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61

明清两代地理志记载的平阳-光明人家从历代地理志看古代平陽(下)--明清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多,资料较详细记载增多。文:光明人家 2018-05-18上文写


明清两代地理志记载的平阳-光明人家

从历代地理志看古代平陽(下)
--明清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多,资料较详细记载增多。
文:光明人家 2018-05-18
上文写道元代以前平阳地理历史资料概况,总体而言些唐宋元地理总志对平阳的记载大都较简略,入明后,由于地图绘制的水平增加,平阳在古地图中名称有所绘出与体现,特别是入清后,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层出不穷,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其里面的平阳地理描述极为详略。

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近代大藏书家杨守敬,一生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尤以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对我国正史地理志和其它地理著作,都曾深入研究,撰写、绘制了十余种历史地理著作和72幅历代沿革舆地图。他的《隋书地理志考证》和抄补《太平寰宇记》缺佚,备受世人称道。他与门人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水经注疏》巨著。其舆地学被称为清代三绝学之一。

杨守敬作为清代地理考据的殿军,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完成编订的《历代舆地图》是他一生地理考据研究的重要结晶。该图历时三十余年而成,凡三十四册(组),分总图和分图两种,全面绘制出了我国自先秦至明朝的历代地图,对清代乃至清代以前的沿革地理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历代沿海舆地考》中平阳县的有关文字记载,内容颇为详细,对于平阳舆地历史考据很有参考意义。

《明史》平阳县
平阳:府西南。元平阳州。洪武三年降为县。西南有南雁荡山,有玉苍山。又东南海中有大岩头山,有南麂山。又西有前仓江,亦曰横阳江,东南经江口关注於海。南有天富南盐场。又南有金乡卫,有蒲门守御千户所,东北有壮士守御千户所,皆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南有舥艚、又有斗门二巡检司。南有江口巡检司,治下埠,后迁渡头。又东有仙口巡检司,迁县南麦城山,仍故名。又东南有龟峰巡检司,废。

《清史稿》平阳县
平阳:冲,繁。府南百三十里。水师副将驻。西:雁荡山,对乐清曰南雁荡。其东焦溪、天井洋、赤岩诸山。西南:分水岭,泉出泷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海,东北自瑞安入,迳沙园城,南迳鳌江口,又南迳金乡营,东北接舥艚汛。又南为大濩海口,官山岛扼之,分南北水道。西南:鳌江,古曰始阳江。南港二源,一平水,一燥溪,歧为东西溪。北港二源,一顺溪,一梅溪,两港会于萧家渡西,合迳罗源山下为横阳江。迳钱仓镇为钱仓江。又东合东塘河,抵墨城汛入海。城河分出西南毗岩岭诸山,入城为腰带水,汇于抗云桥,一出东郭入海,一出北郭为城北运河。其夹屿桥河在南夹屿下,下汇城南诸水,歧为二,一西塘河,一东塘河,分趋入海。南运河出东南金狮山,合直浃河,赤溪出西南矾山,并入之。二镇:仙口、钱仓。蒲门巡司。天富盐场。下垟诸砲台。

正统《大明一统志》平阳县
平阳县,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本晋临海郡安固县地,太康初析置始阳县,寻改横阳县,隋省唐复置,乾元中改平阳县,宋因之,元升为州,本朝洪武二年复改为县,编户二百四十一里。
仙坛山 在平阳县治东,上有平石方十余丈,号仙坛,其旁有竹,林风来成韵,垂扫坛上,殊无尘箨,号扫坛竹,传昔有道人却粒与此,又名仙石。
昆 山 在平阳县治西,西南绝顶有巨岩,俗称古岩,山有二老木,冬夏秋冬常清,下有凡空洞,可容数十人。
鸣 山 在平阳县治北,山腹有大穴洞,常有声。
玉苍山 在平阳县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跨峙八面,独高诸峰,古碑云苍玉之山,虎踞龙盘。

