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46

语言与身份:浅析中国与欧洲民族主义运动之别-PHistory 语言是人类的基本特质之一,吸引了数百年专家学者的探索。20世纪初,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及其弟子本杰明·沃夫提出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他们认为,语言极大影响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电影《降临》中,语言学家路易丝甚至通过学习外星语言从而习得了认知事物整体的能力,也就是预见未来。而民族主义思想则是现代人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国际政治的基石,更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那语言和民族认同,这两个深


语言与身份:浅析中国与欧洲民族主义运动之别-PHistory


语言是人类的基本特质之一,吸引了数百年专家学者的探索。20世纪初,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及其弟子本杰明·沃夫提出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他们认为,语言极大影响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电影《降临》中,语言学家路易丝甚至通过学习外星语言从而习得了认知事物整体的能力,也就是预见未来。而民族主义思想则是现代人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国际政治的基石,更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那语言和民族认同,这两个深刻影响我们思维的力量之间是否有着很大的联系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一般认为,“民族”通常指的是任何拥有共同语言、种族和文化等特点的人群,因而它是民族鉴别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在一些后现代学者的眼中,民族更加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政治或文化现象。《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就认为一个民族最显著的特质在于一种身份的概念以及一个更大的、神圣的群体。与之相对,“国家”的概念则更加实质——它指的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政治实体。本文将重点从精神的层面考虑民族与民族认同,而非讨论其在政治上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说,语言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自从民族主义的起源开始,“民族国家”和“主导语言”的关系就已经密不可分了。例如法国大革命和德国统一战争,两个最早也最成功的民族主义运动,就受了民族语言的极大推动。
德国是现代语言民族主义理论的摇篮。虽然有着相似的文化和语言,德意志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300多个独立邦国。即便是1815年重组的德意志邦联,其中的每一个国家依然可以较为独立地行使行政、外交、军事权等,这种情况给经济发展和德意志民族的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德国理论家察觉到了这样一个松散体制的危险,并试图为德国的统一找到理论基础。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1744-1803)和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1762-1814),而他们的主要“理论”便是语言的纽带。赫尔德在1772年发表的获奖论文“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人们世世代代的思想、感情、偏见等都表现在语言里,同种语言提供了相同的历史传统和心理特征,因而以语言为基础组成的民族是人类最自然最系统的组合方式。他创新地将民族认同从肤色、血统等实体标准中解放了出来,而赋予了语言这一精神现象作为其判断标准。费希特发展了赫尔德的观点,并将语言和政治更紧密的联合起来:“哪里有一个独立的语言,哪里就有一个独立的民族,有权力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他进一步认为,德语是欧洲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语言,并且优于其他任何语言。费希特的这一论断对于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图1: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法国的情况略有不同——她一直都由一个有着相同血统和文化的法兰西民族组成。不过,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法语、德语等语言都是作为一种欧洲的方言而存在的。就像现在中国的各种方言一样,当时欧洲的方言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正式文件、学术研究都采用拉丁文。而自从印刷术的发明开始,逐利的资本家们为了卖出更多印刷品,在印刷制品中大量采用群众基础更加好的方言。在给他们带来更多利润并且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方言的崛起。启蒙运动的标志,狄德罗用法语书编写《百科全书》就是最好的例子。这种民间非正式的运动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正式的政治口号所取代: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明确提出:“为了国家的完整和统一,标准化的法语必须被所有公民使用”。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同样被之后的政府所重视。1992法国宪法写道,法语是和国旗、国歌一样的神圣国家的象征。
虽然在有些地区,像是苏格兰或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和语言的联系没有这么紧密。但是几乎没有民族主义者会否认本土语言的价值,况且在绝大多数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民族主义者都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联合民族以及美化国家形象的手段。以色列人甚至将冬眠了上千年的希伯来语复活,创造出了现代希伯来语。
然而中国却是少数的例外之一。过去2000年以来,中国的统一都是由一个中央集权政府所保证的。其以“天朝上国”自居,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可是自18世纪以来,欧洲各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全球范围的殖民经济,积累了巨量的财富,超越了中国的地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对来自欧洲与日本的殖民者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知识分子也逐渐意识到了国家的穷困与羸弱。他们尝试了种种方法以期救国,其中包括技术引进、政治改革,以及1911年的辛亥革命等。在这期间,中国也逐渐从生根于血缘和儒家思想的封建制度演变为依靠民族认同感和共同历史文化传承建立的“民族国家”。然而,从第一代改革家到后来的共产主义者,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们都对既有的传统语言持着坚决的否定态度。
最早的改革者之一梁启超就曾在百日维新中大力提倡传统文字系统的改良。在其《饮冰室文集》中,梁启超认为中国人识字率实在太低,以至于新思想、新知识不能有效地传播,以至于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尽管梁启超没有具体的改革方案,他提出应该将中文转化为一种西式的表音语言(作者注:表音文字的书面符号只是为了表达它的读音。例如只要学会英语发音规则,任何人都能比较顺利的读出生词。而虽然汉字有表音的偏旁,但主要是由表意的表意文字演化而来,一般人很难顺利读出生字),使得即便是“驽钝的小孩”也能阅读。
现代文字学家钱玄同也曾写道,如要中国想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就必须摒弃儒、道思想。由于中文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基础与传播媒介,因而也必须得废除。在钱玄同之后的陈独秀曾提出用表音的拉丁文字取代汉字。* 胡适则在陈独秀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先推广使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再用西方的音标替代白话文。鲁迅甚至曾在1936年的一次采访中掷地有声地喊出了“汉字不死,中国必亡”的话。
(*译者注:此处可理解为由拼音构建的文字体系。)

