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42

星云大师: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不二一九八五年,我从佛光山住持之位退居下来,将寺务交给心平处理。在传法大典那天,记者们目睹满山满谷的人们?


星云大师: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不二

一九八五年,我从佛光山住持之位退居下来,将寺务交给心平处理。
在传法大典那天,记者们目睹满山满谷的人们对我种种恭敬,甚至匍匐迎送,好奇地问我何以致此?我突然想起影片“我就这样过了一生”这句话,心中不禁感触良多。
回想大家对我的肯定,是自己付出多少的辛苦、忍耐所换取来的成果啊!如果将这部片名换一个字,改为“我就这样忍了一生”,用来形容自己,应该是很贴切的写照了。


忍是力量
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先是军阀割据,外强环伺;继之中日抗战,家乡的经济本来就很落后,加上这些人为的祸患,生计更是困难重重。
在粮食极为短缺的当时,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
十二岁出家以后,寺里仍是以稀粥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些素菜。这对于正值成长期间的我来说,当然是不够纳胃的,但是想到时代的艰辛、常住的难为,心中的感念使我忘却了饥饿之苦,就这样我养成能忍的习惯。
刚来到台湾时,我四处飘泊,无人收容,真正遇到难以度日的苦楚。不过,忍是一种力量,我开始与生活搏斗,与命运挑战。
后来我辗转来到宜兰,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当时正信佛教不发达,为了接引更多的人学习佛法,我不惜将些微稿费和得到布施的钱拿来购买佛教书籍,送给来寺的青年;
我甚至经常忍饥耐饿,徒步行走一两个钟点以上的路程,到各处讲经说法,将饭钱、车费节省下来,添置布教所需的用具。佛教第一次传教用幻灯机、录音机、扩音器,就是那时购买的。
随着弘化区域的逐渐拓展,闻法信徒的日益增多,我发现到人生的问题无穷无尽,心中益发体会佛陀示教利喜的悲心宏愿,因而更加激励自己以弘法利生为己志,所以凡有人前来请法,无论路途远近,我都欣然答应;凡信徒有所请求,不管事情难易,我也尽量化解其忧。
说到弘法,光是交通,我那时骑过单车、坐过牛车、煤矿坑道用的轻便车、三轮车、手拉车,当然火车、汽油车,甚至骑马、乘轿、飞机、小船统统在内。


忍是慈悲
尔后数十年来,我常常因为接引信徒,从早上讲到晚上,我时时由于行程紧凑,耽误了用餐的时间。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干脆以冰水泡热饭,或以热茶泡冷饭,聊以充饥;
有时刚要举箸用餐,却临时接到邀约,我只得端起碗来,管它里面装的是滚汤,还是热面,唏哩呼噜地,一并倒入嘴里,也顾不得烫破舌头,更遑论是否填饱肠胃了。
所以尽管这些年来稍有余裕,我还是经常食不饱腹,就这样,我可以说是忍饥耐饿过了一生。早年因为没得东西吃,只要有得吃,都觉得好吃。
近年来,吃的东西很多,我十分珍惜这份福报,所以不管是汤面、拌面,干饭、稀饭,米粉、冬粉,水饺、包子,虽然不一定觉得好吃,我一概来者不拒。
偶尔放在一旁不吃,是因为忙于赴约,或者当时已用过,并不一定表示心里不喜欢。有时候看到徒众很用心地为我准备了一道菜,为了嘉勉他们的辛劳,即使不甚好吃,我也会随意称赞某一道菜十分可口。
然而徒众未能善体我心,甚且误解人意,有时候一月半月每天都会吃到同一道菜,问他们是何原因,他们总说是随顺我的喜欢,令我真是啼笑皆非,但是叫我说一句不喜欢吃,怎样我也不肯,我宁愿一直忍下去欲望庄园,也不愿随便说出我的好恶。
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大家“传说”我喜欢吃素乌鱼子。过去曾经有一段时期,每一餐饭都有一盘素乌鱼子摆在我的面前,其实我因为嫌其味道太重,从来不曾动过一筷,吃过一口,所有上桌的素乌鱼子全都是被其它人夹了去,只是大家不察,以讹传讹。
甚至还有人误以为真,特地买来送我。对于大家的这番“错爱”,我也只有一直忍了下去。类似这种事情,还真是无独有偶呢。
例如:多年以前,信徒送了我一块佳美香皂,当时物质十分短缺,舶来品更是稀有难得,大家看了十分羡慕,但是我仍旧惯用一般的肥皂,所以一直将它摆在洗手台上,未曾动用。
奇怪的是那块香皂的体积居然日渐减少,后来大家都说我喜欢用进口的佳美香皂,我听了也只是忍笑而不语,心想能够让大家的喜好成为我的喜好,不也十分有趣吗?
有一回在外地讲经,天气突然变冷,有位弟子为我买了一件毛衣,我连说:“厚的衣服真好!”意在赞美他的用心体贴,没想到日后大家都说我喜欢穿厚的衣服。
从此尽管天气转热,侍者也依旧为我准备厚的卫生衣、厚的罗汉褂,乃至特地订制厚的长衫大袍,我向来不忍拂逆别人的好意,因此只有自己忍受汗流浃背之苦了。


忍是包容
我常常想起过去在丛林里,戒规十分森严,即使是天寒地冻,也不准我们披围巾,戴帽子。
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我们身上穿的几乎都是已圆寂的前人遗物,缝了又补,补了又缝的单衣薄衫卢克·吕尔曼,每逢隆冬时节,凛冽的北风从宽大的衣领袍袖中直贯而下,没有忍耐精神,不易度过寒冬。所以我后来到了台湾,只凭一件短褂,度过北部两个冬天。
这时,目睹一些出家人,才有一点寒意,就全副御寒配备加身,一眼望去,似乎少了几分道气,在慨叹之余,不禁感谢以往师长的严格教育,培养我无比坚忍的耐力。
于今,我将这份耐冷的力量运用在忍受暑热上面,显得驾轻就熟,但是弟子们是否能感受到我这份包容的心意呢?
