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第1卷)】(宜良县2008年前) 【第20篇-史志宜良 【第20篇 教育(第1卷)】(宜良县2008年前)《宜良县志》(1978~2008)摘选第二十篇 教 育教育?
教育(第1卷)】(宜良县2008年前) 【第20篇-史志宜良
【第20篇 教育(第1卷)】(宜良县2008年前)
《宜良县志》(1978~2008)摘选
第二十篇 教 育
教育乃国之基、民之本;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及影响人们思想道德形成的系统化活动。
1950年,人民教育在旧有基础上起步,立足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培养时代新人,坚持国家、社会“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20世纪80年代,纠正盲目发展普通教育的失误,基本做到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90年代,“教育兴县”的重要性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得到确立,教育发展纳入全县发展的总体规划。1993年,全县共有小学158所,在校生3.39万人;普通中学(含职业中学)22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初、高中在校生1.64万人;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6237人;中小学、幼儿教职工3365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成为全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28县之一;1995年,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15~40周岁青壮年文盲;1995年,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高标准扫盲);1998年,全省首家实现“普实”(普及实验室)。经过多年校点收缩调整,校点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优化,办学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投资1.63亿元,征地286亩,异地新建宜良一中;同年,启动全县38所标准化学校建设,2008年已完成16所。
2008年,全县共有小学157所(含教学点25个),在校生3.82万人;初中14所,在校生1.76万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4763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1279人;幼儿园42所,在园幼儿1.18万人。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教师3391人。
第一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托 幼
1978年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民众望子成龙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不断增强,推动着县内托幼教育发展,幼儿园所增加较快,幼儿入园率不断提高。托幼教育沿着从城镇到农村、由国家办园到私人办园、由园所少到园所多的趋势发展。
一 托儿所 20世纪70年代,县粮食局、机械厂(昆明针织二厂)、第一农机农具厂(汽车配件厂)、化肥厂等厂自办托幼班。80年代增加氮肥厂、水泥厂、县人民医院。办得较好的有县机关托儿所、昆明针织二厂托儿所等单位。县机关托儿所占地1800平方米,保育员由县教育局专配,设施设备齐全,教学质量较好,1983年由云南省妇联、全国妇联授予云南省和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1985年被评为昆明市文明单位,1991年被评为昆明市贯彻执行卫生保健制度先进园所。1991年度,县机关托儿所有幼儿90人,保育员6人;1985年起,改周托为日托,幼儿饮食每日2餐1点。昆明针织二厂托儿所(与厂幼儿园合办)投资12万元新建230平方米托幼楼1幢,投资17万元建活动区和绿化区,配置手风琴、录音机等设备,课程与县机关托儿所一致。进入21世纪,随着幼儿园数的不断增加,园内大、中、小班(特别是小班)的开办和规范,托儿所逐渐被幼儿园取代。
二 幼儿园 1979年,全县有幼儿园及厂矿幼儿班9班,在园幼儿574人。当年贯彻教育部《城市幼儿工作条例》,实行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教育,使幼儿健康活泼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部分农村社队开始重建、新建幼儿班。县妇联投入物力、人力致力于扩建县幼儿园和恢复农村幼儿班工作。县幼儿园在振兴街新征土地1901.83平方米,投资13万元兴建校舍。1980年底,农村幼儿班增至39班,在园幼儿1324人。1981年,教育部《幼儿教育大纲》公布后,全县幼儿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正规化,城乡幼儿班统一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开设语言、计算、常识、体育、音乐等6门课程,结束了幼教工作数十年无规范教材的历史。课程固定为上午2节,中午午睡,下午半日活动,每节课大班35分钟,中班30分钟,小班25分钟,课外活动以游戏为主。年内,农村幼儿班增至166班,在册幼儿6375人,占当年全县3~6岁托幼适龄儿童的31.08%。年内,县妇联专设县托幼工作办公室,配专职人员2人,以巩固农村托幼成果为主,抓典型、带全面。并积极争取省、地专款扶持建园,多种渠道培训幼儿教师。1984年,省妇联副主任李秀英到县视察,省托幼基金拨专款1.5万元帮助狗街区建儿童乐园,为蓬莱区星火大队幼儿园添置风琴、收录机、转椅等物。县妇联还分别对土桥、起春、发达、汤池、北羊街、桥头营等幼儿班添置1000余元的设备。当年全县有幼儿班210班,在册幼儿6425人,占托幼适龄儿童的30.48%,其中,农村幼儿班186班,幼儿5813人,占全县总数的27.57%;星火幼儿园确定为县农村示范幼儿园小小格斗6。1988年,托幼工作纳入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由县教育局初教股主管。附设在各校的农村幼儿班改称学前班蔡上机,学制统一为一年,独立办园的仍称幼儿园,学制三年。1990年,县幼儿园投资12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幢并扩增设备设施,园内分设教室、活动室、午睡室、医务室、娱乐场,配置录像机、彩电、投影仪、录音机、风琴。实行每班2教师1保育员的“两教一保”责任制,每日“两餐一点”的膳食配给制,幼儿每月交费41元。县园着力健全保育制度,定期测查营养,改变原来的单科教学为综合主题教育,被确定为县级示范园,成为全县幼教教改、培训与信息交流中心。县幼儿园自独立设园以来,先后有38名教师受到省、市、县表彰。农村幼儿园的建设也逐步接近正规园所。土桥幼儿园辟新址建园舍,占地2000余平方米,建盖教学楼1幢,幼儿活动区建有小型游泳池、象梯、迷宫。园内绿化区宽敞,是农村幼儿园设施比较齐全的园所。1991年,全县有幼儿班258班,在园幼儿5571人,教职工325人。其中县幼儿园10班,幼儿404人,教职工24人;厂矿办园7所26班,幼儿496人,教职工78人;农村学前班203班,幼儿4041人,教师203人;农村幼儿园6所17班,幼儿603人,教师18人;个体办幼儿园1所2班,幼儿27人,教师2人。全县幼儿班建筑面积7070平方米,活动场地2.02万平方米,标准化课桌988套,大型玩具10件,大型教具15件。1992年,军队离休干部高继文从吉林省回到宜良落户,在端家坡开办小花幼儿园。1993年,宜良二中教师杨晓秋家属开办觐光幼儿园。同年,全县幼儿园6所,专任教师188人,在园幼儿6237人。2000年,全县有幼儿园20所,幼儿教师361人,其中女教师354人。全县3~6周岁儿童1.83万人,在园幼儿8935人,入园率48.8%。2005年,全县有幼儿园34所,幼儿教师350人,其中女教师327人。全县3~6岁幼儿1.58万人,入园(班)幼儿1.15万人,入园(班)率72.9%。2008年,全县有幼儿园4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9所,民办幼儿园23所),385班(其中农村幼儿班189班,幼儿5441人),幼儿教师419人,其中女教师397人。2008年全县3~6周岁儿童1.38万人,在园幼儿1.18万人,入园率85.0%。
第二节 小 学
宜良自民国19年(1920)推行义务教育实施计划,1984年实现普及达标,成为云南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县。20世纪80年代,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77所小学被评为市级文明学校。2008年,全县小学157所,在校生3.82万人,小学专任教师172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均为100%,小学毕业升初中升学率96.9%。
