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古人用什么洗脸洗澡洗衣服-制皂局周思扬局座学堂学外肥皂其实是从清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当时人们叫它“洋胰子”。那么,在这之前,我们中国?
我们古人用什么洗脸洗澡洗衣服-制皂局周思扬
局座
学堂学外
肥皂其实是从清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当时人们叫它“洋胰子”。那么,在这之前,我们中国的古人是用什么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的呢?背后的道理又是什么?
——局座
潘汁与灰汁周代
潘汁
潘或潘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潘,淅米水也”冯嘉豪,即淘米水。
在《礼记·玉藻》有“沐稷(jì)而靧(huì)梁”的记录,是说在周代的时候,古人是用洗小米的水来洗头,用洗高粱的水来洗脸。
在谷物并不富足的古代,淘米水对普通人家来说可谓奢侈品。
但它真得有很好的清洁效果吗?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姑娘认为可以清洁美容。
如下图所示,淘米水的pH不是很高,有人认为淘米水偏碱,能去除皮肤上的油脂说法就有点偏颇(可能洗脸的水pH就有7左右),大体上看主要还是靠淀粉等的吸附,达到部分清洁的作用。
摘自:彭婧娅等:大米洗涤水成分及功效的分析
灰汁
草木灰水溶液
《礼记·内则篇》说:“冠带垢,和灰清漱。”意思是:系帽子的带子脏了,
庞祖云就和着草木灰洗。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载,先秦为使丝帛柔软洁白,将丝帛用草木灰水沾湿后江东突击营,放入贝壳烧成的灰(古人称之为“蜃”),加水浸泡。这个就更高级了!不过不能用于洗脸!因为这个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钾,毁容级神器!
(K?CO? +CaO +H?O = 2KOH +CaCO顾菁?)
貌似上面记载的都是用来洗衣物、制衣物的,有用来洗手、洗脸及洗澡吗?
《鸡肋编》有这样的记载,宋代南方的妇女一年才洗一次澡,所用的洗涤用品是仅有的“灰汁”。
那么草木灰水清洗的原理是什么呢?有个说法是草木灰可以同油反应产生脂肪酸皂潮州凤翔峡 ,达到乳化清洁作用。但其实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CO?,属弱碱),而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甘油酯,是不太容易在常温和弱碱的条件下水解或发生皂化反应的。脂肪酸皂的来源可能是油里少量的游离脂肪酸与碱反应而来的,但毕竟比较少,另外草木灰里的活性碳也是有一定吸附作用。
到了汉代已经知道用天然石碱洗涤衣物了郭朝丹。明代末期,北京开设有专门出售人造香碱的铺子,其中“合香楼”、“华汉冲”等一直到解放初年还在销售盒装桃形、葫芦形玫瑰香碱。
说石碱可能有些人还有些陌生,它还叫面碱,英文名叫washing soda, 即洗涤碱(碳酸钠的10个结晶水合物),碳酸钠(Na?CO?)就是苏打、纯碱。面碱(或纯碱)至今还可以用来洗衣服。
1%的碳酸钠的pH值大概是11.2,在这种碱性条件下,衣服污垢中的部分蛋白质容易变性而被冲洗掉。无论是碳酸钠还是碳酸钾,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乳化油脂(少量脂肪酸皂)和分解蛋白质,这是它们清除污垢的基本原理。
Washing soda, 即洗涤碱(碳酸钠的10个结晶水合物)皂荚 vs澡豆魏晋南北朝
澡豆
高级的洗浴用品,魏晋开始宫廷专用
澡豆本是比丘随身十八物之一。《五分律》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洗澡时因用水无法彻底洗净身体,便用背与树皮摩擦去垢,再入水伤口感染,佛陀便教他用澡豆洗浴去污。
丝绸之路开辟后费拉格慕,香料大通道打开g163,产自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地的檀香、龙脑、乳香、鸡舌香等纷纷进入中土,西域来的制香匠将研磨的细细的豆面与各种珍贵香料末混合制成了洁净彻底、肌肤留香的澡豆。加上魏晋时期佛教大盛,用佛陀推荐的澡豆那是最潮流不过了。
后来不再是皇家专利,达官贵人和土豪们洗浴时也用上了。
唐代孙思邈的著作《千金翼方》写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
《老学庵笔记》记载,宋徽宗(赵宋)时期受宠的太监杨戬家中后院曾建有一浴池,“设浴具及澡豆之属于池上。”
《红楼梦》里, 贾府女眷赏桂花吃螃蟹,就是用绿豆面清洗,去除手上腥气:凤姐“又命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洗手”。
澡豆最早用的是豌豆,在唐代时还是 “西戎回鹘(hú)”特产,要从千里之外的西域运来,属“进口食品”,这也只能是皇家贵族才能用得上。民间采用廉价的绿豆、白豆等为原料。无论是豌豆、绿豆,白豆还是大豆,里面含一类叫皂苷(Saponin,其中拉丁语Sapo就是肥皂的意思)的物质,是甾类化合物与低聚糖形成的糖苷。它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很容易形成泡沫。这就是什么有些人喝生豆浆会拉肚子,因为皂苷这种表面活性剂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加热豆浆时,由于皂苷的存在,会形成大量泡沫(看起来像煮沸了,但其实是豆浆的假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高温水解,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会大量降低,才能放心饮用了好姑娘等着我。