南雁荡山 在平阳县西南一百里,山有明玉峯,峯顶有池,五代时僧愿齐寻访名山至此,曰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矩罗震思,雁荡龙湫者耶,朱翰墨因结茅其间。
白云山 在平阳县西南,髙出云汉,行人援藤而上,号曰藤道。
横阳江 在平阳县西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名前仓江。
七星井 在平阳县治,井有七象七星。三台井 在平阳县东,井有三象三台。德 泉 在平阳县治南,元鲜于枢有铭并序。
鲨鱼皮 俱平阳县出

金乡卫 在平阳县南七十里。 平阳县守御千户 在平阳县治西,洪武二年建。蒲门守御千户所 在平阳县南五十五都 壮士守御千户所 在平阳县东北五十三都。
平阳县学 在县治南,宋庆历中建。
从桂亭 在平阳县治,南宋时,邑人一年登文武进士科者十六人,县令徐以道为建此亭。
归源寺 在平阳县治南,元至元中建。
广福宫 在平阳县治南,宋治平中建。

嘉庆《大清一统志》 平阳县
平阳县【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十五里,东至海二十五里,西至奉顺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福建福宁府霞浦县界一百八十里,北至瑞安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海十八里,西南至霞浦县界一百里,东北至瑞安县界二十里,西北至瑞安县界二十里,汉回浦县地,后汉章安县地,三国吴为安阳县地,晋太康四年置始阳县,属临海郡,寻改曰横阳,太宁初属永嘉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永嘉县,唐武徳五年复分置横阳县,属东嘉州,贞观初废,大足元年复置,属温州,五代梁干化四年呉越改平阳,宋因之文政赫,元元贞初升为平阳州,仍属温州路,明洪武二年复降为县,属温州府,本朝因之】

仙坛山【在平阳县治东,本名横岙,亦曰横屿,三国吴置横屿船屯,盖以山名,上有九盘岭,明统志上有平石方十余丈,号仙坛,其旁有竹,林风来成韵,垂扫坛上,殊无尘箨,号扫坛竹】
象湾山【在平阳县东二十里,其形如象山,东南有仙人足迹,又名仙湾】
南龙山【在平阳县东海中,明时倭自北洋而来,此为必经之道,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
锦屏山【在平阳县西一里吉成俊,形如平障,四时苍翠,西六里为沙冈,山下有葛岙泉】
岭门山【在平阳县治前,南隅山分左右,翼中阙如门】

林亭山【在平阳县南十里,瞰海有大石蹲踞,可就日出,旁有石室,相传神人所栖】
麦城山【在平阳县南十里,枕海上,有龙湫,下即仙口廵司】
厦材山【在平阳县南一百五十里,东南枕海,西连福州沙埕港,为要隘之所】
伞盖山【在平阳县南一百六十里,枕海有小漈水出焉】
鸣 山【在平阳县北五里,山腹有洞,中恒有声,其中有小山七突立平原,一名七星山】
焦下山【在平阳县北十五里,山巅有洞泉流为飞瀑,宛若雁荡龙湫】
南麂山【在平阳县东南海中,有平壤数千亩,称饶沃,环海负岛,其北接鳯凰山,山岙濶大,坐临深海,山外皆大洋,明时倭每栖泊于此,恃为巢穴,乗潮御风直抵飞云港,此为哨守要地】
大岩头山【在平阳县东南海中,海防考倭,自南麂凤凰、有穴空洞可容数十人】

鳯 山【在平阳县西南二十五里,临江绵亘数里,一名钱仓山,其相接者有青华山,上多竒石】
盖竹山【在平阳县西南五十里,上有华盖峯及黑白二岩,下有龙湫】
楼石山【在平阳县西南,寰宇记,从平阳江西上十五里,其山西峯顿耸三石,足之象,旧志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三尖顶立并髙,百仞杪如劒锋,周四十三里,逺望如楼阁,海艘以为南北之凖】
玉苍山【在平阳县西南八十里,一名八面山,周百余里,稍北岩岫四围,止通一门中,有石室方丈,又北为苕溪山,凡三十六面,林壑山源神仙窟宅也】
松 山【在平阳县西南八十里,峯峦攒簇,髙秀与玉苍相亚,又南为凝翠山,去县八十五里,绵亘十余里,跨福宁州界,旧设军营于此】

