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伤寒论》28-29条-翰林国医堂精读《伤寒论》28-29条杨思远20181209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
精读《伤寒论》28-29条-翰林国医堂
精读《伤寒论》28-29条
杨思远20181209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这里桂枝去桂可疑,《医宗金鉴》改为去芍药是对的完颜厌世。因为表还不解,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是桂枝去芍药。这段要注重这个“仍”字,这个病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大夫看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这象表证,就给吃了桂枝汤了。药不对证,所以这个病不会好。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说的,又满胀又疼,象里实新宋风流,又给吃泻药了,所以症状一点没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上校的千金妻,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在临床上常遇到,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神兽养殖场。里头胀满,泻下也不行,只能利尿。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里气闭塞,表就不会通透,只有利小便才能治,越发汗越坏。发汗激动里边的水,辩证多端。怎么办呢?解表兼利小便。“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这肯定是表证,所以用桂枝汤去芍药。前面讲过桂枝去芍药汤证,脉促胸满,气上冲的厉害,要去芍药。小便不利也常常是由气上冲造成的。气往上冲,诱导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药里常搁桂枝以降冲气。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都有桂枝。去芍药是对的,因为还有表证,所以还用桂枝汤。本来是个中风证,不汗出是小便不利的原因王俊逸。如果小便利何振东,肯定不会“心下满闯荡隋唐,微痛”。由于小便不利,影响到汗不出,气上冲的厉害,所以“心下满,微痛”,水往上不往下,所以用桂枝汤把芍药去了加白术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桂枝就发生作用了,表就解了。在临床上要注意,一个感冒,吃点发汗药就可以了,但他要是有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不利小便表是绝对不会解的。该用哪一个解表药还要用,但非加利尿药不行,这很重要。下更不行了,下会引邪入内。
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尿药也是不同的,象白术、苍术是温性药妃夕颜雪,偏于治胃停水,对应“心下满,微痛”。茯苓这个药性最平,但利小便很有力量。胃要是没有停水,术要少用,它是温性,能健脾,胃里有停水时用有好处,胃没有停水用它有坏处,它刺激胃,很容易引起发炎充血。所以有人看到胃虚就用术是不对的。如果小便不利,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白术是更不能用的,猪苓汤中就没有白术。茯苓这个药,在水气病里有一种神经官能证用的机会多,能除心悸、烦燥,所以也治失眠。酸枣仁汤,用茯神,茯神茯苓作用是一样的。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暗帝的禁宠,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木江子,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这是头一段,他开始就说个伤寒,伤寒应该脉浮紧,无汗,反自汗出赵晓冬,这说明他是亡津液了,小便又数,即自汗出小便又数。这要与上边互参着看,小便不利影响自汗出,本来是桂枝汤证,他变成无汗了。本来小便数会影响自汗出,但这时虽然是伤寒,小便数还汗出。这个小便数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胃虚,就是所谓上虚不能治下。用五行解释,胃属土,土虚不能治水,
井琳小便失去收摄。伤寒本应无汗,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既自汗出又小便数,导致津液竭于内,大便就要干。脾约证就是这种情况。这个病与脾约类似,津液不守,一方面汗自出,一方面小便频数。“心烦”,是有点胃不和。虽然冠以伤寒,但“微恶寒”说明表要解了。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主要征候,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恶寒”是要加重恶寒的说法。恶寒很轻了,说明表要解了。心烦说明里热要升,是因为津液丧失。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再攻表,更丧失津液,“此误也”,这是错误的治疗。还有一个问题要重视,小便数绝不可以发汗。这在《金匮要略》《水气篇》里讲过。像越婢汤中的那个风水,是水气在表,可发汗。但“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小便数都是里虚而津液不守,再发汗就是逆治。
