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马太福音09呼召马太,医好盲人和哑巴-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附创世记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马太福音09呼召马太,医好盲人和哑巴【文士和??
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马太福音09呼召马太,医好盲人和哑巴-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附创世记
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马太福音09呼召马太,医好盲人和哑巴
【文士和法利赛人一贯在门徒面前批评耶稣,又在耶稣面前控告门徒。他们造谣中伤,挑拨离间,正承袭了撒但从叛变以来所惯用的手法。耶稣用机智、简短的话来巧妙应答。神的福音是战胜一切的,神的真道是无坚不摧的。 除非是有病的人,难道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吗?】
治好瘫痪病人(1-8)
1 耶稣上了船,渡过海,来到自己的城里。
1 耶稣从加利利海东岸的加大拉回来了。他多次渡过这海,这次却让他伤心,因为一群愚昧的人央求他离开他们。耶稣原是救恩的元帅,当他来到一个地方, 就是那城镇最大的荣耀。可是那蒙恩的城却拒绝了他,不晓得它受眷顾的日子,证明他们是那样的不配。
迦百农是一个富裕的城镇,渔业和贸易发达,位于加利利海人口密集的地区;这里有海关,有罗马兵驻防,也深受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这里也是他早期传道的大本营,是8:5-17记载他行了三个神迹的地方。耶稣用他的特权把这城高举,说是“自己的城”,这是一个备受尊荣的称谓。
2 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2 马太福音经常将他的记载浓缩;写到马可福音这个瘫子的故事时,他省略了从房顶坠下的情节(可2:3-4)。那些人很有信心,他们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把他带到耶稣跟前。
他们听见耶稣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放心”二字,在新约中共出现七次(太9:2,22,14:27,可6:50,10:49,约16:33,徒23:11),这是头一次,指“鼓起勇气”或“振奋起来”。在这里,耶稣在软弱的人身上彰显了他的能力。
那人忧心忡忡,他瘫痪了,罪的重担压在他的良心上,他的身体被捆绑。他有很好的朋友,他们同心合意,把他抬到耶稣正在讲道的房子顶上, 把他连同褥子一起吊缒下去。这是一个年轻人和一帮年轻人,他们有信心。
这一节,耶稣看见了小子们的信心;下一节,耶稣看见了文士们的恶念。谁能向他隐藏呢?这人除了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灵魂,耶稣称他“小子”,用一句鼓励的话来回应,用一句带权柄的话除去了他的罪。
除了耶稣,没有一个人能赦罪。犹太人经常把疾病看作是罪的结果(约9:2)。耶稣本人无论在这里,或在其他地方,从来没说过犯罪的结果就是患病(约9:3)。可这个病人的罪得赦,是使他得释放的根本原因。
3 有几个文士心里说:“这个人说僭妄的话了。”
3 当时有几个宗教领袖在场,这是第一次提到与耶稣的对立,以后还会不断出现。这些文士不像8:19的文士,是犹太教的正宗代表。这时他们追随撒但,抵挡耶稣权柄的宣告。
犹太教相信,惟有神能赦罪,医治也是从神来的。他们虽然接受某些代表神的人能替神发言,但他们认为赦罪权限是在神,医病能力是神让人分享。
“说僭妄的话”,就是羞辱神、亵渎神的死罪(利24:10-23)。在耶稣的时代有许多假先知声称能行神迹,但是却做不到;批评耶稣的人或许认为他也是这种人。
不过他们又害怕,不敢把这话讲出来,只是心里说:“‘这个’说僭妄的话了”。他们不晓得怎样称呼耶稣潘紫迎,因为他们不敢判断他是谁,希腊原文在“这个”后面没有“人”字。不管怎样,他们不承认他是真神。