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南百里,北自穹岭,南至施谷,四五十里皆雁荡也,中有明玉峯,峯顶有池,五代时僧愿齐寻访名山至此,曰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矩罗震思,雁荡龙湫者耶,因结茅其间,山有十三峯三洞二岩涧,石类皆竒胜】
白云山【在平阳县西南百里,与雁荡相接,髙出云表,中有涧濶数十步,逰者援藤而进名,曰藤道,上有玉帘瀑,泉寒瀑泉飞淙溅沬,最为竒胜】

横阳江【在平阳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名前仓江,上流有四港,其一为顺溪,滙县西境诸乡之水东流,一为梅溪出盖竹山,东注于江。一为平水,自泰顺县界合涧谷诸水,经松山下合于江。一为燥溪,上流为宋兰洋,亦县西南诸溪水防,流经县西七十里燥溪山下,分为东西二溪,又经县南五十里俱注于江,又东南流出县东南二十五里经江口入海】
运塘河【在平阳县城北,自县北厯鸣山下北抵瑞安飞云渡刘善英,凡三十五里,旁有万金塘】
横阳故城【在平阳县北,宋书州郡志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屿船屯置为始阳,复更名横阳,元和志,县北去州一百五里,大足元年再置,寰宇记今为平阳县东坑白毛鸡,以邑有平阳岭故名】
江口关【在平阳县南二十五里,下临横阳江,为往来要冲,明初设阎于此,今改汛置兵防御】

镇下关【在平阳县东南一百四十里,亦曰镇下门,水寨坐临大海,其东有官岙森本贵幸,直冲台山外洋,明置关,设总哨官帅舟师哨守,今亦设兵防御】
金乡营【在平阳县南六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置,金乡卫筑城,周七里有竒,本朝顺治中废卫改营,今有都司驻防】
蒲门所【在平阳县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年建千户所,筑城周三里有竒bilib,本朝顺治中裁,又壮士守御所,在县东北五十里,明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二里有竒,隆庆初并入蒲门所,今设蒲门巡司】
仙口镇【在平阳县南麦城山,明洪武元年置巡司,本在县东仙口山,二十年徙置今,所今废,又有龟峯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亦明初置,嘉靖初废,改置龟峯堡】
前仓镇【在平阳县南三十里,亦名钱仓】

舥艚寨【在平阳县东南八十里,东北两面皆滨海,明初置寨,兼置巡司今设汛设兵戌守】
蒲壮寨【在平阳县东南九十里,东至金乡南抵福建福宁府,本朝顺治中废蒲门壮士二所改置寨,今有守备驻防】
江口水寨【在平阳县南,金乡营,东南临大海,有巡司明初置于下埠,正统五年徙于渡头,今裁】
夹屿桥【在平阳县南燃犀奇谈,县南之水一自岭门,一自新罗山洋岙等处出防于桥下,分流西逹钱仓,南逹江口】
平安渡 【在平阳县南二十五里】
平阳县海塘 【距县治二十里,旧为潮淹,万历中知县朱邦喜重筑,因名朱公塘】
二贤祠【在平阳县学内,祀宋林景熙,元史伯玑】
矾【平阳宋洋山出】铁【瑞安平阳泰顺三县出】
平阳县城【周三里,一百八十四歩,门四,有濠,元至正中重建】
平阳县学【在县治东南鳯凰山下,宋元祐中建,本朝顺治康熙屡修,乾隆十三年重建,入学额数二十名】

《读史方舆纪要》平阳县
平阳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福建福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瑞安县五十里。晋太康四年,析安固县横岙船屯置始阳县,属临海郡,寻曰横阳。太宁初,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分置横阳县,属嘉州,贞观初废。大足初,复置属温州。五代梁乾化四年,吴越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平阳州。前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晋太康中旧址,周仅一里,后废。元至正中重筑。前朝洪武七年增修,后常营治,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一里。
○仙坛山 在县治东。上有平石,号仙坛。本名横岙,亦曰横屿。三国吴置横岙船屯,盖以山名。上有九盘岭。又昆山,在县治西南,绝顶有巨岩,俗称古岩山。县治前又有岭门山,山分左右翼,中阙如门。
○仙口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本名阳屿,晋初因以名县。东枕大海,亦名神山,上有风门岭。又将军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旧尝驻军于此,因名。

