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33

游盘锦】满眼落花多少意 ,走进盘锦非物质文化遗产 【读历史-盘锦市旅游委 绿遍辽河稻满坡,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游盘锦】满眼落花多少意 ,走进盘锦非物质文化遗产 【读历史-盘锦市旅游委

绿遍辽河稻满坡,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渔雁民间故事古往今来,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街道,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故称“古渔雁”。二界沟的“古渔雁”主要是从华北的冀中、冀东地区通过旱陆和水陆迁徙到此地的打鱼人,他们是“古渔雁”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与承载者。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内容上带有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等有全方位地反映。多年来,“古渔雁”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则亭挖掘、采录有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以及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搜集渔歌达1000余首,能讲述数百则有关“古渔雁”的故事和传说,是“古渔雁”民间文化集大成者。“古渔雁”民间故事在“古渔雁”群体中具有较突出的实用功能。在渔事活动中,每逢打鱼人在海上作业,如进行打桩子、打樯网桩、下网、抬货、踩打桩板、渔船下水等劳作时,都有短小、质朴的口头文学伴随其中,以激发人们的干劲和劳动兴趣。闲暇时,“古渔雁”民间故事又为旧时单调、封闭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与生气,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和精神娱乐需求。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口子高跷秧歌辽南高跷秧歌是我省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分布广泛,遍及全省城乡和大辽河右岸。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基地坐落在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村,该村东傍大辽河,与海城市隔河相望,南与营口大石桥市毗邻,北衔台安县。上口子高跷秧歌有300多年历史,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俗特色的民间艺术,其风格喜庆热烈,表演技术精湛,令人叹绝,深受民间喜爱。早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上口子当时有位从关里来的青年兰小二,带来了关里的高跷秧歌,在上口子拉起了“兰家班”,兰小二为会头,至此,上口子高跷会成立。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口子高跷秧歌艺人高振锋为会首。至民国年间,上口子高跷秧歌受辽河文化影响,又经几代知名艺人口传身授,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跷会越来越多,一个村一个。
到20世纪80、90年代,这支高跷秧歌队伍更加完善。至今,高跷秧歌技巧又有新的突破,将杂技、现代舞融入其中,凭借“扭、浪、逗、绝”,艺术水平又上一个台阶。上口子高跷秧歌以其历史悠久性、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远近闻名,素有“辽南一枝花”之称。2006年6月,被辽宁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上口子高跷秧歌队有人员32人,平均年龄31岁,由传承人张忠贤担任会首。秧歌队多次在省内外摘金夺银,2012年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香蜡手工制作技艺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烧高香、点大蜡”之说,但是一直未见“高香大蜡”的庐山真面目。高香大蜡系列产品是祖传的民间手工技艺,据传“高香大蜡”是唐天宝年间一位高僧研制,在扬州大明寺(原大云寺)使用,后几经战乱传至民间,到雷氏家族已是第6户人家第51代了(第5代传人为雷雨田,现住兴隆台区)。高香大蜡民间手工技艺凝聚了制香、制蜡、医药、雕刻多种技艺,集结了几十代人的心血。因在传承过程中没有留下任何文献资料,只能从高香大蜡的制作工艺和药芯配方以及原料上去追溯它的历史渊源。高香分为常用杆香和顶天立地四面八方高香,由多种中草药、黏性材料、水和香芯制作而成,高香的上部为正四棱台型,香体为正八棱柱型,中间一通孔,分别为高36寸、24寸、12寸3种规格,高香燃烧速度慢,烟味清沁无毒,还有祛病、驱蚊等功效。大蜡分为顶天立地通天大蜡和生日寿蜡等品种,分别为高72寸、36寸、24寸、18寸、12寸、9寸等规格的红白黄蓝黑颜色蜡,外观手工雕刻具有唐代特征的龙凤呈祥等精美图案,蜡捻用中草药配制,蜡台雕刻成莲花座式,有上下两层莲花瓣组成。高香和大蜡的制作方法,均是用祖传的模具手工做成。

