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49

游红崖说文化——漫话太傅故里-智慧悟语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是结合红崖谷说一说自己关于旅游和文化的一些思考。文章有点长,所以增加了一些小标?


游红崖说文化——漫话太傅故里-智慧悟语
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是结合红崖谷说一说自己关于旅游和文化的一些思考。文章有点长,所以增加了一些小标题,不感兴趣的章节可以跳过。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18年1月1日,我跟随铁道兵大院健步走俱乐部参加了由河北省全民健步走协会组织的“2018年河北省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活动的地点设在平山县红崖谷风景区。因此,这次新年登高既是一次健身活动,也相当于“红崖谷一日游”。
自成立以来,河北省全民健步协会多次组织类似的活动。路程近一点儿的,去过园博园、花海小天路;路程远一点儿的,去过棋盘山、黄金寨。每次活动都是健身、旅游两不误。
关于旅游的思考
说到旅游,有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前几年出去旅游,经常听到导游这样来形容整个旅游的过程: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看庙,景点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初听似乎挺可笑,细细一品,有点酸涩。
在经济比较拮据的时候,多数人是没有心思去旅游的。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国人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着物质条件的富足,才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我也曾是旅游大军中的一员,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几年,差不多每年都有机会外出。当初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态去旅游呢?旅游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抛开所有工作中的烦恼,彻底放松身心;和同事一起随团旅游,还能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当然,通过旅游可以证明我去过很多地方,在侃大山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显摆显摆,呵呵。这可以看作是旅游的初级阶段吧。后来,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除了这些,旅游还能游什么?带着孩子去旅游,怎么才能让孩子在旅游中有所收获呢?
答案就是,旅游要游“文化”。抱着游文化目的去旅游,定会有更多收获。
什么是文化?从广义来看,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清风明月佳人。文明,可以看作文化的精华。在旅游过程中,所有的建筑、文字、工具、艺术品、社会风俗、生活习俗、历史传承等等,都是文化。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去红崖谷之前,我很是做了一番功课,特意上网搜索红崖谷的相关资料,提前了解红崖谷的相关知识,有目的的去旅游。
红崖谷的历史和赵武灵王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红崖谷位于省会的西偏北方向,离省会不远——60多公里,也就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还看到,“红崖古镇是赵国太傅周绍的故乡”。咦,这个有点意思。小小的红崖谷居然是“太傅故里”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可是,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周绍这个人。百度搜索,哈,居然没有没有关于周绍的词条,看来,周绍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很有名。
经过进一步搜索,我才知道,周绍是战国时期人,关于他的记载主要来自《战国策·赵二》部分,其中有一篇《王立周绍为傅》(注1)记录了赵王立周绍为太子傅的故事。这个“王”指得是赵武灵王(注2)。

