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81

我以我身许边关!我站立的地方叫中国!-雪域老兵吧 总第177-1期点击上方“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本文来源军报记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我以我身许边关!我站立的地方叫中国!-雪域老兵吧
总第177-1期
点击上方“雪域老兵吧”,
欢迎战友回家!
本文来源军报记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


这个盛夏,随着一篇题为《我站立的地方》新闻作品的刷屏,边防营长余刚和战友们的戍边故事,令无数国人感动落泪。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一群普通官兵的故事,何以打动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走近驻守西藏雪域高原的官兵,你会深切地感到:故事背后是精神。
远离繁华的都市,长年与寂寞、危险相伴,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都说西藏是世界屋脊,这群以苦为乐、为国奉献、驻守在世界屋脊上的共和国军人,守望的其实是“精神屋脊”。
在祖国的漫长边防线上,在大江南北的座座营盘,默默为国坚守和担当的军人还有很多很多……
屹立“祖国之巅” 守望“精神屋脊”
——西藏军区部队官兵弘扬艰苦奋斗牺牲奉献革命精神新闻调查
驻守在天南海北不同地方的军人,
有着共同的使命和坚守
踏着落日的余晖,记者到某边防营采访。座谈会上,一个细节映入眼帘:大家落座脱帽,可上等兵郭帅却将手攥得老紧,余刚使了个眼色,他才缓缓摘下帽子,一不小心把假发扯了下来。
来西藏两年,这位小伙子头发严重脱落。然而,打动记者的不仅仅是他发亮的头顶,还有他精彩的发言。
“今天,我要为自己鼓掌陈乐平,很荣幸能分到山南边关,守护这条14名烈士为此付出生命的边防线。”郭帅的话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豪迈。
记者了解到郑全战,刚入伍时,这位河南周口籍战士并不这么想。在川流不息的拉萨市区,郭帅发现来往车辆经过“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时,多会鸣笛致意。那时,他对“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的记述感触不深,认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是老一辈的事,离自己很遥远。
后来,在军史馆看到的一组组数据、一段段故事让郭帅陷入沉思:解放军进藏至今,已有6000多人长眠于高原庄文清,几乎每条天路上都埋有先烈的忠魂。在满墙的英烈谱中,郭帅发现,修筑川藏公路时牺牲的张福林烈士,竟与自己是周口老乡。
“如果穿上军装还混时度日,将来又有何颜面见家乡父老。”仿佛一夜之间,郭帅就长大了。
郭帅的高中同学中,有不少也到了部队,他们当中,有海军、空军,还有驻守深山的火箭军部队。郭帅发现,当兵后大家都变了,变得“有担当”活色生仙。
“海水很咸,以苦为乐就能品出甜味。红眼加点”一位在海岛服役的同学告诉郭帅,“刚到海岛时很不适应,但时间久了、习惯了,就变得自然了。”
“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看到一排排墓碑,你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入伍到新疆的高中室友在电话里对郭帅说,“就算是为了维护男人的尊严,也不能怕苦怕累。再说,边防的条件现在有了很大改善。”
郭帅将自己与同学们交流的内容整理出来,与营里战友们分享。
“现在全军部队都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活动。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精神的传承,为一代代西藏军人履行使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西藏军区某电抗旅政委卜海深向记者介绍,不少来到西藏的战士,刚开始或多或少有些不适应,后来通过环境的熏染、战友的影响,尤其是详细了解到老一辈戍边人的感人事迹,思想都发生了很大转变。