4-5 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意,就说:“你们为什么心里怀着恶念呢?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4-5 耶稣能看透人的心思,知道他们心里怀着恶念,他问了一个他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来回应他们的恶念。每个人都要对自己隐藏的思想负责,有一天,我们要在审判台前供出自己的心思意念。文士们不晓得他们正想指证耶稣所犯的罪,罪就从他们肮脏的心里迸射出来了。
或许人觉得说赦罪不是能马上察验的事,从表面上看,说“你的罪赦了”实在比说“你起来行走”要容易得多。若对一个瘫子说“起来走吧”,万一没有发生效果,就丢尽面子,惹人耻笑。可是说了以后若是立竿见影,人就相信他说赦罪的话不是唬人。
病若是犯罪的结果,治病和赦罪之间的逻辑就十分直接了。对耶稣来说,这两句话都容易,他不仅说了赦罪的话,也行了医治的事。当然,赦罪是两者当中更大的工作,因为成就这事需要在神救赎的框架中才能完成。
6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起来,回家去了。
6 马太的叙述显明了耶稣的意图:耶稣要这些律法师知道,神的儿子道成了肉身,是带着属天的权柄和能力,来在地上成为卑微和软弱的。若把人子的“人”理解为普通的人,就毫无意义了。
耶稣并没有声称说任何人都可以宣布赦免人的罪;他治病也丝毫不说明任何人都可以医治,只有他自己和他恩赐的才有这种特权。
在犹太教的期望中陈浥萍,弥赛亚的作用不包含赦罪一项,罪得赦免是末时神所赐福分的一部分(赛33:24,耶31:34,弥7:18-19)。现在耶稣在地上宣布他赦罪的权柄,这意味着“在地上”赦罪是神“在天上”权柄的延伸,所以说,耶稣把神的权柄带到了地上(12:28)。
耶稣命令那人使自己“起来”,又进一步吩咐他说,“拿你的褥子”,卷起你的铺盖,“回家去吧”。就这样,这位顺服的病人,自由运用他的肢体, 证明自己完全复原。那人的灵魂苏醒,他的肢体得到力量,马上就按耶稣的命令去做了。
他得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从我们主口里接受了赦罪,既然罪能得赦,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呢!必然的推论就是,如果耶稣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那么现在我们就知道他是神的儿子,坐在天上宝座右边的那一位,他是能够大大地施行赦免了。
8 众人看见都惊奇,就归荣耀与神,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
8 医治的效果神速,群众都公开看见了,他们都“惊奇”,原文是“惊恐,惧怕”,说明耶稣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很大。
耶稣的权柄体现在各个方面:在他的教训中(7:28-29),在他治愈各种不同疾病包括麻风病、瘫痪、热病(8:1-17)的能力里,在他要求门徒舍弃一切忠于神的话语中(8:18-22),在他对自然势力和超自然力量的控制中(8:28-34),这里又强调他赦罪的权柄。
种种情况都凸显耶稣与众不同的地位,所以他们就赞美神,因为神把这样的权柄给了“人子”耶稣。这成了整个城市街谈巷议的话题。
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这里没有任何虚谎,那个由四个人用褥子抬来,揭开房顶用褥子缒下来的瘫子,他按照耶稣的吩咐,自己起来,并扛着褥子回家去了。尤其使他们震惊的是,他看似先知,却胜于先知,因为“人子”有赦罪的权柄,他通过赦免人的罪,使罪人的沉疴得了医治。
呼召马太(9-13)
9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9 马太在马可和路加的福音书中叫做利未。在马太福音中,作者称自己是“一个人,名叫马太”。他说耶稣 “看见”他。马太是希律·安提帕辖区的一名税吏,不晓得他有没有具体参与征收关税。他的工作比渔夫更稳定,收入更丰厚。
不过在犹太人的眼中,税吏是使人切齿痛恨的。他们替罗马政府征收苛捐杂税,还勒索敲诈,中饱私囊。一个犹太人若做了罗马的税吏,就被看作是离道叛教的卖国贼,是社会的渣滓,因为他们没有爱国心,在礼仪上也是不洁净的。
人们常常把他们跟强盗、罪犯归为一类。迦百农的税关应该是征收希律·安提帕分封地边界进出口货物税的地方,大都与加利利海对岸的低加波利地区,或约但河对岸腓力管辖的特拉可尼地区发生关系。
