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两岸稻米香-半亩芳塘文艺作者:南方(图片来自网络)安徽简称“皖”,是因境内西南有皖山、皖水,古代封皖国。《说文解字》中说,皖从“完?
皖江两岸稻米香-半亩芳塘文艺
作者:南方
(图片来自网络)
安徽简称“皖”,是因境内西南有皖山、皖水,古代封皖国。《说文解字》中说,皖从“完”,完美,德行高尚;从“白”,清白,两袖清风。皖江,是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东西800里。皖江两岸,覆盖合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滁州等市,土地肥沃,雨水丰沛k9078,自古就是我国稻米的重要产区。进入21世纪,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400万亩,总产量1400万吨,占全国水稻总产7%左右,居全国第六位。
┃辛苦双季稻
皖江地区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之一,春夏种一季早稻,夏秋再种一季晚稻。如今,皖江两岸大多数县市还保留着种植双季稻的习惯。
每年清明前后,人们开始播种育秧,先在小田里撒上稻种,秧苗出齐后移栽到大田里舒曦。“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这些诗句描绘的情景,正是皖江地区栽插早稻秧的真实写照。春夏之交,你到皖江两岸走一走,你会发现一条条河流纵横交错,一块块禾田如绿色的海洋。
7月中下旬是早稻成熟的季节羽衣一族,望着铺天盖地的金黄,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迫不及待地下田开镰,投入“双抢”。所谓“双抢”,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早稻收割后,必须赶在立秋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去。如果栽迟了,将会影响收成,甚至大大减产。要在半个月左右时间里完成“双抢”,不仅要投入辛苦,还要合理安排劳动日程嫣然人生,提高效率。起早摸黑自不必说,在早稻成熟之前就要把晚稻秧苗育好,早稻收割后不急于脱粒,将稻穗捆成把堆放在罩棚里,或摊在谷场上晾晒,待晚稻秧栽下去再脱粒归仓。
双季稻何时在皖江地区盛行并传承下来,没有考证,似乎很久。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劳动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居民对稻米需求的变化,双季稻生产区域越来越小。但双季稻种植,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无比尊重和珍惜,对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皖江米市
据北宋李觏《盱江文集》记载:“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江淮即长江与淮河之间,安徽自古称江淮大地,皖江流域向来有“鱼米之乡”之誉。
说到皖江稻米市场历史,不能不提及芜湖米市。芜湖,位于皖东南苏捷什卡战役,濒临长江,北有裕溪河直通巢湖,南有青弋江、水阳江、清水河、漳河等河道密布,四季通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助推了芜湖米市的形成和繁荣。
芜湖米市起始于清乾隆年间,到嘉庆、道光年间,已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砻坊和米行。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日益加剧,沿海沿江有些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长江上出现了外轮,内地农产品出口多依赖外轮运输。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签署《烟台条约》,辟芜湖为商埠沈思豪。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此粮商云集,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
光绪年间,在芜湖设米捐局,规定芜湖周围粮食出境时,都要在米捐局纳税才能通行,这大大促进了芜湖米市的发展。至20世纪初,芜湖米市有砻坊70户,采运业40多户,米行40多家。每年粮食外销数量少则400万石,多时达到800万石,成为芜湖米市最兴盛的时期。后来军阀混战,灾荒频仍奈良鹿久,米捐局裁撤,芜湖米市开始衰退。抗日战争爆发后,芜湖被日本人占领,米商四处出逃,芜湖米市自此走向没落。
昔日皖江地区,除芜湖米市外,其他米市也相当活跃。从晚清到抗战时期,安庆不仅是一个很大的粮食消费市场,也是皖西南稻米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抗战前期,全市有专营米店米行100多家。合肥所辖三河米市也很繁华,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抗战期间,三河有米行130多家鬼道子,年销量百万石以上。此外迷失的大陆,抗战时期,天长县的铜城市场、无为县的汤沟市场,是抗日根据地的两大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粮食紧缺,政府加强对米粮业的管理,实行统购统销,停止粮食市场交易。
1978年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像一股春风,吹绿了皖江两岸,沉寂多年的皖江稻米市场焕发生机。“芜湖米市”重新开业,芜湖市成立了粮食议购议销公司和直属粮库,后来又成立大米批发市场,一时间,谷堆如山,商贾云集。1994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
高兮妍正式成立芜湖大米市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芜湖大米市场拥有5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年中转粮食500万吨,成为长江粮食物流的重要节点瞧瞧返利网。
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芜湖米市未能持续健康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先后有几家国内有名的商业企业再次树起“芜湖米市”的金字招牌,欲重新打造昔日的辉煌,但未能如愿。
欣喜的是,2002年安徽省成立了粮食批发市场,在此基础上,经原国家粮食局批准,2006年成立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成为全国稻米交易的中心市场和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市场建设也实现了从传统的现场举牌到电子交易再到远程网上交易的飞跃。近年来,国家建立统一的全国粮食交易平台,安徽粮食批发市场在承担省内粮食竞价交易的同时,作为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备份中心,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稻米飘香
以生产水稻为主的皖江地区,人们向来会在稻米上做文章。自19世纪初叶芜湖出现碾米业以来,从手工业到机器制作,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皖江稻米产业发展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阿娜依。
据《安徽省志·粮食志》记载玉衡子,安徽最早出现机器碾米的是创建于1914年的和县大达股份公司,以蒸汽机为动力,一改砻坊手工舂米的原始碾米方式,大大提高了加工能力,生产的大米不仅满足本县市场,还远销南京、上海、天津等地。上世纪50年代,在对私营粮食加工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安徽加快了国营米厂的建设,沿江地区几乎每个县都有一家国营米厂。在“大办工业”的号召下,为了扩大粮油加工,支援农业生产,皖江地区还采取“几套设备,一班人马,流动加工”的办法,先后在小集镇兴建了一大批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流动加工车间。彼时错嫁王妃,大大小小的米厂星罗棋布,流动加工车辆往来如梭。
在民间,皖江地区还盛行一种大米加工技艺——手工制作米面。先将大米放在水中浸泡数日,用石磨磨成米浆,每次将适量米浆倒在长方形的蒸盘里摇晃均匀,置于铁锅上蒸熟,将面皮撕下,冷却后切成丝,在太阳下晒干。为便于存放,还有将面皮卷筒切成圆圈晾晒的。过去生活清苦,这种米面多为产妇滋补而做,或是逢年过节才制作。
在皖江一带,以大米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丰富多彩,年糕、米线、汤园、粽子、糍糕、麻团,还有米酒、米煎饼、米豆腐等,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皖江稻米产业迅猛发展,一大批以大米加工为主业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光明槐祥、家乐、丰大等知名大米品牌,南陵大米、颖上大米、凤台糯米、金寨高山米等,还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伴随着稻米加工业的发展,稻米机械制造业也风生水起,美亚光电、泰禾光电、捷迅光电等带有皖江地域特色的色选机享誉全国、出口全球。
进入新时代,粮食供求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跃升,生产加工绿色优质高效的稻米产品成为水稻主产区面临的新课题,皖江地区稻米产业也将进入高质发展新阶段。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507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