自汗出,脉又浮,虽然像桂枝汤证,但小便数,津液亡失以至脚挛急,而且表证轻微之极,微恶寒而已。这个病就应该吃芍药甘草汤,先治脚挛急。这里一点热都没提,不发热就不该吃桂枝汤,吃桂枝汤根本就是错的。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医道丹途,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药用对了病人好的挺慢,用错了立竿见影,马上就给你个样看看。不应该吃桂枝汤,吃了马上四肢逆冷。什么道理?津液再亡失,同时胃也虚,津液达不到四末,手脚离心脏都远,血液、津液达不到这个地方就凉了。《内经》说:“脾为胃行津液”,到脚上脚能行,到手上手能握。这个因为发汗津液亡失的太厉害了纨绔绝顶风流,远处的地方达不到,所以厥冷。上边也失去润泽,所以嗓子也干,烦躁,吐逆,胃也不和。烦躁,比心烦还重,原病只是心烦而已,这时又烦又躁,不能安静,这都是胃不和的一种表现。吐逆是胃的问题,这个病一开始胃就虚。胃虚不能治水嘛,所以小便数。这种错误的治疗,更丧失津液,胃既有热,又虚,胃里还有些停水,发汗药一刺激就吐逆。这个病相当急迫,桂枝汤一吃了,马上有这种情况,要赶紧做”甘草干姜汤与之“。这个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甘草能够养液,也能缓急迫。干姜甘草合用能健胃,治呕。理中汤就是从甘草干姜汤上来的,甘草、干姜再加人参、白术就是理中汤。四逆汤也是,甘草、干姜加附子就是四逆汤。
吃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就是复津液,不是让他再发热三线学兵连。本就热了,胃虚又有热,得赶紧恢复胃气。甘草、干姜温中、健胃、缓紧迫。但是干姜的用量非常轻,这跟白虎加人参汤中的人参健胃生津液是一个道理犬刑。胃要是不恢复,津液是不会恢复的,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来治疗。这个病要用滋阴救逆的办法一吃一个死,一看这个人,咽比较干,就是津液太虚了,用点滋阴药,这个不行。他胃不好,只能够恢复胃气才能够生津。同时用大量甘草也是大有道理的。”以复其阳“不是复其热,这个”阳“和津液是一致的。胃气恢复,津液充畅火网互联,四肢自然就温了。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吃了甘草干姜汤,呕逆、烦躁都止了,四肢也不厥了,但脚挛急没好,“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芍药是治挛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大量用芍药再加上饴糖。芍药治挛急。拘急痛,少腹急痛,也是芍药证。其他的部位发拘挛芍药也能治。给他芍药甘草汤孔龙震,缓挛急,其脚即伸。
其实开始就应该吃这个药,开始他就是亡失津液,已经到了脚挛急的程度了。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胡歌霍建华北海道,苦而微寒,桂枝汤里用芍药,它与甘药合用也是养液的。开始用这个药就好了。
底下可以看出这个病是有热了,“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开始心烦,小便数都是虚,不是阳明实结。经过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治疗之后,一切病都好了,但还说胡话,胃气不和,谵语,可用调胃承气汤,但只能少少用,以调其胃气就好了,所以说“少与调胃承气汤”。虽然谵语大便干,这个大便干是由于亡津液,不要大攻,所以他说“少与调胃承气汤”。底下他反过来又说,若“重发汗”,假设这个病是亡失津液,还大发其汗,又加烧针迫急其汗,也要四肢逆厥的。但那就不是甘草干姜汤能治疗的了,非陷于阴证不可。因为虚极,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阴寒重证了,只有用四逆汤才能治疗。
甘草干姜汤,甘草是四两,干姜才二两啊,这个干姜大概都用炮姜。甘草缓急迫,配合干姜,辛甘并用,温中健胃,主要是扶胃气,养津液,治四肢厥逆。再使他大虚,非陷于阴证不可,只用甘草干姜汤不行,得加附子黑蛇传,就是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应用的机会很多,它也治小便数、遗尿,对应的是胃虚不能治下。这是个温中养液的药。
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也是大量用甘草。芍药甘草汤应用的机会也很多,它不止治脚挛急了,也治肚子疼、腿疼。古人把这个方剂又叫做“去杖汤”,去杖就是拐杖那个杖。治脚和下肢软而无力,下肢拘急,就用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加甘草。大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就是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有大黄、芒硝还加上甘草,甘草这个药对胃有好处。大黄、芒硝本来泻下非常有力,加上甘草叫调胃,甘草有护胃的作用,同时能缓合药性使之不致于大下快下。小承气汤配合厚朴、枳实,因为没有甘草,比调胃承气汤下的重。甘草在临床上作用很大,少气也要用甘草,不但缓急还能补气,同时有解毒作用。小便数用它是对的,大量用也可以。如甘草干姜汤治小便失禁、遗尿,甘草干姜汤都起作用。再如苓姜术甘汤,就是甘草、干姜,再加上苓术,这个也治腰痛,治遗尿。但如果这个人有浮肿,甘草不能用,它不利小便,要是浮肿,用甘草要加小心,用甘草就使水没有出路了。四逆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四逆汤在三阴篇当中讲得很多。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温里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这个药偏于治下,像下利用它是温下元的,后世说它是入肾,那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它是偏于治下。干姜偏于治上,所以呕吐要用姜,不用附子。这两个药放在一起,彻上彻下无处不温。古人说附子有了干姜才真热,这两个药配伍起来,温中回阳的作用才特别大,所以在三阴篇里头对四逆汤要着重讲。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451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