○罗源山 县西南二十里,横阳江流其下。其南五里为凤山,临江绵亘数里,一名前仓山,江因以名温肾清肺汤。又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相近者曰楼石山,高千丈,周四十三里。○玉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山周百余里,跨峙八乡,稍北,岩岫四围,只通一门。相近又有松山,峰峦攒簇,高秀相亚。
○南雁荡山县西南百里。北自穹岭,南至施岩四五十里,皆雁荡也。中有明王峰,峰顶有池。《志》云:南雁荡有十三峰、三洞、二岩,涧石类皆奇胜。其相接者曰白云山,山插云汉,行人攀藤而上,号曰藤道。又有四溪山,山有四十二峰,下有四水合流,沿山而南入于海。

○大岩头山 在县东南海中。《海防考》:倭贼自南麂、凤凰、霓岙、蒲岐、楚门、玉环而来,俱经此山,巡哨最切。
○南麂山,在县东海中,有平壤数千亩,称饶沃。环海负岛,逋逃之徒,易以蕃聚。倭寇每出没于此。其北接凤凰山,山岙阔大,坐临深海,山外皆大洋,别无山岛。自明初以来,倭寇皆经此栖泊,恃为巢穴,乘潮御风,直抵飞云港,此哨守要地也。
○东洛山 在县东南海中。倭寇南北往来,往往泊舟取水于此。隆庆中,设舟师戍守。○南龙山,在县东海中,倭自北洋而来,此为必经之道。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亦倭舶内犯之道也。又洋屿在县东南江口关,水师每驻泊于此。海县东二十五里。《郡志》:县境之海,北接瑞安界榆木浦,经陡门、仙口、江口,抵大岙、蒲门、俞山诸处,至福建烽火寨止,横亘三百余里。

○横阳江 县西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名前仓江。县西境南北诸乡之水,汇为顺溪,经罗源山下,曰横源江。又东南流出县南二十五里径江口,又东南注于海。《志》云:横阳江上流有四港,其一为顺溪,其一为梅溪,出盖竹山,绕罗源山北,而东注于前仓江。其一为平水,合涧谷诸水,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接泰顺县界,合于前仓江。其一为燥溪,其上流为宋兰洋,亦县西南诸溪水汇流处也,经县西南七十里燥溪山下,分为东西二溪,又经县南五十里,并注于江。嘉靖三十四年,倭自南麂山流入金乡,犯平阳、三港,官军御之,败绩。三港,或曰即燥溪合横阳江之口。

○运塘河 在城北。自县北五里鸣山下,北抵瑞安飞云渡,凡三十五里,有万金塘。又有夹屿桥河,在县南五里夹屿山下,城南诸水汇流于此,西注前仓,南注江口,各二十五里。
○荪湖 县南六十里。有荪湖山,诸山溪之水汇于山下。又有南湖,在县西南九十里。
○江口关 县南二十五里,下临横阳江,为往来冲要。又有江口水寨,在县南金乡卫,东南临大海,控五屿等岙何荣锋,外接琵琶、长腰、陌城、洋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嘉靖三十一年门门果实,倭犯平阳前仓、径口诸处,从此港入,南至巴艚、炎亭,北至瑞安飞云、凤凰,皆其哨探处也。《志》云:江口巡司,明初置于下埠。正统五年,徙于渡头,皆在县南。又仙口巡司,明初置于县东仙口山,洪武二十年,徙置于县南十里麦城山。又有龟峰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亦明初置。嘉靖初废,改置龟峰堡。

