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张老照片,带你穿越老广州何俊鹏!-广州大事阅读本文前请点击箭头所指蓝色字,再点击关注,看下期更精彩的内容.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广州??
百张老照片,带你穿越老广州何俊鹏!-广州大事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箭头所指蓝色字,再点击关注,看下期更精彩的内容.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二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 。
近代广州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前哨阵地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如今的广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四大一线城市之一。然而,早期的广州是一座城墙围绕,房屋“平平”的古城。一百张广州老照片,带你穿越时光,回到那隅悠久的羊城岁月。
《广东省城图》
广州旧称广东“省城”,《广东省城图》中清代广州的城建规救赎者法杖模、功能布局、地理风貌、军政要地一目了然!那时的广州就有高第街、诗书街了金萱作品集,那时的海珠岛还在珠江之中,江面也比现在宽阔得多。
最早的广州影像
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用银版照相机拍摄的广州景色,是迄今发现由外国人拍摄广州最早的照片之一。
当年广州是青砖瓦片房子,很低矮。谁还能在高楼丛立的广州找到一丝当年的影子么?
1870-1875年的广州花塔与古城风情,四周一片低矮的瓦房,但幸得街巷规整,院子里树繁叶茂,祥和一片~
清末的广州, 房屋低矮,水清木绿,青砖绿瓦相映成辉间,确是少见过的广州。
广州大北门
大北门,又称正北门,明代时,今盘福路为广州城墙,城门大北门位于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大北门曾是广州北面的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18年10月,大北门被拆除。
广州小北门
小北门在今小北路与越秀北路相交处,门虽小而坚固。清初时,清军尚之信设指挥部于城门外东得胜庙,围攻十个月,竟不得手盖因城坚,门外又是一片泥泞地带,不利行军之故后来改攻西城净慧路对出那段城墙,才能破城入广州。
广州归德门
据传,归德门是广州十六城门中最特别的,此门入夜一经关闭,即不得再开,官员纵有要事,也不能例外。
广州西门
宋朝时的广州内城正西门,今称西门口,门外是片平原。一条大路直通至增埗西村泮塘等地,农民每天挑运蔬果等农产品供应省城,经彩虹桥龙津桥进入西门,络绎不绝故西门是当时最为繁忙的城门之一。
三元古庙
在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内,是清初所建供奉北帝的庙宇。鸦片战争期间,英侵略军于1841年5月下旬侵入虎门手舞足蹈造句,进犯广州,调遣船舰在广州西北郊增埗登陆,盘踞四方炮台为司令部。
荔枝湾·文塔
建于清代,是一座民间风水塔,也是功名塔,寓意文运昌盛。据传,广东清代三位状元到此拜祭后上京赶考中魁。转文塔求文礼、求功名相当有讲究,主要经过许愿、求礼、转塔三道程序。文礼中包含葱、芹菜、粽、包子、笔等物品,“葱寓意聪明,芹菜就代表勤勤力力,粽和包子寓意‘包中’,笔则是鼓励孩童勤奋读书。
麻石街
19世纪中期广州城内的街道麻石街与招牌,很有风情。在1843-1849年间,广州人民坚持反英军入城的斗争,迫使英国放弃入城的要求,街巷还是广州本土风情。
清末的麻石街,招牌也是一大特色,没有了今日霓虹灯广告牌的炫彩夺目,好像更多了一份简洁的雅致。
麻石老街与小贩,充满人情味的历史烟火生活写照。
怀圣寺光塔
中国四大古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筑。它建于唐初,位于今越秀区光塔路,光塔是该寺的标志性建筑,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高36米,青砖砌筑,底为圆形,表面涂有灰沙,塔身上开有长方形小孔用来采光。当年光塔长树了,看来真的是好久没有用咯。
观音山
观音山就是今日的越秀山蒋芳婷。当年山上有一座观音阁。相传观音有时会在每天早晨在观音阁的上空显灵,因而很多人慕名到观音山烧香拜佛,而且一定会赶大早,那时的越秀山总是天刚放亮时就已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可见,自古这个地方已很有灵气。