马太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熟悉旧约圣经,与所有的犹太人一样,盼望弥赛亚的拯救。马太平时受惯了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岐视,没料想耶稣这位“拉比”会看上他。法利赛人是根据马太的职业来判断他的为人,但耶稣看出他有一颗乐意领受真理的心。
马太与耶稣过去有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证明。不过在那个时期,耶稣在迦百农已经相当出名了。这位受众人爱戴的拉比(8:19)主动召唤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来作他的门徒,这本身就有接纳他的意思,所以马太作为第五个蒙召的门徒,他义无反顾就起来。路加记述说:“他就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路5:28)。
耶稣所召的门徒都是这样,他们蒙召的时候毫不迟疑,干脆利索。没思虑,没提问,我的家庭怎样安置、生活怎样安排?他们所经受的考验都一样,所表现的决心也都相同。
正当旧的生活吸引力最强的时候,耶稣却叫他们撇下一切,来跟从他。他们很单纯,很直接,带着极大的信心快快行事,顺从了主的呼召,就像羊跟从它的牧人一样。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就要被拘捕前问他们:“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囊、没有口袋、没有鞋,你们缺少什么没有?”他们能以亲身经历的事实回答说:“没有”(路22:35)。
神的工作若不是全心全意地去做,就必定不能成功。人必须以认识救主耶稣为至宝,看万事如粪土,把自己完全献上,才配做耶稣的门徒,才能够与神同行。
胜过传统的能力(10-17)
10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
10 耶稣呼召马太,引起很大的震动。身为教会宗师,竟然拣选一个税吏也就是罪人做近身弟子,这完全违反了当时宗教、社会和民族的惯例。路加明确指出,这次筵席是在马太(利未)家摆设的(路5:29)。
马太开始跟从主,因着心中的喜乐,就在家中设筵,宴请亲友。被邀的人当中不但有税吏,还有许多在社会上名声不好的罪人。一同吃饭是亲近的表示,耶稣丝毫没有推辞。
耶稣明明晓得这事会触犯法利赛人,也会影响群众对他的看法,因为自义的人绝不会与罪人一同吃饭。但为着顺从天父的心意,眷顾饥渴慕义的人的灵魂,耶稣坚决表明了神的立场和态度。
这里的“罪人”一词,可能是指所有未按洁净的礼仪进食的人。这词也可能是指任何一个活在罪中、不守宗教规矩的人,他们不管宗教团体对自己怎样评价。
耶稣容许那些臭名昭著的人,“与他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他们放胆进了这位税吏的家,表明他们和他是一个圈子里的人。他们曾经是马太的好友,现在却希望成为他在基督里的弟兄。
在很多类似的集会中,都有不少的人因着主的爱受了感动,他们的心转向耶稣这位罪人的救主雷立刚,接受他的教训。在耶稣升天以后,这些人也都认耶稣为救主。
11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11 法利赛人就趁机造舆论,激起民愤,反对耶稣。先前是文士攻击耶稣,说他说了“僭妄的话”。现在又是法利赛人出来胡寅寅,流产价格指责他的行为,说他与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诗1:1)。法利赛人关心自己表面的圣洁过于对人的帮助:他们会批评人,不会鼓励人;他们表面尊重人,却没有实际帮助。
但神关心所有的人,包括有罪和受伤的人。基督徒要效法耶稣的榜样,跟那些贫穷、不道德、孤单和被拒绝的人分享福音,并不是只关怀那些良善、受拥护、有财有势的人。
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12 文士和法利赛人一贯的计策是在门徒面前批评耶稣,又在耶稣面前控告门徒。他们冷言冷语,造谣中伤,挑拨离间,正承袭了撒但从天庭叛变以来所惯用的手法。
他们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可是带领的主迎难而上;耶稣用机智、简短的话来巧妙应答,就击退了敌人。神的福音是战胜一切的,神的真道是无坚不摧的。 除了在病人中间,医生还能在哪里呢?除了那些有病的,还有谁当来医生这里呢?
法利赛人自称在灵性上是健全的,所以不需要医生。他们又认为税吏和外邦人都是灵性患病,将要死亡的人。耶稣既是至大医生,他的工作难道不是要面向需要他帮助的人吗?