所谓“忍”,忍寒忍热,这是很容易的,甚至忍饥忍渴,也算不难,忍苦忍恼,还能勉力通过,然而忍受冤屈,忍一口气,就大为不易。
但是,无论如何,狗蛋的博客想到自己既已学佛,深知相互缘起的真理,明白“忍”是一生的修行,为什么不能依教奉行呢?
曾经有一位徒孙,经常购买下端绣有图案的毛巾给我使用,我因为脸上破皮,建议他买没有花样的,以免洗脸时觉得不舒服。
他却理直气壮地说道:“有图案的毛巾比较美观,您用另外一端擦脸,就不会碰到绣花了!”唉!彼此心境不同,说起话来犹如对牛弹琴,我也只有当下“受教”,忍他一忍算了。
有时侍者为我准备饭菜,不是少拿箸匙,就是奉上一双长短不一的筷子,我既不起身自取,也不予以责怪,待别人发现告诉他时,只见他毫无愧色,哈哈大笑就掩饰过去了。
记得我五十岁生日那年,一名在家信徒特地送我一张价值不菲的弹簧床,无奈我从小睡惯了木板床,但又不忍直言,让他难过,从此只好将床当做装饰品,自己每天睡在地板上,达十年之久。
有一次,我应邀到温哥华弘法,承蒙信徒好意,特意为我商借一位张姓居士的别墅,其中一套考究的浴室,内有新式开关、长毛地毯,还有美轮美奂的浴帘、浴池,我因为不会使用这些繁复的装备,只得忍耐到行程结束,回到佛光山再痛快地洗。
又记得韩国的顶宇法师、多伦多的土地经纪人温居士,为了表达对我的尊敬,他们订了五星级的总统套房给我住。然而我看到内部装潢之富丽堂皇,舍不得使用,只好整夜不倒单坐在沙发椅上,直到天亮。
朝好的方面去想,这也是他们的一番孝心善意,我怎好苛责呢重力无量?尤其回忆四十年前,我刚到宜兰雷音寺时的光景,与今比之,真可说是天壤之别。
那时由于政策使然,寺院里住满了军眷,丹墀成了大众的厨房,每次如厕,我都必须等人将煮饭的炉子移开,才能开门进去。
最初我都在佛桌下过夜,后来寺众整理出一间斗室给我居住,里面除了一张破旧的竹床以外,只有一架老旧的缝纫机,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每次睡觉的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一躺下来,就不敢翻身,唯恐竹床咿呀作响,吵到别人。
三个月以后,我从布教的监狱捡来一把狱所不用的椅子,欣喜不已,从此每天晚上,等到大家就寝以后,我就把佛前的电灯拉到房门口,趴在缝纫机上写作。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当时的我,非常珍惜这份难得的机会。


百忍利人
那年,我二十六岁,平生第一次使用电灯,以前在栖霞山、焦山、宜兴、中坜、青草湖等地,都没有电灯,所以,尽管群蚊乱舞,蟑螂四出,我都不忍上床,有时写到次日破晓,耳闻板声,方才休笔。
三四十年后的今天,目睹现代的年轻人空腹高心,漫言入山修行、闭关阅藏,不禁感慨万分,倘若福德因缘不具,焉能获得龙天护持?
“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没有百忍兴教的精神,如何成就人生大事?
“我就这样忍了一生”,岂止是就物质上的缺乏而言,其他如精神上、人情上、事理上、尊严上等种种违逆境界,又何止忍上百千万次?
一九九一年,我在浴室里跌断腿,顿时身边增加不少“管理人”。这个徒弟要求我不能吃这种食物,那个徒弟告诉我不能用那种拐杖,过分周到的看护,使我备感束缚。
有时因为身体不适,这个弟子拿来这种药,那个弟子拿来那种药,我为了圆满大家的好意,只得忍耐把两种药都吃下去。
有些信徒说美国好,叫我去美国渡众;有些信徒说澳洲好、非洲好、欧洲好,也希望我前往弘法。我为了满足大家的“好”,所以,只有忍耐旅途劳顿,到处飞行云游。
虽然百般无奈,但是想到为师者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年轻,也只有自我解嘲了。有时回头反省:“为人着想”固然便利了别人,却也让我“就这样忍了一生”。
我的腿子之所以会摔断,正是因为在盥洗时听到电话铃声,怕对方着急,赶紧从浴室冲出来时,不慎滑倒所致。虽然有了这次前车之鉴,我还是尽量不让电话铃声超过三声以上,与生俱来的性格实在不容易改掉啊!