高香大蜡手工技艺自唐天宝年间创立以来,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因种种原因一直在民间秘密传承制作,因手工制作烦琐,耗费时间长,形成了难以大规模生产的特征。是一项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1992年4月12日“高香大蜡系列配套产品”项目在辽宁省“太保杯”民间发明创造电视展播大赛中荣获“金杯奖”;1993年8月7日“高香大蜡”获93辽宁全国专利技术及产品展览交易会“金牌奖”等奖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亮沟苇艺草编盘锦市地处辽河下游,充足的水资源造就这里湿地众多,沟渠纵横。浩荡的苇田毗连成片,草场资源丰富。勤劳纯朴的先人们利用苇草资源编制生活用品,苇草编织技艺在下辽河沿岸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盘锦大洼区西安镇小亮沟苇草手工编织技艺以其原始、质朴、保存完整、艺术性强的特点,独具代表性。小亮沟苇草手工编织技艺是移民垦荒文化的代表,彰显了先人们的拓荒精神,蕴含着浓厚的农耕文明、辽河河运商贸文明。清顺治十年(1653年)合欢堂,清政府从关外移民来此垦荒,关外草编的精巧灵细与当地苇编的粗犷实用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其独特的编织技艺。从最初的满足生存需求直至今日,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自我享受的阶段;二是苇草编织技艺日渐完善贞德兽,苇草制品作为商品流通,“家家户户编苇席”金波旬花,清咸丰年间年销135万领苇席的繁荣阶段;三是苇草制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人们重视绿色环保,“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再发展阶段。小亮沟苇草手工编织技艺从材料上分为苇编技艺和草编技艺,从工序上分为备料、编织、后期加工3个部分三乡雫,经过十几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所用工具也是就地取材,完全手工制作,编织成品多达100种。
得胜皮影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间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一颗精巧的明珠。得胜皮影的音乐分别融入本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已独自形成了一个流派。现有家传影卷四部《四平山》《箩耙记》《玄虎阵》《镇元塔》杨稀胭,影人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协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得胜皮影戏起源可以考证到清代(1900年)王今心,属于家族传承,第3代传人张永怀老人现年77岁高龄且无子嗣,第4代继承者都是本土喜欢皮影戏艺术的人。皮影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通过皮影的传承与演出,在得胜镇形成了浓烈的文化氛围。得胜镇原为大荒乡,在盘山县东北部
荣兴朝鲜族农乐舞

“农乐舞”俗称“农乐”,是朝鲜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朝鲜族聚居区,而荣兴中央屯农乐舞以其历史悠久性、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远近闻名。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居住在盘锦域内的朝鲜族陆逊无惨,长期从事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剑破乾坤。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春秋乐队,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马灵儿。现在“农乐舞”成员有50多人,由中央屯传承人张明岩、吴松子组织。“农乐舞”艺术基地坐落在辽东湾新区荣兴街道中央屯村。

舞龙
田庄台舞龙源于天津龙灯,属移民文化,在当地已传承延续了近两个世纪。古镇舞龙活动的兴起,源于当地劳动人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后与求雨、祭祀、祈福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如今,舞龙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田庄台舞龙以其火爆、热烈的表演风格,独特的扎制工艺和铿锵、淳厚的舞龙曲调,在众多非遗资源中极具代表性。田庄台舞龙与当地民俗息息相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当地民俗活动的演变和发展李焕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古镇舞龙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舞龙人员年龄偏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处于濒危状态,其扎制工艺也已近失传。