13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13 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的区别,正在于他们对神旨意的不同认识,这里的两句话更进一步阐明了彼此的差异。第一句话引自何西阿书(6:6):耶稣认为,当务之急是向百姓传讲赦罪的道;法利赛人认为,首要的应是遵守律法。
法利赛人反对耶稣与那些人一同坐席,实际上耶稣的行为正是最大限度地应验神所喜爱的;从法利赛人对别人苛刻又不关痛痒的态度里所看到的,正是何西阿所厌恶的那种浅薄宗教的再现。
耶稣借用拉比们讲经时惯用的公式:“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是号召大家深入地思考,不只是表面上理解引文的内在含义。无论是这里,还是耶稣的任何教训中,祭祀都毫无疑问是正当的;可是如果只用繁琐的祭礼来取代对罪人的怜恤,那么这个宗教就毫无意义(5:23-24)。
第二句话更直接地谈到当时“坐席”的情况,这与8:11-12有着同样惊人的效果;耶稣从弥赛亚筵席这更广阔的视野启示了他的福音:他是给需要悔改的人带来信心,不是任凭不需要悔改的“义人”糟践恩典。因为饥渴慕义的罪人,比自我满足的人离真正的义更近。
禁食的问题(14-17)
14 那时,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14 继文士和法利赛人怀有敌意地挑战以后,又出现了第三批质疑耶稣行为的人,就是约翰的门徒们;他们当中有部分人把耶稣及其门徒看作对手(约3:25)。施洗约翰发出严厉的信息,重点在于律法,目的是引向悔改。耶稣的信息焦点在于生命,信靠耶稣,悔改归神得永生。
约翰的门徒也像他们的老师奉行禁欲主义(11:18),他们与法利赛人一样,不仅遵守法定的禁食,还遵守传统的每周禁食。
耶稣并不反对禁食,不过从本节来看,他大约只遵守赎罪日的禁食,不奉行法利赛人每周两天的常规禁食。禁食是一种宗教操练,要与祈祷或悔改同时进行,所以门徒不禁食是极不寻常的。
一般人认为,老师应当为门徒的行为负责。约翰的门徒不像文士和法利赛人在暗中嘀嘀咕咕,他们来见耶稣,面对面把问题摆出来。他们象诚恳相对的朋友,感觉受了伤害, 尤其是他们的老师当时正下了监(4:12),所以就向耶稣亲自讨教。
15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15 耶稣把他和门徒比作“新郎和陪伴的人”,婚礼是喜庆的时刻,不是实行禁欲的日子。耶稣这样看他的传道工作,也反映了他弥赛亚筵席的思想(8:11),已预期在这筵席上有罪人来与他同席(9:10,25:1-10)刀歌之回旋刀。
耶稣是所罗门在雅歌中歌颂的那位新郎,我们享受与他相交的人是在他的喜乐中与他合一。耶稣是门徒喜乐的原因、庆贺的中心。约翰的门徒们情况根本不同,因为约翰已经下监了,他们只能哀恸。
有朝一日,耶稣的门徒们也要遭遇同样的处境我的华丽皮囊。“离开”二字,表示耶稣不会常在他们中间,他将遭受暴力的惨烈(赛53:8)。本章所述官方人士对耶稣的敌对情绪,正是那最终结局刚点着的引信。耶稣与官方的犹太教不能苟且相合。
16-17 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16-17 耶稣来不是为了修补以色列的旧衣服,他是带来新的义袍。没有缩水的新布不适合用来缝补那屡经浆洗已经完全缩水的旧衣服,耶稣及其门徒的使命不是修补已经破败不堪的旧犹太教。他们的新生命不会被传统礼教缩水,非要他们与律法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桎梏连结,只会带坏那褴褛的旧衣裳。
犹太人的酒是放在皮袋里,旧皮袋因为有酒在里面发酵过,已经撑开老化了;如再注入还会发酵又膨胀的新酒,那么已经僵化龟裂的旧皮袋就会崩裂了。
真信徒最好不要尝试和注重礼仪的人相交,除非他们愿意弃旧迎新。任何仓促要把不同的宗教态度捏合一起的企图,只能增加眼前可悲可叹的分争,结果把真正的合一推迟到遥远的一天。