图2:钱玄同
语言改革并没有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结束,反而拥有了政府的支持。在毛泽东的直接指示和帮助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在1952年成立。根据毛泽东的直接指示,委员会的目的是创立一个汉字表音符号系统,把汉语彻底变成表音文字。在1955年,它提出了6个不同的方案,其中四个基于笔画系统,一个基于罗马字母,一个基于西里尔字母。罗马字母方案最终被采用,并在1958年加入了全国的小学教育系统,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拼音”。

图3:1940-43 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尝试推行的拉丁化新文字课本
有一点必须被强调,那就是上述的工作者都可被称作民族主义者——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尽管政治观点不同,这批工作者对待传统语言的却是出奇的一致否认。诚然,像章太炎这样的学者阐释了传统语言的价值,但这样的观点从未被主流民族主义思想所接受。由此,一个问题油然而生:同样是民族主义者,问什么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对待传统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学者会对文字产生如此反感?
这种反常现象并不代表着语言在统一中国或在民族主义运动当中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对于当时中国革命的作用对比欧洲国家显得更加突出。德、法的类似运动是具有统一文化、统一种族的基础的。反观中国,除了绝对数量占优的汉族以外,也有数目众多、情况各异的少数民族,例如满族和蒙古族那样外来游牧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中多数都有属于该民族自身的独有语言,很多甚至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即便是汉族为主的地域,不同地区的方言也不尽相同。
中国历史上各帝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统治所有这些不同的人群,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文字系统而得以实现的。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统一了六国的方言,也同时在全国范围推行小篆。这两项成就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政府的集中管理以及文化上的统一。不同于属于汉藏语系的汉字,大部分欧陆语言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表音符号。语言的普遍规律是,不同地区的居民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不同的方言。而在使用印欧语国家当中,各地发音的不同会导致书面文字的差异(因为符号是记录读音的),从而给行政和交流造成很大困难。而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因此,统一的文字系统为中国政治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然而在近代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学者们慢慢认识到了这样一种语言体系带来的问题,即“文言分离”。脱离口语的文言文缺失在中国各部分建立了联系,但却加剧了普通老百姓和知识分子间的隔阂,让语言更加难学。在以工业和大规模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国家中,工人必须具有足够的文化水平来学习工作所需要的现代技术。甚至只是在当代的城市环境中生活也需要基本的识字能力。
文言文不能胜任这一角色。首要的障碍就是学习它需要的时间和金钱。除了3500个频繁使用的汉字外,文言有着相当数量的生僻字,掌握他们需要大量的记忆,使得其学习的门槛较高。反观英语,其只有26个字母,掌握了基本发音规则之后就能方便地朗读文本。 口语是人类的基本特征,几乎每个人都能掌握。而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中,人们只需要学习发音规则就能从文字推到读音,从而理解文本。而文言文就很难达到这样的便利。
其次,文言文的发音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发音都不同。为了考科举,一个南方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汉字,也需要掌握标准的发音(古代成为“训诂”),才能正常朗诵顾问并且与其他学者交流。正是由于这些障碍,先前提到的民族主义者们才会尝试放弃表意文字,发起了汉字拉丁化运动廖晓乔
不过,其他一些学者,例如胡适则认为全面放弃表意文字还为时过早。胡适在提出,为了普及统一的表音文字系统,统一的发音是必须的。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之间又是千差万别。在这个时机强行普及表音文字可能会导致各地区在书面语言上的分化,甚至是国家的分裂。拉丁化运动的本来目的是要让中国国民能通过发音来学习书写汉语,所以方言之间发音的不同一定会导致书面语的不同。因此,用表音文字来完全代替表意文字是不现实的。所以,中国语言的改革进入了另一个个阶段:白话文运动。

