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63

精神·美德·幸福 人文教育阅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与其相忘于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关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精神·美德·幸福□陈彩燕教务处副处长 研究员?


精神·美德·幸福 人文教育阅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与其相忘于江湖
不如点击上方关注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精神·美德·幸福
□陈彩燕
教务处副处长 研究员
人生在世惜意绵绵,幸福是终极追求。只是双强鹰王宠妻,每人对幸福的理解相异金马岛战役,达至幸福的路径或方式也不一致。街谈巷议中,听到最多的往往是某人钱多,宅大,车豪,出入高档楼堂馆所等等松冈修造。突然便想,几乎人人都羡慕物质富有,为什么少有人去羡慕那些精神富有的人?何谓幸福?除了人人认可的物质幸福,精神与幸福、美德与幸福、精神与美德的关系何在?

在对问题进行理论追寻的过程中,会发现古今中外先儒大哲对精神与幸福关系的认识高度一致,如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柏拉图(Plato,427-347 B.C.)和我国当代著名人文学者周国平等体光老和尚。更有把幸福等同于美德的,认为幸福源于美德,幸福建立在美德的基础上,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罗惠美384—322 B.C.)、伊壁鸠鲁(Epicurus,341- 270 B.C.)、休谟(David Hume曙色简谱,1711-1776)及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等。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论述精神与幸福、美德与幸福的关系的,如何理解他们的言论。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说:“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继室来袭,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它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爱智(学习)、爱胜(激情)、爱利(欲望)三部分,三部分“各做各的事”,和谐相处,就是个人的正义,爱智部分是最高贵的部分,处于灵魂的统治地位碎丹青。“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不但内部没有纷争,外部也不容易引起冲突。因为“爱智”便是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便是热爱学习,学习能让人通达与智慧。反过来,若一个人单纯受爱利(通俗理解就是物质利益)部分引导即过多被物欲牵引,是否就会有很多的纷争呢鸿均老祖?答案是肯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纷争,恰恰是由大家爱利因而人人争利而引起的;个体的许多痛苦张艺源视频,恰恰也是因为陷于物质欲望而不自知。所以,周国平说:“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任何一个品尝过两种快乐的人都可以凭自身的体验予以证明,沉湎于物质快乐而不知精神快乐为何物的人也可以凭自己的空虚予以证明。”这些都是对精神与幸福关系的深入至理的论述。
关于美德与幸福的关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认为:“幸福不是情感的状态,而是表现在生活中的生活的品质;幸福不是快乐,但幸福的生活本身是令人快乐的,这种快乐不是肉体欲望满足之后的快乐,而是生活实践德性而生成的本身的愉悦;……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即恒久地实践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 伊壁鸠鲁(Epicurus,341- 270 B.C.)说: “一个人除非审慎的、正大光明地、正当地活着,就不可能愉快地活着;没有人会审慎的、正大光明地、正当地活着而不愉快地活着。因为各种美德都与愉快的生活共存,愉快的生活是不能与各种美德分开的。”休谟(David Hume综琼瑶—善气迎人,1711-1776)告诉他的弟子,“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茅于轼则基于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与道德现状,指出:“一切感官上的快乐,都有达到饱和的时候,正像山珍海味吃得多了也会腻一样,如果天天吃山珍海味,说不定还会得肥胖病郑智慧,高血脂,或者消化不良山海伏妖录。而且一切感官的享受都有伴之而来的副作用,随着快感的滥用,副作用终于超过了正作用。此时人不但没有快乐可以享受,反而堕入了痛苦之中。惟有德行给予人的愉快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你越是沐浴在道德的光辉下,你就越是远离了一切烦恼。”这些论述都高度一致,真对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精神与幸福、美德与幸福一致,精神与美德也相辅相成,人性的精神性更容易导致美德,德即得,美德会带来幸福——持久的幸福,没有副作用的幸福。精神是无形的因而也无限,“爱智”的需求不会饱和,不会妨碍他人“爱智”甚至会助人“爱智”,容易生成做好事的能力即美德,所以“知识就是美德”雷鸣哥。物质因其有形因而有限,有人多必然有人少,世间许多纷争皆因此而起大高静流。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如刻薄的老板,其利润多便是以工人的工资少为代价,但这种关系总是潜伏着“危机”。 工人伤害克扣工资的老板或其家属的案例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生的幸福体现为关系的和谐,个体内部的身心和谐,个体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一个人通过合法所得能做到“如果天天吃山珍海味,说不定还会得肥胖病,高血脂,或者消化不良。而且一切感官的享受都有伴之而来的副作用”,这是个体内部的身心失调;个体若以“爱利”为主导,损人利己,则容易导致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危机梦魇赤兔。长此以往,便以幸福无关。
并不是要否认物质幸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幸福是人的生理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生理需要总有饱和的时候权欲诱惑,沉湎其中而无节制地追求单纯的物质幸福,最终会带来副作用。若从人性三分法来看,则人性可以分为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性的精神性的体现,其置于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峰。精神与幸福、美德与幸福、精神与美德一脉相承,其中体现的理莫岐,便是人性的理天见修,人性的精神性的理——人崛起的顶峰在于精神世界的展开,最深刻的幸福是精神的高峰体验。
文章作者| 陈彩燕
信息来源| 网络
图文排版| 李洁莹
责任编辑| 陈才文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775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