回顾我这一生自从拥有电话以来,真可说是不堪其扰。我常常在深更半夜被西半球、南半球打来的电话吵醒,拿起话筒一听,往往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小事,尽管心中也在责怪他们不知体谅别人,预先算好时差,但是仍然出语和缓,不使对方难堪,而我自己却赔上一夜的失眠。
事后被一些徒众知道,总是劝我:“师父!您不要管他们,晚上睡觉前,将电话线拔掉。”但是我从来未曾如此做过,天生不喜欢让人失望的性格,使我注定“就这样忍了一生”。
我不但在半夜耳根不得清净,即便在白天,也还得六根互用,手脚并行。在我的法堂里相聚耶稣的家,总是聚集着一群徒众,七嘴八舌地和我讨论事情,我不但得瞻前顾后,还必须左右逢源,唯恐忽略了哪一个人。有时大家为了公事僵持不下,我还得居中斡旋调处,几个小时下来,真是口干舌燥,精疲力尽。
出了法堂,还有人要我路上办公,拿着一叠表格报告,希望我能指点一二,我虽然按捺性子,有心成就,偏偏这时往往半路杀出程咬金——遇上了信徒游客,又是对我合掌礼拜,又是要求合影留念,明明短短五分钟的路程,也得走上半个小时。


堪忍利济
从十年前多次带团出国访问,到近年来频至世界各地弘法,更无所谓乐趣可言。常常飞行数小时,一下飞机,就被人簇拥而行,照相、讲话占了大半时间,连洗把脸、上厕所的空隙都没有,不到深夜,无法回到寮房里小憩。每日如是,周而复始,十天半个月后,再坐车到机场,飞到另一个地方。
虽说行脚各地名都大邑,实则不曾尽兴观赏;虽说走遍世界名山大川,实则未尝仔细探访胜地,只是到而不到,聊以告知来此一游罢了。
数十年来,佛光山大小道场几乎都是在我的手中建立起来,完成以后,即刻交给弟子们管理,里面的一桌一椅、一砖一瓦,都含藏我多年来的经验与理念。
但是弟子上任以后,既未能善体我意,又不前来请示缘由,就轻易地改隔间,挖墙壁,甚至换佛像,更制度,当我再度前往巡视时,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担任住持的弟子还在一旁问我:“改得好不好?”我一向不喜欢否定别人的主张,即使心中不以为然,也只有说“好”。
虽是多少忍耐点滴在心头,但我这一声“好”,休却了多少麻烦,给予人多少欢喜,泯除了多少代沟的问题,说来还是颇为值得的。
我有出家弟子千余人、在家信徒百余万,但是他们高兴时不会想到来找我,一旦上门,必定是有了烦恼,而且大多声称是来挂“急诊”的。我再忙再累,也只得“恒顺众生”,予以接见、倾听、安慰、鼓励。凭着自己多年的历练,倒也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
但也有弟子对我说:“师父!你只叫我们忍耐,难道除了忍耐,就没有其余的办法了吗?”确实,我一生惟一的办法、惟一的力量,就是忍耐。
回顾我的一生,正如同一位朋友所言:“为做事,必须忍耐;为求全,必须委屈。”
虽然“我就这样忍了一生”,但是唤醒了多少迷惘众生,成就了多少法身慧命,所以,我祈愿生生世世再来娑婆,以比丘身永远堪忍地利济有情。
来源:网络
入群学佛啦!
扫下图二维码
或加管理员wxixi006


上年在哈佛读书,偶得几则材料,窃以为有助于全真教历史之研究,愿飨同人。
马钰归山操记
陈垣先生《道家金石略》录有丘处机所书马钰归山操一碑及吴似之跋。跋文作于1188年。我于方志中发现马钰为此事所写的文字。清人周悦让撰《登州府志》和民国于清泮篡《牟平县志》都记录了这段文字。文字稍有差异。《牟平县志》题名为"琴操归山操",碑在县城南范园。其文云:"钰与云水僧竺律师、殿试范寿卿相会于郡城之北三教堂,因焚香宴坐,命郦州道士王大师鼓琴。久之,亦一时之盛会。日昃则有乡人云集,由此作琴操。盖钰有归真之意也。时大定二十年九月十一日。昆嵛山丹阳马钰记。"《登州府志》记作"大定二十三年",并记录了归山操全文,未言为丘处机所书,且可校正《道家金石略》录文。
这一文字是由马钰挚友范怿命人刻石,并为其作跋。其文云:"吾乡刘宜之,郡城之北,有庵一所,宽闲清靓,以馆四方云水之士,命僧烛律师主之。予因暇日与丹阳马真人尝游息其中,名之曰三教堂。一日焚香晏坐,有郦州道士王公抱琴而来,作金石弄。其声清越,远山与之俱应。真人作归山操以示众人,皆升仙妙语,无一点尘气,人敬爱之。噫!真人已羽化矣,斯文不可复得,命工刻之于石,用传不朽耳。大定甲辰中元日,州学正范怿跋,男景仁书。"
范怿舍宅为观
范怿是马丹阳挚友,由上文可知其过从之密。方志中保存有高晔所作玄都观碑,记载范怿将私宅范园捐给马丹阳为庵。范怿字寿卿,一字明叔,宁海州学正。范宅本是马丹阳遇王重阳之地,见于《甘水仙源录》。范怿舍宅之事在马丹阳东归之后。碑记云:"岁在壬寅,真人复归仙里,是以明叔施此昔游之圃,永为清化之庵。"壬寅为1183年,即马丹阳逝世之年。范氏故园似乎自舍出后即归道门所有。碑记又云:"泰和六祀,长春真人鹤驾东来,宅斯仙境,敬丹阳之故居,冀宏模之大辟。令门人邱志坚贸其观额,目曰玄都。"是知范氏故园对于山东早期全真道之兴盛功不可没。它不仅是马丹阳、王重阳道教活动的旧址,并且是丘处机发展全真教的见证。玄都观的兴建曾经在贞佑年间受到蒙古南下、金廷南迁的影响,未能成志。"数载之功,一时俱废。"但是,丘处机的应诏雪山又给了它新的契机。范氏故园终于被改造成为规模宏大的道观。1249年,李志常请旨再次命名为玄都观。碑记记录了丘处机时代参与其事的道士姓名,为我们进一步考察当时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此碑署纪年为"戊午"。《宁海州志》称延五年(1318)。《牟平县志》卷九断为蒙古宪宗8年(1259),并且认为州志有误。
唐四仙姑和丘处机
方志中保存有"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关丘处机早年修道经历的罕见史料。碑记作者为"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鞠孝恭。《道家金石略》中有一则他写的"栾氏修神清宫残碑",为柳风堂遗拓,年代署"丙寅",似为泰定三年(1326)。唐四仙姑碑作于泰定五年,正文如下:"仙姑宁海牟平人。唐氏第四女。其家好善,尤崇玄化。姑自幼不茹荤血。及长,性孤洁,乐淡泊,常有出尘之想。父母欲嫁,誓而弗许。一旦,道妆拜辞二亲,径诣昆嵛山危岩之下,结庵而独居焉。其山险峭幽邃,树木蓊蔚,猛兽纵横,人迹罕到。姑处之恬然,殊无动虑。久而人见其心志紧确,修炼精专,深造元元之妙,大加敬奉,遂以仙姑称之。初,长春真人年方弱冠,甫入道门。闻姑之名,特来师问修行之要。姑曰:汝勿吾问,异人从西不久而至,乃汝师也。且道其状貌。重阳祖师果自关西而来,化度七真,达于宁海。开烟霞洞,创神清宫。姑居之处遂为全真张本之所。