南朝宋(即公元420开始的刘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纰漏第三十四-- 王敦出丑》:
士族出身的王敦(琅琊王氏)吴培服,在刚娶晋武帝( 司马懿的孙子, 司马昭的儿子)的女儿舞阳公主时郭跳跳,上皇帝老丈人家的厕所,里面放着干枣用来塞鼻遮臭的,王敦却认为是用来吃的,于是将枣全吃了。从厕所出来,婢女举着盛水的金澡盘,永恒之塔副本掉落用琉璃碗盛着澡豆,本是让他洗手用的,他把澡豆倒进水中直接给吃了,还说是“干饭”,笑得婢女们花枝颤抖。不识澡豆
皂荚
一种亲民的洗涤物质
果实里含有丰富的皂苷!
用皂荚洗沐,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率先开始流行。
《南史·齐本纪》记载郎毓秀,齐明帝萧鸾便“尝用皂荚”。
南朝萧梁时坊间流传着一首童谣,其中有一句是,“黄尘污人衣,皂荚相料理”,反映的便是时人用皂荚洗涤的情形。
宋元时期,皂荚仍是一种常用的去垢用品陈杏妍,宋代“苏们四学士”张耒写过《皂荚树》诗,以皂荚的洗涤功能来自比高洁,甚至在后宫女人洗浴时也都用皂荚,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写到,宫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胭脂和皂荚。
不过呢,皂荚因品种的不同,去污功效也有差别。
苏敬等所编《唐本草》中记载,“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
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记载,一种俗名叫做“肥珠子”的树,它的果肉比皂荚还要多油,所以得名“肥皂”--不是我们现在定义的肥皂噢。它是中药材“无患子”的别名,又名“鬼见愁”。
肥珠子
“肥皂团”与“香皂”宋代
宋代的“香皂”
此“香皂”非现代的香皂
到了宋代,清洗用品有了质的飞跃,已不再做成豆粒状,而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时称“肥皂团”。肥皂团因加入了香料许欢颜,又称为“香皂”。由于此皂起初是宫里使用,故又叫“香宫皂”。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有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向应天,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明清时代,有钱人家使用香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金瓶梅》中西门庆让丫头取茉莉花肥皂洗脸,被潘金莲抢白一顿“怪不得你的脸比人家的屁股还白”。《红楼梦》中也提到清晨盥洗之时使用“香皂”。
南都繁会图卷局部:画脂杭粉名香宫皂胰子明清时期
胰子
加个“洋”字,即“洋胰子”就是现在所称的肥皂
明清时期,“香皂”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去污功能更强:在研磨猪胰的过程中加入砂糖以力成圣,以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并加入动物脂肪,混合均匀后阴符方士,压制成球状或块状。民间称之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称香皂为“胰子”。
皂角树生产在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不适宜种植,北方人要想得到皂荚豆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人在实践中发现猪胰脏具有良好的去污功能,便参照“澡豆”的制作工艺,用猪胰子加火碱,制作出了北方人使用的“猪胰子”。最初,“猪胰子”是很名贵的,只供宫廷使用,民间是见不到的,到了清朝雍正年间,会制作“猪胰子”一个山东人,为避难逃到了山西太原张乔翔,把制造“猪胰子”的手艺传给了收留他的吴氏家族后人,这才在民间开始流行。
胰子或猪胰子皂的出现可以说有了现代肥皂的雏形!猪胰就是猪的胰脏,内含大量的胰液, 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无机成分为碳酸氢盐(类似于小苏达,NaHCO?,碱性比草木灰弱点),pH值在7-8; 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酶,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分解脂肪)、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可以说胰液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油(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再加上纯碱就更加容易生成脂肪酸皂--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肥皂主要成分啊!!!。猪胰子
微信ID:SoapHub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全文详见:https://p66p.cn/6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