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甘泉与英德-湛甘泉文化英德市位于北江中游,广东省中部偏北,全市面积5671平方公里,是全省幅员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人口120多万。英德历史悠久,
湛甘泉与英德-湛甘泉文化
英德市位于北江中游,广东省中部偏北,全市面积5671平方公里,是全省幅员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人口120多万。英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十万年的人类活动史,一万年的稻作史,二千多年的建置史。水陆交通方便,北江、连江、翁江、京广铁路线,京广高铁、京珠澳、广乐高速公路都经过英德。英德南距广州市区130公里,北距韶关市区100公里。7月22日,英德沙口镇清溪潮水岩台前坡地出土—通湛若水亲笔草书的石碑,7月26日晚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会长湛柱辉先生、顾问陈克、理事湛灿辉等一行5人驱车赶往清溪潮水岩,沙口镇党委黄振楼委员、副镇长谢思辉、镇办公室主任张邦秋及本人也于上午赶到潮水岩,挥汗如雨先急忙拓出一拓片以方便认字辨识,湛柱辉会长等人则是不顾途中辛苦疲劳,冒着三、四十度的高温在阳光下高兴地看碑看拓片辨字、拍照,尔后又看了灵泉及其它遗迹,兴奋、激动、高温,使某老同志晕到。天热没有我们的心热,大家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交流着,下午由黄振楼先生引导又察看了清溪、三湾、凤凰台、清溪驿旧地及重修的凤凰庙、黄姓祠堂等。晚上大家座谈,看着拓片辨识、讨论着个别字的书法,座谈着湛甘泉和促进会的方方面面,直到深夜还没有睡意。第二天又去看了碧落洞有关湛若水的摩岩石刻,我在这次活动中学到很多知识,从中得到启发,将湛甘泉在英德的史迹情况依据一些资料加以综合梳理,利用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研究讨论这个平台,做个专题,谈下自己的看法,为方便群众,也为节省别人时间。对诗、序中的个别难解难认难读的字,我查字典用同音字标出,个别官职也释出,对诗题目中有“清溪”、“甘泉”字眼的吴桂贤简历,除无疑虑的录用外,经甄别与英德无关的,则不予录用,对有疑虑的也录用研讨。
一
湛甘泉记自己是“嘉靖元年[1]春王正月十日,予以部檄北上过韶”,嘉靖八年秋“被召入京”,为民尽职,为国尽忠,直到嘉靖十五年(丙申年,1536年)夏由礼部尚书转为南京吏部尚书,才衣锦还乡,回家看看。於九月中旬过梅岭还广东,感概“屈指十五年,始踏乡土泥。”他的门生黄生绣、黄生绪、黄生宸陪伴他,并向他介绍了家乡英德清溪的胜迹,特别是“异泉之胜”。九月二十二日,湛甘泉写下《过清溪》诗并记其事刻于碑。今年,香港老板卢昌洪出资赞助英德沙口镇开发建设潮水山潮水寺。7月22日在清溪潮水山山坡即潮水岩台前处,黄司机在推土筑路时推出两通石碑,一通面朝下,一通面朝上。沙口镇负责镇文化教育宗教和潮水山建设的党委委员黄振楼先生看是“湛若水书”的石碑,即时作了处理、安排,指使黄司机和民工将碑运上山。石碑面朝上者风化较严重,字多而小,多数已难以辨认,笔者以后将专述。