一 演变与发展 1950年4月,县人民政府对民国政权的149所小学8562名在校生进行接管,根据省人民政府“暂维现状,逐步改革”的方针,合并为95校,教员由328人调整为294人。1957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响应国务院《十二年国民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争取普及小学教育”的号召,采取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发展民办小学,年内增民办教师69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分配的公办教师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民办教师于1999年完成其使命退出历史舞台)。1966~1976年“文革”10年间,受错误路线影响,全县小学均缺乏正常的教学秩序。“文革”结束时,许多问题积重难返,一时难以彻底解决。1979年,全县有小学605所(含村小),学生5.47万人,教师2018人。1981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压缩高中、调整初中、加强小学,小学教育开始有了根本性改变。由于适龄儿童数量居高不下,再加上大多数学校恢复六年学制,教师、学生人数猛增,民办教师扩充较多。当年在校生5.88万人,小学民办教师1779人,公、民办教师比例为1∶2。198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对普及小学教育的领导。县人大常委会组织224人的工作组,对全县506所学校(含村小)进行视察。同年,蓬莱、南羊、狗街、汤池、草甸、匡远镇6个公社(镇)和53个大队普及小学教育达标,受到省教育厅表彰。1984年,县投入力量重点解决山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全县兴办私立公助小学20班,早晚班18班,复式班212班(1个教室里设2个以上年级),定点班4班,扫盲班57班,半寄宿制高小19班。当年经省市验收合格,宜良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28个县之一。1989年,全县有小学466所,其中完全小学149所(骨干小学12所),村小316所,半寄宿制小学1所;总班数1575班,其中复式班193班;在校生4.34万人,入学率98.5%,巩固率98.3%,毕业率98.5%,升学率60.8%。1990年,全县有小学426所,其中驻宜单位办子弟小学7所;教学班1415班,在校生4.05万人,教职工178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巩固率98.7%,毕业率98.8%,普及率98.9%。据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总人口37.35万人(含省专厂矿驻宜单位),各种文化程度人数26.76万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17.04万人,受教育人数占全县人口的71.64%,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全县人口的45.62%。1993年,全县有小学444所,其中完全小学158所,在校生3.38万人,应届毕业生620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1%,在校生巩固率99.6%,应届生毕业率98.9%,升学率76.1%;宜良“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达标。2000年,全县有小学326所,在校生3.21万人,小学专任教师158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在校生巩固率99.7%,小学毕业升初中升学率97.2%。2003年,全县小学生均占校园面积13.81平方米,达标率100%;生均占校舍面积6.47平方米,达标率100%,危房率4.55%;生均图书13.81册,达标率100%;实验仪器配备达标率、文化器材配备率、劳动课设施配备率均为100%。2004年,全县有小学195所,其中,完小134所,村小61所,1106班,在校生3.70万人,入学率100%,辍学率0.14%,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99.3%,小学毕业升初中升学率96.7%,小学专任教师1692人,学历达标1648人,达标率97.53%,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2008年,全县小学157所,在校生3.82万人,小学专任教师172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均为100%,小学毕业升初中升学率96.9%。
2008年全县县属小学2所,乡镇骨干小学11所。
(一) 匡山小学 县属小学。原在城内西北隅,系守御所仓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龙灿捐俸建,称雉山书院。乾隆五十年(1785)十月,知县李淳迁雉山书院于黉宫址,黉宫址在城内正南山顶,即雉山坡52号。民国2年(1913),改雉山书院为雉山初级小学。14年改为近城高等小学。19年称雉山小学。31年改称匡远镇中心国民学校,学生240余人,教师12人。教学质量在县内高于其他学校。民国33年经教育部核定,校长张自新被评为最优校长。1950年改称匡山小学。1961年确定为云南省重点小学,在校生1300余人。1967年更名红星小学,同年附设两年制初中班,至1983年,16年中招收附设初中44班,毕业2200余人。1978年复用现名。1983年发展到36个教学班,在校生2010人,教职工75人,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小学。同年六年级毕业生241人,升入初中209人,升学率86.7%;其中升入宜良一中、二中共109人,占参加考试人数的45.2%,之后连续7年小学升学率名列全县之首。1987年由省教育厅定为昆明市示范小学,并在西南四省体育卫生工作考核中评为云南省第一名。1988年增办弱智班1班18人,年内在校生2016人,教职工82人。为改善办学条件,投资128.73万元建盖教学大楼2幢2854平方米,电教楼1幢738.69平方米,配套阶梯大教室1个。1993年有教学班32班,在校生1655人,教职工80人。1998年教学班43个,在校生2268人,教职工100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2008年有教学班52个,在校生3029人,教职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126人。2013年8月,迁址乡鸭湖太和楼东北新校区。
(二) 清远小学 县属小学。民国2年创办,为土主庙初级小学。19年迁往水莲寺,称水莲寺初级小学。1950年接管并纳桂香、真武、俱进3校。1951年改称清远小学,占地2346.35平方米,在校生300余人,教职工15人。1961年定为云南省重点小学,翌年改为省实验小学。1965年发展到34个教学班,在校生1911人,教职工44人。1967年改称红卫小学。1969年开办附设初中班,至1983年毕业50班,初中毕业生2400余人。1978年列为县重点小学,教学班20班,在校生1031人,教职工51人,1982年被评为云南省绿化校园甲级学校。1990年有教学班22班,在校生1009人,教职工51人,当年毕业生239人,升入中学207人,升学率86.8%,其中升入宜良一中、二中共61人。为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5359.33平方米,总投资105.3万元。1998年有教学班26个,在校生1255人,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46人。2008年有教学班43个,在校生2715人,教职工101人,专任教师99人。
(三) 九乡小学 骨干小学。民国15年创办于细末村,为初等小学。30年迁址九乡街,改建为路南、陆良联立中心小学,旋改用现名。1974年由群众集资新建校舍,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1976年定为县骨干小学。1984年增办半寄宿制高小班。1991年由乡、办事处两级投资25万元新建教学楼1幢,在校生244人,教师11人。
(四) 耿家营土官村小学 骨干小学。民国33年创办,称宝洪乡第一中心分校。1950年称赤水小学,1952年改用现名。1956年为全日制完小,6班259人,教职工10人。1986年连续3年评为县先进小学。1993年7班480余人,教职工13人。1998年教学班10个,在校生358人,教职工20人,其中专任教师19人。2008年有教学班8个,在校生352人,教职工22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
(五) 马街小学 骨干小学。民国10年在陶园书院址创办马街高等国民小学校。1950年改为马街中心小学,在校生250人,教职工8人。1967年改为马街五七小学,1979年复用现名。1983年附设粉笔厂,评为昆明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90年新建教学楼1幢,占地面积3075平方米。1993年教学班13班,在校生501人,教师20人。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428人,教职工22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2008年有教学班11个,在校生371人,教职工21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
(六) 北羊街小学 骨干小学。民国7年开办。25年称拱北乡中心国民学校,在校生160余人,教师7人。1950年称广益中心小学,迁址吕广营。1963年除本校外另在北羊街复设初小。1964年改称北羊街中心完小,1984年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定为骨干小学。1993年7班251人,教职工14人妖妮大姐。1998年教学班6个,在校生138人,教职工13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2008年教学班6个,在校生168人,教职工13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
(七) 北古城小学 骨干小学。清宣统2年设初等小学堂。民国12年为宜(良)路(南、现为石林)陆(良)三庠联立高等国民小学校。1951年改用现名,在校生300余人。1961年定为曲靖地区重点小学。1969年改名永红小学,1978年复用现名。1985年评为县、市文明学校。1993年占地面积2687平方米,教学班18班,在校生484人,教职工18人,专任教师18人。1998年教学班9个,在校生365人,教职工19人。2008年有教学班9个,在校生378人,教职工20人。