观音山上的观音阁,古往今来香火不断,门前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
观音阁旁的粤秀奇峰牌坊,因为牌坊地近越秀山顶,伫立其间,越秀诸峰一览无余,城中街如在脚下,因此历史上这里是“羊城八景”之一“越秀奇峰”。
1890年的粤秀奇峰,这张照片那棵树、那些麻石墙,至今好像没怎么变。
估计这是观音阁之山门牌坊,左边是山墙,步楼梯而上,可达观音阁。
清代观音山,由空阔的山脚远远望去,似藏身于仙踪绿野中,檐壁隐现。
观音山与山脚
登上观音山的石阶梯,两边的房子也随着海拔的高度递增而依次筑立古城户外。让这条窄窄的石梯愈发显得悠长寂寥。
观音阁与镇海楼,虽然同为观音山上的景物,但远处看来,一处巍峨,一处清秀。
从镇海楼上看观音阁,亭台楼阁链接通往山顶,围墙外的山中幽幽世界,仿佛与这山居净寺浑然一体。
城墙与远处的象岗山拱极炮台
被拆的城墙与远处的镇海楼
十三行商馆
据说这是1844年11月拍摄的,出处不详,但是如果照片是真的,这将会是“十三行”罕见的实景照片。
柯拜船坞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了广州为通岸。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约翰.柯拜(苏格兰人J.J0HVC0VPER)受公派遣袁承汐,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公司送入黄埔船 只的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从当地的中国人手里租了几个泥船坞,雇用一批中国人从事修船业,很快便由1个监修变成1个工业资本家。
刘冠廷为了扩大经营,他将船坞扩建为石船坞,后人称之为"柯拜船坞"。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1个造船坞,也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开端,近代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黄埔地区人民出于对侵略者的愤怒,曾烧毁了"柯拜船坞"。柯拜本人也被当地人民所虏,后来下落不明。
镇海楼
又称为“五层楼”,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沈柏淳,为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另一说法是他为了镇住这个地方的王气)。
清代的镇海楼
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今日是广州市博物馆所在。
古城墙与镇海楼
清代 五层楼下被炮弹破坏的城墙,墙角还散落着残破的垣壁和子弹壳,无声的控诉。
清代的镇海楼与大炮,如今锈迹斑斑的大炮展览物也算是这张照片里的情景最真实的还原。
珠江(广州人又叫“海”),民国时期登楼远望,广州市景色与远处珠江尽收眼底。
镇海楼前的红砂岩巨兽原貌,还未经过岁月侵蚀的巨兽更显威风,石梯栏杆上的狮狗原雕也可见精致。
民国时期的镇海楼
民国时期,镇海楼被设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门庭若市,人气暴涨。
民国时期的镇海楼夜行观览车,楼上有“白日“标志”,雾中如蜃楼一般。
民国时期游人在镇海楼下留影。
建国初期的镇海楼
粤秀公园(越秀公园)
越秀山最早名为越王山,早在西汉南越国时,就是广州市民登临游憩胜地,自元朝以来均入历朝的“羊城八景”之列。但在清朝以前,这里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禁苑。1925年,广州市政府令工商局将粤秀山筹建为孙总理纪念园。1926年,广州市民自动发起公园游艺会,筹款建公园。同年12月,粤秀公园举行开放典礼,因“粤”通“越”,更名:越秀公园。神龙斗士
中山纪念碑与水塔,拍照机位估计是象岗山。
越秀山启秀楼
粤秀公园运动场
民国时期越秀公园航拍,下面的运动场就是今日越秀山体育场前身。
建国后的北秀桥,那时候的“划艇仔”。
越秀山全景
拍摄位置极有可能在六榕塔,中间小尖顶的教堂今天还在。
白云山
明清时期已入选羊城八景,清末时有白云寺、双溪寺、能仁寺、弥勒寺等古寺及白山仙馆、明珠、百花冢等名胜古迹。民国时期蒋晓娟,开建环山马路。据说在日占时期,白云山景点遭到彻底破坏,只剩下天南第一峰牌坊。
民国时期白云山环山马路
民国时期的白云山大门,许多游客留影纪念的所在地。
白云山马路
那时候白云山的树木没现在茂盛,上山的路上也还没建起一座座小亭子。
民国时期的白云晚望,一样的壮观。
白云山能仁寺,现在你还能找到它的踪迹么?