噫!若非宿仙缘妙通神异,焉能逆知如是乎? 姑之羽化虽在重阳未至之前,其灵柩实长春诸真辈安措于岩穴之中。为经岁久,门垒颓败。泰定四年冬,山东宣尉同知泰不花公按治到州。公爱民重道,忠厚人也。拈香于东华宫吉斯霍华德,因见石刻圣朝宁海王赠姑真人令旨,深加叹美。本宫提点耿道清话及仙姑归真至今一百六十余年,未曾迁葬。公即回辔烟霞,叩坟瞻礼。顾谓本州监郡拜也及州判官蒋本敬曰:仙姑道行如此张胜贤,其于葬事,可不为助理乎。二侯欣然领略,首出己俸,暨诸司属施钞三十定,付道清同神清宫提举林道润共办其事。于是命工伐石修砌。迁废既毕,在上复立坚□,以纪姑德。道清等持姑行状踵门来谒,恳文于予。辞不获己,因论次之。自黄帝问道于广成,而神仙之说始兴。迨乎殷周,太上以道德五千言垂教于后。汉唐而下得道之士,代有显人,独蒙皇元褒赠见重于世者,五祖七真而已。至于清净真人孙不二暨姑,是乃女流,诚为罕有修仙长生路。二人生于同代,姑又先辈,亦加徽号,至今令人景仰仙风,固宜表显其墓,用垂不朽云。铭曰:成道之因,在乎修行。历代师真,举皆男众。由来女辈,实罕其人。惟孙不二,暨姑之身。姑自幼年,荤膻不茹。誓不嫁人,真风是慕。粗衣粝食,苦志劳躬。结庵独处,昆嵛山中。修炼精深,玄机洞透。长春闻名,尝来问候。姑云尔师,自西而来。重阳遂至,肺俞穴其言果谐。功行既圆,翛然羽化。人道于今,称其道价。昨膺王命,赠以真人。今迁仙骨,葬以坚坟。立石刻铭,表姑盛德。对此群峰,同垂无极。"
碑文收入《登州府志》和王原阶同治三年重修《宁海州志》。以上文字依照《登州府志》,参照后者补正。《登州府志》附录了编者的考辩,指出了碑记中年代的误会。碑石为东华宫提点耿道清和神清宫提举林道润所立。
《玄风庆会图》传本
现存于明正统道藏内的《玄风庆会录》为一卷本,耶律楚材编。卢文?《补辽金艺文志》著录为五卷本。我在日本的藏书目录和相关材料中发现有两个传本。这使我们有可能见到明正统道藏以外的传本。
1931年,日本美术研究所举办了一次中国版画展览。展品为冈田伊三次郎收藏的中国版画,其中有大德九年刊《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这次展览的内容在1932年由日本美术研究所编辑出版,书名《支那古版画图录》。书中收入了该书插图照片。照片上书名为"长春宗师庆会图卷第一",信官周道清助刊。图画有题目曰"分瑞栖霞"。《支那古版画图录》里有黑田源次写的"支那版画史概观",进一步介绍了这部书的概况。北大研究生朱力为我翻译了有关段落,在此转述如下。这个本子是在杭州印刷的。共四册。有原画作者和摹画作者。结尾的跋署大德九年。黑田称此书是长春真人的画传,我们由此知道这本书是讲丘处机生平事迹的。至于这个画传内有多少图画则不能得知。黑田的介绍有一处待查对原书。他说卷首有至正六年(1346)的发愿文。如果属实,则这个本子不应该是大德九年刊本。
《天理图书馆稀书目录》著录的本子题名《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卷第一》,一册,也是大德九年的刊本。提要称书中有卷一至卷五的内容目录。提要项目甚多,值得在此介绍的有:卷头卷末均印有"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卷第一"字样。提要未提及有其余四卷的内容。有李道谦、赵孟俯、杜道坚等人的序言。书前还刊印了至元六年(1269)的诏书。这个本子显然是道门主持印刷的。有"大都大长春宫佥请本宫道士路道通募缘"。所谓本宫是指杭州路玄妙观。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五卷本是"洞玄子史志经编集",显然有别于正统道藏内耶律楚材本。李道谦序言作于至元十一年(1274),下距大德九年三十年。可知此书传世已久。赵孟俯的序言作于大德八年。此书注明刘伯荣原画、许宗儒画。《天理图书馆稀书目录》刊印该书书影一页两面。第一面为图画,署许宗儒画。第二面为文字,标题为"敕修庵像",记叙了丘处机在京城与皇家的往来。无卷次标志,下署助刊信徒姓名。由书影可知两书属于同一类型的画传,亦均为道门刊物。第二个本子保存了多篇道士序言和道士信徒的大量信息,翔实地记录了丘处机的事迹。对于研究早期全真道历史有重大史料价值。如能得东瀛友人协助寻访两书印本,则必大有助于本土道教研究。
澳门的土地庙和福德正神宝诞记趣
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自古以来人们称土地之神为社神,又称为社公。社神本是自然神,天下君主臣民,皆得对土立社,以祈福报功。土地之本行是职掌土地行政,但如今习俗雕塑绘画士地公,大都右手掌杖,左手执元宝,“白发知公老,黄金赐福人”,显示他兼理财务;同时土地公也佐理死魂引渡事项,是一位集地政、财政、法政于一身之小主管,所以各地街巷溪边,奉祀土地公之大小祠庙社龛林立,以供善信虔诚致祭。
澳门的土地公的祠庙也是星罗棋布,尤其在沙梨头、下环区及雀仔园等旧域区街巷内都安奉土地。其中以沙梨头土地庙、下环福德祠及雀仔园福德祠历史最悠久,三座庙宇都建庙达一百年以上。若论规模和历史,则以沙梨头土地庙可算最古老,是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逾二百年。沙梨头土地庙原前临浅湾,后山岩石错杂,往昔有曲折小径通往澳门名胜白鸽巢公园,由土地殿(永福古社)、医灵殿、水月宫、观音岩等四小殿宇组成,占地颇大。庙中最具历史是“永福古社”,相传南宋末年(距今六百多年),名将张世杰奉宋帝昺逃避元兵至本澳沙梨头海湾(旧称浅湾)。今庙内存有“永福古社”四字横匾,永福是宋帝籨陵墓之名,但是否属实,则因无记载难以考证。建庙初时在一岩洞内,置立望海观音像,故当时有观音岩之称,而今庙门上的“水月宫”横匾原在望海观音殿外。庙内一些建筑造型确实引人入胜,如水月宫,整个庙宇依石而建,只靠两块大石支撑成为庙宇,上面的字体是真迹。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刻上人名,令后人无从考究。
沙梨头土地庙初建之时,仅是简陋庙舍,曾几经重建和扩建,尤其经过清朝嘉庆年间和民国十三年两次重修之后,始具规模。在六七十年代,土地庙日久失修,失去了往日色彩。1998年沙梨头土地庙慈善会考虑沙梨头土地庙,是澳门最古、最大的土地庙,也是澳门的名胜之一,具有历史及旅游价值,于是决定重修沙梨头土地庙计划。回归后在文化局支持及坊众积极筹措下,经过三年努力,四座庙堂中已有两座进行了重修工程,大致已回复往昔旧貌。去年在土地诞前夕,沙梨头土地庙慈善会邀请道教信善二分坛道侣,由吴京意道长前后主持土地殿(永福古社)及水月宫的重修和神像开光仪式。但两座庙堂——医灵殿及观音岩的修葺因涉及文物遗产独特模式,如水月宫的结构只由两块大石支撑,修葺具难度,而且还需文化局的专业人士确实考究后,才能开始重修工作。