(八) 蓬莱小学 骨干小学。清雍正元年(1724),士民王朝阳、董国兴、李梅侣、苏邦彦、苏其业等公捐田五坵,建长安村(苏羊村)义学于本村下寺。宣统二年(1910),改设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初等小学校。5年,易名国民学校。19年为北东区公立高等国民小学校,35年称长安乡中心国民学校,学生8班,325人,教师10人。1950年称苏羊村小学。1990年学生16班,683人,民办教师15人,公办教师5人。1997年9月改名蓬莱小学。1998年教学班16个,在校生514人,教职工27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2008年有教学班18个,在校生646人,教职工34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
(九) 汤池小学 骨干小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阖邑士民捐建,称鹅塘书院。民国6年改为汤池小学。1950年为汤池中心学校。1977年投资2万余元建游泳池1个。学校重视体育锻炼,1979~1986年多次代表县、曲靖地区、昆明市参加省游泳比赛,先后获金牌25枚,银牌30枚,铜牌40枚,被省教育厅命名为云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3年15班(含附设初中5班),在校生657人,教职工34人。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436人,教职工22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2008年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497人,教职工22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
(十) 云龙小学 骨干小学。民国2年创办,时为澄江县北区前所小学,4年改称县立(澄江)第二高等小学校。22年称永昌中心学校。1953年划归宜良县辖,称草甸中心小学,9个教学班。1963年称云龙小学。1986年定为县骨干小学。1993年,10个教学班,400余人,教职工18人。1998年教学班7个,在校生168人,教职工12人。2008年有教学班8个,在校生309人,教职工12人。
(十一) 南羊街小学 骨干小学。清宣统2年改义学为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称初等小学。23年增办高小。1950年,学生6班,270人,教师9人。1960年被评为县先进小学。1987年评为市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县文明单位。1988年,教学班11班,462人,教职工18人。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425人,教职工22人。2008年教学班18个,在校生735人,教职工26人。
(十二) 狗街小学骨干小学。清宣统3年改义学为初等小学堂,翌年称初等小学校。民国21年增办高小。38年学生6班,240余人,教师7人。1953年在狗街火车站设1~3年级教学点。1981年起,4年中共集资23万元,建1797平方米砖混教学楼2幢。1988年15班(含附设初中3班),在校生618人,教职工27人,同年小学高段教研组获昆明市先进教研组称号。1990年考核为县级优秀学校。1998年教学班13个,在校生484人,教职工24人。2008年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521人,教职工23人。
(十三) 禄丰村小学 骨干小学。清宣统2年为路南(石林)县禄丰村初等小学堂。民国20年增办高小。1950年为中心小学。1958年改属宜良。1960年兼招收相邻华宁、弥勒县农村学生就读高小,实行寄宿制。1969年附设初中班,1976年附设高中班,至1981年停办初高中,先后毕业初中生13班621人,高中生2班83人。1988年创设教学奖励基金。1993年在校生6班170余人。1998年教学班6个,在校生165人,教职工10人。2008年有教学班6个,在校生154人,教职工13人。
二 办学形式 县内小学教育以全日制为主,其它办学形式主要有5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btsow,有的形式逐渐消亡,如复式班、早晚班、定点巡回班。
(一) 复式班 多在山区应用。1984年全县有212班,学生3864人,教师212人。1993年180班,学生3157人,教师180人,复式班学生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7.28%。
(二) 早晚班 开办于竹山、九乡、草甸、耿家营、北羊街等山区、半山区。学生白天做活,早晚读书,农忙少学,农闲多学,开设语文、数学、常识3门课程。至1984年,全县保留15班,学生187人,教师15人。1987年,全县4班。1991年全县1班,学生11人。
(三) 定点巡回班 由同一教师负责附近几个自然村的教学工作,在教师居住地办的称定点班,教师分别到村中辅导的称巡回班。1984年,全县4班(校),学生109人。1986年,21班(校),学生353人。至1990年停办。
(四) 半寄宿制高小班 1983年,吕广营小学开办1班,学生21人。1984年,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为照顾山区少数民族儿童入学,固定为半寄宿制形式,每生每年下拨寒衣补助25元,离校3千米以上学生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5元。县乡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筹资建校,拨给开办学校部分办学经费,年内增至13校(点),19班,学生923人。1985年后新办校点逐渐增多。1990年84班,学生2486人,年内由市按2400人额,每人每年70元标准下拨专项补助费计16.8万元。
(五) 私立公助小学 1983年,九乡农民张明发在石板河开办1班(校),学生14人,县教育局按每生每年15元标准补助。1984年,全县有20班,学生442人。1987年,竹山农民范云春、崔树芝、李金艳、祁家宾等人在老深沟、小水井、小骂格、路岭岗、莫洛克等边远高寒山区开办7班(校),学生127人,县拨给每生每年补助20元。私立公助小学多为1师1校制。至1990年全县停办。
三 学制 1969年之前学制有9年制、8年制、7年制、6年制等多种,1969~1980年均为5年学制。从1980年起,贯彻国务院关于中小学学制逐步改为12年制的决定,但因无6年制教材,由县教研室采用此前使用的5年制课本分段设置,在匡山、清远、马街、北羊街、九乡、耿家营等中心校试行6年学制,其余小学仍为5年学制。至1983年秋,全县小学为6年学制。
四 课程 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一、二、三年级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四、五年级增设自然、政治。1983年秋,全县小学5年学制改为6年制,执行教育部《全日制六年制教学计划(草案)表》,一、二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拼读、写字)、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三年级语文设作文,增设自然常识。四年级增设劳动。五年级增设地理常识。六年级在五年级基础上减去自然常识和地理常识,增设农业常识和历史常识。是年底,县内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执行云南省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课程安排表》,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一、二年级学科类课程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体育、音乐、美术。三年级起每周增设劳动课1节。四年级起又每周增设2节社会课。是年起,广泛提倡素质教育。
五 思想品德教育 根据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发展纲要》的要求,教育局组织全县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德育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工、团、学生会齐抓共管,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网络化管理格局。德育工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课堂灌输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典型引导、主题活动、评比表彰、献爱心活动、参观访问、规章制度、法制教育、个别谈心、升国旗唱国歌、社会联动、勤工俭学、文明学校创建等成为县内德育的主要形式和方法。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明确学习目的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教育,为建设祖国读书,为实现“四化”学习,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学习等一系列教育,收到了明显成效。各学校校风、学风、班风明显好转。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做“四有”新人等风气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主流。