赵武灵王,在中国历史上那是相当有名,曾被梁启超誉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只要提起赵武灵王,自然就会想到“胡服骑射”。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十五岁的赵雍成为赵国的国君,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五年(公元前321年),赵、韩两国联姻,赵武灵王迎娶韩国宗室女子为夫人。次年(公元前320年),韩氏生下儿子赵章,赵武灵王将赵章立为太子。
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纳赵国大臣吴广之女为妃窒命写真,此女貌美,故人称吴娃(注3)。赵武灵王非常宠爱吴娃,宠爱到什么程度呢?按《史记》记载,“为不出者数岁”王宛尘,因为宠爱吴娃,赵武灵王有好几年都不外出,有点“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意思哈。
赵武灵王十八年(公元前308年),吴娃生下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宫斗戏”,“枕边风”吹呀吹。吴娃时不时向赵武灵王说王后韩氏和太子赵章的坏话,意图废掉太子赵章,立自己的亲生儿子赵何为太子。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效果怎么样?那必须是杠杠滴。推行“胡服”的第二年,即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就向老冤家中山国发动了进攻,大胜对手,“辟地千里”,一直打到宁葭(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北)。然后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打得林胡王向赵国“献良马以求和”。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赵武灵王立周绍为傅”大约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因为,周绍曾经对赵王说过:“乃国未通于王胡服”。这说明,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时间还不长,国内还有很多民众不理解赵王推行“胡服”的意义。
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1年),吴娃死了,赵武灵王十分伤心,答应了吴娃死前的最后请求,立吴娃的儿子赵何为太子。
赵章太子被废,周绍这个太子傅就尴尬了,太子都没了,何来太子傅?还好,赵武灵王又让周绍做了赵何的太子傅,看来周绍的学识确实有过人之处,深受赵武灵王器重。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赵武灵王传位于年仅9岁太子赵何,然后自号为主父,依然掌控赵国大权,侧重于对外军事活动。“主父”即君主之父,其实就是有实权的“太上皇”。只是由于秦朝之前,皇、帝特指最初的王——三皇五帝,世间君王的最高称号就是“王”,还没有“太上皇”这一说法。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13岁。赵章和他的辅相田不礼起兵反对赵惠文王,没有成功。兵败后,赵章等人逃到赵武灵王所居住的行宫——沙丘宫。赵惠文王的属下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包围沙丘宫,杀死了赵章和田不礼。公子成和李兑不愿意承担“弑主”的恶名,又担心赵武灵王秋后算账,于是把赵武灵王一人围困在沙丘宫里达三月之久,并断绝行宫内粮食和饮水的供应。最终,活生生把赵武灵王饿死了……
其实吧,历史挺有意思的,比所有的故事都精彩,比传奇更传奇。
在围困沙丘宫期间,赵惠文王对属下的作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固然赵惠文王此时年龄尚小,但是包杨,一点表示也没有,实在是说不过去。

赵武灵王就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典型,所以,他死后的谥号很奇怪,有两个字——武、灵。先秦时期,谥号多为一个字。付瑞亭
谥号大体上可以分为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最具褒扬性的美谥就是文、武。按《逸周书·谥法解》:“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凡是谥号为武王的君王,都很牛。
灵,属于贬义性的恶谥。按《逸周书·谥法解》:“死而志成曰灵朴仁静,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
武,属于美谥,彰其武功;灵,属于恶谥,是说赵雍死的憋屈。从赵雍的生平来看,这个谥号比较客观、公允。
这样看来,周绍这个“太子傅”又尴尬了,先后辅佐两任太子,结果一个谋反,一个默许属下变相“弑主”。不过,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红崖谷居然能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粗粗一算,也拥有2400多年的历史脸上的雀斑怎么去掉,这就老厉害了。

红崖谷景区的文化元素
既然有周绍这块招牌,红崖谷风景区主打“文化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除了饮食、寺庙这些传统景点要素,在红崖谷景区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文化元素。
有资料显示,建设红崖谷景区的总投资达13亿元。除了红崖谷玻璃吊桥投资1亿元之外,基础设施和各种建筑应该是投资建设的重点。景区的主要建筑有红崖古镇建筑群、华严寺、红崖书院等。



这些年看得各种寺庙太多了,因此,对华严寺兴趣缺缺,直接“跳过”。由于活动路线所限,红崖书院也没有去成。从玻璃吊桥返回之后,在红崖古镇里转了转。相传周绍的父亲是个大商人,生意做得很大,不但捐资兴建书院,还把别致优美的徽派建筑风格引进到当地建筑当中。现在看到的红崖古镇,多为徽派筑风格的仿古建筑。其实,我也不太懂,嘿嘿。