在澳门每年二月初二日福德正神宝诞与三月廿三日天后宝诞各自精彩和热闹,澳门居民对福德正神宝诞极其重视。往昔在诞日,除了搭戏棚演戏,道侣建醮之外,在沙梨头土地庙及下环福德祠等较大的土地庙前空地燃放花炮,所谓花炮实际是纸扎的神龛,通常备有多座,分别赋予吉祥大利名称,例如:丁财两旺、如意吉祥、生意兴隆……等等,再把逐个名称写在系有铁环或铜钱的小红布条上,然后分别藏在炮竹内。到了择定时间,由嘉宾或主办人仕主持燃点炮竹,当炮竹爆开后,内藏的铁环或铜钱便弹上空中之后,小红布便随随飘下,在场善信便蜂涌上前,互相争接,气氛热闹。若夺得小红布的善信,便可按红布条上的名称,到庙内恭请那座纸扎的神龛,回家供奉。翌年诞日,该善信亦照样扎作一座花炮送回庙中,称为还炮。但由于抢炮活动常生意外,后改为以抽签形式进行。到了60年代,这种习俗已不复见。今日恭贺土地诞的习俗仪式,除进香和演戏外,还增加了敬老聚餐和茶叙,通过诞日活动,团结坊众,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别具意义。同时澳门特别行政区对于民间传统及宗教习俗都给予支持和推动,在民政总署、文化局及旅游局的赞助和协助下,使各项贺诞活动更加生动和丰富。
《本经阴符七篇》养生法述要
《本经阴符七篇》是一部代表鬼谷子养生学派的著作。鬼谷子,晋平公时人,姓王,名翊,因隐居鬼谷,号称鬼谷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养生家。他天性"凝神守一,朴而不露"(见《仙传拾遗》),以"黄老心术"论世事袁语昕,讲求内外损益,养性持身之道。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六《鬼谷先生》记载其曾"受道于老君,入云气山采药合服得道,颜如少童","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见《仙传拾遗》)。世传鬼谷子的四门学问之一就是出世学,既"修真养性,服食引导,祛病延年,冲举可矣"。修真,即调养真性,保养神气,使神气不散;养性,即炼心神,涵养本性;服食,指服用草木矿石类药物等以求长生;引导,是春秋战国时创立的一种以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的炼养方法;冲举,又称轻举,既所谓的白日飞升。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以上方法的修炼,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些理论,对后世养生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鬼谷子养生以精神为宗,主张养生要寓于人的精神活动之中,强调静态养生以调理养护精神,安定心志为主,动态养生则借想象,动作为引导精神与身体,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他归纳出的一套养生方法,虽然其中内容复杂,其方法也不尽具体完善,但总体上仍可以给人以某些启示,所以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鬼谷子养生学说的主要论据,下面概要地述及书中的养生方法。
一、养德安神,调摄心态:养德,即温养阴德,指道德修养而言。《本经阴符七篇》中将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有"德之为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的理论,认为道德是培养人心、肝、脾、肺、肾等五种脏器的根源,也就是追求养生的根源,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则精神内守,五脏安和,自然身体健康长寿;反之,如果欲求过多,思虑过甚,造成神不守舍,日不得食,夜不得寐,导致精神和躯体功能失调,因而发生疾病。这与道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养生方法是一致的。他认为:"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养气,养气得其和。"精神,古人称之为神,又称心神,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强则健,神弱则病。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由内脏产生的,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是一切精微有用的、维持生命活动的、滋养人体的物质基础;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或是人体脏器生理功能活动的总称,包括意识、知觉、思维活动和内在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神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但这三者之中,神起着主导作用,五脏得到养护的关键是调神,心神安定、宁静就能养气,养气就能使五脏得到平和。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生、死、耳、目、口、鼻之欲),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的生物体,有着非常丰富而又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仙鹤神清因骨老,鸳鸯头白为情多",若情欲激动过度,则可导致内脏功能失常,气血不调而发生疾病,惟有心志平和,性淡平易,才可以免忧虑,避外邪,才可以"怀天心,施德养"。鬼谷子在漫长的修炼和洞察世事中总结出"人动我静,人言我听,知性则寡累,知命则不忧","心平则仁义着矣"的养生法则。若违背了这个法则,就犹如"草木之术不得时","江河无雨润泽之"。鬼谷子提倡"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志意实则威势不分"(见《本经阴符七篇》)。