍晚白发皇后,林恳爹接林恳回家,两人一路说着话上楼。林恳一进门就沮丧地对我说:“妈妈,爸爸说,如果我再打人,等我死了就没有朋友来看我了。”
……
这是黔驴技穷的林恳爹的经典教育案例。
林恳娘哭笑不得。
我是真忙——既被投诉,我也零打碎敲地跟林恳念叨过,但没有严肃对待。接下来,过了两周都市灵医王,某天林恳回来汇报,说老师下课不准其他小朋友和他玩了,因为他打人。
我跟林恳聊了几分钟,问他怎么办,他阿Q地说:这样也好,他下课只跟老师玩,和老师做朋友——自己管不住自己,但总不会打老师。
又是两周过去,班主任给我发来一段微信:“林恳善用武力解决问题,还不知轻重,昨天我教育后仍这样,请加强教育。”附上一位家长的投诉截屏。
同一时间,前后两天,我也收到了这位家长和另外一位家长的微信投诉,都提到林恳不止一次打人。
林恳是AB血型,先天气质类型的核心是“合理主义”。湖北教育考试院官网我能想象,过分合理的他,抱持”执念“,会有多较真——一定拳拳到肉,不依不饶。
林恳犯错,一向林肯躺枪
看来,前面的“教育”不奏效——其实我清楚,是自己疏忽,没下功夫。不认真处理,让事态迁延恶化马依俐,完全是我身为家长的失职。
是夜,我决定跟林恳斗智斗勇。
3
作为一个比较了解孩子,基本能正确解读他的妈妈,在接纳上,我有一些先决优势。
我首先肯定了他。
“妈妈相信,你打人是有原因的,因为你是个非常讲理(合理主义)的孩子,我想,是不是你想讲道理,但别人不听,你急了,所以打人?”
林恳使劲点头。
接下来,他一连讲了三四件事。比如他和男生Z课间游戏划地盘,你不要过来我也不过去,他遵守了,Z却不断犯规,屡教不改;比如男生B欺负女生C,C找他求援,他劝说B无效;比如男生L排队时在后面踢他,他多次阻止未果,报告老师老师也没处置。
诸如此类,每一件都是以他讲理开始,动武告终。
林恳讲了十多分钟,我就一直听他说,并且不断回应。
我承认,40岁的我对一年级的人际关系毫无兴趣,但我很清楚,一次沟通中倾听倾诉的重要性——他需要说出来,需要有人愿意听。
等他讲完,我开始跟他讨论。
“你刚才说的这几件事,证明你确实很讲道理,不过有点可惜,最后你用了不讲道理的方法:打人。”
“原来你是比较对的一方华再东,但因为打人,你反而变成错的一方了万能兔。”
“如果正确的人就可以打人,那妈妈今天就可以打你——你不想要妈妈打吧?我也不想。”
“妈妈觉得,打人呢,也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案,不过这好像不是一个好办法——首先,你打完人,对方并不见得认错或者改正,还有一系列的后果,比如同学讨厌你,老师惩罚你,家长投诉你,爸爸妈妈还要回家教育你。“
”可见,通过打人解决问题,事情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变坏了,特别是,明明挺好的你,也把自己变‘坏’了。”
“更不用说,妈妈跟你讨论过,安全第一,凡是造成自己和别人受伤的行为,都要尽量避免。”
我给出上述一些认识角度的过程中,注意不给过分绝对的内容,也不强调自我的正确性,而是引导林恳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林恳一直跟随节奏,主动参与讨论,时不时表示:“对啊”、“也是啊”、“有道理”、“确实是”。
“看来我们要放弃打人这个办法,找到更好的方案解决问题。”
跟着,我根据不同前提,给出我个人的几条建议,并且和林恳进行讨论。
比如说,老师在,而且不忙的时候,可以报告老师,请其介入处理。
比如说,改变看法,好比课间游戏是为了娱乐,过分追求“公平合理”反而可能破坏开心的心情。
比如说,可以“惹不起躲得起”,拉开距离,降低干扰,避免事态的升级。
比如说,可以运用智慧,用巧妙的语言和有影响力的话语内容阻止别人的不良行为。
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应对办法,方为面对客观,适应现实的解决之道。
直接裁判正误,给孩子灌输“正确”答案,提供绝对而单一的方案——实质上是代替决策、剥夺思考、阻碍成长。
讨论过程中,林恳也不断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老师经常无视同学之间的纷争,报告老师没用——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借此帮助林恳理解老师无法面面俱到的日常,以及如何判断合适的时机采用这个方案石榴日轮丸。
最后,我总结说:“这些都是妈妈的建议,供你参考,你愿意采用哪个都可以,以后可以先找机会尝试。”
至此,讨论“打人事件”用时已超过半小时。
经过以上步步攻心累死人的讨论(其中包含大量心理学沟通技术),我想林恳总能顺利过关了。
结果,这小子最后来了这么一句——
“妈妈,但是我还是觉得我管不住自己,会打人。”
一脸自暴自弃。
我真没料到他会这么说,前面下了那么多功夫,我已经极其耐心,临了临了,给我来这招!
