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怎样一步步配合宝宝自身的发展-一小时爸爸 前段时间,我们缅怀了刚去世的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中国当代蒙特梭利教育的引入者、中
游戏,怎样一步步配合宝宝自身的发展-一小时爸爸
前段时间,我们缅怀了刚去世的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中国当代蒙特梭利教育的引入者、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一任会长卢乐山先生(点击查看:《教永春长,大师永垂》)。于公,卢先生的百岁人生中,有80年奉献给了中国幼教事业,是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奠基者军枭辣宠冷妻。于私,她对我们的意义深远,没有她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公众号的诞生和几年的坚持。
因此,我们决定转发卢先生写的两篇文字,分别代表她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蒙台梭利教育和儿童游戏。上次我们说了蒙氏(点击查看:想了解蒙台梭利教育?听听中国现代蒙氏第一人怎么说),这次的内容是关于卢先生对于儿童与游戏的一些想法。
如今玩具、游戏已经成为了我们孩子成长和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40年前,游戏和玩具都是处于很“自发”和“原始”的状态。卢先生和其他幼儿教育先行者一起,针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游戏、玩具这些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在如今看,有些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者和家长的“常识”,但在刚刚文革结束的时代,这些意见却引导着中国幼儿教育的前进方向,让后来数以亿计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快乐的童年。
即便在如今,这些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理念,仍然可以值得让我们这些后辈仔细学习和体会。
今天的文章节选自2012年,卢先生95岁时出版的自传著作《我与幼儿教育》。
关注儿童游戏的研究
民国时期单元教学兴起,老一辈学者如陈鹤琴、张雪门倡导单元教学潘艺心,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比如到了新年,就安排一个新年活动的单元,老师准备些爆竹,教唱几首新年的歌,做个灯笼或者放放爆竹,小孩也主动地参与进来。可是到了我在成都实施单元教学的时候,这单元教学就比较死板了,不是孩子自己产生念头,而是老师事先商量和分配好这一年的单元, 比如“看花”“儿童节”“交通工具”等,一切都定下来了,各个班都如此(详见前文树基儿童学园所编的《春夏秋冬四季教材》目录插图)。比如到了“交通工具”一课,大家一起去看看马车、汽车、人力车、自行车等,然后手工课、音乐课、绘画课、户外游戏等都围绕着这些交通工具来。这虽然有点后来创造性游戏的形式,也利用游戏作为方法进行教学韩绍功,但是游戏还只是很薄弱的一部分。
当时,我认为游戏只是一种适宜的方法,孩子容易接受,对游戏本身并没有去研究。我开始研究游戏,是受苏联专家影响。苏联专家特别重视游戏的作用,尤其是创造性和儿童自主性游戏,这些过去不太重视只是作为教学手段来用一用。很多都是小孩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嬉戏中自己玩,没有纳入幼儿园教学体系。比如我们小时候在家里,没事自己“过家家”,这种游戏解放前都只是在家里玩玩,不作为自主游戏鼓励儿童在幼儿园里面玩。苏联专家来了之后有些转变,后来幼儿园里玩的“娃娃家”,实际也是“过家家”的一种。
苏联专家来了之后,肯定创造性和自主性游戏,这在当时也令我很有启发。马努依琏科直接和我说:“你是教研组主任,自己的研究应该抓重点,你应该研究游戏。”她亲自给我们做了许多实际的指导。
向苏联学习开始后,我们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于是开始强调游戏的教育作用, 注重创造性游戏的开展,并明确了游戏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例如,我在《指南》中曾写道:“通过游戏,幼儿练习着走、跑、跳跃及攀援等基本动作,发展着身体的各部器官。尤其在新鲜空气中的活动,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着所见到和所听到的一切,使感官积极地活动起来,扩展着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使知识更精确、巩固;也发展着幼儿的语言、思维、想象、注意力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游戏对于 幼儿品德心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集体的游戏中,幼儿学习着遵守规则, 友好地和同伴一起游戏,有礼貌、爱劳动,模仿成人的劳动及人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诚实、勇敢地完成游戏要求。