碑面朝下者是湛若水书诗真迹碑,此碑通高190厘米(连榫),宽88厘米,厚15厘米,中间横向断裂。碑额高23厘米,宽78厘米,刻有云、龙等纹饰,左下方有一豹。三个边框宽 厘米,阴刻莲花和莲枝纹。此碑原立在潮水岩台地,后被人推下陡坡摔断,庆幸碑面朝下,刻字较深。有幸较长时间保护了碑面字体,使我们今日得以看到湛若水的草书真迹。碑边框风化较严重且有破损,有的纹饰已难辨识。碑右下角失一小块,碑有榫。碑面上竖刻8行,共存154个字。缺失右下角石块上还应有一个“大”字,右起竖读,第一行18个字,第二行 18字,第三行18个字,第四行17字,第五行18字,第六行20字,第七行24字(缺失一个字),第八行20字,行距5厘米。字距1~4厘米不等。字形长5~10百米大小不一。碑刻全文是:
吾爱三黄生[3],排闼[4]临清溪,吾爱清溪水,浣[4]此胸中泥。泥滓[5]消且尽,心月澄光辉。还闻山上泉雷晓晨,灵异天下奇。朝夕应潮起,其声隐如雷。乃知气机鼓,通窍靡[7]高卑。此溪何所自,此泉何所为。因悟一本理,共君契玄机。吾欲卜泉上,相与日追随。右过清溪太学生[8]黄绣、黄绪、黄宸共谈异泉之胜,作此以为他时往观卜筑[9]之张本[10]。嘉靖丙申[11]九月廿二日,资政【大】夫[12]南京吏部尚书[13]前祭酒[14]侍读[15]经延讲官湛若水书。
此诗中笔者黑体的字“泥”、“还”、“靡”、“泉”、“共”、“玄”、“相与”8个字,清代《英德县志》及今《英德历史文化普及读本》都分别误写为“渣”、“遥”、“无”、“溪”、“若”、“幽”、“与君”,今据碑刻为准。明《泉翁大全文集》所记此诗是对的。湛若水亲自作诗草书的碑刻在全国罕见,此碑可谓是“广东第一碑”,是研究湛若水诗歌、书法及明代碑刻艺术和英德文史、清溪胜迹难得的实物,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物价值。
此诗收集在《泉翁大全文集》卷四十四·五言古诗内陈明顺,题目是《过清溪》,序是“过清溪黄太学生绣绪宸谈异泉之胜,作此以为他时往观卜筑之张本”。但碑文是无题目无前序,只有说明有落款。序文开头漏个“吾”字,“太学生黄绣黄绪黄宸”在序中写成了“黄太学生绣绪宸”。今也依碑刻为准。
注:[1]嘉靖元年,即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
[2]嘉靖八年,即嘉靖己丑年(1529年);
[3]三黄生:即黄生绣、黄生绪、黄生宸,都是英德清溪人,湛若水的门生;
[4]闼:音“踏”,小门;
[5]浣:音“换”,洗;
[6]滓:音“子”,污浊;
[7]靡:音“米”,没有、无;
[8]太学生:国学中的学生。唐代国学之一称太学;明代无太学,其国学是国子监,学生仍沿旧习称太学生。国子监是国家的教育机构和最高学府;
[9] 卜筑:择地建屋;
[10]张本:预先说在前面的话;
[11] 嘉靖丙申:即嘉靖十五年(1536年);
[12]资政大夫:文散官名,正二品;
[13]吏部尚书:吏部是官署名,其长官称吏部尚书,主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录、升降、调动等事务;
[14]祭酒:就是国子祭酒;学官名,掌国子监的政令及各所属学、总治监事;
[15]侍读:掌为皇帝讲读经道的官。
二
