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02

明长城九边十一镇概览-在路上自驾精英会明长城知识概览:明长城九边十一镇(v1.1 第一次修改) 公元1368年 明朝建国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


明长城九边十一镇概览-在路上自驾精英会
明长城知识概览:明长城九边十一镇
(v1.1 第一次修改)
公元1368年 明朝建国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延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九边又称九镇,是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故称:九边十一镇唐厚运!
一、辽东镇
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
下图为丹东虎山长城
(本文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及驴友和本人拍摄,如有侵犯图片著作权请联系)

二、蓟州镇
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增设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区境)。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

上图为#我爱虫虫#编辑的蓟州镇长城,山海关到金山岭段长城走势图

山海关老龙头,1990年以前这里曾认为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百度图片)

上图为山海关(百度图片),万里长城第一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廖洪毅。

上图为九门口水长城(百度图片),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其后又进行多次修复。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铁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军事防御情况和军士驻守长城的生活。据当地文物部门研究人员介绍,九门口长城拥有一个严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历史上素有“京东首关”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就是在这里与吴三桂决战时,遭遇清兵夹击而败北的。九门口长城,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水势自西向东直入渤海,气势磅礴、壮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因而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上图为背牛顶(供图:我爱虫虫),背牛顶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区渤海林场森林公园内,海拔965米,万里长城从山顶蜿蜒而过。背牛顶为孤峰,四面陡峭壁立,高入云际,静若仙境,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置了坚固的铁梯,长达70余米。2011年4月景区发生火灾,为了植被生态休养生息,景区关闭至今。

上图为潘家口水长城(百度图片),位于河北宽城潘家口水库内,1775年至1981年,利用这里的山形地势,在滦河上游宽城、迁西、兴隆三县交界处,修建了潘家口水库,喜峰口长城位于潘家口库区内,其主体已淹没于水下。历时十年的引滦入津工程横切长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雄关镶入一潭碧波,从而形成万里长城一处绝景——水下长城。

上图为黄崖关,万里长城第二关(百度图片)。黄崖关亦称小雁门关。建于明代,是天津蓟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海拔300米,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注明的雄关险隘。由于山崖在夕阳西照时,反射出万道金光,故名黄崖关。关城由正关、水关、东西稍城和烽火台组成。

上图为司马台长城(百度图片),位于北京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伦加固。其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司马台水库(鸳鸯湖)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望京楼,仙女楼等16座,西端有英雄骨灰楼等18座。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看成中国长城之最”。长城最高处为“仙女楼”,需登“天梯”而上。天梯高达100米,坡度85度,基金垂直,无胆量绝难征服。

上图为金山岭长城(供图:孙悟空),系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1567-1586)主持修筑,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

上图为河防口夹扁楼(本人拍摄),夹扁楼位于北京怀柔区河防口到神堂峪之间,因山体面积所限,敌楼再此处被修建成为3x2的长方形敌楼,这在万里长城的千万敌楼中是极其罕见的。

上图为慕田峪东侧的亓莲关(后建,老城关已于修路时拆除)(本人拍摄),亓莲关也叫莲花池城关,莲花池得名于山沟有泉水涌出形若莲花。亓莲关一端与慕田峪长城相连,另一端与神堂峪长城相连,1972年为了修建范(范各庄)琦(崎峰茶)公路拆掉了亓莲关水关长城的古城关,如今的莲花池桥的位置正式当年的亓莲关遗址。目前的城关为路侧新建。
三、昌平镇
总兵驻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管辖的长城是从原蓟州镇防区划出的渤海所、黄花镇、居庸关、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诸城堡长城线。其东北起于慕田峪关东界,西至真保镇长城紫荆关路管辖的最东端门头沟沿河口,全长230公里。

上图为#我爱虫虫#编辑的北京段长城走势图(含昌平镇及部分蓟州镇和宣府镇)

上图为慕田峪长城(百度图片),慕田峪长城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杜建而成,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此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有正关台、大角楼等著名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

上图为箭扣长城(百度图片),位于北京怀柔区八道河乡,海拔1141米,山势非常富于变化,险峰断崖之上的长城也显得更加雄奇险要。箭扣长城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是近年来上镜率最高的一段,向来是长城摄影的热点。箭扣长城的著名点段有:北京结、鹰飞倒仰、天梯、将军守关、三十八蹬、擦边过、箭扣、小布达拉宫、缩脖楼、正北楼。

