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08

我们有这么多廊桥,为什么没出个“廊桥遗梦”-海峡旅游 海旅君:昨晚,我们在读者群里举办了今年的第二场线上沙龙分享。《海峡旅游》杂志编辑吴


我们有这么多廊桥,为什么没出个“廊桥遗梦”-海峡旅游

海旅君:
昨晚,我们在读者群里举办了今年的第二场线上沙龙分享。《海峡旅游》杂志编辑吴颖雯,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廊桥的各种知识点(敲黑板)。
短短一小时的分享,老吴谈到了闽浙廊桥带、廊桥复杂的工艺、如何欣赏廊桥的美、廊桥作为一个多功能复合空间如何存在、以及如何从廊桥发现村落的美,廊桥是否还能走进今天,走向明天。
如果你对我们的线上沙龙感兴趣,可以扫描文后二维码入群参与。我们将有更多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大家。
#海峡旅游#线上沙龙 第二期
大家好,我是《海峡旅游》杂志的编辑吴颖雯。
去年九月,我们做了个廊桥专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廊桥,原先对“廊桥”这个词的印象只有电影《廊桥遗梦》。不知道群里有多少人看过《廊桥遗梦》,听说看过的人会不小心泄漏年龄。


我们来看一下,这就是《廊桥遗梦》剧照里的图片。西方普遍认为几何图形才是最美的图形,在美国的廊桥建造上,也多是几何形体,看着像盒子状房间或是隧道。也是,美国的廊桥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让过路的牛马等动物觉得那是粮仓,免得它们看到桥下的水会害怕pigff。

云南巴图桥

湖南安化思贤桥
再看看我们的廊桥,所谓的“廊桥”,其实是指桥面上有桥屋的桥,这种桥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尤其在南方地区。为什么南方地区多廊桥呢。一是硬性需求。南方降水较多,河流众多且充沛,有遮风避雨之效的桥屋大为受用。二则是历史巧合。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变动较大,长期建筑施工消耗,木材资源供不应求,难以建新的木结构廊桥。
而现存的廊桥多远离大型城市,远离重要的交通要道,在改革开放后粗放型建设中,很多廊桥逃过了破坏,而其附近的森林资源又提供了修缮或重建的有力支撑。在这么多的廊桥中,有石拱的,有木拱的。在今天,我们要讲的廊桥被称为“贯木拱廊桥”,或者称为“木拱廊桥”,这是各类廊桥中,结构最特殊巧妙,技术含量最高的,主要分布在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当地人称之为“厝桥”、“虾蛄桥”、“蜈蚣桥”等。



我们的廊桥,更多更密更美,工艺更超绝
闽浙木拱廊桥存在的地区都是山高林密、溪河纵横、水流充沛的山区。主要分布在雁荡、括苍、洞宫、鹫峰四大山脉中,福建境内的辰山海拔1822米,浙江境内的百山祖海拔1857米,都是在这区域里。这地域地处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又在山谷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溪流,就如福建境内的松溪(下游称建溪)和古田溪汇闽江经福州入东海,霍童溪经宁德入东海,浙江境内的龙泉溪、小溪汇瓯江经温州入东海。
在这山高水足的环境里,有大量适合作为廊桥建材的杉木。杉木是是福建亚热带针叶树的主要树种祁紫檀,树干直,重量轻火线反击,易于加工,木质中含杉脑,可以防虫蛀,通风性又好。木材虽然不及石材的抗压性,不如石材的经久耐用,但却易于加工和运输,造桥成本低。当然福建的石桥也是享有盛名的,如宋代建造的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漳州江东桥。但是这些桥梁都是存在于闽南沿海地带,而非山区。
我们的廊桥之旅,行于福建宁德。位于洞宫山脉南麓,鹫峰山脉东侧的宁德有大量的廊桥,主要分布于寿宁、屏南、周宁,现存有53座。
探访一趟廊桥,总能遇山见水。这本是无奈的现状,但却有着浪漫的诗意。当我们驱车在林立的山间绕行,山的穷尽处、悬崖边、河流湍急之地,突然惊现一座廊桥,那种感动就如撞见救世主徐子菲。
在深山中,人烟罕至,廊桥创造通途,隐隐透露出人气,有桥即代表有人往来,或有村落,或有商道。美的震撼又来源于对比,廊桥镶嵌在气势磅礴的山间,长虹卧波,娇小灵活却又阵势犹存;踏上廊桥,桥面微微颤动,底下是气势汹汹的水流,却意外的让人觉得心安与平和。
于此同时,这种美还是灵动的。

