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觅乡愁 【潞城好家风】亲手传家训-潞城宣传 申安良家风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一条主脉,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何道胜,传??
爱心觅乡愁 【潞城好家风】亲手传家训-潞城宣传
申安良
家风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一条主脉,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何道胜,传承家风却是一种“奢侈”,许是被人看淡,许是觉得困难戏答的意思。扪心自问一下,有几人为传承家风而尽心努力过?
丁酉飞逝通天神医,戊戌来临。我和年近古稀体弱患病的大姐夫谈心之际,发现曾经多才多艺却因从小失学而在建筑上忙碌了一辈子的大姐夫,和我一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颇深,对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想法。姐夫的生活节奏简单,每天有两件事,一是与病魔抗争,二是练书法、拉二胡、写家谱。姐夫的思想意志坚强,全家为之操劳,四处求医、日夜守护,他看着一家子似乎影视作品里才会有的情景思绪一次次起伏,一生的时光、一件件往事在眼前重现王碎锵。姐夫谈起他的家境时激情难抑,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又转,叙述起他父亲一生戎马、忠心报国的简历时如数家珍,回溯起东南山王家家训时斩钉截铁、信心满满。
正月里来,姐夫再次和我攀谈。一摞手写的资料放在床上,我看着看着随之激动起来,我没有故意为之,是我实在控制不住,因为姐夫的事迹令我感动,感动至极。
姐夫在大病期间,做了两家大事林宇靖,
周继先一是把曾经中断了的王家家谱修好,二是给东南山村的村志和文化搜集汇总整理资料。
修家谱,头绪很多,要求很严,压力很大,这些似乎没有难倒姐夫。姐夫通过回忆一生的经历和祖上的教诲,认真撰写了一份《王氏家训》,如《千字文》的形式一般,四字一句,朗朗上口。从盘古开天、尧舜治世开篇,到修身齐家、保家卫国训诫,有大道明理,有小家文化。姐夫通过挨家走访,核对本村王氏家族六代血缘,从卢医山庙碑载述到县城东关二桥王家支系数迁,最终徒手精心绘制了东南山村王家六代人的架构图,分支明确、脉络清晰。并且撰写家训前言装订在前,把先辈的简要事迹分别以表格形式附录在后。姐夫把整理好的王氏家谱分别标注到现在的王氏各家,并手绘封面装订成册,除自己留底外,将分别发送到各家留存。姐夫在写先辈事迹期间,专门把他父亲的一生经历和家庭变迁至今写成一篇文章,让膝下儿孙能铭记祖先的教诲,更要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曹佑宁,感谢命运让自己生长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在修家谱期间,多次登上卢医山,听着松涛声、沐着四季风,耳旁常常回荡起儿时的笑声,眼前常常闪过少时的踪影维妮娜,脑海里更是久久闪烁着自己在林间、石旁、树下嬉戏时的情景。于是,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几首令人感慨的小诗梁周洋。修家谱、传家风,让王氏家族人人都要传承好家风,在生活的点滴中留住乡愁,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把中华民族优秀带头弘扬起来。王家的家风传承好了,其他家族也会跟着传承,既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给别人带了个好头。
写村志,更是复杂,只是村委并没有安排姐夫做洪朝丰,姐夫主动把自己对村里民俗、民情、建筑的了解做成一套资料,无偿奉献给村民。修改了好几张图,姐夫终于把60年代以前东南山村民的住宅建筑图手绘出来,并详细标注。从民宅户主姓名到村委、学校旧址袁弥明,从井台、小庙样式到街道、水渠走向,全村四十余户的昔日村貌全景展现在今人眼前,确实令人震撼。因为如今的村容村貌早已今非昔比,村里的老辈渐渐故去,让如今的村人看到自家曾经的旧貌能不怀旧么?不珍惜么?姐夫疲惫地说,如果时间允许,他还要把全村每户的住址中更详细的内部建筑位置、格式、装饰等在记忆中放大数倍,在图纸上再现出来,让记忆中每一个小院里的情景原貌展现给如今的每家每户。并把每一家都附上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赠给如今每一家的后人。在画好了村貌全景图以后,姐夫又将记忆中的儿歌、农谚等一一手写出来,附录于后梁齐昕。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再次听到那些悦耳的民谣,兴起那些淳朴的民风。多少个日夜的奋笔坚持,多少次在大姐和儿孙们的陪伴下苦心笔耕,终于完成了谁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文化传承工作,家人心疼不已,姐夫竟欣慰些许。
我一边看一边哭中意在线,我控制不住,我想谁也控制不住。一个历尽磨难、受尽坎坷却年近古稀的人,一个自己爱好文艺却未能好好上学的农民,竟忍着巨大的病痛,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文化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杨可凡,一手搜集、整理、编撰出王氏家谱、整理好村志资料,他是在传承家风,他是在寻觅乡愁,他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一生的诺言。
感慨之余,遂书诗《亲手传家训爱心觅乡愁》以记之:
不忘初心奋笔耕,
捋思再续好家风。
床前忍痛书家训温柔的谎言,
灯下静心绘旧容。
数载乡愁传后世,
一行文字照前程。
凡人善举寻常事,
扬善存真是美名。
全文详见:https://p66p.cn/909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