六 教学 1978年,教育部颁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同时,对语文教材进行改革,把课文分为三类: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1979年,以小学语文“三类课文教学法”为典型的教学研究广泛开展。经过学习研究,教师们总结归纳出三类课文的教学方法:“一类课文(讲读课)扶着走,二类课文(阅读课)半放手,三类课文(独立阅读课)自己走”。以此为契机,带动了小学各科的教学研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训练技巧的总体教学原则得到确立。教师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案与板书力求规范,精讲多练、一课一得的示范课、试验课逐渐得到推广。1984年,在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搞好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全县小学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匡山、清远等学校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气象、园艺、动植物标本、刺绣、舞蹈、书法、绘画、集邮、武术、航模等课外活动兴趣小组。1985年,县教育局分批组织教师到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等地观摩学习,语文课引入情景教学、自学辅导、引导发现、直观教学、趣味教学等课型,数学课推广“六步教学法”,教学手段更新,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形式进入课堂。1988年推广福建省邱学华的数学尝试教学法。1990年,语文、数学引入愉快教学法。至1993年,小学各科采用的教学法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学每年毕业生总数7000~8000人,而录取初中的人数最高年份(1990)仅为75%。宜良一中、二中录取新生的比例仅占全县新生录取的5%。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造成升学压力过大(特别要升入一、二中比考入大学还难),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激烈。加上各学科的参考资料泛滥成灾,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高分低能现象不可避免,近视眼增多(1984年调查,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14.01%,近视率11.5%)等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七 学校与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传递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专业技术人员。古往今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教师的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特点等要求,均有变化和提高。县教育局始终把学校两支队伍(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建设作为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鼓励教师树立为培养祖国栋梁、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的奉献精神。在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上:明确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把具有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履职所需的政治理论水平作为任职的首要条件;把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思想品质,勤奋敬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团结同志、顾全大局、严于律己、作风正派、群众公认作为任职的思想道德要求;把年龄、教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任职的必备条件;改革领导干部的管理和选拔任用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公开竞聘制度,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和任职期间考核述职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加强责任挂名王妃,更好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认真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的招聘程序和办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狠抓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结合“云岭先锋”工程,在教师中开展“四比”“五提倡”活动,即“比师德、比师能、比师表、比师绩”;“提倡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提倡刻苦钻研业务的探索精神,提倡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提倡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提倡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坚持每年开展教师节庆祝活动,坚持表彰先进教职工活动;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学历进修工作,通过函授、电大、三沟通、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合格率;抓紧、抓好教师能力的提高培训,坚持每年一次全县岗位练兵和优质课评选活动,认真开展“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履职晋级培训和学科培训。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县教育局率领全县教育工作者,认真做好发展优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两项工作。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通过实施校点布局调整、“两基”巩固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教育和对外开放等七大工程,使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县内教育形成了管理日趋规范,办学条件逐渐改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形成特色,学校布局调整、信息化教育、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改革均取得重大突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效益日益显著,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的良好局面。2008年,全县有教师3391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骨干教师23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0人,骨干教师229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729人,学历合格率99.48%;新补充教师104人,学历均达标。
1978~2008年宜良县小学校统计(硬件)
表20—1 单位:所、亩、平方米
年度
学校数(所)
占地面积(亩)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合计
其中:教室
1978
644
1603
141704
71499
1979
605
1660
144248
75634
1980
592
1845
145312
75634
1981
558
2071
154345
79832
1982
555
2365
154556
82483
1983
563
2561
157305
88258
1984
550
2755
166827
89937
1985
529
2944
163981
90135
1986
496
3200
162840
99573
1987
480
3180
176273
103066
1988
467
3190
193370
108723
1989
466
815
206060
109339
1990
426
739
198657
109954
1991
430
730
192439
111185
1992
434
717
190902
109592
1993
444
644
181877
107998
1994
420
756
190636
106071
1995
419
759
187941
104654
1996
409
728
187734
105992
1997
409
720
204019
124581
1998
378
748
212791
119096
1999
348
749
211634
117934
2000
326
765
222051
123699
2001
298
787
242400
123350
2002
276
788
245993
121772
2003
228
762
242644
118906
2004
195
770
239224
118319
2005
184
767
239423
118223
2006
167
757
241579
117511
2007