寿宁小东村的大宝桥,当地人称之为“蜈蚣桥”,桥拱之高,以至于人站在桥的一头,看不见桥的另一头。这种流畅的曲线,让廊桥瞬间活了,充满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

这座桥是屏南万安桥。与大宝桥大为不同的是,万安桥的直,一眼到头。这种一眼到头却没有带来单调感,因为万安桥没有严实的遮风板,光线直接打进桥内,贴满楹联的柱子排列整齐,不断收缩,直至90米开外塑造出一个小方格。再者,随着日出日落,光线在桥内滑动,你会感觉整个空间都处在流动中。

寿宁升平桥的木拱架折线凌厉而有节奏,廊屋中央的歇山亭,却是飞檐翘角,线条流畅而放肆,这两种线条的对比倒是让廊桥立面更为丰富多元。
在风景最美之处撞见廊桥,风景美的代价是环境的险要,可能是深山,可能是悬崖,可能是急流,这也意味着廊桥要解决跨度问题。聪明的古人发明了“编木”这种技艺——就像织布一样。又大又粗的木头要怎么来编织呢。以牛头木为“经”,以苗木为 “纬”,靠“经 ”“纬”木材的穿、插、别、压、锁来形成拱架。具体说来就是依靠三节苗、五节苗两组支撑桥梁的木材拱架系统,相互交叉承托,挤压咬合,形成拱架支撑;而较短的木材则是通过榫卯连接,逐节伸展,解决了桥梁的跨度问题,又可以解决桥面负荷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简单介绍下廊桥的建造过程。首先要砌桥台,这个桥台得筑高,需要考虑最高的洪水位,又要与河流常年流水位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流水冲击或浸湿。

接着就是木拱架的编织。首先要上三节苗。三节苗是桥体的主要受力系统。最先架设的是三节苗的斜苗。通常是9根苗木,也有7根或者11根的。

两侧斜苗架设完之后,则要选个良辰吉日,架设三节苗的平苗。这个过程称为合龙,在这之后,三节苗系统就算立住了,也就可以脱离脚手架的支撑。



将军柱是廊桥最重要的柱子,之后桥板苗的铺设、桥屋的搭建需要倚靠将军柱。上五节苗要以三节苗为支撑,通过穿插别压来构建。而上五节苗斜苗、平苗方式和三节苗的一样。完成后的五节苗,与三节苗编织一起,相互咬合,形成了完整的拱架,杜维屏共同承受桥梁向下的重力男体盛。


随后上剪刀苗和青蛙腿。剪刀苗的作用是解决横向受力的问题,防止桥产生侧移现象。青蛙腿又被称为蚱蜢腿、马腿,主要是为了使桥板苗平稳受力桥拱架。

上桥板苗以形成桥面,随后可在上面搭建廊屋。桥屋的搭建,使得木拱结构的各构件在桥屋的重压下,产生摩擦力,越压越紧。同时又可以保护桥身,便于通行。
这种编木技艺正是木拱廊桥的精髓所在。即使没有廊屋,单纯这个桥拱也是可通行的。
廊桥主墨,传统工匠史上罕见的留名者
主墨师傅,几乎就是一座木拱廊桥的象征。当我们去造访一座廊桥的时候,总是会径直走到廊桥的当心间,抬头寻找刻在大梁上的主墨师傅的名字。