孔子塾院是红崖古镇里最重要的建筑,塾院门口有一块“太傅石”,上面写着:“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张义潮,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
这段话出自《王立周绍为傅》,是周绍所说的“立傅之道”,意思是:有智谋不急躁懂得变通,自身行为宽厚仁慈又能符合礼仪,权威权贵不能改变他按照职位行使权力,许以重利不能改变他的心意,严谨教化而不放纵,对待属下和蔼而不高高在上。
周绍说:“六者,傅之才。”显然,这六条不是指当老师的条件,尤其是“和于下而不危”,对待属下和蔼不摆架子,应该说得是官员呀翟艺舒!那么,问题来了:王立周绍为傅是说让周绍当“太傅”吗?从文中的意思来看,傅显然不是指“太傅”呀。经过查证,“傅”的本义是辅佐,引申为辅相、教导、教师。
这下明白了,赵武灵王是让周绍做太子的辅相,辅佐并教导太子。那么,是不是赵何当上赵王之后,周绍才当上太傅呢?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仅楚国和齐国曾设置太傅,赵国于公元前326年——就是赵雍成为赵王那一年,“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并无太傅这一官职或称号。
这下“叒”尴尬了,称周绍为太傅很牵强啊。我似乎发现了不该发现的事,怎么办兰新诚?怎么办?怎么办?算啦,难得糊涂,难得糊涂。
其实领主世界,从评价周绍的角度来看,有一段话更适当:“子之知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意思是:你(周绍)的智慧谋略,用来劝导足以令人信服,遇到危险足以渡过难关,忠诚可以直达心意,守信可以长久不变。
在孔子塾院发生了一件趣事,当我跨入大厅之后,在空荡的大厅里,发现有个人一动不动坐在椅子上。参禅?修道?读经?莫名有一种崇拜感。走近一瞧,好吧,我想多了。那个小伙子在专心致志地用手机玩麻将游戏。暗暗松了一口气,原来大家都是普通人名门媳,哈哈。
对于建筑,我不太懂行异世风流种。对于书法,我多少有一点点研究。我注意到,景区内的各种匾额、楹联、招牌都是人工题字,篆、隶、真、行、草都可见到,皆有取之处。九天飞瀑、红崖从玻璃吊桥等题字是行草书,隐士居的对联用篆书颇见功力。

上联:民舍雨林风高阳和
下联:梅兰菊竹俊丽佳宾


就连宾馆地名字也动了一番心思:隐士居、尚院、禅意、满园春光、遇见……是不是透着一股子文化味儿豁然开朗造句。

历史、建筑、书法……你感受到“文化”了吗?
可惜,时间太短,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不知道周绍的所作所为对当地民风有没有影响,有没有移风易俗的效果?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在红崖谷小住几天,细细体会一番。
PS:呼~憋了好几天,终于写完了。边写边查阅资料,颇有收获。对于《战国策》、《资治通鉴》、《史记》等史书不再感到陌生;知道了三家注《史记》,《史记》原著是司马迁,【集解】是指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索隐】是指唐朝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正义】是指唐朝张守节所著《史记正义》。对于古文的理解也更深入良跃农门。比如“和于下而不危”这一句,通常解释为“对属下和蔼而不虚伪”。我觉得将“危”解释为“虚伪”不是太贴切。通过《汉典》网站,我知道,“危”字的本义是“在高处而畏惧”。结合前文“对属下和蔼”,“危”在这里解释为“高高在上”更合适。写作才是了最好的学习方式啊!
注1: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原文)
王立周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子谒病而辞。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以子之知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循计之事,失而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故寡人欲子之胡服以傅王乎。”
周绍曰:“王失论矣,非贱臣所敢任也。”王曰:“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君,寡人也。”周绍曰:“立傅之道六。”王曰:“六者何也?”周绍曰:“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而臣无一焉。隐中不竭,臣之罪也。傅命仆官,以烦有司,吏之耻也。王请更论。”
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
周绍曰:“乃国未通于王胡服。虽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敢不听令乎?”再拜,赐胡服。
王曰:“寡人以王子为子任,欲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曾繁胜。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毕矣柯蓝李泉。《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寡人与子,不用人矣。”遂赐周绍胡服衣冠,贝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
注2:关于赵武灵王的称谓
战国时期,人们的称谓包括氏、姓、名、号。
赵武灵王的称谓应该是:赵氏,嬴姓,名雍,谥号武灵。
氏:秦朝之前山大网管会,氏与封国、封地有关,赵氏祖先封于赵地,故称赵氏豹王爱奴。氏可以随着封地的变化而变化。
姓:最初,姓表示母系血统,一般不会变。赵武灵王和秦始皇都是赵氏,姓嬴,也就是说他们祖先曾是本家。
号:武灵是赵雍的谥号。周朝时期,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山狗1999,而给予一个评价性质的称号,对其一生盖棺定论,这个称号就是谥号。也就是说,赵武灵王是他死后才给予的称谓。
注3:吴娃。
按南朝宋裴骃著《史记集解》所注:方言曰:“娃,美也魔岛迷踪。”吴娃就是姓吴的美女。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474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