如果你是我,此刻会如何?
排山倒海?
要知道,我曾经是个标准的家暴妈妈。
考验老娘的时刻到了。
我态度坚决地说:“就算你还是打人,妈妈还是相信你——总有一天能管住自己!”
林恳显得不太自信。
他又重复了一遍:“我还是觉得我管不住自己,会打人。”
我又重复了一遍:“就算你还是打人,妈妈还是相信你——总有一天能管住自己!”
再看林恳的态度表情,他似乎也有些底气了。
4
第二天放学回来姆本加,我问林恳:“今天和小朋友们怎么样?”
“妈妈,今天我没有打人!”林恳很自豪。
“今天不错啊,妈妈相信你——不过,就算你还是打人,妈妈还是相信你,总有一天能管住自己。”
我继续重复同样的话。
这种重复,内容不绝对,态度要坚决,目标是强化他的信心,也坚定我自己。
第三天、第四天,林恳放学后,我都会问问他和小朋友相处得怎么样。
每天他都很肯定,也很自豪地告诉我,他没打人。
之后,我不再问林恳这件事,自然地淡化。
之后,我没再收到过关于林恳打人的投诉。
两个月后,暑假里的一天,我在进行一个电话咨询。
对方是一位上海女咨询者,当次咨询内容,正好关于如何使用信任引导孩子。
林恳正巧推门进了书房,听见我说话。
他听了一会,忽然在旁边大声说:“妈妈,就是因为你相信我,所以现在我不打人了!”
这个瞬间,我很感慨。
最终,改变林恳的是林恳自己。
改变他的动力,来自妈妈的信任。
我不知道林恳是否还会再次打人,如果再次发生林建鹏,我还会这样对他说。
我真心实意,相信我的孩子,他总有一天能在我帮助下,靠自己的力量管好自己。
如果不能,他的人生也不由我承担。
5
“我相信你”,这句话,在我的案例中,屡试不爽。
正确使用后,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对孩子有用,对成年人同样起效。
这是引导、沟通、合作,建立和加深关系的良方。
这句话,包含大量心理学理论,“自证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多说无益,重在实践。
你问我,怎么相信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孩子(人)正气寻妇录?
告诉我,打人的林恳值得相信吗?
自暴自弃的林恳值得相信吗?
似乎并不。
林恳是否值得我信任,我不知道。
我选择了信任,不是他值不值得,是我愿不愿意。
当我坚定地说:我相信你。
他担得起。
如果我值得你信任,你因此信任我,是谁的本事?
——我的本事。
如果我不太值得你信任,你很清楚,却依然愿意给予我信任,是谁的本事?
——你的本事。
想做有本事的人吗?
请值得他人信任,又给予他人信任。
想做有本事的父母吗?
请值得孩子信任,又给予孩子信任。
谁不喜欢好东西。
谁不希望被好好对待。
谁会辜负真正善待自己的人。
——请先了解这条人性。
6
你给予别人什么,他就会怎样对待你。
你给予孩子什么,他就会长成什么样。
于是,我选择改变自己黄泉福。
成为更好的,有能力主动给予的“我”。
给他人信任(理解、接纳、包容……)。
我好好对待他人,很少有人辜负我。
给予信任,对方会回报“值得信任”。
给予孩子信任,他会自觉改变自己。
成为你希望的样子。
因为你是他希望的样子。
身为父母,你可以不懂教育,但请成长自我。
努力成长的你,会明白“否定”的无效与伤害。
努力成长的你小僧空空,才有能力给孩子信任和力量。
捷径的内涵,是会者不难。
一句“我相信你”,听来简单,做来艰难。
当你说出这句话,改变的不仅是孩子,首先是你自己。
作者介绍:朱佳,12年职业心理咨询师、跨界作家、林恳他娘。懂你的共情高手+困境专家,不增加正能量,只减少负能量。新书《女心理咨询师日记——自我治愈心理学》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经授权转自其微信公众号:朱佳的假不正经(mediya1127)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全文详见:https://p66p.cn/953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