由于水壶冻成冰壶,驻守西藏塔克逊哨所的官兵巡逻途中用雪块伴干粮充饥。罗凯摄
穿越时空的“情景再现”,
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历久弥新
与岗巴“高原戍边模范营”的官兵握手,记者小心翼翼,生怕因用力过猛把官兵们手上的冻疮、血泡给捏破了。
岗巴每年有大半时间刮七级以上大风。盛夏时节,该营四连挑选骨干到海拔6280米的曲典尼玛冰川巡逻。这群好男儿一路爬冰踏雪,坚持到点到位。鲜红国旗下,他们庄严敬礼!敬礼的方向,曾有5名巡逻战士化作冰雕。
记者曾在西藏军区的军史馆翻拍过一张“岗巴血手”照片,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拍的一张黑白照片。光影之中,战士手上的血迹清晰可见。
50多年过去了,岗巴营的戍边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戍边官兵的手却与半个世纪前官兵的手惊人相似。照片里的“岗巴血手”仿佛穿越时空演绎论坛,出现在记者眼前,只不过黑白变成了彩色。
某边防团组织“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授课的干部说到“两双鞋”的故事一度哽咽妖妮大姐。
这两双鞋再也回不到主人的脚上,岁月磨去了它们的鲜亮,血迹显得斑驳且模糊。然而,那段爬行十里的悲壮征程,永远印刻在共和国的土地上。
那次夜间巡逻,风雪蔽月,巡逻犬被卷走了,战士韩志庚和黄毅迷了路金陵十二君。由于失联断炊,他俩靠捡马粪里未消化的青稞粒充饥、以嚼冰吃雪止渴。饥饿加上疲惫,两人实在走不动了,只能在雪地里爬行。一步,二步……艰难回到战友怀抱,他俩的命保住了,可是腿部严重冻伤,被迫截肢。
从此,两位勇士的鞋被保存了下来,成为连队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
“驻守在这里的军人,永远要与风雪较量。”团政委施红刚说,这些年来,虽然西藏驻防条件有所改善,但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变,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奉献精神,难以在这里扎根守防。
“查果拉,伸手把天抓……”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其实这里千年冰封、亘古无绿。数十年来,查果拉哨所不仅留下“老兵下山哭柳”“胶花以假乱真”的动人故事,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夯实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精神。
第五次换防到查果拉前,哨长白玛多吉跑遍高海拔地区苗圃基地,又一次挑选了几种适宜在极苦至寒环境生长的花草,张振朗连同一份精心整理的“培育细则”一起带到哨所杰奎·沙蒙。“日照时,搬到室外吸收阳光;起风后,移到保温房里……”经过悉心管理,花草终于在哨所吐蕊。
查果拉开花了!看到苍茫之中一抹红,查果拉官兵一张张被紫外线灼伤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花儿”……

资料图
在远离战火的和平年代,
军人的牺牲奉献从未停止
“莲花秘境”墨脱,曾令无数人望而却步。在刚刚通车的天路旁边,多了一座新坟:2017年9月20日,战士梁昆炜在巡逻途中被飞石击中,年轻的他倒下了,再也听不到战友的呼唤。
每次晚点名,当呼点到“梁昆炜”时,全连官兵齐声答“到”。烈士的遗物还整齐地放着,高原的风不时拂过照片上那张年轻而俊俏的脸。
“军人的牺牲奉献在战争年代体现最充分,但在和平时期也从未停止过。”梁昆炜所在团政委普金承说,身处和平年代,军人同样要做好为国牺牲的心理准备。
“我以我身许边关”。穿行在西藏漫漫边防线上莫懿,在岗巴,36座坟茔诉说衷肠;在亚东,3名战士在雪崩中长眠;在米林,“护林灭火英雄班”在烈火中永生……
被誉为“藏北雪莲”的西藏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士彭燕对记者说,军人就是高危职业,流血牺牲不止在战场。对于身处“生命禁区”的高原边防官兵来说郭靖安,随时都面临难以预料的危险。
出生于1979年的彭燕,打破了女军人在那曲戍守雪域高原时间最长的纪录。每年清明,她都手捧鲜花,祭拜早逝的战友段绍慧和郑金玉,追忆三姐妹在一起最好的芳华。
“不同时代的共和国军人,有着相同的人生抉择——将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山南军分区政委秦万明说。