白云山养正草庐
1916年4月4日 白云山植树的学生留念,他们种下的树,如今早已合手难抱上了,学生植树也再不用选择白云山啦~
海珠岛
海珠石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羊城三石。清代在岛上筑有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军占领此岛,用长钉在岛上的红棉树上作梯,窥视广州城内的清军布防情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州市设水警,在岛上设水巡总局。海珠岛因珠江的泥沙冲积,逐渐与北岸靠近。民国十七年(1928年)曾辟为公园,当时离江岸已经很近了,有桥30米可通强臣环伺。1931年(民国二十年),广州修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海珠岛划入填埋范围,并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将海珠岛填埋为平地与北岸连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楼宇,海珠岛从此被埋于地下,与市区相连。
程壁光铜像
民国元年(1912年),警察第十二区署设于海珠岛上。民国六年(1917年)十月,程壁光率舰队南下广东,支持孙中山护法,任军政府海军总长,海军办事处设在海珠岛。民国七年(1918年)2月26日,海军总长程壁光在渡江靠近陆地码头时遭暗杀,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州市政府在此建海珠公园,东端建有程壁光铜像。
海珠公园大门
海珠公园内景
海珠公园内的喷水池
越秀山水塔
又名观音山水塔,水塔于1931年3月1日奠基兴建,7月23日建成,次年4月1日启用。塔建于原观音山象岗炮台放午时炮旧址内,为钢制球形,高于地面有70米。塔高14.6米、内径12.2米,可容水1100多立方米,塔身为绿色油漆。建成后可向市区10层楼以上供水。
民国时期的观音山水塔下面还有广告,可见广州的商都地位以及超前的宣传意识。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1929年1月动工,经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终于1931年10月落成。
中山纪念碑望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远处宫殿建筑是市府合署楼。
航拍中山纪念堂
兴建时的纪念堂,很像一个巨型的塔中山纪念像没放上去的纪念堂
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浮生后传,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日军投降协议在纪念堂签定
越秀山望纪念堂
纪念堂的落成
纪念堂落成典礼的牌楼
出席中山纪念堂开幕典礼人员在堂外大合影
纪念堂开幕当天的热闹情景
纪念堂开幕典礼,盛况堪比民国开国通告宣布现场。
那时候大广场也种了葵树
越秀山百步梯看纪念堂
纪念堂与木棉王
建国后的中山纪念堂
百步梯
由约498级石阶砌成,连接着中山纪念堂与中山纪念碑,是通往越秀山顶的登山之道。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更迭中,百步梯逐渐在一代又一代广州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俯腰登上,意在对中山先生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广州人健身好去处。
修筑中的百步梯
百步梯纪念碑在民国时期,也是广州重要的景点,许多年轻人约会的重要基地。
中山纪念碑
中山纪念碑位于观音山(越秀山)山顶,是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的,这个地方原为被战火破坏的观音阁旧地。当然,这个位置传说古时为“越王台”,南越王赵佗祭天的地方。民国时期的中山纪念碑
纪念碑建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成,高37米,碑底为方形,向上渐小而尖,碑内有梯级可回旋至顶,第一、第二层四面都可凭栏俯瞰康敏扮演者。更高处,每层有窗可向外远眺。碑基上层四面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羊城。
镇海楼拍纪念碑背后
由照片可以看出中山纪念碑碑体所在平台有铁栏杆,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循"百步梯"上蹑498级可通达。孙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同处于广州中轴线上,联成一体,气势雄伟,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标志。右下是南越酒家。