165
791
254462
129028
2008
157
786
259459
129967
1978~2008年宜良县小学教师情况统计(软件)
表20-2 单位:所、人
年度
学校数
专任教师数
合计
女
1978
644
2018
853
1979
605
2131
885
1980
592
2219
891
1981
558
2332
943
1982
555
2200
893
1983
563
2283
932
1984
550
2129
901
1985
529
2146
909
1986
496
1787
883
1987
480
1952
943
1988
467
2155
1045
1989
466
2217
1088
1990
426
1784
875
1991
430
1723
872
1992
434
1704
887
1993
444
1738
889
1994
420
1553
887
1995
419
1830
925
1996
409
1830
899
1997
409
1731
884
1998
378
1693
878
1999
348
1577
839
2000
326
1586
868
2001
298
1695
890
2002
276
1659
908
2003
228
1694
905
2004
195
1692
903
2005
184
1731
944
2006
167
1696
943
2007
165
1700
959
2008
157
1729
1015
第三节 中 学
县境于民国15年(1926)倡办初中,38年全县公立中学1所,私立中学3所,在校生400余人。1956年建宜良二中。1988年设宜良三中。2008年,全县有高中1所(县一中)、完全中学1所(县二中),高职中1所、乡镇初级中学14所。高中(含职高)在校生4763人,初中在校生1.76万人,专任教师1243人。
一 中学演变与发展 1978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重新对中学布点进行调整,在九乡建宜良三中分校,将宜良四中从竹山班庄迁至狗街山竹里,在竹山校址建宜良四中分校。年内全县高中9所,学生46班2447人;初中3所,包括附设初中班共437班,在校生1.68万人。1980年,贯彻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压缩高中,调整初中,办好1~2所完中,坚决调整小学附设初中班”的精神,再次对中学规模进行调整。年内高中由9所调整为2所,在校生减至19班1079人;初中增为8所,包括附设初中班共276班,在校生1.10万人。1982年,在县城南门山增办完全中学(城镇中学)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压减到5个坝区乡镇40校,保留105班3985人。1988年,全县普通中学19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有高中45班,在校生2273人;初中166班,在校生1.23万人;附设初中84班,在校生2871人;中学教职工1049人。1990年,县人民政府制定并贯彻实施《宜良县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全县中等教育较前有进一步发展,汤池镇、蓬莱乡、北古城镇扩建第二中学,狗街镇扩建第三中学,县教师进修学校增办初中。年内全县有中学20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县一中、二中、城镇中学),乡镇初级中学17所。高中46班2365人,初中245班1.28万人。全县初中入学率75.5%,升学率63%。驻宜厂矿单位办中学7所,在校生44班1754人。据宜良县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1990年全县总人口37.36万人,各种文化程度为:大学1644人,高中1.67万人,初中7.89万人,全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从民国36年(1947)的2858人(占当年全县人口的3.45%)上升至1990年的9.72万人(占当年全县人口的26.02%)。1993年,全县普通中学22所(含职业中学1所),初高中在校生1.64万人。200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8所,其中,完中2所,初级中学16所。初中在校生16507人,高中在校生2706人,小学升初中升学率97.2%,初、高中专任教师988人。2003年9月,县一中在西南地区首家与成都七中联手,开办“远程直播教学班”。年内,全县初中生均占校园面积26.01平方米,达标率100%;生均占校舍面积13.94平方米,达标率100%,危房率0.397%;生均图书21.98册,达标率100%;实验仪器配备达标率、文体器材配备率、劳技课设施设备配备率均为100%。2004年,全县有初级中学15所,241班,在校生1.20万人。初中毛入学率102.18%,辍学率0.88%。初中专任教师854人,学历达标831人,达标率97.31%,初中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高中2所,74班,在校生4075人,升学率70.42%。专任教师229人,学历达标203人,达标率88.65%。年内,宜良一中“剥离”初中,只招高中,成为全县首家高中学校。2008年,全县有高中1所(县一中),完全中学1所(县二中),高职中1所,乡镇初级中学14所。高中(含职高)在校生4763人,初中在校生1.76万人,专任教师1243人。
(一) 宜良县第一中学民国15年(1926)创办,称县立初级中学。19年改称县立乡村师范学校。21年改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23年称省立宜良初级中学。至38年毕业初中22班,师范9班,学生1600人。1950年改称云南省宜良中学。1951年发展为完全中学,面向宜良专区所辖7县招收高中生。1956年称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1957年除本县生源外,面向路南(石林)、泸西2县招生(泸西县高中生源招至1959年,路南县高中生源招至1965年)。1966年初中12班,高中6班,在校生1100人。1968年称宜良县第一中学。1977年高中13班,初中2班,在校生789人。1984年评为省甲级绿化学校。1987年被省教育厅定为云南省实验中学。1989年有教学班高中18班,初中13班,在校生1961人,教职工131人(专任教师87人)。1950~1989年,毕业高中班109班,初中班113班,代办中师及短师培训24班,初级农中班1班,毕业生1.32万人。2003年11月,县教育局开始筹备县一中搬迁工作。2004年6月,县教育局向县政府报“关于异地新建宜良一中的请示”。同年秋停招初中学生,全部招高中学生。2005年1月27日,宜良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二次县长办公会会议作出“宜良一中搬迁选址”决定。选中县城南3千米乌龟塘畔美女山麓,原宜良铁中旧址作为县一中新校址。新校区规划占地286亩,总投资1.63亿元。校园分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部分,总建筑面积共计6.54万平方米,设计容纳90个教学班,法学就业前景近5000名师生。8月24日,昆明市教育局对“宜良一中易地新建”项目批复“同意”。9月11日,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宜良一中异地新建项目建议书批复“同意”。2006年,完成征地、道路等工程项目。2008年8月,县一中学校内部工程分多个标段全面动工。2009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县一中由匡山东路148号迁入新校址招生上课。2009年有教学班高中45班,在校生2496人,教职工171人(专任教师160人)。
(二) 宜良县第二中学1956年9月建,1957年新建教室16间,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平房3幢,礼堂1所,从宜良一中分班9班,学生450人,教师45人。1960年扩为完全中学。1963年将高中班并入宜良一中,1969年恢复高中招生。198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并确定为云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1991年有教学班高中18班,初中12班,在校生2054人,教职工140人。1998年有教学班33个,在校学生1930人,其中高中15个班,846人;初中18个班1084人;教职工123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2008年有教学班59个,在校生3843人,其中高中36个班,2309人;初中23个班1534人。教职工227人,其中专任教师208人。校址,匡远镇育才路4号。
(三) 宜良县第三中学 先后3次建校。第一次1958年路南县并入宜良后,改路南中学为宜良县第三中学,1964年随路南析出撤。第二次1971年在宏山区土官村建第三中学,1988年撤。第三次1981年由县直各局及五一(起春村委会)、十月(发达村委会)大队集资31万元,曲靖地区科委拨款10万元在县城南门山新建城镇中学,1982年招生初中6班326人。1984年县财政拨款23万元扩建校舍。1985年改为完全中学,当年招生高中4班200人,年内有初高中教学班16班,在校生920人。1986年开始招收职业班,1988年改称宜良县第三中学。1997年8月,迁至宜良县广播器材厂(原高职中址)。同年11月,匡远中学并入三中。2004年8月,撤销宜良三中高中部并入宜良二中,三中仅办初中,校址在原匡远镇中学。2008年2月,宜良三中并入蓬莱二中,称宜良县蓬莱第二中学,校址在蓬二中,为县直属初级中学。有教学班初中52班,在校生3283人,教职工188人(专任教师187人)。2011年9月10日宜良县蓬莱第二中学更名为宜良县第三中学。
(四) 马街乡中学 1976年建。当年招高中2班120人。1979年改招初中。1988年教学班10个,在校生582人。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593人,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2008年教学班13个,在校生658人,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