湛甘泉诗《观清溪灵泉书院刻崖石》云:“暮泊清溪隈[1],朝登凤凰台。凤凰去千载,遗台尚崔嵬[2]。肩舆[3]向名山,春山花烂然。如锦屏匝地,如剑戟插天。上山觅灵泉,灵泉有如神。我到泉倏来,阐彼舆皂言。此泉应潮汛,莫或爽时刻。其动如雷殷,其止若龙蜇。爱泉者黄生,开我甘泉亭。甘泉与灵泉,同一天一清撒贝娜。留诗刻泉上,清者来濯[4]缨,於泉何损增。”
此诗无年月,出自《泉翁大全文集》卷之四十四·五言古诗。从与其他有记时间诗序排列上看,此诗是北上途中在清溪登山观泉观灵泉书院,时间在嘉靖十六年(丁酉年,1537年)正月,因为湛甘泉正月才过韶关(可惜没写具体日期),而韶关离清溪仅70公里,他过韶前在清溪或曲江北上都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他在清溪观灵泉书院时间下限只能在正月底前,或许过韶前他就已经驻在灵泉书院讲学。
甘泉书院和湛甘泉有关联的全国有好几处。如衡山甘泉书院就是他在嘉靖二十三年创建的,英德的甘泉水院则是他嘉靖十五年九月在清溪潮水山建的,始称“超然堂”,作为往来歇息、议事、讲学的场所。十六年(1537年)正月,他北上来此观灵泉书院并讲学。他的门生还专门建了一座“甘泉亭”。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韶州知府陈豹谷又在灵泉前台地建一所精庐以便住宿,并拨田给南华寺僧人在此驻守。还建两座石坊,一在台上,名“天下灵泉”,一在台前山坡。陈豹谷和湛甘泉的门生,府儒学教官黄生绣(清溪人)将此处给他作为“行窝”,以便更利于他兴学育才。其后,韶州知府符锡又在精庐扁称“灵泉精舍”。由于建有甘泉亭,湛若水又号甘泉,所以书院又称甘泉书院。正如他诗为:“甘泉与灵泉,同一天一清。”最迟到隆庆辛未年仲冬(五年,1571年)甘泉书院尚在,潮水岩台地现还存有一对石坊残柱,一石柱断裂吸星宝典,一石柱较完好,正面阴刻有“庞嵩[5]、崔柏[6]、周坦[7]、庞一德[8]同谒[9]甘泉先生书院,利宸、黄统作东”,侧面阴刻有“隆庆辛未年仲冬”字样。
注:[1]隈:音“威”,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2]崔嵬:高大;
[3]肩舆:轿,舆:音“鱼”;
[4] 濯:音“浊”,洗;
[5]庞嵩:字振卿,南海人,人称弼塘先生,博通精籍,曾在罗浮山讲学,官至云南曲靖知府;
[6]崔柏:字以修,番禺人,进士,官建昌教谕,宁都知府;
[7]周坦:字仲履,号谦斋,博罗人,举人,先后官瑞昌,宁化知县;
[8]庞一德:字与虔朱慧珊,庞嵩之子,先后官恩平教谕,嘉鱼县令。
[9]谒:音“叶”,拜见。
三
湛甘泉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月十三日辞官回乡,八月初七住在离别29年的南华寺,初八日晚到清溪驿宿作《息交辞》。作诗并序:
于五曲登文公书院谒文公诗
(嘉靖十九年八月初八日)
初八日返舟,舟先候于蒙瀤[1],王通府送至此,遂与别。巳刻[2]发蒙瀤,是暮至清溪驿宿。门人秦教谕志道,骆举人君举送会于此,访门人国子生二黄生绣、宸。问何为“一篙一篙复一篙,篙篙此后不为劳,依樯[3]独坐看溪流?”于五曲登文公书院,谒文公及泝流[4]至灵峰,浩歌而返。
泛泛武夷舟,进进五曲流。恢恢大隐屏,高高天柱头。陟彼[5]大雅堂,展拜瞻前修。失时乃有得,在道不同谋,是孰与仲多?俎豆垂千秋。我来实仰止,卜邻宅一丘。仙掌(所卜岩名)先相招,跨鹤从天游(后庵峰名)三香奠心曲,形行神已留梦想盒子。顾谓冼子辈,定策与我不?