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游戏中反映着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印象,巩固着幼儿在作业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着幼儿对劳动的爱好,以及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因此游戏与其他各种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们对游戏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课程内设有体育游戏、音乐游戏、计算游戏、发展感官和认识环境以及语言游戏等,作为完成各学科任务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幼儿自己选择自己设计的创造性角色游戏的作用开始重视起来。因而,各幼儿园都注意每天规定创造性游戏的时间,并进行观摩活动,改善对游戏的指导方法。
由于认识到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反映生活的有利手段,为了更好地开展游戏,事先总要在作业中带领孩子们认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第一天参观了商店,第二天教师就准备反映商店活动的玩具材料,启发幼儿玩商店游戏,帮助他们分配角色,摆好商店的“货物”和一些必需品。此后又注意帮助幼儿在同一时间开展不同内容的游戏。例如,有商店游戏;也有家庭游戏(娃娃家),反映亲子之间的活动;有乘汽车的游戏,包括司机、售票员和乘客的活动等。为了丰富游戏的内容,教师往往启发不同游戏组的幼儿将几个游戏联系起来,如“父母带着孩子,乘汽车到商店去购物”,这样就把三个不同主题的游戏串联在一起。
这种创造性游戏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但在实际做法上还存在缺点:
1.游戏应当是反映和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应当是先有知识而后游戏,为了游戏而去认识环境,是本末倒置。
2.游戏应当是幼儿自发地、主动地开展起来的。确定主题,分配角色,准备什么玩具材料等,都应由幼儿自己确定龙儿别传,教师的启发和适当的干预是必要的,做得过多便是喧兵夺主。那时候苏联专家带我们去幼儿园,先让小孩参观和准备,马努依琏科带我们去过邮局、 图书馆、农庄、医院、商店等,现在想起来,也还不是真正地从小孩的兴趣出发,也是有计划地模仿成人。正是因为这种方式不是真正从小孩的需要出发,所以老师带领小孩出去参观,回来安排角色的时候,小孩很多时候是被动参与的。真正的创造性游戏,应该是小孩自己组织,自主参与,自主得到知识和乐趣,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3.各游戏主题的互相联系应当是顺其自然的,根据游戏情节的需要,由幼儿自愿地结合。如果认为最后必须将各主题游戏结合在一起才算是水平高,而硬性地帮助他们联系起来,只能是形式地“演戏”,我们称之为“一台戏”, 并没有发挥幼儿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成为缺少“创造性”的创造性游戏卢台长博客。所以,这种模式化了的创造性游戏,最后就越发变成演戏了。
对于游戏宇文念,怎么样做到小孩真正自发、自愿、自己创造,我觉得还要继续钻研。1984年左右,我和幼儿园老师一起做过一个实验,把玩具分为专门性玩具和非专门性玩具,专门性玩具比如娃娃、车等现成和固定的东西,非专门性的玩具就是那些纸头、瓶瓶罐罐等,可以用来做不同的东西。那时候,我们做研究,并没有什么立项目、要经费,只是利用自己的关系,联系些老学生以及长期合作的幼儿园。我们一起学习,我把我的想法和材料拿出来与大家商讨, 大家再一起订个计划。接着就是入园调查、记录,最后两位老毕业生赵梅荪和吴赓帮着我们整理了数据。当时的条件有限,只能用纸和笔做点记录,而且记录员不同,每个小孩就记录半小时,所以在统一化和规范化方面也很有欠缺。当然,我们也只是做个尝试,看看大班孩子和小班孩子的表现差异。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两种玩具,成型的专门玩具和非专门性玩具需要配合着用。
杨丽颖大班的孩子可以多利用非专门性的玩具如绳子、纸头、瓶瓶罐罐,来做一些东西,可以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小班的孩子可以多给一些现成的东西,让他们自己摆弄。
现在的幼儿园里,分组活动多了,游戏的时间也有了不少提升,但是游戏的自主性还是不够。当然,我最近这些年来入园参观得少了,希望现在的幼儿园在游戏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我对学前儿童游戏的认识
我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习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有关游戏的论述妖皇传说,所以,对于婴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
与婴儿相比,幼儿独立性增强了,接触外界的机会多了,外界的事物和现象对他们有很大吸引力。正在发展成长的机体要求活动,对周围事物要了解,喜欢模仿周围的人。但由于生理和心理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参加社会生活,只能借助玩具、材料、动作、语言以及象征性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意图。游戏是幼儿最容易、最完备地再现周围生活的手段。