○巴艚寨,在县东南八十里。寨东北两面皆滨月上无风海。嘉靖中,倭屡由此入犯,又有巴艚堡及巡司戍守。《志》云:巴艚巡司亦明初置。嘉靖中,增设堡以御倭。又县东有余洋堡,相近为宋埠、仙口二堡,县南有前仓堡,又有蔡家山、东魁等堡,皆嘉靖中置。
○陌城寨 在县东南。寨东南滨海,其相连者曰陆路寨,俱戍守要地也。又汶路口寨,在县东三十里,东临海洋洋屿门,南援江口水寨,北援眉石南北二寨,地势险要。嘉靖中,倭贼由此登犯。
○炎亭寨 在县南金乡卫东七里,有海口。倭贼从此径犯卫城,西即逼近县境荪湖诸处。嘉靖中置寨,并设珠炎营戍守。又西南十里为大岙海口,亦戍守处也。
○大小渔野二寨,在卫东南,联坐海滨,倭由此犯卫城,又北则逼近县境南盐场诸处。嘉靖中,设军戍守。
○大濩寨 在金乡卫东,有大海口。又南为小濩寨,近蒲门所,西临海,北镇山,其相接者为龟峰巡司。洪武十六年,倭贼入寇,官军击却之,为备御要地。

○程溪寨,在县南蒲门所东南,南至海,西抵镇下门水寨,蒲门之要区也。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此登犯。又菖蒲洋寨,在蒲门所东海滨。嘉靖中,倭贼尝犯此,与小濩寨俱拨所军戍守。
○屿山寨 在县东北壮士所,东南临海口。贼从此突入,则西犯天仙,南犯双峰诸乡,北犯所城,为备御要地。又平山寨,在壮士所东北,西接盘石后所,南接屿山,北接白沙,为乐清之唇齿。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登犯,南入石马港,径抵乐清白石山,亦备御要地也。
○镇下门水寨 县东南百四十里。亦曰镇下门关。坐临大海,其东有官岙,舟师驻泊处也。出岙直冲台山外洋,倭贼犯镇下门,必取道官岙,守御最切。水哨南会烽火流江,北会江口水寨。又有上下魁海口,亦在蒲门所东南,为戍守要地。
○天富盐场,在县东南三十余里。明初,置天富南监场盐课司于此。又县东有沙塘子场,县南有蒲门子场,皆产盐,隶于天富场。

《历代沿海舆地考》 浙江平阳县
平阳县:温州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福建福宁州二百九十里,西至瑞安县五十里。海,在县东二十五里,《郡志》县境之海,北接瑞安界,榆木浦经陡门仙口、江口,抵大奥、蒲门、俞山诸处,至福建烽火寨止,横亘三百余里。
○仙坛山 在平阳县治东,上有平石,号仙坛,本名横奥,亦曰横屿。三国吴置横屿船屯(公元239年置,为三国时三大造船基地,吴国在此设水军。),盖以山名,上有九盘岭。又昆山在县治西南,绝项有巨岩,俗称古岩山。县治前又有岭门山,山分左右,翼中开如门。

○玉苍山 在平阳县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周百余里,跨峙八乡,稍北岩岫四围,只通一门,相近又有松山,峰峦攒族,高秀相亚。
○大岩头山 在平阳县东南海中。《海防考》倭贼自南麂、凤凰、电奥、蒲岐、楚门、玉环而来,俱经此山,巡哨最切。
○南麂山 在平阳县东海中,有平壤,数千亩,称饶沃,环海负岛,逋逃之徒易以蕃聚,倭寇每出于此,其北接凤凰山,山奥阔大,坐临深海,山外皆大洋,别无山岛,自明初以来倭寇皆经此棲泊,恃为巢穴,乘潮御风直抵飞云港田心贞,此哨守要地也。
○东洛山 在平阳县东南海中,倭寇南北往来,往往泊舟取水于此,隆庆初(公元1567年)设舟师戍守。
○南龙山 在平阳县东海中,倭自北洋而来,此为必经之地,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亦倭舶内犯之道也。又洋屿在县东南,江口关水师每驻泊于此。