当夜,湛甘泉还“偶书与武夷宫连道士庆泽”诗云:棹歌歌罢夜燃灯,烧竹煎茶待我清。久欲黄冠归一曲,借眠今日得无情?(注:棹,音“照”,划船)
诗出自《泉翁大全集·归去纪行录》卷八十五第846~854页之内。从返程时间顺序看及序中对清溪驿、二黄生的记载当是,但序、诗所记文公书院、五曲、灵峰、仙掌岩、鹤峰都在武夷,而英德清溪当地及附近都没有。那么,是英德材料失载还是编者未摘录或编者错记?笔者只好存疑,从诗序时间方面看,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三日无诗作记载,而且十三日已经到五羊驿,从初九至初十,湛甘泉是在清溪驿去了他在潮水山灵泉的行窝休闲、居住讲学。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十六·五言古诗第1000~1080页内,也载有此诗。但题目、序不同,诗文中个别字有别。为方便研究,今特抄出一部分供辨识、参考。
诗的题目是《谒武夷五曲文公祠有序》,序文是“时同者秋官冼君桂奇,乡进士谭生潜、儒者黄生云淡、谢生显、王生元德也。”诗文“三香奠心曲”在此处是“后庵(名三香)奠心曲。”本人赞同续编大全所记。此诗宜放入武夷处,而序则是在英德所记,序最后“于五曲……浩歌而返”也应放入武夷处。在英德清溪只是记或另有诗。
注:[1]蒙瀤:瀤音“怀”;清《韶州府志》记为“濛浬”,地名:在曲江;今依《韶州府志》;
[2] 巳刻:上午九至十一点,巳音“四”;
[3]依樯:依音“乙”,靠;樯音“墙”,桅杆;
[4]泝流:泝音“诉”,逆流而上;
[5]陟彼:陟音“智”,登高;彼音“比”,那,那个。
据黎业明《湛若水年谱》记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年)八月上、中旬,湛若水都在武夷山、南昌一带活动,二十日到赣州垣根帝督,九月初一度梅岭,初五到韶州,初八日,暮至清溪驿,作《息交辞》(《甘泉先生续编大全》第22卷第18页;《湛甘泉先生文集》通行本,第28卷,第11~12页)。湛甘泉在英德境内共住4至5天。“息交”是不与人交往的意思。
息交辞
归来乎!而嗟余其归矣。振簑笠兮!解朝绯矣。东西南北之人兮!安所不之矣。南山有鱼兮!北山有薇矣。斥家事兮!返吾庐矣。水宿山兮番茄的种植方法陈苦,忍其饥矣。息交绝游兮!否需何时矣。昔丙冬而余归兮!并交惜旷违兮!存省渠渠矣。今也头颅非昔兮!周旋莫支矣。请息交以绝游兮!将掩柴扉矣。兀坐一榻兮!高枕羲皇矣。问者就榻兮!不知不知矣。经纶无能兮!长理鱼丝矣。辞曰:息交兮绝游兮!乘除周游兮!罔休兮!铁江滔滔兮!钓简夜收兮!已而已而!
(据《湛甘泉先生文集》通行本第28卷第11~12页《湛若水年谱》第265页)。
嘉靖十九年(1540年)湛甘泉返程至英德清溪驿时间就有二说:一是年谱说,说是九月初八日;一是 “湛若水《归去纪行录》辑诗,湛若水22《泉翁大全集·归去纪行录》卷之八十五·载全书第846~854页,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说是八月初八日;二者之中有一个是将时间错记。今依年谱记。
四
嘉靖十九年(庚子年,1540年)九月上旬湛若水从江西回广东过梅岭经韶关到英德,九月重阳节与诸同志登英德清溪潮水山观灵泉作诗并序:
观凤凰台天下第一泉
(嘉靖十九年九月初九)
初九日,早观凤凰台,遂同秋官冼奕倩[1]、教谕秦志道、举人骆君举、诸生方时素、王子敦、太学生黄生绣、黄生宸登高观灵泉,二黄生诸人皆云:“先是,泉竭二三月矣。”予将作诗嘲之,至则泉大涌,顷刻之间,乍细乍涌,其声如雷,诚灵泉也。遂题为“天下第一泉”,大书立石泉侧,为其灵也,有诗云:
兹晨风日佳,节遇登高期。携我六七友,依依度翠微。
坐窥灵泉穴,喷玉与殷雷。小大变倏忽[2],消息能以时。
世有学时者,宜以泉为师。
此诗序出自《泉翁大全集·归去纪行录》卷八十五846~854页,诗缺后五句。《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十六·五言古诗记此诗题目是《九日与诸同志观清溪灵泉》无序,但诗全。今将二记合并记载使用。