耶稣在这里也暗示了他的传道圣工与施洗约翰事工之间的关系张锡瑗。约翰是改革者,致力于把悔改的信息传给固守犹太传统的人。但耶稣来并不是修补旧体系,他带来崭新的生命,是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2:10)。惟有接受基督耶稣潘潇潇,听见他的话去行,才能在他里面生根建造,信心坚固(7:24,西2:6)。
治好睚鲁女儿和血漏妇女(18-26)
18-19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他,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门徒也跟了去。
18-19 这两个治病的故事是马太删节手法的典范:马可用二十三节的故事在这里只用了九节。马太把两个治病的故事套在一起,组合成一种最简练的形式。这里没提父亲的名字,只提是个管会堂的人。
马可和路加记载这人名为睚鲁(可5:22;路8:41),管会堂的负责行政工作:看守会堂、监督敬拜、办理主日学、安排讲员等。马太把故事本来是一个使死人复活的主题,表现为一个有惊人信心的中心思想。
耶稣很快就脱离那场关于吃喝、筵席和禁食的争论。一场剧烈的生死争战正在进行中,这争战需要耶稣。使死人复活是极大的神迹,旧约里只有以利亚(王上17:七21-22)和以利沙(王下4:33-35)行过。
作父亲的有极大的信心, 他十二岁的女儿就算是死了,耶稣也能一摸她就让她活过来。是的,只要他肯来!他拜主,恳求主,我们的君王被赋予生死大权;他立刻垂听信心的祈求,带领门徒跟着他去李安茜。
20-21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20-21 与“管会堂的”女儿无忧无虑生活了十二年相比,这“一个女人”患了血漏十二年。管会堂的是犹太人的领袖,他监管敬拜的事务,
鞠倩伟可以在耶稣面前公开女儿的死讯并求治;这女人是犹太社会的边缘人,凡她所碰的东西都被看作不洁(利15:25),只能来在耶稣背后偷摸他衣裳繸子。
管会堂的说:“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这女人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管会堂的是主按手……就必活了;这女人是我摸他……就必痊愈。是的,耶稣若愿意用慈怜温柔的手来摸我,固然是我大大的福气;不然,就算是在绝望中我也要暗暗摸他衣裳繸子,也必能蒙他眷顾。
就这样,她给耶稣的治病形式添加了一种奇异色彩,耶稣没有阻止她这样做,照她的信心,给她成全了(8:13)。
22 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22 耶稣知道他身后发生的一切事,他也没有一直背对着患血漏十二年的女人:“耶稣转过来”。曾经活在罪中的人不敢看见主的面,但当恩典的真光临到时,她的信心就握住了王的金杖(斯5:2)。王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斯5:6)。
耶稣称她为“女儿”;他对她说“放心莫璃成仙记,你的信救了你!”尊贵的基督没责备她无知的鲁莽,乃是举荐她信心的勇敢,他安慰她那颤抖的心。
一片衣裳繸子和一只手指,在一个受苦却信他的人和一位全能的神之间建立起联系,沿着这王所伸出来的金杖,信心发出呼求的信息,慈爱和怜悯作出回应:她“那时候”“就痊愈了”。本乎恩,因着信,她得了生命的冠冕。
23-24 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他。
23-24 在马可福音中,这个管会堂的女儿一开始只是快要死了,可是这时候从她家中又有人前来报信,说他女儿已经死了,就不用再劳烦耶稣了。可是耶稣却说:“不要怕,只要信!”就带了彼得、雅各、约翰三人同去,不准别人跟随他。
到了这人家中,丧礼的哀哭已经开始了。耶稣说:为什么乱哄哄哭嚷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旁边有人嗤笑他。在我们的生命中,某些事有时看来已经太迟了,谁都帮不了忙,但惟有基督能改变。
当我们靠着信心仰望主大能的作为时,人也嘲笑我们,可是我们无须泄气,因为耶稣也遭遇冷笑。他能挽回破裂的关系,使人戒除不良的嗜好,医治创伤的心灵,带来宽恕的恩膏。