民谣
盘锦民谣历史从明代、清代、民国,跨越到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后。这些民谣以“谚语”“三句半”“顺口溜”“打油诗”“数来宝”“民歌小调”等口头形式表现。涉及历史、军事、民俗等多门学科,风格或庄重,或夸赞宋欣宜,或哀怨,或幽默,或讽刺。明代以来,特别是清代以后,盘锦有了大量的民谣流传。盘锦民谣60%是盘锦独有的,其余也是在盘锦广为流传的。目前整理出的盘锦民谣有400多条,包括简要释义,计4万余字。小小民谣涵盖着盘锦几百年来的历史,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便于记诵传扬,在本地区口耳相传,广为流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它是盘锦的历史容器,承载了盘锦的沧桑。这些活泼、诙谐、健康的民谣能警示人、教育人、转化人,可以用于存史、资政,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鼓乐盘锦
民间鼓乐作为辽宁鼓乐的一个分支,大量用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秧歌等民俗活动当中,属于外来移民文化伊建莉,是天津、河北鼓乐移民此地,相互交流融合后的产物,具有多区域艺术糅合特征。盘锦东接鞍山,南连营口,西部紧靠辽西走廊,北部与北镇、凌海接壤。使其既有辽南鼓乐特征,又具备辽西鼓乐特点。曲调古朴悠长,节奏复杂多变,且不失完整、规范、和谐,在盘锦已有240年传承史。旧时,盘锦河运旧时,盘锦河运商贸繁荣,因而带来大量民俗活动,促进了盘锦民间鼓乐的飞速崛起。以杨、郝两家的鼓乐坊为主。互交流、较量,更与周边地区鼓乐相互渗透,使盘锦民间鼓乐繁荣一时,延至20世纪80年代初。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使鼓乐演出机会骤减,造成其发展举步维艰。鼓乐手年龄偏大,不少古谱演奏技艺已是人亡艺绝,后继乏人。根据已有传承谱系,目前,盘锦市能演奏10首以上古谱的鼓乐手不超过4人。

永顺泉白酒传统酿酒工艺

盘锦永顺泉白酒传统酿酒工艺,起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今已有332年的历史。虽经历史的多次改革,但继承传统的酿酒工艺始终没有改变,继承了“永顺泉”的质量第一、童叟无欺的酒文化本宗。“永顺泉”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酿酒工艺,包括对原料、水源、发酵工艺的认识和掌握,通过师承关系数代相传得以传承至今,确保了酒的风味特点和优良品质。以优质东北红高粱和玉米为主要酿酒原料,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了清蒸混入的传统固态发酵工艺。高粱和玉米经粉碎抢卡网,科学配料,经过糊化充分的吸水膨胀,加曲,加浆,低温入池发酵,发酵期为15~30天。发酵完成后,取出装甑蒸酒(即烧酒)。出酒靠发酵,生香靠蒸馏。然后再装甑蒸馏,装甑讲究稳、准、细、净,见汽扬料,这样不跑酒,不压酒。装甑结束后,扣好甑盖缓汽蒸馏,大气追尾,酒气经过冷却器,即是蒸馏酒。得天独厚的水源优势和气候条件,加之丰富的酿酒经验和传统的、独特的酿酒技艺,使得永顺泉白酒独具特色自成一体,体现并见证了我国缤彩纷呈的酿酒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田庄台庙会
田庄台镇2009年10月被评为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从明朝(隆庆前)至民国十二年,先后修建八庙一寺九座庙宇,香火远绍,庙会热闹。其中财神庙庙会、娘娘庙庙会、药王庙庙会、老爷庙庙会、鬼王庙庙会各具特色,这五个代表性庙会统称为田庄台庙会。从最初的祭祀、祈福功能到现在兼具祭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等诸多民俗功能,已延续了近三个世纪。根据碑文记载,田庄台庙宇的存在可推断到明隆庆年间,这一时期也可认为是田庄台庙会的雏形时期。旧时大辽河河运商贸的昌盛带来当地经济的发展,直接造就了田庄台庙会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属空白期,只保留集市功能。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复苏,一直延续至今。田庄台庙会是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础。庙会上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包括:民间信仰、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饮食、商贸活动等。据统计,每届约有10万人参加田庄台庙会活动,其影响力之大、参与民众之多、辐射面之广、香火之盛均为本地区之最。田庄台庙会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多地区文明和以水、以商贸为主题的鲜明特色。庙会的形成、演变、延续,为研究我地区的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宗教礼仪等具有不可代替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老胡家烧鸡田庄台历史悠久,随着许多外来人口流入,也传入了多种特色食品技艺。本镇聚居大量回族人口,在田庄台传统饮食文化中秦彝,最具特色的清真食品当属“老胡家烧鸡”。“老胡家烧鸡”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胡殿伍先生(回族)首创,从选料到熏成要经过16道工序,加工配料都有独特工艺,是本镇及周边地区知名的传统名吃