○江口关 在平阳县南二十五里,下临横阳江,为往来之重要。又有江口水寨在县南,金乡卫东南临大海,控五屿等奥,外接琵琶、长腰、陌城、洋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倭犯平阳前仓、经口诸处,从此港入,南至舥艚、炎亭,北至瑞安飞云、凤凰,皆其哨探处也。《志》云:江口巡司明初(公元1369年)置于下埠,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徒于渡头,皆在县南。又仙口巡司明初(公元1369年)置于县东仙口山,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徒置于县南十里麦城山。又有龟峰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亦明初(公元1369年)置,嘉靖初(公元1522年)废,改置龟峰堡。
○舥艚寨 在平阳县东南八十里,寨东北两面皆滨海,嘉靖中倭屡由此入犯。又有舥艚堡及巡司戍守。《志》云:舥艚巡司亦明初(公元1369年)置,嘉靖中增设堡,以御倭。又县东有余洋堡,洛川苹果相近为宋埠、仙口二堡。县南有前仓堡。又有蔡家山、东魁等堡,皆嘉靖中置。
○陌城寨 在平阳县东南,寨东南滨海,其相近者曰陆路寨,俱戍守要地也,又汶路口寨在县东三十里,东临海洋洋屿门,南援江口水寨,北援眉石、南北二寨,地势险要,嘉靖中倭贼由此登犯。
○炎亭寨 在平阳县南金乡卫东七里,有海口,倭贼从此经犯卫城,西即逼近县境荪湖诸处,嘉靖中置寨并设珠炎营戍守。又西南十里为大奥海口,亦戍守处也。
○大小渔野二寨 在金乡卫东南,联坐海滨,倭由此犯卫城,又北则逼近县境,南盐场诸处,嘉靖中设军戍守。

○大濩寨 在金乡卫东,有大濩海口,又南为小濩寨近蒲门所,西临海,北镇山,其相接者为龟峰巡司,洪武十六年(公元1537年)倭贼入寇,官军击却之,为备御要地。
○程溪寨 在平阳县南,蒲门所东南,南至海,西抵镇下门水寨,蒲门之要区也。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贼由此登犯,又葛蒲洋寨在藩门所东海滨,嘉靖中倭贼常犯此,与小濩寨俱拨水军戍守。
○屿山寨 在平阳县东,北壮士所东南临海口,贼从此突入,则西犯天仙,南犯双峰诸乡,北犯所城,为备御要地。又平山寨在壮士所东北,西接盘石后所,南接屿山,北接白沙,为乐清之唇齿。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贼从此登犯,南入石马港,逕抵乐清白石山,亦备御要地也。
○镇下门水寨 在平阳县东南百四十里,亦曰镇下门关,坐临大海,其东有官奥,舟师驻泊处也,出奥直卫台山外洋,倭贼犯镇下门,必取道官奥,守御最切,水哨南会烽火浇江,北会江口水寨,又有上下魁海口,亦在蒲门所东南,为戍守要地。
○天富盐场 在平阳县东南三十余里,明初(公元1369年)置天富南盐场课司于此。又县东有沙场、子场。县南有蒲门子场,皆产盐,隶于天富场。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一、据明清两代正史记载,平阳地理历史内容比唐宋元增加不少。《明史》平阳县的记载首先明确洪武三年从州降为县,即公元1371年,而有些史料记载《大明一统志》是洪武二年(1371)。鳌江明代称为钱仓江,明代平阳的兵卫体系记载较多,这与明代倭寇侵扰有关,有金乡卫,蒲门守御千户所,壮士守御千户所,有舥艚、斗门二巡检司。南有江口巡检司,仙口巡检司,龟峰巡检司。而《大明一统志》平阳资料记载很多,内容丰富。
在《清史稿》平阳县记载首先是冲,繁。冲,突出平阳地处东南交通要道,繁,体现出地方人多,民政事务繁重,而鳌江名称在《清史稿》明确,描述颇为详细。而在《大清一统志》平阳地理位置距离描写详细,其他内容也很多。可以详细阅读内容。

二、明清两代地理志中的平阳记载,与正史比较,平阳概况相比就要极为丰富的多。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平阳县、杨守敬《历代沿海舆地考》中平阳县的有关文字记载,内容极为详细,大家可以仔细研读,这里面这两位大师总结历代地理志经验与资料,平阳内容地理已经大大得到丰富。

顾祖禹为了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他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作实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观览城廓,而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并且深入作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而杨守敬《历代沿海舆地考》对清代乃至清代以前的沿革地理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星宿格斗。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他们两位并没有到过平阳,平阳内容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其闪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读史方舆纪要》与《历代沿海舆地考》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而《俩书》中平阳县地理资料内容至今对平阳地理历史研究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全文详见:https://p66p.cn/48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