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年度震撼的荧幕体验-零五放映室苏施黄 电影名敦刻尔克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荷兰导演 /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主演?
敦刻尔克——年度震撼的荧幕体验-零五放映室苏施黄
电影名
敦刻尔克
地区
英国/法国/美国/荷兰
导演 /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主演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 杰克·劳登 / 哈里·斯泰尔斯 / 阿纽林·巴纳德 /...
该片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乔四奶奶
一谈到诺兰刁雪,我总是不自觉想到芬奇。不少喜欢悬疑类型的朋友对这两个重量级的导演大概都不会陌生。他们都有高超的技巧和鲜明的风格左眼侦探,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粉丝。在各大网站上总能看到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的言论,免不了踩一捧一,粉丝的据理力争也多是猛戳痛处,互嘲对方从未拿过奥斯卡奖。没有被奥斯卡主流认可的遗憾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诺兰并是个正统的好莱坞体制内导演。在我看来,虽然诺兰的不少作品并不受限于轴线定理、连续性剪辑和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但又大多遵循着事件驱动模式,执着于故事也善于玩概念。以他最负盛名的《盗梦空间》为例,影片花费极大篇幅讲解“盗梦”的原理,遵循着尽可能合理的逻辑、规则。观众试图发现真相,在这个过程中主角个体情感经历不过是故事的垫脚石。花里胡哨包装的故事里子却是轻飘飘的。当你追寻到了“结果”,这个电影顿时没了一半的趣味。反观金敏的《红辣椒》,不拘规则,天马行空的穿梭、跳跃、变幻于梦境之中。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在《八部半》中玲珑变,更是以一种形而上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完全打破了幻觉、梦境、现实的界线并将其视觉化。
人物常常立不起来,感情戏生硬无用,也未曾有过在电影语言上的开创性使用。诺兰,暂时与电影大师差距不小。
尽管他并非我所钟爱的导演,新作《敦刻尔克》却足够让我感到惊喜。(一本正经的欲扬先抑)
从头铺到尾的精彩配乐,随着情节发展张弛有度的变化。小兵们躲在船舱里看着德军打入的弹孔及随之涌入的海水慌张得不知所措时,配乐可清晰听到秒针转动的紧迫。鱼雷击沉战舰时,小兵们在海水中挣扎着找出口,配乐的节奏也转为急促。最后机场大亨3,在汤姆哈迪驾驶着战机海滩滑翔,站在燃烧的火光前,逆着阳光,一脸从容的时候,音乐雄伟悲壮,完全是日不落帝国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
陆、海、空平行剪辑成三个独立、完整、封闭的时空。以不同的时间线长度,延续着交叉重合倪子钧。虽然危急关头频繁地在两条线间剪切的方式稍稍土了点,也容易让观众厌倦,但时空的存在和表现再次赋予了影片不断变化的活力。
有趣的是,德军大部分时候处于画面的外部空间,被抽象成散在空中的恐怖气氛。整部电影展现的是海滩、月光石号、喷火战机、画外德军、平行配乐五个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再现敦刻尔克的历史情境。
与此同时神仙眼,摄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横向对比战争片《细细的红线》。有人将摄影机作为观众,有人将摄影机作为上帝,有人将摄影机作为亲历者,而马力克总是将摄影机视作漂浮的灵魂。它一边展现着人物的心理状态,一边引导着人物行为。而在《敦刻尔克》中,摄影机灵活地将主、客观视角结合使用,时而如临其境、时而远远凝视。其中不乏几处构图非常漂亮的空中俯瞰镜头。
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一旦触碰此类题材,难免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的表达流光喜事。不少战争电影在此浅尝辄逝,流于形式。或是不痛不痒的反战或是高唱正义主旋律。讽刺最为辛辣的大概还是库布里克的黑色电影《奇爱博士》。它完全跳脱了空洞符号的堆砌,牛仔帽和德州口音、作战室和轰炸机驾驶舱、左右互搏的纳粹博士……其意义可追溯到历史,也可延伸到人类未来。当然灌云人才网,也有像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男孩成长的视角展开,巧妙回避此类敏感问题。