(五) 北羊街中学 1973年8月设校于贾王大队温泉寺。1976年迁至张家村新校址。1985年改称北羊街中学。1990年初中教学班9个,在校生515人,教职工37人。校园面积4885平方米,房屋6幢40余间。1998年教学班9个,在校生482人,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2008年教学班11个,在校学生617人,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
(六) 九乡民族中学 1976年,称九乡“五七中学”,当年招高中2班100人,教职工10人。1979年改称宜良三中分校,停招高中。1985年改为九乡中学。1989年称九乡民族中学,初中9班49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25人,教职工35人。1998年教学班14个,在校生633人,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2008年教学班17个,在校生1042人,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
(七) 耿家营民族中学 1971年8月建宜良三中。当年招高中1班、初中1班,在校生88人,教职工12人。1979年停办高中,初中增为6个教学班。1988年改称耿家营中学,教学班7班,在校生433人,教职工32人。1989年称耿家营民族中学。1991年11个教学班,在校生672人。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727人,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2008年教学班14个,在校生844人,教职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
(八) 北古城镇第一中学 1970年10月在原三庠联中址开办古城中学,招高中2班120人,教师6人。1979年改招初中。1983年初中6班,在校生340人,教师20人。1987年改称北古城镇第一中学。1994年4月,在北古城镇政府址(无偿划价值700万元的政府机关大院)的基础上投资150万元,建北古城镇第三中学,同年8月建成、9月招初中5班276人。同年北古城一中并入三中,合并后称北古城镇第一中学。翌年在古城一中原址建成北古城镇退休教师公寓。1998年教学班15个,在校生915人,教职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2008年教学班18个,在校生1094人,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
(九) 北古城第二中学 1987年建校。1993年教学班13班,在校生720人,教职工41人。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630人,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2008年教学班14个,在校生759人,教职工43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
(十) 蓬莱第一中学 1982年建,称蓬莱中学,当年招初中4班224人。1983年,教学班8个,在校生425人,教职工21人。1986年在校生12班720人,教职工25人。1989年改称蓬莱一中。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576人,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2008年教学班16个,在校生924人,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
(十一) 蓬莱第二中学 1989年在五百户营筹建,1990年招生。1993年教学班18班,在校生1100人,教职工49人。2008年2月,宜良三中并入蓬莱二中,称宜良县蓬莱第二中学,校址在蓬二中,为县直属初级中学。有教学班初中52班,在校生3283人,教职工188人(专任教师187人)。2011年9月10日宜良县蓬莱第二中学更名为宜良县第三中学。
(十二) 明湖中学 1994年8月,合并汤池镇第一中学、汤池镇第二中学组建明湖中学。汤池镇第一中学:1970在汤池镇五一大队小山建校,称汤池中学。翌年招2年制高中3班165人,教职工12人。1979年改招3年制初中。1990年教学班9班,在校生527人,教职工38人。1991年迁至木希办事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2医院址设校。1994年撤并明湖中学。汤池镇第二中学:1990年在72医院址建校。1993年教学班11班,在校生550人,教职工35人。1994年撤并明湖中学。1998年教学班18个,在校生903人,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2008年教学班23个,在校生1345人,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
(十三) 草甸中学 1976年建校,当年招高中2班100人。1978年改招初中2班91人。1988年增办“三加一”职业班。1990年集资69.61万元建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2510.86平方米,教学班11班570人,教职工47人。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504人峪宏中学,教职工37人,专任教师35人。2008年教学班13个,在校生762人,教职工42人,专任教师40人。
(十四) 南羊镇中学 1971建校,当年招高中班2班110人。1981年改招初中。1986年投资28万元建教学楼2幢,建筑面积2586平方米,招生4班。1987年结合“WFP中国2814淡水养殖”项目,增办“三加一”职业班和农民技术学校。1993年初中13班、职业班1班,在校生841人,教职工50人。1998年教学班24个,在校生1400人,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2004年9月两校合并称狗街一中,校址延续在两地办班,以狗街三中为校本部。2008年教学班25个妙不可言造句,在校生1457人,教职工78人,专任教师77人。
(十五) 狗街镇第一中学 1958年在原南薰中学址(竹瓦仓村)办宜良县第五中学,1962年撤。1972年12月宜良四中从竹山迁至山竹里(竹瓦仓村),1988年3月改为狗街镇第一中学。1993年教学班6班,在校生356人,教职工20人。1991年建狗街镇第三中学,翌年8月竣工,占地25.5亩,投资200万元。当年招生6班330人,1993年教学班12班700人。2004年狗一中、狗三中合并称狗街镇第一中学,校址延续在两地办班,以狗三中为本部。2008年,教学班25个,在校生1343人,教职工73人,专任教师66人。
(十六) 狗街镇第二中学 1984年建校,称小马街中学。1988年改称狗街镇第二中学,教学班9班,在校生505人。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24.2平方米。199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690人,教职工24人。2008年教学班12个,在校生521人,教职工23人。
(十七) 竹山乡中学 1971年8月在班庄建校,称宜良四中。当年招高中1班、初中1班,在校生110人,教职工11人,1974年改招高中。1979年恢复初中招生。同年10月第四中学迁至狗街,班庄校址设宜良四中分校。1987年四中分校改称竹山中学。1988年有教学班8班,在校生456人,教职工35人。1991年新建学校,迁址于禄丰村。1998年教学班18个,在校生986人,教职工52人,专任教师50人。2008年教学班19个,在校生1162人,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59人。
二 学制 1981年,按教育部《全日制六年制中学试行草案》,恢复初中、高中三三学制,初、高中各为三年,一直沿续。
三 课程 1977年开始,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课程设置。1981年,执行教育部《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三三制)》,开设政治(初一《青少年修养》、初二《法律常识》、初三《社会发展简史》;高一《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高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高三《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每周授课时数为:初中一年级30课时,二、三年级分别为31课时;高中一年级29课时,二、三年级分别为26课时和4个选修课时。劳动技术课每学年初中2周(每周4课时),高中4周(每周6课时),此后10年变动不大。1990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各年级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安排2周,在劳动技术课、课外活动或学科教学活动时间进行。明确规定各年级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开设军训项目。2001年,执行《云南省义务教育7~9年级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意见(试行)》,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含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劳动、社区服务与实践)。周课时总数各年级均为34课时。
四 中小学勤工俭学 县内中小学勤工俭学始于1958年,70年代有较大发展,90年代初达到高峰。1976年,全县有普通中学8所,完小140余所,校校有学农基地。1980年,全县学农基地542.5亩,