2.游戏是幼儿自愿的活动。
幼儿有各种需要,如情绪情感的需要,好奇、好动和重复练习一种动作的需要,支配和表现自己的需要,获得成功的需要,快快长大和参加成人活动的需要等。游戏是一种有兴趣的活动,幼儿的活动动机和积极性都离不开兴趣, 他们对于能引起活动的、能直接感知的以及能支配或摆弄的东西感兴趣。玩具、游戏材料、游戏动作以及反映生活的角色游戏等都是直观的、具体的、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比其他活动更积极主动,借助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需要。
3.游戏是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活动。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游戏产生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定阶段,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本身又不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产生新的需要,解决新的矛盾藤井丽娜,促使他们的智慧、能力、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些实验研究表明,游戏的发展和婴幼儿自身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儿童的发展要求游戏不断深化,而游戏的深化又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婴幼儿游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婴儿早期在成人影响下的游戏动作。
由于经常受到成人的照顾,婴儿约在半岁之后便开始出现一些很简单的游戏的动作。如出声逗乐,唤起愉快的情绪。1岁左右的婴儿便能做一些模仿和与成人交往的动作,如拍手,扔掉玩具由成人找回,“扔和接”等轮流的动作, 以及“藏和找”“藏和躲”等游戏动作,都会成为简单的游戏动力,并建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感情。
这种练习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包括时间、空间和程序,可以学到一种很简单的规则(如期待、轮流、动作的顺序等)。经过重复练习,婴儿在游戏中将由被动转为主动,从中获得更大的快乐,快乐成为活动的动因。
(2)及物动作的游戏。
这种游戏多在2岁左右开始,婴儿对周围的物体、玩具有很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表现出积极的反应。例如婴儿偶然触动一个玩具,它发出声音,婴儿便会反复触动它。以后遇到类似的物体也将用同样动作去试试,并不断产生新的经验无毛猿。在活动过程中探索并体会自己作用于物体的能力,经过锻炼、逐渐做到手眼协调、眼耳协调以及手指的触觉能力和各种感官之间的联系,因而动作更为主动。由于“支配”感到愉快,而主动地重复练习,这也就是游戏的开始。
婴儿最初往往用同样的动作对待所有的物品,而不考虑物体的性质,遇到每件东西都要抓、啃等,以后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知道物体的惯用方法。如用双手抱住球,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拿住有柄的玩具等。他们渐渐注意到对物体不同的动作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如扔掉,物体就会落下去;敲击,可以发出声响;盒子可以放进东西等, 从中学习了支配物体的能力,并认识到物体的性质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可以自由支配变换物体的位置和形态起点卡盟。经过反复对物体的接触aiqiy,婴儿开始察觉出事物的简单规律,对物体的动作也更加复杂化,用不同的方式试验多种可能。
及物的游戏动作虽没有很大的运动量,但小肌肉群的活动对婴儿的动作发展却十分重要,可以练习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灵活性和控制能力,为绘画、书写以及进一步掌握更复杂的动作打下基础。手的动作影响整个机体,特别是脑的功能。婴儿首先学会用手对物体进行比较、计数、分类,才有可能在头脑里对所思考的事物进行分析。婴儿在游戏动作中改变物体的同时,也改变和发展着自己。
(3)有目的的结构游戏。
2岁左右的婴儿在无意识地运用物体或重复练习的过程中,往往偶然地将物体组成了某种形体。开始时目的性很不明确,往往先做后想。3岁以后经过多次练习,建构的目的逐渐明确,也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和注意力,克服困难我掌华娱,完成任务。由于这种游戏不仅要求儿童回忆观察过的物体,并要具备一定的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操作技能和象征性的表征能力,而且要懂得简单的建筑原理,手脑并用,主动想办法,选择适当的材料,建造形象逼真的物体,并找出最有效的达到目的的途径。建筑物的建成,满足了儿童获得成功的需要和快乐。这类游戏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4)运用物体的象征性游戏。