上图为北京结

上图为响水湖长城

上图为西水峪“黄花城水长城”(本人拍摄),此段长城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段长城为石条结构,雄伟险峻巍峨古朴,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1974年该段兴建水坝,温州瓯海中学1993年大建并与1995年完成,水库蓄水后淹没了低谷部位的长城,因而形成了长城戏水,水没城垣的景象。

上图为居庸关(百度图片),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为万里长城第三关,明代万里长城内长城的内三关之一。居庸关得名于秦代,汉代沿用居庸关,三国时代名为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手下大将徐达督建的,居庸关扼守长达18公里的关沟,为北京西北之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上图为八达岭长城(百度图片),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位于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再关而在八达岭”。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最早向游人开放的景区,游人如织育狄差,已成为“我登上了万里长城”的代名词。

上图为长峪城高楼(南面独眼墙上布满抗日战争时期的弹孔),1937年8月8日南口战役打响,汤恩伯率军六万在南口正面抵御日军,数次击退日军正面进攻后,日军寻求侧翼突破,长峪城骡子圈横岭方向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骡子圈即现在的昌平最高峰高楼。战斗从8月12日到26日十四天的时间拉锯战大了23次,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高楼上布满的弹痕,是历史的鉴证。(百度图片)

上图为长峪城圆楼(百度图片)

上图为样边长城(百度图片),样边长城(庙港长城)是怀来县境内保存最完好、建筑质量和规格最高的一段长城。位于庙港东,横岭西,总长约3000米,城墙都是用规则的大石条砌成,之所以叫样边长城,是因为明代修筑长城时将这段长城作为样板、试点和典型。说它是明代修建长城的样板工程,是名副其实的。

上图为沿河城,昌平镇终点
四、真保镇
总兵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驻保定,万历元年(1573年)令春秋两防时节移驻浮图峪。管辖长城东自门头沟的沿河口连昌平镇长城,西至故关鹿路口(今山西省平定县境内),全长390公里。真保镇下设马水口路,紫荆关路,倒马关路,龙泉关路,娘子关路等几路镇守。真保镇长城位于中国腹地,大多修筑于崇山峻岭之间,许多地段以山险为障,不修城墙。但关隘众多,300个关口构成一条南北连贯的防线,仍能起到很强的防御作用。其中紫荆关、倒马关、与昌平镇的居庸关合称为“内三关”!地势险要,建筑奇特,保存完整,颇具特色。

上图为白家口长城,右下角为北京绕城高速G95高架桥(龙字号长城)

上图为蔡树庵长城(龙字号长城)

上图为大龙门城堡(百度图片),大龙门城堡位于涞水县拒马河南岸,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为长城重要关口,大部分保存完好。城平面呈方形神墓之古碑,有东西二门,城南以山为障,西、北、东以大条石和青砖砌筑,十分坚固。西门有“镇宣威武”4字匾额(西门已毁)隆宸翰,现在看到的东门,门上有“屏翰都寿”4字匾额。城内有衙门、校场、军库。设把总驻守,下辖关隘12座。大龙门城堡内发现有隆庆二年(1568年)七言绝句诗碑和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重修二圣祠记”等史料,其中提到大量戍边将士名字。


上两图为马水口长城(马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紫荆关,内长城内三关之一,万里长城第四关(供图:k2),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宋朝时名为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合称内三关。又成蒲阴径,为太行八径之第七径。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管座陵城。原关门之门券上游“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据说石刻仍在,在紫荆关镇南面。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开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上图为#我爱虫虫#编辑的河北涿鹿段真保镇长城走向图

上图为#我爱虫虫#编辑的河北涞源境内真保镇长城走向图

上图为乌龙沟长城(乌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唐子沟长城(乌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浮图峪长城(浮字号长城)(本人拍摄)

上图为宁静安长城,复拍沙飞老照片“战斗在长城上”(宁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孟良城(宁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边根梁长城(宁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湖海长城(白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白石山长城(白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插箭岭长城(插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内三关之倒马关,万里长城第五关(供图:我爱虫虫),倒马关最初战国时设置,称为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后人为纪念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通体高1.8米,宽60厘米,为汉白玉雕凿而成,碑额抹角及两边雕云纹花边图案软文批发网。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杨延昭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时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后因与辽兵作战有功升为保州防御使。杨延昭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为畏惧,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到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吟怀杨六郎威镇边关的不朽业绩。