2018年1月9日,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某营,杨祥国站在玻璃前。他入伍以来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大小伤疤21处。
采访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边防某团副营长杨祥国向记者提到了一个特别的日期:1月15日。
34年前的这个日子,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勘察边防公路,手攥马尾倒下;同一天,重庆永川杨姓人家添娃,取名祥国。
18年后,杨祥国入伍进藏,来到了张贵荣司令员当年牺牲的地方。仰望丰碑,他对自己说:“当一天兵,就要守好边防一天。”
每次边防巡逻,杨祥国都争当“开路刀”。17年下来,他留下一串令人惊叹的戍边数字:在西藏军区最险的巡逻路上走了72个来回,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大小伤疤22处……
更令杨祥国自豪的,是他和战友们突破了这条边防路上的“七年之殇”——从1984年张贵荣将军牺牲时起,此后的1991年、1998年和2005年,这条巡逻路上都有人殉职。从2005年起,这条边防巡逻路上,再也没出现过人员牺牲。一次次带队化险为夷的杨祥国用行动证明“七年一劫”,只是时间的巧合。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伴着高亢嘹亮的歌声,一代代戍边人走过雪山大漠,走过沟壑密林,走过无悔青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晏良 通讯员姜奇骏)

本文刊于2018年8月9日《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版相关阅读
那些让人泪奔的边防哨所
雷暴区的“云中哨所”

詹娘舍哨所,海拔4655米,建在雪山尖上,四周是接近垂直的悬崖峭壁。当地藏族群众说,那是鹰都飞不过的地方,官兵们却亲切地称它为“云中哨所”。

这里正好是一个雷暴区,每天下午3点准时打雷,战士们要抱着所有的电器集体盘坐在床上。雷是一个接一个地打,要打2个小时。最险的一次,哨所房顶被轰透了拳头大的一个洞。那天,雷就像一个足球那么大的蓝色光团在屋子里飘来飘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怕把雷引过去。
3197个台阶的“天梯”哨所3197哨所的背运分队
3197哨所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因通往哨所的山路有3197个台阶而得名,又名“天梯哨所”。

哨所始建于1987年,由在雀儿山修筑川藏公路时牺牲的张福林烈士所在班驻守。哨所平均日照时间每天不足2小时,常年阴暗潮湿;冬天台阶被冰雪覆盖,上下交通不便,哨所官兵只能靠罐头维持生活。由于条件有限,哨所官兵每周要在负重30多斤的情况下,2次攀爬70度的“天梯”背运物资。
“浓雾中的哨所”

国色芒色哨所海拔3926米,由于常年大雾,也被称作“浓雾中的哨所”。哨所始建于1987年,于2008年4月进行翻修重建。
哨所地处高山峡谷密林区,每年4月至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3月为雪季,气候潮湿,昼夜温差大,官兵常患有风湿、痛风等高原疾病。
“绝壁哨所”

吉布哨所占地面积10余平方米,因地处悬崖之上,地势险要,也被称作“绝壁哨所”。吉布哨所海拔2900米,孤零零地嵌在绝壁之上,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
吉布哨所外观
山顶的拉则拉哨所
“拉则拉”藏语翻译为山顶,因哨所位于山顶而得名。哨所海拔4088米,山高地势险要龚雪近况,气候恶劣马元贽。
在哨所流行这样一句话朝晖帮你忙,“一年只下一场雨一场雪,一下都是整半年”。哨所平均日照时间短,常年阴暗潮湿;冬天大雪封山,通往山下的道路极其危险。由于没有公路,哨所官兵至今只能人力背运物资给养。
无名湖哨所无名湖哨所旧照
哨所驻地海拔452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紫外线辐射却是内地的2.5倍。

哨所严重缺水,官兵把对水的渴望融进哨所旁的一个常年干涸的小水坑,故得名“无名湖”。
最冷哨所伊木河

伊木河观察哨

这里是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的大东端,在祖国的雄鸡之冠;这里是一片极寒之地,最低气温达到-57℃,每年冰雪封山少则三月多则半年;这里方圆三百公里荒芜人烟,只有额尔古纳河对岸的俄方哨所。
驻守边防
一茬茬边防哨所官兵
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誓言
不把主权守丢,不把领土守小!
哪怕这里只有寒哨雪山
只要祖国需要
他们都义无反顾!
传播正能量,拒绝冷漠!
请点留下手印李巧奴!
“雪域老兵吧”长期征稿,须微信平台首发。投稿邮箱:745568083@qq.com

西藏老兵聚会,就喝来自茅台镇
咱们老班长亲自开发的酒!
全文详见:https://p66p.cn/2926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