满族民间服饰

满族民间服饰是我市满族文化的遗存,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众多满族服饰技艺涵盖其中,如“扣襻”“十八禳”“鞋帮花”“掐鞋脸”“打咯吧”“缝纫”“裁剪”等工艺。众多满族传统美学因素蕴藏其中,如:剪纸、刺绣、女红等。剪纸是图案创作的前提,质朴厚重,浑然天成;绣花大量用于服饰中,山水琅琊、瑞兽祥云、传统纹理随处可见,技法有“平绣”“堆绣”“打纸绣”“绒绣”等,针法涉及过百种,错针、纳金丝、网针、乱针、挑花、刮绒等。无数满族传统符号聚集其中,“枕顶”“云肩”“挽袖”“被套”“鞋帮花”等;女红包括选料、画衣样、绣花、裁剪、掐缝、镶边、咬牙、缝合、上领、盘扣袢、熨烫、整形等20个步骤。满族民间服饰是本地满族民间传统艺术集大成者,是我市乃至辽宁省境内不可多得的非遗资源。
刘坤剪纸

盘锦刘坤剪纸是我市民间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有盘锦民俗剪纸、盘锦鸟类剪纸、传统团花等,利用剪、刻、布局等多种传统手法创作作品。传承人刘坤将传统的民俗活动展示出来,有高跷秧歌、游艺活动、民俗场面,对传统的记载和展现,画面故事性强,艺术感染力丰富,将盘锦境内所有的鸟类用剪纸的形式表现,生动形象,趣味横生。团花主要是喜字、蝴蝶、鲤鱼、窗花,寓意吉祥。作品以画幅巨大著称,精剪细刻,气势恢宏,极具视觉冲击力。刘坤剪纸以其技艺精湛、画面祥和、构图新颖徐智熙,在我市传统美术的剪纸艺术中独具代表性。市民刘坤,家住兴隆台区。

核雕

盘锦核雕系本地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是本地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以桃核、杏核、橄榄核和核桃等果核雕刻成工艺品。作品寓意吉祥,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工艺精湛,是本境极具代表性的微雕艺术。盘锦核雕题材多为十八罗汉、瑞兽、观音、佛等,雕刻技法包括浮雕、镂雕、透雕等多种手法。作品创作过程可分备料、选材、打大形、雕刻、抛光、把玩等多个步骤。特别是核舟的雕刻,把5厘米的橄榄核雕刻成小船,船上人物形态各异,船体构件齐全,窗户有轴廖添丁,可灵活转动。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王梓清。刀具的制作工艺是盘锦核雕独具特色的工艺,属保密技艺。正是因为成熟的制刀工艺,使得盘锦核雕得以迅速发展。
苇画

盘锦苇画以芦苇为原料,经艺人剪、烫、贴、润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创作而成。童年照由于采用了特殊处理工艺,故可长期保存。盘锦苇画制作工艺复杂,对艺人的要求极高。制作芦苇画前期要挑选、修剪、浸泡、烫平、打磨抛光芦苇等步骤。制作芦苇画的主要手法是修剪,粘贴、割水线、剪穗、烫色、装裱等,值得一提的是剪穗,用剪刀的刀尖来修剪苇尖,将芦苇片修剪成参差不齐的锯齿形,用来表现动物的毛、植物的蕊、人物的发,也叫“丝毛”技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烫色,烙画有勾、点、皴、染四种手法,完全靠艺人手上的感觉,可以做到碳、焦、深、褐、淡五色,变化无穷。盘锦苇画是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结晶,是盘锦民间艺术精品的一朵奇葩,堪称“绿色艺术画”,是纯天然、纯绿色、纯手工制品。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表现出湿地水乡独特的艺术内涵。