这根廊桥上最有精神意义的大梁,即喜梁,上面经常会写着桥梁建造的时间,主墨师傅和造桥董事的名字。造桥董事是村落间主持建桥的人,多是村落中的乡绅。而所谓的“主墨”,是大木作师傅手中墨斗的具象,也就是墨线的制定者。
在传统建筑技艺中,木拱廊桥的工艺秘密即是木拱架苗木架设的角度,编木结构构件的尺寸,牛头的做法等等,而这一些都是由主墨师傅来计算,规定一切尺度做法的。造桥技艺就像众多的民间手艺一样,是匠人们赖以生存之本,所以除了至亲之外,总是秘而不宣的。当主墨师傅的名字被记载在大梁之上的时候,造桥不仅关乎生计,也关乎家族的名声和尊严。
我们拜访了三个造桥技艺的传承人,来自寿宁县小东村徐郑世家的郑多雄,屏南黄氏黄春财,周宁张氏张昌智,闽浙诸多木拱廊桥都出自这些世家之手。

大宝桥,出自徐郑世家

万安桥则是黄春财师傅的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主持重修的。

杨梅洲桥出自周宁张氏,这座桥下怪石林立、溪水碧绿,整个风景如画,被誉为最美廊桥之一。
不过在解放后直至二十一世纪之前,造桥世家并没有太多大展身手的机会。在公路大兴的年代,廊桥需求不多,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无桥可做,师傅们只得另谋生路。廊桥的困境还在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宁德霍童、周宁的咸村、七步镇一带,人们拆毁廊桥,将上好的木材卖给来自闽浙交界处的苍南桥墩镇或是莆田的木材商人,而商人则是建造石桥供村民使用,以做置换。
据统计,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间,宁德境内因自然、人为拆除等原因毁掉的桥至少五十座。随着木拱廊桥被列入非遗预备名录,这些廊桥技艺传承人也成了省级或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廊桥,修建廊桥。近年来修建的廊桥,交通功能已弱化,风水与景观功能成了人们更为注重的元素。
而今非遗传承人还有了新的“造桥”方式。他们退居造桥一线,而是通过与客户的直接接洽,承包廊桥兴建的相关项目。在这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的名号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接下项目后,由其带领下的团队进行营造,主要步骤则由团队中的“执行主墨”来负责。在今日,这种接活与做活的方式,成了廊桥营造中的一种新特色。遗憾的是,这种模式下,也可能会让真正实地建桥的师傅隐没于非遗传承人的光环之下。
明明很传统的廊桥,却是最符合时下先进理念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方所
这是广州的方所,该如何界定它?书店,咖啡店,设计服饰店,艺术展览空间女兵还乡?其实是个综合文化空间,它的功能设计多元且得当,正是时下流行的复合空间概念。人们无法改变建筑所在城市的肌理,却可以进行自我优化,复合空间的设计就是其中一个办法赵易山。
而这种看似新潮前卫的复合空间概念,其实古人早已运用得非常得当,恰到好处。比如,闽浙偏远山区的廊桥就是这样一个体现传统建筑智慧的复合空间,极尽所能地、充分地利用一个公共空间。
首先,廊桥作为桥,最主要当然是交通功能。闽东北浙西南山高林密,谷深涧险,往来不易。廊桥化溪涧为通途,联结了村落,即使村落再偏远,有物资交流的需求,有古道的开辟,有廊桥的存在,也会被纳入闽浙交易的系统中。
例如寿宁的斜滩镇,是个山中小镇,其上游曾有十几座廊桥,盐、糖、棉布等南北杂物张正芬,从福安赛岐走水路运至斜滩,再由挑工走古道,肩挑送往寿宁县内各地及浙江的景宁、庆元、泰顺等地;而寿宁茶叶、粗纸等土特产也肩挑至此, 经水运外销,甚至与香港也多有贸易往来。山路的通途,水运的发达,让重山包围的斜滩成了寿宁县的物资集散地。廊桥联结古驿道,有的甚至在上面举行市集。
其次,廊桥是村落重要的风水口。传统村落选址多是靠山、近水、背风,村口则是溪流的水口,即水尾。在中国的风水理论中,“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为之地户,户闭财用不竭”。水代表气运,最理想的状态是来水宽阔多源,去水狭隘隐蔽,于是古人重视水口的营造。这样桥又有了“锁关”的作用。所以我们总能在水尾处撞见廊桥,更撞见古庙,古树,或古亭,这样形成的“关锁”,被人们期许能够贮财源与兴文运。
第三,廊桥是村落诸多神灵的栖息之所。桥与风水相关,又因为桥沟通此岸与彼岸的功能,与佛教中的“此岸世界”“彼岸世界”“普渡众生”有相通之处。所以桥又常常被视作灵物,大部分廊桥上设有神龛。