这就是鬼谷子的"全生"之道,这种清静无为,忘我无欲,恬淡虚无的养生观,这种注重修养,保持乐观的养生之道,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些纯朴的语言,即使在今天看来,对养生祛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仿生养生,动静相宜:养生,也叫"摄生"、"道生",即保全生命的意思,其目的为了健康长寿,而养生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仿生养生。仿生养生是我国古代人们为追求躯体上的健康圆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流传下来的一种让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养生方法。即通过吸进新鲜空气,吐出浊气的调息法和模仿自然界禽兽动作的方法调心、调气、调形,从而促进精神和躯体的健康。《抱朴子?别旨》指出仿生养生具体做法为,"象物粉绘,表形着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或卧,或倚之,或踯躅,或徐步,或呤或息……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自觉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病之玄术矣","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庄子?刻意》中亦有"导引之士"、"熊颈鸟伸"的记载,还有今人皆知的华佗的五禽戏,都是根据自然界动物现象提出的动静相宜的仿生养生方法。
在《本经阴符七篇》中,鬼谷子在每篇篇首都提纲挈领地提出了仿生养生的法则,归纳为七大法则。"七法"之说,可以理解为类似五禽戏的仿生保健方法,下面简要分述之。
1.盛神法五龙:《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五龙"泛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龙。在人体,金、木、水、火、土分指肺、肝、肾、心、脾五个脏器,五脏之间关系密切,相生相克,互为利用,共同构成人体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础。要使人体五脏精神、精气充盛,就要像龙飞腾一样,经常活动身体,运动不息,生命不止,故盛神之道田宁身价,法五龙也。
2.养志法灵龟:志是用来判定是非曲直的,养志即培养心志,培养人对是非的判断能力;龟,古人认为是灵异之物,寿命很长,可以用来占卜判断吉凶,《艺文类聚》谓:"龟者神异之甲虫也,生生百岁,可明吉凶",李时珍认为"龟以春夏出蛰脱甲,秋冬藏穴导引,故灵而多寿,能通任脉。"也就是说,人欲达长寿,就要像龟那样引颈缓行,凝神守一,调理气息,培护心志,使自己判断是非能力增强,心不被外界各种事物所困扰,无虑才能获得像龟那样长的寿命,故《抱朴子?对俗》曰:"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
3.实意法螣蛇:螣蛇,一作"腾蛇"、"神蛇",《山海经》谓之"飞蛇",《淮南子》作"奔蛇",郭蹼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螣蛇是一种类似龙的神蛇,能腾云驾雾在云中飞翔。实意就是坚定意志,"实意法螣蛇"就是说要效仿螣蛇那样弯曲和舒展肢体,通过刻苦的体能锻炼,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
4.分威法伏熊:伏熊指趴下潜藏着的熊。李时珍曰:"熊者雄也,每升木行气,或坠地自快,俗呼跌膘,即庄子所谓'熊经鸟伸'也。"熊在偷袭前,先把身体伏在地上,观察形势,然后才采取行动。通过学习熊偷袭前的动作,屈身直腰,养精蓄锐。
5.散势法鸷鸟:鸷鸟指很凶猛的鸟,如鹰、雕等。李时珍曰:"鸷悍多力,盘旋空中,无细不睹,鸷鸟之力在骨,故以骨治骨。"陶弘景注解曰:势散而后物服,犹鸟击禽获。意思是通过效仿鹰、雕捕获猎物的动作而使体内聚集的真气向体外发散,以达到肢体强壮的目的。
6.转丸法猛兽:指通过外在身体的锻炼增加人内在的聪明才智,使人的智慧和精气在体内还者复,复者往,宛转滑利,运转无穷,就向猛兽一样,精力充沛,威力无边。
7.损兑法灵蓍:蓍是古人用来占卜的工具,谓之神草,可通天地,《太平御览》曰蓍草"千岁而三百茎,同本以老,故知吉凶。"《易?击辞上》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损兑,又称损益,减少和增加的意思,要想知道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差,就要效法灵蓍,知微杜渐,即使是很轻微很细小的变化也不可以不细心观察,兑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凶吉),故损兑法灵蓍。
以上"七法"是鬼谷子养性修真的重要经典。古代追求高寿的人,通过模仿自然界禽兽的动作,活动腰体与关节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育真气,舒筋健骨,平秘阴阳的目的,由于仿生养生是动形与调气相结合,练习后多有一种轻松舒畅,心旷神怡之感,不仅仅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之效,同时亦有抗老防老、延年益寿之功。
一片道心在千山
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全真传戒大法会暨千山五龙宫王全林道长晋升方丈大法会,历时20天之后,于9月11日圆满结束。
在千山五龙宫我有幸拜会了刚刚晋升为方丈的王全林道长。他略显疲惫的身体,丝毫不影响他那兴奋的仙风神采。王全林方丈现为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王全林方丈面对采访有些激动地说:这次传戒活动,最初设定的受戒人数为50人,没想到全国各地宫观的道众,积极响应,在其强烈要求下,最后受戒的戒子竟达到了近400人(包括入坛受戒和方便戒)。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由此足可见道教发展的喜人形势。这次千山放戒活动,是千山道教历史上的第一次;是建国后东北地区的第一次;也是当代中国道教继1989年,北京白云观第一次传戒,1995年,四川青城山第二次传戒以来的第三次传戒圣会。这次传戒活动旨在纯正道风、规范依规、承续法统,促进道教全真派教制建设。真正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扬道教优良传统,进一步培养道教人才的目的。