婴儿在2岁左右由于动作的重复练习,以及语言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对物体的摆弄和操作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以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人或物体的游戏活动,这表明他们已具有象征性的意识。象征性游戏是2~6或7岁儿童的典型游戏。只有把眼前的物体想成另一个物体,将现实改造为想象的情境时,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才有可能代替,这是思维发展中质的变化。
婴幼儿在象征性游戏活动过程中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表现在:
2岁以前的婴儿注意力不在于物体的形象,而在于动作的满足。3~4岁的幼儿不仅对动作感兴趣,还会注意物体的外形特征,需要依靠相似的物体作为支柱,才能引起对已有印象的回忆。这是思维具体形象的表现。5~6岁的幼儿已不注意代替物在外形上是否完全逼真,而是要根据事物的意义去行动,他们可以将玩具、材料重新组合,或用动作、手势、语言来代替,主动地创造适合的代替物。他们可以对一个物体想出多种不同的联合,从不同方面思考一个问题,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答案。这些都有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这种游戏可帮助儿童从依靠眼前实物的阶段转变到从事于心理引发的活动,从依靠实物学习过渡到用语言、文学和逻辑思维进行学习,也为适应小学 的学习做了准备。
(5)社会性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属于象征性游戏。儿童从人与物的关系发展到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在成人的影响下学来的),又从自我中心的动作发展到对待他人和代替他人的活动,于是逐渐出现扮演角色及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游戏姚艺龙,即“社会性的角色游戏”。
1岁左右的婴儿有时出现假装的动作,如假装“吃”“喝”“洗脸”“梳 头”“睡觉”等,这些动作都是和自己有关的,以后常常出现对他人的假装动作,如喂娃娃,喂动物,或将娃娃放在床上“睡觉”。大多是单一的模仿动作,逐渐过渡到连续做几种动作,按一定特定的角色进行连贯性的活动。如先用勺子搅拌碗内的“食物”,然后再喂娃娃“吃”。有时还让娃娃成为独立的行动者,不只是接受者,如让大娃娃抱小娃娃。
开始时儿童只是模仿特定人的某些动作,如妈妈抱孩子,司机开汽车。 3~4岁以后出现了角色意识,由重视人们运用物体的动作,发展到要求自己的行动符合所扮演人的身份和职责。如“司机”只能“开车”,不能“售票”谈雪卿。根据角色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 。这种行动不是出于强制,而是主动的、自愿的,并因克制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做事,而感到满足、快乐。
角色出现后,相继出现相关的任务,如有了“孩子”就会出现“妈妈”。儿童在游戏中首先发现自我(自我中心),然后发现他人,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5~6岁的儿童还产生了与同伴的真正合作,使儿童较自觉地履行集体一致的要求,互相帮助,达到共同的游戏意图。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情感和态度往往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如谦让,对人和气等,总之,游戏可以缩短他们掌握社会生活经验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4.玩具是促进婴幼儿游戏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支柱。
游戏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儿童本身的条件,适宜的环境以及成人的启发、支持和引导,都很重要。而玩具对婴幼儿的游戏更有直接的影响。它是推动游戏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认识和理解事物、与外界交往的物质工具。
玩具的选择和提供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除应保证安全、卫生、坚固、耐用、美观和富有趣味性等必要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特点:
(1) 玩具应成为婴幼儿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与外界交往的工具。(如形象逼真、易于摆弄等)
(2) 玩具必须有可玩性,应能引起儿童发现、探索、试验、组合的兴趣。
(3) 玩具应能促进儿童的象征性活动。