我们必须记得:在人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并且你若能信,在信的人也凡事都能。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
25-26 众人既被撵出,耶稣就进去,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于是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
25-26 那些不敬虔的人不配看到庄严的复活的奥秘,并且丧礼上哀哭和音乐的噪音也不合适衬托救主权能的话语,所以众人被赶出去。
“耶稣就进去”行他的神迹,他的圣工在宁静中拉开帷幕。路加告诉我们,彼得、雅各、约翰和女孩的父母,也一同进入内屋(路8:)。当他们看到,耶稣拉着闺女的手,闺女就起来了!耶稣又吩咐给她东西吃。
马可还记录了耶稣对她所说的话:闺女,我吩咐你起来(可5:41)。耶稣弯下腰,牵着她的小手,以慈母般的温柔语调对她说:“大利大古米”,就是“小绵羊,起来吧!”耶稣对死去的小姑娘说话,好像她能听见一样。她真的听见了,就回醒过来。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让死人复活的神迹,风声就传遍了那地方。
这闺女与拿因寡妇的儿子,还有马大和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一样,他们都卧在死亡的权下;但耶稣吩咐他们从死人中复活,他们就起来了。睚鲁的女儿是在安静的内室中刚死去,寡妇的儿子是在城门口送殡队伍的棺架上(路7:12),拉撒路已在耶路撒冷郊区伯大尼的坟墓里躺了四天(约11:17)。
他们听见耶稣的吩咐,就都起来了,说话,进食,行走……许许多多的男男女女都是他们的目击证人。
两个盲人得医治(27-31)
马太福音中有两个十分相像的医治两个瞎子的故事,另一个在20:29-34,与马可福音(10:46-52)巴底买的故事相同;马可福音(8:22-26)还有一个医治瞎子的故事,与这里也不一样。马太的叙述,仍然极为简洁,只是理性地见证。
27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27 耶稣继续旅行传道,有两个瞎子求告他的怜悯。在古时候,瞎子经常是由于沙眼引起的,这在中东国家很常见。犹太人晓得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赛9:7),所以许多时候用“大卫的子孙”来称呼耶稣,表示他就是弥赛亚。
马太福音在这节头一次出现这称号。怜悯不是一种感情,是对对方需求的实际帮助,也是大卫家弥赛亚的特征。一般人所期待的弥赛亚,是一位政治或军事的领袖,不是医治者。不过,现在晓得耶稣有治病能力的人极多了,所以这两位瞎子向耶稣开口求告实在是不奇怪。
28 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说:“主啊,我们信。”
28 两个瞎子一开始乞求时,耶稣并没有立时回答,他要看看他们是不是有信心。并不是每个求告主名的人都真正认定主神可以帮助他。瞎子锲而不舍,他们一路紧随耶稣,进入一座房子。
在四福音书中,耶稣曾医治过多名瞎子,只有这两个是在“耶稣进了房子”以后得了医治的;这一细节可以跟其他几位治好的瞎子相区别,也是其他福音书中所没有记载的。耶稣没有问他们的眼睛,只是问他们的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这两章包括这个故事在内,都在充分说明,信心就是实际生活中对耶稣能力的相信。特别是赶鬼和医病,作为主体患者或/及亲属的信心特别重要,不然就很难为他们行使神圣的能力。
耶稣等候并查问这两个瞎子,为要考验并加强他们的信心,甚至直截了当地向他们提问题。他们必须像那管会堂的、那患血漏的、那患大麻风的,和那位百夫长一样,明确表白他们的信心。
希伯来书(11:6)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他们不能看见,可是他们能信,他们确实相信了。他们接受“大卫的子孙”做他们的主,他们斩钉截铁地说:“主啊,我们信!”