王全林方丈接着说:从1996年开始我就有了在千山传戒的想法。历时数年的筹备后,在国家宗教局、辽宁省宗教局、鞍山市民宗局和中国道教协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宫观的大力支持下,此次传戒活动终于功德圆满。教内外各界人士反映很好,我也深受鼓舞。千山传戒的举办和成功康金利,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面的英明伟大,也反映了道教信仰群众的虔诚之心和广泛性,道教徒祈盼受戒的愿望和一片道心再一次得到体现。这是我们道教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好证明。
听戒子们说,王道长为传戒之事操劳,数次大病,仍宏志不移,誓要传授三坛大戒,如今宏愿已成,道教人才辈出,王方丈说:可以告慰祖师了。面对近400名戒子和海内外的同道共聚千山,20天的传戒活动可谓盛况空前。令笔者不胜感慨,正是:悠悠然一片道心同聚千山;戒受道心法传德人在今朝。
在五龙宫我还有缘采访了戒坛登真纂的前三名戒子。第一名是:浙江省温州市白云观的邱崇桂道长。第二名是:甘肃省兰州市白云观的彭理福道长。第三名是:广东省黄龙观的梁崇雄道长。有趣的是他们同为1998年中国道教学院专修班的学员。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再次证明了创建中国道教学院,开办专修班、进修班是培养道教人才的重要举措和途径闲本。
当我与三名戒子谈到受戒的感受时,这三名道长共同的体会竟如此的一致,实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诚恳,谦虚地娓娓而谈:参加此次受戒活动对道教科仪、戒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感受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坚定了我们对道教的信仰。虽说受戒既严而难,但我们一边考试,一边学习,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既是荣誉,也是鞭策,回到各宫观后,要继续脚踏实地的把道教工作搞得更好。要继续加强对道教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思想和文化素质。争取全面发展,做一名爱国爱教的合格道士。同时他们也希望,今后能够多放几坛戒,来满足道教徒的信仰要求,多培养些德才兼备的道教人才。
最后,我让他们展望一下道教和个人的发展前景。他们一致表示要:继承传统,面向未来,掌握知识,开拓进取。这短短的十六个字不仅代表了中国道教年轻一代的心声,难道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愿望和心声吗?
孟明林道长,1921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密市苟堂乡土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迫于生活,于1931年出家于中岳庙,住守火神宫,拜席圆旺为师,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代道徒。出家后靠着顽强的毅力,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读书识字。他对道教信仰虔诚,潜修道教教理,深悟道教教义。1984年4月,中岳庙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给宗教界管理,孟明林道长出任中岳庙道教管理委员会主任。1986年9月,他参加中国道协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道协第四届理事会理事。1987年出席河南省道教界第一届全省代表会议,当选为河南省道协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1992年9月,在河南省道教界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当选为河南省道协会长。1993年春,他出席中国道协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1995年秋,郑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他当选为郑州市道协首届理事会会长。1997年10月,河南省道教界第三次代表会议上,他又当选为河南省道协会长。他是河南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登封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孟明林道长性格开朗,和蔼可亲。他关心道众,见前来挂单的道友道装旧了、破了,他就拿出自己长袍、短褂或是钱财给道友们。他平时严以律己,和道人们一样劳动种田,一起用斋就餐。因公外出,常去住庙挂单。处处表现出一个出家人的纯朴品质。
1984年10月封神归真录,中岳庙成立了道教管理委员会,孟明林道长为主任,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领道众种地恳荒,劳动自养,发扬道教劳动和修持并重的优良传统。他勤俭节约,筹措资金,维修殿堂,修筑道路,植树种草,绿化庙院。
从1984年至2001年间,中岳庙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投资800余万元,完成了大量的修建项目,主要是落架翻修中岳大殿;全塑神像310尊;落架翻修三仙殿5间;重修后围墙330米;落架翻修寝殿21间;重建祖师宫大殿5间;配房22间;重修天中阁5间;重修配天作镇坊、崇圣门五间,整修嵩高峻极坊、凝真阁;修建小楼宫三进院落建房20间;新建坤道住房6间,重建火神殿5间;重建龙王庙5间;新修拜台并新增宝鼎及焚金炉各一座;重建寝殿院配房22间;新建东西客堂各5间;装修太尉宫办公用房9间,新修消防通道500米;新修环庙路1632米。2000年至2001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中岳庙广场改造工程,复建了"名山第一"木牌楼,扩宽门前道路并铺青石路面6800平方米,新建太极园并进行了植树绿化,新建围墙300米等。此工程的修建使中岳庙更加壮严、优美。