利用玩具进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的代替活动。玩具的种类很多,从对象征性游戏作用的角度看来,可将玩具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成型的、造型完整的并具有专门用途的玩具,我们称之为“专门化玩具”,这种玩具象征着实物, 有逼真的形象,固定的功能和确定的意义,代表儿童熟悉的人或物僵尸妓院,如娃娃、动物、交通工具等。这类玩具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唤起以往的印象和经验,并产生联想,也很容易知道怎样使用这些玩具佟妍。
另一种我们称为“非专门化玩具”,指一些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或可变化、组合的半成品, 以及各种可供儿童玩弄但往往被成人抛弃的废旧物品,如旧瓶、罐、盒子、小绳子、布头等。这种玩具结构简单,无明确规定的意义和用途,由于它们的可变性和不定型的特点葳斯基, 被利用的范围更广泛,还可以组合成不同的东西,并可以随意变换其用途。由于这种玩具提供的信息多,加工便用的可能性大,可以用一件物体代替多种物体,儿童可以做更多的试验,需要更复杂的智力活动,找出不同的答案,引起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独创性的发展。
专门化的和非专门化玩具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应当互为补充。儿童对玩具的需要是随游戏的发展而发展的,儿童年龄越小,对玩具的依赖性越强,有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游戏,最好以专门化的玩具为主,适当搭配少量非专门化玩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游戏水平的提高,游戏活动便由受玩具的影响逐渐转为受游戏目的的支配,这时可提供更多的非专门化玩具。
玩具既要适应游戏已有的水平,又要能促进游戏的发展,因而必须慎重地选择玩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了解到西方的一些实验证明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1)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依靠外在的强化,注重成绩(分数),注重学习的速度和进度。游戏是内部激发的活动,主要依靠内在动机,自我奖励,从获得成功中得到快乐。
(2) 传统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课题,解释课题及相应的答案,而且只有一种答案,只是锻炼辐合思维。事实上符合成人标准的“正确答案”和得出的最后成果神经天下,并不能作为衡量儿童是否学会了的标准。
在游戏中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在于儿童,而且是多种问题配合多种解答,既包括辐合思维,也包括发散思维,儿童会有责任感和成功的快乐。
(3)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儿童努力找出符合教师要求的答案,由于怕出错误而不敢试验其他的可能,总是用最容易的途径去达到目的,从而限制了自由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与物体交往,可以产生多种组合,容易联系以往的经验,用于新情况,自由地找出多种答案。经过尝试错误,不怕失败,有利于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学习主要在于如何学习,是靠解决问题,而不是找答案。游戏可以成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利手段。
(4)传统的教学是把概念直接给予儿童。这种教法只适合对概念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年龄较大的学生。多用语言进行教学,儿童缺少探索和摆弄物体的机会,不能减短儿童由具体到抽象地逐步获得转变的过程。
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工具和表现工具,可使儿童沿着发展的程序,感知动作的智能可以在学前阶段发展到前运算期,等到小学阶段再发展到具体运算时期。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可以二胎了,但只要一个也很好啊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妈妈重回职场并不可怕,但要想清这些问题
诀别轻松教育时代?!日本教育模式的再次反转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如何让爸爸更爱和孩子玩?给妈妈们的建议
“我要给你这样一个世界”,扎克伯格给女儿的信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看看日本幼儿园的"神奇"秋游春游
关于育儿和手机的真相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16岁创业的华裔少年,如何看学校教育体系问题 [视频演讲]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全文详见:https://p66p.cn/237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