王元也粮食总产3.26万千克,农副产品纯收入2.5万余元,劳动收入的8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973年9月,宜良一中开办教具厂,至80年代末发展壮大,产品除供给省内各中学外,远销青海、西藏等省区。1983年,县教育局设专管干部,按“育人、创财、为教育服务”的宗旨开展勤工俭学。县二中、清远小学、匡山小学等校建厂生产植物蛋白、冰棒,开办复印门市及小卖部。坝区学校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山区学校组织学生采集麻栗果、蓖麻籽、中草药及蘑菇等。1988年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开展面达64.6%,学农基地134个,土地421.8亩,校办工厂6个,全年勤工俭学收入24.64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3.9万元。1990年,县教育局设勤工俭学办公室,配专职人员3人,加强“教育、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管理。宜良三中集资18万元建羽绒蛋白添加剂饲料加工厂,日产量3吨。1991年,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开展面达95%,有校办厂12个,小卖部28个,乡镇教学服务商店7个,学农基地103个,土地386亩,全年纯收入80.4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79.4万元。2004年,各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纯收入278万元。全县中小学有基地3667亩,其中小学有基地学校数59所,2079亩;乡镇中学有基地学校数9所,1588亩。县高级职业中学、蓬莱乡职业中学共有基地35亩。寄宿制学校通过发展校园经济改善师生生活,为贫困学生购买文具书籍,对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给予了极大的帮助。4所寄宿制学校通过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基本实现在校生除交粮外不交伙食费的目标。2008年,全县小学校园内勤工俭学用地25.02万平方米,校园外勤工俭学用地76.03万平方米,总收入128.2万元,生均年收入33.53元;初中校园内勤工俭学用地27.07万平方米,校园外勤工俭学用地81.19万平方米,年总收入179.3万元,生均年收入101.62元。
五 学校与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县内中学教育布局逐渐趋于合理,乡镇初中办学条件日益规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征服堡垒。高中教育发展较快,稳中有升。建立起一支事业心强,素质较高,学科配套,学历达标的中学教师队伍。2008年,全县有教师3391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骨干教师23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0人,骨干教师229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364人,学历合格率90.38%;初中专任教师879人宋医全文阅读,学历合格率99.05%;新补充初中教师75人,学历均达标。全县的教育工作有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2008年,3784人参加中考,录取市一级完中105人,县内普高录取1598人,职高录取612人,五年制大专及中专录取560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5.97%,中考成绩居全市前列;782人参加高考,上线729人,上线率93.22%,其中上线一本90人,居全市第一,县内两所高中双双荣获昆明市高考综合质量优秀奖及省二级高(完)中高考成绩600分以上高分率奖(两所学校高中连续5年获该奖项)。
1978~2008年宜良县中学校统计(硬件)
表20-3 单位:所、亩、平方米
年度
学校数(所)
占地面积(亩)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合计
其中:教室
1978
12
172
27996
9801
1979
10
199
31964
10406
1980
11
200
37117
12790
1981
10
229
41228
12794
1982
12
242
51439
16338
1983
14
247
50166
17940
1984
15
247
53004
18033
1985
15
247
58016
21652
1986
19
259
62523
23744
1987
17
265
76147
25102
1988
17
288
78931
23936
1989
19
420
90221
24882
1990
21
378
96209
25828
1991
21
393
103863
27719
1992
22
448
116612
32786
1993
21
446
123048
34300
1994
21
575
143329
36338
1995
20
616
160267
33659
1996
20
627
164863
33568
1997
18
605
166061
35911
1998
18
544
172897
36259
1999
18
542
171722
36259
2000
18
549
186780
34659
2001
18
550
192039
35970
2002
18
550
193162
35970
2003
20
573
201515
36906
2004
18
553
197633
35990
2005
17
550
201656
39230
2006
17
550
201656
39230
2007
17
546
201156
38252
2008
16
537
197677
36920
1978~2008年宜良县中学教师统计(软件)
表20-4 单位:所、人
年度
学校数(所)
专任教师(人)
合计
女
1978
12
903
231
1979
10
771
181
1980
11
751
163
1981
10
730
173
1982
12
750
173
1983
14
878
163
1984
15
838
137
1985
15
841
184
1986
19
662
215
1987
17
797
274
1988
17
764
267
1989
19
826
307
1990
21
808
316
1991
21
872
332
1992
22
922
355
1993
21
858
334
1994
21
873
353
1995
20
925
378
1996
20
951
395
1997
18
956
397
1998
18
939
405
1999
18
970
429
2000
18
988
447
2001
18
1008
480
2002
18
1036
508
2003
20
1065
530
2004
18
1083
547
2005
17
1078
558
2006
17
1122
586
2007
17
1158
611
2008
16
1243
677
第二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专业教育
师范教育始于民国3年,1978年创建教师进修学校,1977~1989年招中师19个班888人。1985年始县委党校在开设中专、大专班的同时,举办短期培训班。1978~2008年累计培训干部1.6万人次。
一 师范教育 民国3年(1914)设师范讲习所。19年,县立初级中学改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21年,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改称县立女子乡村师范学校。23年,县立乡村师范改为县简易师范,县立女子乡村师范改为县立女子简易师范。1952~1977年由宜良一中、二中分别开办短师班。1978年创建宜良教师进修学校于学海子。由曲靖行署拨款6万元,县政府拨款8.9万元,在县城学海子建校,占地面积499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359平方米。1980年前因建校,1977~1979年招收的4个中师班就读于宜良二中,1980年学校建成,同年秋季招收的师范第五班学生王兴荣、徐守云、赵兴等64人就读于新校区,已为二年级的师范第三班、第四班由宜良二中迁入。同年将原工农兵小学划为教师进修学校附设小学,历时4年,附小并入匡山小学,校舍归教师进修学校。1977~1989年,宜良教师进修学校共招中师19个班,学生888人。1986年教师进修学校停招中师,1989转入招收初中学生,每年招两个班,到1994年停招,共招收10个班。1994年后,进修学校主要进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学历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师范1~7班,因当时宜良属曲靖地区,所以称曲靖师范学校宜良班,毕业证书由曲靖师范学校发给。招生对象绝大部分是高中毕业学生,少部分为民办教师,学制两年,培养对象主要是初中教师。1班、2班学生大部分属民办教师,3班、4班、5班、7班学生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6班招了部分民办教师。从第8班开始招收初中应届毕业学生,学制3年,主要培养对象是小学教师。后因宜良划属昆明市,从8班开始,称昆明师范学校宜良班,毕业证书由昆明师范学校发给。
