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19

教我如何不想她-文化艺术报社近日,人社部发布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3.2万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有意向回国就业。他也?


教我如何不想她-文化艺术报社

近日,人社部发布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3.2万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有意向回国就业。
他也曾是留学海外的一员,1920年写下《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思念。5月29日是刘半农诞辰纪念日,今天读一读他的故事,感受他一生的笃定与柔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6年,赵元任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创作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1936年,赵元任灌录唱片,原声演唱此歌。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秋风把树叶吹落在地上,
它只能悉悉索索,
发几阵悲凉的声响。
它不久就要化作泥;
但它留得一刻,
还要发一刻的声响,
虽然这已是无可奈何的声响了,
虽然这已是它最后的声响了。《落叶》——刘半农

提琴上的G弦,
一天向E弦说:
“小兄弟,你声音真好站着没有坐着高野人张四一,
真漂亮,真清,真高,
可是我劝你要有些分寸儿,
不要多噪。
当心着,力量最单薄,
最容易断的就是你!”
E弦说:
“多谢老阿哥的忠告。
但是,既然做了弦,
就应该响亮,应该清高,应该不怕断。
你说我容易断,
世界上却也并没有永远不断的你!”《E弦》——刘半农

你也许我做个诗人么?
你用什么写你的诗?
用我的血,
用我的泪。
写在什么上面呢大街小巷造句?
写在嫣红的花上面陈虹池,
日已是春残花落了。
写在银光的月上面,
早已是乌啼月落了。
写在水上面不知所措造句,
水自悠悠的流去了。
写在云上面,
云自悠悠的浮去了。
那么用我的泪,写在我的泪珠上;
用我的血,写在我的血球上。
哦!小子,
诗人之门给你敲开了,
诗人之冢许你长眠了豆柴小犬。《诗神》——刘半农

好凄冷的风雨啊!
我们俩紧紧的肩并着肩,手携着手,
向着前面的“不可知”,不住的冲走。
可怜我们全身都已湿透了庄河便民网,
而且冰也似的冷了,
不冷的只是相并的肩,相携的手栗鹀。《我们俩》——刘半农
1934年8月,鲁迅为悼念刘半农逝世写下记人散文,用千字左右的篇幅概括了他的一生,客观公正,体小而意深——
忆刘半农君
作者 |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难说得很。

他活泼,勇敢,狠打了几次大仗。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①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狠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答王敬轩的双鐄信②,“她”和“牠”的创造③。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心口并不相应或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中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早安机长先生,独秀先生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杨幂绿苑,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汉诺瓦街。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他的浅,如一条清溪,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他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④,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⑤”也没有法子李慕婉。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
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姜沛佩,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
◎ 注释
①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民国成立后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五四”时期赞成和支持新文化运动。
②答王敬轩的双鐄信:1918年初,《新青年》为推动文学革命运动,曾由编者之一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把当时社会上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论调集中起来,模仿封建复古派口吻写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又由刘半农写回信痛加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在当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③“她”和“牠”的创造:刘半农在1920年6月6日所作《她字问题》一文中主张创造“她”、“牠”二字。他说:“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字外,应当再取一个‘牠’字,以代无生物。”(见《半农杂文》)
④《何典》:清代张南庄编著,运用俗谚写成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1926年6月,刘半农将此书标点重印,冯月平鲁迅曾为它作题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
⑤ “驷不及舌”语出《论语·颜渊》:据朱熹《集注》,“言出于舌,驷马不能追之。”
素描 · 敢作敢为的刘半农
他以中学学历开始担任北大教授
在其短促的一生中
成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路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新诗人、小说家、翻译家、摄影理论家。中国民歌收集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实践者,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 “刘氏三杰”
1891年,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今无锡)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里。他小名寿彭(意为寿比彭祖),后改名复,初字半侬俞慧文,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

△ 刘氏三兄弟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
刘半农后面有弟刘寿椿,后来成为中国著名民乐家、号称“二胡之父”的刘天华。又有弟寿慈,后来成为著名民乐家的刘北茂。兄弟三人成名后,时人冠以“刘氏三杰”的称号。
★ 文坛的“初生牛犊”
11岁时,刘半农到父亲刘宝珊和杨绳武等人创办的翰墨林小学就读,这是一家新式学校,除了重视中国传统经典学习之外,还特别重视英文教育。刘半农聪明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国文、英语尤其出众。

在这里邓莲如,他为当时的教材没有句读而奇怪,写下了“狗屁连天其中固有点,一语千金难道没得么”的对联,语虽鄙俚,但既暗合他日后事业的重要方向,初步展露他敢于挑战传统的性格。
1907年11月,刘半农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入读新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在这所中学里,刘半农学习上依然锋芒毕露,他的中学同学钱穆晚年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 才情满怀 中学学历就任北大教授
1913年,刘半农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期间,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

刘半农最早翻译的是英国狄更斯的《伦敦之质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此何故耶》、丹麦安徒生的《皇帝之新衣》,并将此改写小说《洋迷小影》。此外,他还介绍了俄国屠格涅夫的四篇散文,这是我国对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最早翻译。1916年5月,刘半农翻译了高尔基的《二十六人》,这是高尔基的作品首次被介绍到中国。
刘半农的翻译,大多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世界名著,这些作品对开拓国人视野、吸收外国文化、启迪民众智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刘半农(2排左1)和中国留英同学在“中国楼”前合影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同年夏天,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 开创“她”时代
1920年,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1925年,他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刘半农在海轮上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 刘半农与夫人朱惠及长女小蕙在欧洲
首创“她”字,“她”指女子。这是一首写给结发妻子朱慧的诗歌,也是表达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自刘半农之后,代表女性的“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她”。一个“她”字,开创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新时代。
★ 中国最早的摄影艺术家之一
1905年,14岁的刘半农开始接触和学习摄影。1909年,他买了一台柯达镜箱王惠心,利用暑假拍摄照片。





△上下滑动观看刘半农摄影作品
1923年,刘半农在巴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买了一台镜箱,常为他的夫人及三个孩子拍些照片,课余时间喜爱研究摄影艺术。

△ 刘半农(右二)与北京光社成员合影
1925年刘半农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执教以后新天域,他对摄影的兴趣愈发浓厚,并于第二年加入我国成立最早的业余摄影艺术团体“北京光社”。此后,他所撰写的《半农谈影》成为中国第一部探讨摄影艺术的著作。
1934年6月,刘半农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深入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病,7月14日逝世,年仅44岁。
图|视觉中国、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 源:央视新闻
编 辑:张瑞琪
转载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问政西安教育:敢问路在何方?
?总有一些地方值得去看看‖穿过我眼里的边界
?张国朝:寻觅真经之《圣教序》
?关了培训机构, 真的能为家长、孩子减负吗?(深度)
?贺荣任陕西省委副书记
?薛保勤:昨日送长安 今现昆明池
?张红春诗书赏析
?2018,陕西艺术家有话想跟你谈谈

文化艺术报社
刊号:CN61—32
邮发代号:51—20
投稿邮箱:
whysbbjb@126.com
新闻热线:029-89370002
专注|深度|权威这是一条广告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901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