而这部取材于二战时期真实事件的《敦刻尔克》却意不在此。
当年德军的装甲部队闪电般绕过被法军视作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长驱直入,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被逼至敦刻尔克。历史上对希特勒下达的让德军地面装甲部队停止进攻的命令众说纷纭。
诺兰没有借题发挥将目光放在宏观战略层面张舒扬,而是竭力还原当时当地。逃忙、支援、战斗穿插,恐慌、无畏、从容交织,个体经历贯穿始终,才使得这部几乎不见血的战争片如此生动。
东拉西扯也先就此打住了。总结一下,喜爱看战争片的我还是要为这部电影点个赞。
ps:杰克劳登上岸,脱下他的小马甲,制服诱惑加深邃蓝眼睛让我眩晕。上次被一群英国绅士迷倒还是在看《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时候。
洛书
其实看之前没有什么太高的期待值,因为前段时间都没怎么关注过即将上映的电影,这次是和朋友突发的“约片”,当时翻了翻近期电影。
诶?
战争片,诺兰导。
于是就果断买票了。
电影讲述了英军面临德军的夹击,紧急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这一事件。商业片惯用的套路此片中倒也少见,比如一路几次逃过死亡魔掌的阿莱克斯最后被意外缠在水里窒息而死;比如以两个飞行员英雄式的刻画和遭遇——被击中机身、汽油竭眉毛怎么修尽,最后都平安落地;比如那个不怎么起眼的少年,一个陌生军人的恐惧、一个轻易的动作,就能让他命丧黄泉。
诸如此类。命运的安排王威登。
当然,主旋律是必不可少的套路,我们可以从影片中清晰地感受到导演对于敦刻尔克撤退的看法和个人倾向。汉斯季默的配乐一如既往令人震撼,接连不断地冲击着观众的小心脏,带人入情、入景。但有的时候本以为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却会喧宾夺主。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两个主角神色肃穆、气喘吁吁抬着担架小跑在海滩上,这里画面的语言完全跟不上紧凑的配乐。
多线的编排反而让影片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燕赵教育网,既然无法将导演自身的特色与该类型片融合得完美,那么还不如回归本朴。
当然,在我的眼里,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但是作为诺兰的作品,作为战争类型片,它还可以更好。
质感男神
电影后半段,看到近千艘民用游艇,在风雨中飘摇而来,我忍不住想哭,我总是会被这类场景感动。士兵问丘吉尔看到了什么,他说“home”,这是一种血脉之间的羁绊,是一种微妙的人性的善意的体现。国内把“home”翻译成了“祖国”,整部电影看下来,总觉得这里有点不对劲。有点强行灌输“你的背后是个强大的祖国”的概念。其实比起所谓的大国情怀,我觉得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关注着小人物的命运、描绘着每一个个体的微妙情绪。消极也好,积极也罢,它们都很合理,尤其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下。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串数字,但是对个人来说,却是深刻而不可逆的改变。在这种思考下,
张韶轩我们会觉得,在战争中每个小人物的坚持都是那么令人敬佩。失去儿子的老船长,面对战友坠机的飞行员,只有一人生还的小队士兵,他们从来不曾因为战争而自豪,不去粉饰亦不去贬低它,而只是在战争中,以一种同袍羁绊的情谊、或者是向善、向往和平美好的坚持,默默地扮演着这宏大战争中一个渺小的角色。这也是影片最后,那一段丘吉尔的演说显得那么振聋发聩的原因——“
我们决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
家为你而来
- END -
文 | 乔四奶奶、洛书、质感男神
图 | 来源于网络
喜欢请点赞郭大宝微博?
全文详见:https://p66p.cn/2318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