29 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
29 摸着病人和说着医治的话,经常同时进行,不过重点在于耶稣的话。这里耶稣的话与8:13对百夫长,还有15:28迦南妇人说的一样。在22节耶稣说的与这里的话也是一回事,都是强调信心是耶稣治病的基本条件。
“照着”的含义是“因为”,不是“根据”的意思。行动与信心两相一致,这是天国里的一条原则。当我们呼求主的能力和许多的祝福时,我们是得着按照我们信心的程度加给我们怜悯的分量。
30-31 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他们出去,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
30-31 他们两人都看见了,同时做成的有两个神迹。他们曾经同在黑暗中,现在是光明中的同伴。耶稣吩咐这两个人要保守得医治的秘密,他不想别人只求身体医治就聚集到他这里。
他的医治是出于神对人的怜悯,他行神迹是为了证实自己的福音。耶稣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他要医治属灵的疾病,不是身体的病痛。
治好被鬼附的哑巴(32-34)
32 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巴带到耶稣跟前来。
32 “他们出去”的“他们”,显然是指刚被医治好的那两个瞎子。正当他们离开那房子的时候,这个被鬼附的哑巴被带到耶稣跟前来。“有人”,这都是默默服事的一些人。“鬼”就是“邪灵”“恶魔”。
耶稣在地上的时候,魔鬼的势力也特别活跃。尽管人往往不能确切晓得为什么鬼会存在,它怎样存在,但鬼的确会对人造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问题。
福音书明确记载了六个被鬼附的实例:
一是在迦百农会堂中被污鬼附着的人(可1:23);
二是这个不明身份被鬼所附的哑巴;
三是格拉森那个被污鬼附的人(可5:2);
四是迦南妇人被鬼附的女儿(15:22);
五是一个被聋哑的鬼附着的男孩(可9:25);
六是曾有七个鬼附着的抹大拉马利亚(路8:2)。
福音书还提到一些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医治了那些被污鬼苦害、却没提到具体情节的人。
这里的“哑巴”,希腊原文包括“聋”“哑”两个概念,这两种病症往往同时发生。按理在患病、有罪、被鬼附之间,应小心翼翼地划清界限(8:6);这里与马可福音9:17,把肉体上的病痛归因于魔鬼的附体。这里使用的也全是赶鬼的语言,如鬼被赶出去等;没提到患者的信心,或用手按摸病人的话。
在其他经文中,聋哑人是当作病人来医治的(15:30-31,可7:32-35)。一个特例是12:22,既说是“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又说是被“医治”的。
33 鬼被赶出去,哑巴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33 文士们不断教训人,却没有神迹出现。耶稣一言出口,鬼怪窜逃,风暴平息,死人复活,罪孽得赦……耶稣的行动和话语的权柄就是神国的显现。“哑巴就说出话来”,这是被治好的切实证据,这是数月来最后一个有记录的神迹。这个神迹首先应该是赶鬼,其次才是医治哑巴的案例。
这里又一次表示,以色列民族由于官方领袖的问题,他们不再符合神的要求(8:10)。耶稣的行动中包含着权柄,这权柄在第8-9章所提到的各个领域中逐步显示出来,就像从第5-6章所说的话语中显示出来一样。这与以色列在位的宗教领袖所具有的权柄可谓天差地别。
34 法利赛人却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34 法利赛人对群众的反应很不痛快。他们先是拿着亵渎神的帽子想给耶稣戴上(3节),既不能够,他们就只能自己来戴上这顶帽子了:他们亵渎圣子,说耶稣行神迹的能力是与撒但联合。
马太没记录耶稣相对应的回击,这暗示法利赛人可能不是当面亵渎神的儿子,是在百姓中散布这种诽谤。在12:24里,法利赛人对耶稣的抨击再次出现。随着16-17耶稣对旧的宗教形式的否定,反对派的敌意在本章(3,11,14)逐步升级,他们控告耶稣四项罪:
亵渎神,与不道德的人为伍,不敬虔,服事撒但;这一节达到了高峰。因为耶稣漠视他们的宗教权威;削弱了他们对群众的控制力;挑战他们所固执的信念;揭露他们缺乏真诚的动机杨天娇。
庄稼多,做工的人少(35-38)