湛甘泉将“天下第一泉”美誉给了英德清溪潮水山灵泉,与时与今都让英德人振奋,让外地人羡慕,需要好好保护,好好宣传和利用,让天下人知,相信慕名而来的人将络绎不绝。若能找到湛甘泉亲书“天下第一泉”石刻更是我的梦寐以求。
注:[1]冼奕倩:即冼桂奇,字奕倩,号少汾、秋白,南海人,进士,湛若水的门生。官工部主事,南京刑部主事;
[2]倏忽:很快地;忽然。倏:音“书”。
五
湛甘泉曾经先后两次游览碧落洞。第一次是在嘉靖庚子(十九年,1540年)重阳节,湛甘泉等人早观凤凰台,又登高山观灵泉,而后,同其他十三人赶到英德城南十多里路的“岭南奇观碧落洞”游览,去到时天色已晚,所以便有“重阳后”之说。
碧落洞是历史上著名的名胜古迹,也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有自唐至民国的摩崖石刻一百多则。葛洪曾在碧落洞练丹,南汉国国主刘晟曾率文武百官“味道寻玄”,朝拜碧落洞。苏东坡等历史名人也都曾游览碧落洞。碧落洞是“岭南奇观无出碧落”,屡游心不烦,“不到目常存”的天然宝洞。现代著名名胜旅游点“宝晶宫”就在碧落洞附近。
湛若水在嘉靖庚子年重阳后第一次游览碧落洞,题名云:“嘉靖庚子重阳后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同洗秋官桂□□□□符锡贰守袁焕教谕郑泮□□朱孔阳李芊举人骆尧知国子生黄纟黄宸生儒方瓘王元德欧兖米观题”
此刻在“碧落后洞”四个大字右旁,框高290cm,宽95cm,68个字,个别字被石钟浮所覆盖或风化不清,存疑;黄纟当是黄纟肃或“黄绣”。《于五曲登文公书院谒文公诗》有“访门人国子生二黄生绣、宸”句,宸即黄辰,全名黄生辰,黄绣即黄生绣,是英德清溪人,曾入国学学习,都是湛若水的门生。郑泮,清代《英德县志》记为“郑泮”。湛若水在《重观碧落后洞四大字》诗尾记为“郑泮池”。碧落洞摩崖石刻记为“郑泮”.。方瓘是江西婺源人,湛若水门生,随从二十四年;王元德也是江西人;符锡,曾任韶州知府,所以“符”字前空格可能是“韶州”或“州守”两字。袁焕嘉靖十年始,先后任韶州同知、通判、推官(掌本府刑狱之事)。朱孔阳是东莞人,字允才,举人,官江西赣县县令,饶州府教授。
湛若水第二次游碧落洞是在嘉靖二十年(辛丑年,即公元1541年),76岁时作《重观碧落后洞四大字》诗:
同冼秋官[1]奕倩秦教谕志道重观碧落洞石旧书院碧落后洞四个大字
碧落高碧落,去岁来观我。悬□四字镌,四尺强半大。
翠壁与丹崖,表里无不可。石门天凿开,溪槎从下过。
用柔以破刚,又以起予懦。镌者好事谁,广文[2]郑文雅。(英德学教谕郑泮池)
此诗后来不知有没有刻在碧落洞石壁。笔者1997年排查碧落洞摩崖时未见到此诗刻。17年来,“碧落后洞”四个大字摩崖石刻是一直困扰在脑中的问题:谁题字的?刻于何时滕兴善?湛若水的这首诗基本解决了悬念,“碧落后洞”四个大字是当时英德教谕郑泮池所镌,刻於嘉靖十五年至十九年九月九日前。郑泮池任英德教谕时间是在嘉靖十五年约至二十一年。“碧落后洞”框高340厘米,宽450厘米;字形长138厘米陈道明冷眼图,宽108厘米;字划粗9~15厘米。
注:[1]秋官:掌刑狱及纠察;
[2]广文:儒学教官的别称。
六
嘉靖甲辰(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九日,79岁高龄的湛若水从西樵山出发,经水路乘船去南岳讲学,微服而行,斥去车从,自买民舟,无劳有司知之。十一月二十三日返回到沙贝老家,历时三个半月,精神可嘉。北上途中,湛甘泉八月十五日下午过浈阳峡,夜宿于峡口。这天他在舟中作《与薛中离论古太极图》文和《与叔辉、仲通、自正诸同志论图书》文。十六日中午到英城,夜宿沙湾村。十八日去清溪潮水山观灵泉。所以,他换小船时间当在八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这三天内。他换小船颇有感触疯投天才,特作《至英德换小船作小船吟》:
小船初逼塞[1],良久亦自安。始知容膝外,长物何用宽?