古镇河灯

田庄台古镇河灯这一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是盘锦境内唯一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古镇放河灯仪式,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现在已无法推溯其起点。每到七月十五,人们用各色的彩色蜡纸制作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小灯笼,点上蜡烛,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宋梓南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河灯的制作方法有容易的也有较为复杂的,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制作,使用透光性强且防水的材料,如蜡光纸。
舞狮

新开镇舞狮源于清顺治年间,是我市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本地享有盛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舞狮的狮子造型酷似真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表现灵活,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以钹、锣、鼓为主,气氛喜庆热烈。主要在春节和重大民俗节日时表演。现今,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面临传承危机,亟待加以抢救、扶持。

稻占技艺

盘锦大洼稻占技艺历史悠久黄诗丹,是古代农业试种占卜技艺的传承和延续,是近代农耕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市稻作文化的一部分,在盘锦已传承了一个多世纪。大洼稻占技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农艺难以比拟的。这些技艺是人们长期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试种稻占技艺以很多品种水稻为原料,从最初的选种到最后挑出杂质、抛粒,整个过程有几十道工序,将收获水稻挂在北墙、木架上,脱粒后用簸箕簸去稻叶,挑出土粒、稻梗、稻叶等杂质,晒干备用。将收获水稻入斗称量,计算产量。将水稻从斗装入圆笸箩里之后,用瓢舀装入粮仓。收储粮食,防霉防虫,有的品种作种子。从粮仓侧门将水稻流到腰笸箩里之后,晾晒十分钟。身穿带龙纹图案丝绸上衣,脚穿草鞋、手舞葫芦,敲铜镩,欢庆丰收时节祈祷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春播秋收时的祈天拜地仪式之后,将用青铜畚装入水稻用铜镩盖上晃动摇摆装入麻袋,挂在木架之上,之后将麻袋放入粮仓。稻占其变化,春耕时向空中四周抛洒水稻粒。

刘家果子制作技艺田庄台是盘锦回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地之一。回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老刘家果子铺”就是其中之一,刘家果子铺做出来的糕点别具风味,在本境享有很高的声誉。刘家果子铺起于1910年,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店铺,老板名叫刘成。刘家果子铺由他的曾祖父刘忠喜创立,其父刘丕贤又融合了回族群众在传统节日中专门制作的各种甜食的技巧,从而做出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精美糕点。蕾妮斯梅刘家糕点选料十分考究,做工异常精细。其中,最出名当属用八种不同馅料做出的不同口味、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八样点心,俗称“老八件”(牛舌饼、风车、蝴蝶、帆船、青蛙、荷叶、花瓣、昆虫)。还有回族传统食品,如大碗油茶、蜜汁麻花、麻团酥等。

掇(duō)绣
大洼掇绣,属于传统手工技艺,十几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是一种古老又独特的地方绣种。刺绣成品图案以古老的图腾文化为精神内涵,以追求民间的“福、禄、寿、喜、财”为主题,总结和归纳出形态各异的刺绣图案,神秘各异。基本针法达到13种。雕掇刺绣是在原有的基本针法基础上,又演变出长针、中长针、短针、超短针法。掇绣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大多数绣品色彩明亮对比强烈,具有典型的北方民间色彩,极富装饰性和立体感,既华丽而又素雅。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香包、挂件、靠垫、手帕、壁毯、工艺画等生活日用品和工艺品。如今,此手工技艺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部分素材来源 丨盘锦地域文化读本
(盘锦旅游委微杂志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标明转发自盘锦旅游委。)
融媒体微信矩阵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54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