廊桥上常见的神像有观音、临水夫人、真武大帝、五显大帝等,儒释道三方神仙,历史名人共处在廊桥这一空间上。即便在偏僻山野中,佛龛前的袅袅香烟还是会提醒你廊桥不曾被遗忘。
除此之外,廊桥还是村落里的休闲空间。


走访多座廊桥,万安桥这座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最让人舒适。廊桥每根柱子上都贴着红色楹联,气派而喜庆,廊屋的遮风板只遮掩至桥面板上一点,敞开式,视野非常开阔,所以村民很喜欢在上面的美人靠上来个“葛优瘫”。我们从旁边路过,人家也毫不介意。


这是仙宫桥,这是走过最热闹的廊桥了,上面的八仙桌上围满了人,他们在干嘛,打牌,打四色牌,些许的赌资让战局更加激烈。
在信息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廊桥这个公共空间还成了文教的载体。

三仙桥的廊屋非常豪华永远娇艳的玫瑰,有7个藻井,藻井的绘画绘于1920年,遗憾的是,文革时被石灰涂抹乐绘馆,现在留有残余。

即是穷乡僻壤,廊桥上就常见到语录。桥作为村民最常涉足之地,语录写在这里,也算是“用”对地方了。


廊桥是聚会,听戏的戏台;也是一些村落里的学生们上课的教室;还会是赶集的集市。
集合了交通、风水、信仰、休闲、文化等功能的廊桥,恰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空间,在山多地少的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实现对土地对空间的最好利用,物尽其用,也用得甚有智慧。
怎样从一座廊桥里,发现村落生活、信俗与风土之美?
廊桥在村落间不单纯是一个纯技术的存在,它提供了一个容纳天、地、人、神的空间。它组织环境,制造景观,又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关系网等生活点滴发生关系。从这样的一座廊桥,我们即可窥视村落生活、信俗及风土之美。
造桥是件大事,关乎村落发展,每一个谨慎对待的环节,都是村落里的人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述,什么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

廊桥的兴建,在村民眼中,是件会扰乱神灵的事情 ,于是从开始选址动工之时,即要看好风水,举行祭奠仪式,祭祀土地爷,以借土地建桥;祭祀鲁班,保佑廊桥平安兴建。实际上,大木作的动工确实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村民通过祭祀,通过与神灵定下的契约,以此来降低负罪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正是民间的生存智慧与逻辑之所在。
廊桥上供奉神灵,而人常在上面出没,是一个神圣与市井气息并存的空间,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避免两者的冲突。比如遮羞帘的存在,寿春桥等廊桥会在神像旁边设有一帘布。如果有出殡队伍从桥上过,先要有一人跑过去将帘子拉上,待到队伍过去后,再拉开,以此来避免所谓的“污秽”与神仙的碰面。
这是人们朴素的生活意识,什么是圣神的,什么是污秽的,什么样的规矩才是合理的,人们自身判断后,映射到对“神界”的判断中去汇成和苑。这种对神灵的敬畏不一定就是愚昧的,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直接而朴素的祈愿,尤其在相对落后的地区。
在我的老家,传统习俗在不断被简化中,长辈们老说“规矩是人设的”。所谓的规矩是人们在敬拜神灵的一切仪式,规矩是人设定的没错,但是这些传承几百甚至上千年的习俗被不断简化以至于取消掉的时候,难免觉得遗憾。在我们的下一辈,可能不知道原来七月鬼节是要进行三次祭拜,原来七夕是要在床上祭拜床公婆,感谢其对小孩的庇护的。