图4:1960年的胡适
虽然白话文的文字和文言没有本质区别,但它解决了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文言文使用的语法的逻辑性问题。为了节省宝贵的书写材料,古人试着尽量精炼地表达想法,由此创造出了这种高度精简的语言。相比富有逻辑的西方语言,它的用词随意性很强。词语没有阴阳格,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甚至没有绝对的定义。根据费正清的说法,文言中字词的含义只能在句子的语境当中被确定意义。举个例子,道德经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一个道是天道的意思,第二个道则是表达、说出的意思。同一个字的含义在句子的不同部分就有很大差异,更不必说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本中了。同时,文言文中也会经常省略主语和谓语。所以很多经典文本,如四书五经,让人很难理解。这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经典文本都有许多不同时代学者作的注释。其实,这种含蓄的特点与传统中国哲学家的结构话的思维是相符合的。但是,这样的特点难以符合现代社会对语言精准性和确定性的要求。
这一认识造就了白话文运动。而在这一场运动中,最主要的变革便在于语法。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中,便使用了当时仍不成熟的、近似于当时口语的语法。从此以后,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书面文本使用的语言越来越向生活用语靠拢。同时,众多西方的语法被逐渐引入了中文当中,其中包括句中使用从句,区分各语法元素,以及有力的逻辑等特征。如今,一些中文文本甚至不需变换句式就可以直接被翻译成英文。(其实,本文就是从作者英文文章翻译而来,有些语法结构其实相当西化,但相信大家还是能顺利理解)

图5:1964《简化字总表》第三表(原题:貯的原簡化字)
最后,再来总结下语言和民族主义的关系。福柯说过:“话语即权力”。而我认为,语言就是一种最根本的话语。对于在帝王统治时期中的中国人,学习文言文与经典篇目是他们为将来的科举考试做准备的,也是获得优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关键。然而,文言文的晦涩难懂使其难以学习,想要精通则更需要数十年时间。语言能力上的两极分化奠定了中国古代精英话语体系的基础。知识分子们能够通过对于经典文本的阐释来确立自己的道德权威,战友无声并将财富、权力的优越正当化为道德水准的差异。
在欧洲,语言所带来的权力差异其实正式拉丁语和各地方言的差异。教会、知识分子和贵族使用拉丁语来建立了一种和中国知识分子用文言文建立的相似的权威。从这个角度,中国和欧洲的民族主义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原有大众化的语言对精英语言的革命。
易学的语言带来了识字率的提升,又进而给权力均等和全民参政,以及更为重要的大众传媒提供了基础。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大众传媒是民族主义的关键。统一的大众媒介在每个阅读者心中建立了一种处于同一时间、统一空间范围,以及使用同一语言的想象的共同体。这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主义的产生。不仅如此,它还消除了精英阶层与大众文化间的隔阂,给全民动员和革命提供了可能性。在民族主义的思潮下,人的身份不是主要由他的权力和社会地位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他的民族身份,那民族之内应该是人人平等的。语言的平等化正是这一思潮的体现。
作者:胡启天
翻译:王为 成准
编辑:王为
校对:蒋坤明 胡启天
参考资料:
桑兵 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陈倩 汉语书面语价值再认识——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谈起
陈平 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宋文生 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与中国晚清民族主义比较浅析
J. K. Fairbank China: A New History
吴泽泉 身份焦虑与现实困境——论当代中国的语言民族主义
图片来源:
图1:University of Tartu
http://dspace.ut.ee/handle/10062/3588
图2:维基共享资源网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Qian_Xuantong.jpg
图3:腾讯新闻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590.html
图4: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料库
http://localsev.lib.pku.edu.cn/bdms/bdms_portal/photos.asp?id=6
图5:维基共享资源网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4/%E8%B2%AF%E7%9A%84%E5%8E%9F%E7%B0%A1%E5%8C%96%E5%AD%97.png
题图:Johnklon Blog
https://johnklon.blogspot.com/2015/05/blog-post_4.html

全文详见:https://p66p.cn/408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