35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35 本节的文字与4:23几乎完全一致,和合本“传”和“宣讲”在原文是同一个字。这相当于把第4-9章耶稣在加利利的圣工,在同一框架中归结为三方面:教训人、传福音、医治病。就是解释旧的律法,传扬新的真道,医治“各样”包括赦罪、赶鬼的神迹,为证明耶稣是基督、是神子。
这里的“走遍”,应该是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的一个总结性陈述。“各城各乡”是一个典型的希伯来式短语。大约在公元二十八至三十年的逾越节之间,耶稣在加利利期间总共进行了三次传道旅行。
在第一次的旅行中,或许陪伴耶稣的门徒只有在加利利呼召的那四位(可1:29),其他人如马太也可能在第一次旅行中跟随他。
正式指定十二使徒发生在第二次旅行开始以前(可3:14)。耶稣大部分活动都在迦百农,这是他传道的一个主要地区,不是全部,会堂成了他的神学院。加利利在当时有二百多个乡村。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一年多期间,去到其中每一个乡村并不是不可能,却也是比较困难。
36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36 从这节开始,马太好像开始了他对耶稣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的记述。这里提到“许多的人”,是他派遣十二门徒的另一原因。关于这次旅行本身,经上说的很少,几乎全部的叙述就是耶稣指示十二门徒为他们两个两个出去作准备。
就门徒们本身来说,没有特别的事件被记下来;关于耶稣的经历,只记载他由别的门徒们陪伴着出去(路10:1),并且第二次访问拿撒勒(13:54)。
第三次旅行传道标志着基督传道的一次重要扩展。“困苦”直译是“筋疲力尽”,也有“哀伤”“困惑不安”的含义。“流离”原文是“沮丧”的意思,百姓整体上已经灰心丧志,悲哀气馁了,他们不再努力改善自己的信仰。
“流离”指的并不是“羊”的分散,是他们“屈服”“无助”的状态,是“没有牧人”的结果。这种比喻好像是指没有政治上的领导,更重要的是指没有灵魂上的眷顾和指引说的,这跟施洗约翰被囚及被害有关。
羊群无人保护就遭受野兽的袭击,或因那些不称职的雇工遭受苦难(亚11:16,约10:12-13)。当好牧人亲自来到时,耶稣发现自己的羊群正处在“被击溃和折磨”的境地。
动词“怜悯”的字面,是指一种“直觉的反应”,在新约里总用于耶稣对人们的深感同情,以及由此不知疲倦地付诸满足他们需要的圣工。以色列百姓就是那“迷失的羊”,他们正期盼弥赛亚这位牧人的来到。
37-38 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高速婆婆,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37-38 在旧约里,庄稼的收成往往被用来描绘末日的审判(赛27:12刘占一,珥3:13);施洗约翰也说过类似的话(3:12);耶稣在其他地方也说过(13:39-40)。这里的意思和约翰福音(4:35)一样,是指人们要准备好对福音有所反应,以“逃避那即将来临的愤怒”。
这段话表明,最早一批作工的人,除了像犹太人所预期的那样,被差去对万民执行最后审判的天使们以外,更有被差遣去拯救世人免遭审判的门徒们,并首先从以色列家起首(10:5-6)。
为完成这项任务,门徒的人数从来都嫌太少,要他们求“庄稼的主”,亚兰文是“带头收割的人”,指的是神,给他们增援工人的命令。使命是神给的,在神的掌握之中。
第10章会告诉我们这个使命是什么,被差去完成使命的人应当做什么。“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这不是说庄稼的主不关心或不晓得需要更多的工人,这是说要使我们的心怀意念当习惯无时不刻与神同工(林前3:9,帖前3:2)。
在这一段我们看到,耶稣把自己的话语和行为中显示出的权柄(5-9章)传给他的门徒们。这几节既作为第5-9章耶稣传道活动的概括,又是第10章门徒负有同样使命的引言。作者在这里承上启下,使两个部分衔接吻合,浑然一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置顶公众号
进入历史消息,下拉,可检索所有资料
全文详见:https://p66p.cn/521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