上图为独山城,为屯兵堡(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七亩地段长城(插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荞麦茬段长城(插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狼牙口关(茨字号长城一二三号台)(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吴王口长城(茨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牛帮口长城(茨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竹帛口长城(茨字号长城)(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茨沟营庙宇(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茨沟营城堡应关门(供图:我爱虫虫)

上图为山西阳泉娘子关,万里长城第九关(百度图片)。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代,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南城门,也称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复檐悬有“天下第九关”匾额,雄伟高大,蔚为壮观。门洞上方额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

上图为山西阳泉固关(百度图片)。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由娘子关甫约6公里,有固关(旧关)遗址。固关(新关)在故关(旧关)南约2.5公里,新关关城砖券拱门尚好,门额上嵌有一块石刻“固关”两个大字 。固关城墙上,有一块清顺治元年(1644)重修固关城记事碑。固关北门及水门为1981年固关村集体所拆。

上图为固关段长城(百度图片)。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
五、宣府镇
总兵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处,西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里。

上图为九眼楼

上图为修复后的九眼楼(百度图片),地处怀柔区与延庆区交界火焰山顶部。因敌楼每面有9个箭窗,故名,海拔1141米。

上图为独石口长城(百度图片)。独石口为外长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势险要,因南有独石屹立平地而得名。明初建城堡,为明朝抵挡漠北的塞外雄关之一。独石口为长城要隘,有“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之称。

上图为大境门长城(百度图片),号称“中国万里长城第一门”。
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历史。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这一带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同时,大境门也是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场所,在清代(公元1644-1911),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业都市,被称为“路陆商埠”、“皮都”。大境门,自古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边口。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我国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谓,而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做“境门”,这其中即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



以上三图为怀安长城(百度图片)
六、大同镇
总兵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县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全长330多公里。


上图为天镇保平堡(百度图片),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杨羽霓,周长一里七分。城墙高3.6丈。筑有东门。东门高5米,宽3米,进深11米,砖券门洞,门有石额“镇云”。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亩。这个堡是嘉靖年间修筑长城,又修筑和长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桦门堡、保平堡、平远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长城1公里,南面和桦门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应,当时属大同镇新平路直属戍堡之一。

上图为天镇李二口长城(百度图片)。天镇县境内明长城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全长68.5公里,现存完整墙体的有33.5公里。墙体多为土筑,山岭地段土石并筑,多依山势而定,一般高6到10米,宽5至8米。

上图为阳高守口堡(百度图片)。据史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民兵誓词,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此段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稍有起伏。

上图为山西右玉县杀虎口关,又名西口,为万里长城第十关。(百度图片)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建于明朝,杀虎关古称参合口,也称西口。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俞流江。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杀虎口和右玉城做为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场战争中,守军却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抗击俺答汗之子辛爱攻击,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上图为清水河段长城(百度图片)
七、太原镇
总兵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县)。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公里。因该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山西镇长城城墙多为沉重大石。

上图为山西偏关老牛湾长城(百度图片)

上图为偏头关(百度图片),内长城外三关之一,为万里长城第七关,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重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上图为桦林堡长城(百度图片)

上图为老营堡(百度图片)

上图为利民堡(百度图片)

上图为宁武关(百度图片),古代外三关中,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
宁武关为晋北古楼烦(古部落名)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宁武,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楼烦关南口,县北的阳方口,即为楼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时先后属崞县、静乐县。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或说其地有旧宁文堡,取文武对应之义,因有此称。
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叶云凤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封建主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在宁武关千百年来的战争纪录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


上图为阳方口堡(百度图片)

上图为盘道梁堡(百度图片)

上图为新广武至马岚口段长城(百度图片)

上图为宁武宁化古城(百度图片)

上图为雁门关修复前,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百度图片)

上图为雁门关修复后,雁门关为万里长城第八关(百度图片)。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上官红燕。”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国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上图为代县猴岭长城

上图为平型关修复前,平型关是内长城外三关之一,万里长城第六关。(百度图片)

上图为平型关修复后(供图:我爱虫虫)。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南北东各置一门,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已修复)。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已修复)。
八、延绥镇
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里,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大边墙相接。延绥镇长城遗迹多被积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