他为中岳庙培养了一支信仰虔诚,爱国爱教,思想稳定的道教队伍。这支队伍的形成来之不易,倾注着老道长孟明林的心血。孟明林道长带领广大道众,学文化、学经忏,培养经师,建立了自己的经忏队伍,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信教群众做各种道场的需求。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的世界和平大会都举办了庆典道场。
他还为中岳庙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中岳庙的各项工作纳入到法制管理的轨道。尤其是1999年,中岳庙进行自我整顿期间,在孟道长的主持下,一共制定了15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到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对中岳庙的日常管理起到了较好作用。
孟明林道长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道教事业,河南省的广大道众永远怀念他。
千百年来,无锡一些名道,对道门艺术追求执着,成就巨大。后人赞赏其艺术成就而忽略其道士身份,正所谓艺名远超道名。如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明代状元公孙继皋,近代音乐家华彦钧等等。南鼓王朱勤甫也是一位艺名远超道名的无锡正一道名道。
朱勤甫(1902~1981)字顺荣,小名阿南,无锡县张泾乡(今无锡市张泾镇)南新村宋村头人,是与华彦钧同时代的道教音乐演奏家,杰出的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朱勤甫出生于贫寒的正一派道士世家,至其父已五代为道了。勤甫从小与道教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勤甫七岁丧父,迫于生计,叔父朱协庭将其领养。八岁那年,叔父有场斋事缺一人手,小勤甫竟能随行充数,击钹参与合奏,初显音乐天赋。11岁正式拜叔为师学道,学习经忏及道家法器,12岁开始学鼓。他勤奋好学,刻苦磨炼。寒冬腊月,面迎北风习吹笛;盛夏酷暑,头顶烈日练击鼓。功夫不负有心人,各项技艺大有长进。后听说有位击鼓高手陆修斋,立即慕名拜访,执弟子礼,恳请指教。从陆修斋学得了与众不同之击鼓套路。至16岁满师时,已能熟练演奏各种乐器,打击乐器尤为出色。十七八岁进身为无锡著名道观明阳观单堂客师。20岁拜会城里雷尊殿华彦钧,共同的信仰爱好和追求,使成莫逆之交。
朱勤甫在击鼓技艺上敢于创新,他把传统的较为简单的“法鼓三通”奏法,发展为节奏多变的各种板式,组成鼓曲,令人陶醉。据载,1921年8月,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小提琴家爱希汉来锡,听了朱勤甫领奏的《十番锣鼓》,赞叹不已,并在上海的英文报纸上撰文,盛赞朱勤甫击鼓的艺术成就。
三四十年代是无锡道教音乐的辉煌时期,各家道观音乐人才层出不穷,各有所长。朱道长擅长击鼓,常与各怀绝技的道长们切磋,演习道乐,并将其推向社会,参与无锡音乐团体天韵曲社的对外演出刘俊鹏。
据王汝霖先生(王昆仑堂弟)回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桐是著名京剧票友,艺号红豆馆主,人称西园先生。当年领班在上海演出,王先生看后坦言,家乡道士的鼓乐演奏,可与其鼓师比美。西园先生请王先生邀无锡道士赴沪,促成了1947年10月无锡道教乐团的上海之行。朱勤甫精湛的鼓点征服了上海,大中华电台连续10天播放演出实况,大中华唱片厂将其灌制成《山坡羊》、《梅梢月》等六张唱片,广为传播。王先生珍藏这些唱片,并在收录机流行后,将其翻录成磁带,分送爱好者欣赏。西园先生领教了朱勤甫领衔的鼓乐后,十分激动地说:“演出之高明,出乎意料之外。我若学得如此击鼓技艺,表演《击鼓骂曹》一定更加有声有色。”西园先生说他的鼓师人称北鼓王,朱勤甫先生堪称南鼓王。从此,由溥桐亲口“御封”的南鼓王便传开了。
解放后,朱先生的击鼓艺术得到文艺界的重视。他于1951年10月应邀赴京,先在北京国乐队工作,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民乐队任打击乐演奏员,从此进入专业演奏佳境,完全脱离了道士生涯。此后,朱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任教,教授江南吹打音乐和击鼓艺术,成为打击乐的一代宗师。
国乐泰斗杨荫浏也十分欣赏朱先生的鼓艺,30年代后期就为其鼓曲整理记谱。解放后,在文化部民族音乐研究所任职的杨先生及曹安和教授,更是不遗余力地发掘整理。音乐研究所于1950和1962年两次派人南下无锡,为朱先生司鼓演奏的锣鼓曲录音,如《吓西风》、《汉寿亭侯》、《万花灯》、《满庭芳》、《将军令》、《青鸾舞》、《翠凤毛》、《香袋》等14套锣鼓吹打乐。虽然朱先生不再从事道教职业了,但他对道教音乐的热爱,不减当年。
期间,朱先生回张泾老家赋闲。拨乱反正后,先生虽已78高龄,毅然应聘北上,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其一生钟爱的击鼓艺术,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音乐教坛。中央音乐学院赵渢院长在悼词中总结了朱先生的一生:“朱勤甫先生为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贡献……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他的击鼓艺术极为精湛,并且到80高龄还保持着纯熟的技巧……”
伟哉!南鼓王。
全文详见:https://p66p.cn/3413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