纪念碑与体育场
建国后纪念堂望越秀山,百步梯前有“四牌楼”的牌坊米粒向前冲,纪念碑是电台发射站。
仲元图书馆
现在的番禺区有一所仲元中学,民国时的仲元图书馆位于越秀山,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将领邓仲元先生而建立的。弱冠从戎,和陈炯明淡水起义,打败晚清提督秦炳直,吓得清官员弃城而逃,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领衔粤军第一师,威震全国,叶挺、蔡廷锴、蒋光鼐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斡旋于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为孙陈统一战线鞠躬尽瘁;遇刺后被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
岗上的仲元图书馆
1927年由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提议创建,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式样仿北京的文华殿,民国十八年(1929)奠基,次年建成。坐北朝南,大楼占地面积253平方米,总面积76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富丽典雅,具有民族特色。
航拍仲元纪念馆
民国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学习地方。
广州市政府大楼
陈济棠主政时期的民国市政府合署办公大楼,大楼位于广州市府前路。大楼于1929—1930年间公开征得包括香港、上海等地的设计图样10多份,经评委评定以广州著名建筑设计师林克明的设计为优,其后以此实施。原设计总面积38000多平方米,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工程由南生公司承造,1931年7月奠基,1934年10月落成。第二、三期工程因历史条件及资金不足而搁置下来。
民国时期广州市府合署楼景色
民国时期市府合署楼正面
侧面那棵大榕树至今还在
战斗状态的市府合署楼,堆满沙包与支架。
市府合署楼前,中央公园的后门铁门
日军侵占广州时日军将领在图书馆前骑马合影的这张照片,可以说是一段耻辱的历史了。
中央公园
广州最早的综合性公园,被誉为“广州市第一公园”,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园址从隋朝起均为衙门官邸。元代为广东道肃政廉访使署,明朝为都指挥司署申昜,并曾为南明绍武政权王宫,清代先后为平南王府和广东巡抚部院。1917年,孙中山倡议辟为公园,1918年建成,命名为“市立第一公园”。
民国初年的广州第一公园民国时期的中央公园,漂亮的铁门上有四个圆圈,两根屹立的门柱尽显当时盛况。
建国后的中央公园,可以清晰地看到圈内有“中央公园”四个字。
公园的观音喷水池
喷水池四边有时代特色的“石柱灯”
公园内的石狮子
《广州指南》一书清晰地讲解石狮子来历
中央公园放声亭
中央公园网球场
中央公园无线电台
可见原大佛寺的大钟,后面还见到第一公园的擷秀亭(已拆)
海珠桥
海珠桥是中国第一座钢桥和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梁,由德国工程师设计、美国公司兴建、使用英国钢材,于1933年2月正式通车。旧海珠桥为开合式桥梁,方便船只通过。落成时海珠桥题字的落款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1949年中孔在国民党撤退的时候炸毁。
海珠桥兴建前的模型
开合的海珠桥很有气势
海珠桥开通时的航拍照片,上方是河北 下方是河南
海珠桥底穿越而行
民国时期的海珠桥路面
民国时期夜色朦胧海珠桥
在海珠桥上向西远望
建国初期的海珠桥,重修后恢复旧貌
海角红楼
1946年,由杨万如、何铁韵、陈星海(中山小榄镇人)梁平刍(广东公医院药剂师)陈培生、梁世光等创办。大坦尾和荔枝湾每年都有各乡的龙船经过往白鹅潭赛龙船。凡有龙船经过,海角红楼即燃放爆竹表示欢迎。于是龙船就划近海角红楼来回巡游以示回礼。
广州公安局消防所
1924年,时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的吴铁城因为“消防总所久未建复,训练瞭望诸多未便”,在原来的第一分所处,聘请著名建筑工程师伯捷仿照英国消防站设计筹建广东消防总署大楼(曾为广州第一高楼)。1927年冬,消防总署大楼建造完毕,为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
曾为广州第一高楼的瞭望塔
大概是因为拆迁变化
我们认识中的旧东西越来越少
能和历史画上等号的就更少了
谨以此整理,致敬我们共同生活的历史的广州!
全文详见:https://p66p.cn/252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