上图为陕西榆林镇北台(百度图片),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达、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镇北台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号称长城第一台,迄今已有近400余年的历史。
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紧依台北下方建的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上组图为陕西榆林段长城(百度图片)
九、宁夏镇
总兵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宁夏镇长城遗迹大部分埋于流沙之中,仅贺兰山段石砌城垣有断续残存,并保存一段因断层地震活动而造成的错位现象。


上图为宁夏横城堡(百度图片),横城堡是宁夏明长城河东段的西起点,在今灵武市临河乡横城(黄河东岸),砌筑横城堡的砖石。这里在明清两代是一座临河(黄河)的兵营,重要的兵屯重镇和黄河军事渡口,俗称“横城堡”,也是明清灵武市八景之一的“横城古渡”的旧址。现仅城南门及附近尚存一些,其余多被拆走,残剩夯土。





上组五图为宁夏长城遗址(百度图片)
十、固原镇
总兵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管辖长城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明后期改线重建,西北抵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固原镇长城遗迹除景泰县境的“松山新边”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地段城墙圮坍严重,仅保存夯土。



景泰段长城(百度图片)




上组四图为索桥堡遗址(百度图片),这里,大明王朝曾修建了横跨黄河的铁索桥,修建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项大型军事工程——“甘肃新边”。这里也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
索桥古渡遗址,横跨黄河、景泰和靖远两县,黄河以东为靖远县石门乡,黄河以西是景泰县芦阳镇。始建于汉唐,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一个重要黄河渡口,其地河面较宽,水流平缓,两岸山势陡峭。东岸通向靖远的哈思堡,西岸接景泰的芦阳镇。据史料记载,索桥渡口最早以木船和羊皮筏子摆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两岸修建索桥,河面上排24只大船,两岸四根铁铸“将军柱”,用草绳系船成桥,故名索桥。后冲毁,其遗迹尚存。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河东建铁锁关,门上有碣,额曰《索桥堡》。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于河西建索桥堡,座落在高出河面20米的小坪上。两岸堡内居民约300多户,景泰境内的住户较多。现存索桥堡石城遗址,街道、屋墙、关墙,虽大部残缺,但还能辨认出院落、店铺、门楼等。城外残存有渡口“将军柱”台基、瞭望哨所、庙宇、五座旗墩、烽燧等遗址。

上图为景泰县永泰古城(永泰龟城)(百度图片)。
现址甘肃景泰县寺滩乡,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朝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扎在这个城堡内。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备的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上图为红水堡长城,如今已成砂石厂(百度图片)
十一、甘肃镇
总兵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市)。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讨赖河一带,全长约800公里。甘肃镇长城遗迹,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大段保持连贯的墙体,在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间距10余米的平行墙体。

上图为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为万里长城第十一关。(百度图片)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上图为阳关故址(百度图片),阳关为万里长城第十二关。说到阳关马上会想到王维的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上图为阳关烽燧(供图:顽皮熊)

上组图为阳关遗址(百度图片)


上图为玉门关遗址,玉门关也叫“小方盘城”,为万里长城第十三关。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玉门关名垂千古。(百度图片)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汉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归,上书曰:“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小方盘城遗址(供图:顽皮熊)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

大方盘城遗址(供图:顽皮熊)又名河仓城,在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滩上。位于小方盘城(汉玉门关)北约10公里处, 因比小方盘城大,故名大方盘城。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人们认为它就是河仓城。据考证,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目前在甘肃仅发现此一处。城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 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把整个城隔成了3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 似为通风设备。每部分均开南门,外围东、西、北3 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

明代万里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它与山海关老龙头有异曲同工之妙。长城第一墩于公元1539年由甘肃兵备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岸边60多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供图:顽皮熊)
下组图为甘肃段长城(百度图片)






全文结束,水平有限,必有瑕疵,请不吝指正,助我勘误古城户外。
长城之博大精深,绝不可能一文尽述,请长城大神不吝指点,枚举各段长城最具特色的关口、城堡、敌楼、墙体、烽燧、墩台,以补充本文。
本文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及驴友拍摄,并尽量标注供图作者,未标注供图作者之图均来自百度图片,如有侵犯著作权请及时联系。
特别鸣谢#虫虫长城队#的领队#我爱虫虫#提供蓟州镇、昌平镇及真保镇长城走向地图,并授权使用其图片。
长城爱好者:鬼斧神工
2017年4月20日 18:00
第一次修改,v1.1
全文详见:https://p66p.cn/900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