二 县委党校教育 1958年11月创办。建校宗旨是在县委领导下,培养科局、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966年停办。1973年复设。1985、1987年开办全日制干部中专班两届,招收宜良、路南(石林)、嵩明、安宁、晋宁及云南磷肥厂、云南轮胎厂学员61名。1989年招收干部函授中专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专业学员126名。校址前后7次搬迁,1991年迁至温泉路30号,占地3.5亩,建筑面积1174.42平方米。1992年成立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云南分院宜良学区,开办函授大专班、本科班。1993年11月尹北琛,成立宜良行政学校,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培训,党校与行政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工作。2007年迁至寿山路56号(原政府招待所)。至2008年共招收大专班42班,2290人;共招收本科班26班,1106人;共开办短期培训班120班,培训1.6万人次。2008年有教职工16人,公务员4人;教师12人,其中高级讲师3人、讲师5人、助理讲师4人;学校图书室藏书1万册。
第二节 职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始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同时,倍加重视职业教育,故而职业教育得到发展。高级职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分校、中学“三加一”职业班、卫生学校教育成果显著。
一 职业高级中学 宜良县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2年,其前身为“草甸农中”“宜良县第一农业中学”“宜良县高级职业中学”。先后办学于草甸鸡翅凹(1982~1987年)、宜良县广播器材厂(1987~1997年),1997年8月,迁至县城南门山环城南路129号(原三中校址)称宜良县职业高级中学。2008年学校占地103.92亩,校舍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全校有教职工80人,在校学生1936人,37个教学班。现开设有旅游服务与管理、花卉园艺、市场营销、儿童文化艺术、药物制剂技术5个专业。花卉园艺、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3个专业是学校的长线骨干专业。其中,园艺专业被评为云南省骨干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评为昆明市骨干专业。职业高级中学于1992年创办成为省级合格职业学校,2001年创办成云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2005年创办成云南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正在争创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宜良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学20余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20多个专业1万余名各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布昆明、曲靖、宜良等地的各行各业,有的已成为行业骨干和致富带头人,部分优秀毕业生还被选拔担任县、部、委办局、乡(镇)的领导。
二 中学“三加一”职业班 1987年9月,南羊区依托联合国援建的2814水产项目发展的需要,办起一个水产养殖班(挂靠县高职中)。昆明市教育局于1988年1月在南羊区召开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研讨会。1988年,宜良县出台《关于发展我县职业技术教育意见》,坚持“统筹协调、分级办学、归口管理”原则。《意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各乡镇初级中学试办“三加一”或“三加二”职业班,配合农村“星火计划”的实行,实施“燎原计划”,改革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农村吸收应用新科技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88年秋季计划在5个乡镇试办6个“三加一”试点班,蓬莱财会班60人,南羊镇畜禽饲养班50人,草甸种养班50人,北古城两个班(农业、畜禽饲养)100人,北羊街畜禽饲养班50人。各乡镇的职业班基本落实,但开办的结果实质上是像初三补习班。同年,云南省教育厅和昆明市教育局把南羊镇作为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区。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怎样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南羊镇教办于1988、1989年分别招收了1个“3+1”职业班,各63人,两期共126人。(“3+1”即三年初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学生再集中起来进行一年的职业培训)。1990年6月,县政府批准县教育局在普通中学举办职业技术班的请示。为使全县初中毕业生能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从1990年秋季起,各个初中毕业生都应接受一定时间的实用技术培训。有条件办“3+1”职业技术班的乡镇或学校,可申请办“3+1”,无条件办“3+1”的,可在暑期举办短期培训班,时间不少于30天。为防止把“3+1”办成初三补习班,县教育局规定,从1990学年始,“3+1”职业班学生不得参加高中、中专考试。之后的几年内,各乡镇都作了一些尝试。(当时部分乡镇中学把初三补习班挂上“3+1”职业班的牌子,早期还适当增设一些专业课,后来就流于形式)。因设备、设施、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制约,“3+1”模式难以实施,改为“3+X”模式,即三年初中毕业后,根据各学校的实际,能再集中培训一年的就培训一年,不能的,初三毕业后再收回来集中培训几个月、或半个月、十天尚霏,时间不限,各地因地制宜。1996年,宜良县教育局转发《云南省“3+1”班校点建设标准及评估办法(暂行)》。1997年,开办九乡、南羊、蓬莱、北羊街、汤池、耿家营、狗街二中7所初等职业学校,建立九乡、南羊、蓬莱、汤池、狗街二中5个“3+1”市级示范点,九乡、南羊被评为市智力开发先进单位。
三 卫生学校 1982年7月成立县卫生人员进修学校,隶属县卫生局。校址系借用岩泉寺县皮肤病防治所旧房。同年受曲靖地区卫生局委托,进修提高中专文化在职人员,招收西医专业1班96人。1988年4月改称县卫生学校,培训乡村医生。1992年1月,学校迁至匡山街光德巷3号设址,占地3.14亩。1993年在校生88人,教职工12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医师4人。1982年8月~1993年12月,共举办不同专业的西医士、中医士、助产士、药剂士、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培训班,凤鸣煤矿医院委托培训共十一期。为宜良、石林、师宗、罗平、晋宁、呈贡、嵩明、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富民、禄劝、云南省劳改系统驻宜部队及省专厂矿医院培养培训870余名学员。从1995年第十二期起,逐步向社会招收有志热心医学的初、高中毕业的自费生。原则是不包分配,自谋职业。为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适宜技术的植根计划、培训全县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476人。从1994~2006年,与市卫校中医药学校、骨伤科学校、昆明市成人进修学院联合办学,招收乡村医生班、西医士班、护士班学员360人。
四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1983年创办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昆明市农业分校。简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983年12月成立宜良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筹备组。1984年建校并招录第一批学员100名。1993年宜良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县编委下达县农业广播学校编制4名。同年12月10日,经县编委办公室批准,农业广播学校编制调整为6名。2002年8月,全县机构改革重新下达县农业广播学校编制为5名,设校长1人,副校长1人。2003年9月4日,根据县编委文件精神,成立“宜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与农业广播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公地点原在匡远镇寿山路75号,2007年搬迁到人民路北段。主要职责是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农民科技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2008年末有职工5人,全为大专以上学历;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1人。25年来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办学宗旨,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中专学历培训、本科学历教育等形式,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初、中级技术人才,成为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桥梁和载体,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55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