廊桥少有官建,多是民众共同出资建造。村民成立造桥董事组织,开展修桥的募捐活动,集全村之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廊桥的梁木、捐资桥碑或桥匾的文字记载,看的出大家对这座桥的重视和紧张。最常见到的是一元一元的捐款纪录,纪录着廊桥这个“共产”诞生之不易。有的廊桥兴建还有旁边村落的人捐钱,因为贸易往来需要通过这个地方,就像千乘桥。桥匾或桥碑上,还有警示文字,规范行人在廊桥上的行为。在村落这种熟人社会里,村规民约有时候比法律更适用。
廊桥这么麻烦的东西,还能走进今天,走向明天吗?
廊桥在兴建上,集全村之力,集资、找木材,请师傅,订契约;对师傅而言,是件拿生命去博的行当,安全措施缺乏,即使是今日,在桥底下拉起脚手架也是偶尔之事,还要花费一年半载在廊桥繁复的营造程序上。这么麻烦的东西,还能有未来么?有!
对于廊桥的关注,不再仅限于匠人,越多的学者研究且推广廊桥文化,包括营造技艺。刘妍是其中一个。


她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博士候选人,从2009年开始研究木拱廊桥。刘妍时常爬山涉水造访廊桥,爬上距离河面几十米高的桥屋上,进入桥身底部的拱架之中勘测。
除此之外,她还亲自跟随工匠们学造桥技艺。2012年和2013年,她分别跟着浙江的吴复涌师傅和寿宁的郑多雄师傅在浙江的庆元和景宁完成了两座木拱廊桥的兴建。刘妍从零开始学习廊桥营造技艺,为了弄懂造桥的每一个环节,没让自己的手闲下来,师傅丢下的活就捡起来做。她的懂行,愿意干活,吃得了苦,让师傅们对她刮目相看,并愿意与她分享更多的造桥理念和经验。我们遇上的每一个师傅,提及刘妍时,都是打心眼的佩服这个女生,在他们眼里,刘妍是与他们一样,是拥有技术的工匠。
在刘妍的推动下,中国的廊桥甚至走出了国门,走进了德国。在2014年,一位德国企业家想在自己的庄园建造一座“木结构”的桥,联系到了刘妍,刘妍建议兴建木拱廊桥,这个建议被欣然接受。为了完成一座原汁原味的木拱廊桥,周宁的张昌智师傅被请到了德国,他是造桥世家周宁张氏的第八代传人。这座桥的最后完成,是传统与现代建造工艺的一次合作。
这座廊桥体量不大,只是一座拱跨7.5米的小型木拱廊桥。张师傅以往建造大桥的经验不适用于这种小桥,且匠人们不识图纸,多凭经验一边建造一边设计,这样反而做不好准确的测量。这种情况下,刘妍的专业知识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而且她有两次木拱廊桥的造桥经历,有能力主墨这座小型木拱桥的兴建。这座几经波折的廊桥在上梁的那天,人们为庇护廊桥兴建的鲁班与土地爷,献上了德国超市买来的鸡头和德国啤酒,而刘妍及三位师傅的名字也被纪录在了喜梁之上。


除此之外,国内廊桥兴建的需求也有所增长。我们偶然从郑多雄师傅那里得知了寿宁斜滩镇正在兴建一座廊桥,于是开始了我们九个多月的追桥之旅。从厦门到斜滩需要多次转车,几乎一天时间都在路上。路途辛苦,但看着斜滩廊桥从无到有,从只有木拱架到桥屋搭建完,从喜梁的挑选砍伐到良辰吉日上喜梁,总是万分感动的。下一次,我们将要讲述我们与斜滩廊桥的故事,讲述我们追踪纪录的一次古法造桥。
谢谢大家!

《海 峡 旅 游 》喊 你 来福 建
与 我 们 一 起 陪 伴 乡 村
新刊上市
期期都值得收藏!
(下单点击“阅读原文”)

欲参加下一期的线上沙龙分享,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加海旅小助手微信,将大家拉进读者分享群。


购买新刊,请戳阅读原文
全文详见:https://p66p.cn/71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