宽者心之侈[2],广厦与楼船。原回侈外心,独以无物观。
注:[1]塞:音“鳃”,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
[2]侈:音“耻”,浪费,夸大。
嘉靖甲辰(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十八日,湛若水经英德清溪时又登山观“灵泉”,作诗《至清溪观潮水山灵泉有序》:
清溪潮水山灵泉,照府黄生朝仪绣兄弟昔年与甘泉子之泉也。或如龙蛰,或如雷声,倏忽无时,天下之泉之灵之奇者也。甲辰八月十八日。予西游南岳山,过而重观焉,则见其变化不测,予故奇之,将立石坊表之,赋绝句。
清溪流泉天下奇,变化疾除人叵[1]知。
泉头尽日观生坐,翕[2]辟天机天所为。
注:[1]叵:pǒ,不可;
[2]翕:音“稀”,和顺。
此诗出自《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十九·七言绝句诗,在第1051~1069页内。但《岳游纪行录》集诗记此诗题目是“观潮水山灵泉有序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序尾是“过而重观焉,赋绝句云”,没有“则见其变化不测,予故奇之,将立石坊表之,赋绝句”句,今依续编大全。
七
嘉靖二十三年十一月湛甘泉从衡岳讲学回来时,走连江水路经浛洸,作《过洸口有序》诗。
过 洸 口 有 序
(嘉靖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过白洋水、高道滩、大塘滩,午抵洸口巡司,拟於口上立石,刻“衡岳东门”,以识重游之路,有过洸口之作六言。
洸口寻常路口,岂知衡岳东门?记取经过叉路,不迷直途星源。
此诗出自《湛若水岳游纪行录》集诗,《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二十三第1104~1106页之内。所记此诗题目是“拟於洸口口上立石刻衡岳东门”,序是“抵洸口巡司拟於口上立石刻衡岳东门以识重游之路有作六言”,诗尾“星源”解为“即星子也”。今依《岳游纪行录》集诗。
湛甘泉在浛洸没住宿,便连夜玩月夜行,过香炉峡、大庙峡、觔头角、横石矶驿、飞来寺、清远,顺水而下,一帆风顺。
洸口是浛洸的重要渡口之一,下连北江,
徐明朝宋代设有洸口镇县令捕蝗。浛洸历史悠久,建置时间长。从西汉至元末一直是县、州的建置,长达一千多年,也曾归属广州管辖,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浛洸镇距英德市区35公里,现是市的中心镇之一。
八
湛若水在天关时,驻守潮水山的南华寺僧如昌去见他,他作诗赠如昌。此诗无年月。
《南华寺僧如昌来见用濂[1]溪罗浮韵》
韶州清溪潮水山有泉甚灵,黄生经府绣[2]送予为行窝[3]。豹谷陈太守为之立石坊,增置亭宇选南华寺僧如昌拨田住守。如昌来见予天关,诗以赠之,用濂溪罗浮韵。
潮水泉(世传泉潮消长,故名)头如上人,灵泉洞里水云身。
如昌悟得泉来处,便是元来面目真。
注:[1]濂:音“联”;
[2]黄生经府绣,经府,在府学传授经学;绣即清溪人黄生绣,湛若水的门生;
[3]行窝:道中居住的地方。
九
湛甘泉年将九十岁时,作《九思九歌有序》:他的第一思和第一歌就是英德清溪灵泉。其序和第一歌歌词如下:
所思,思所之也。甘泉子年将九十,犹不赖於时,有避人避地之思,踰河蹈海之志,是故托之九歌焉。
我所思兮在清溪,潮水山泉天下奇。倏忽雷鸣忽龙蛰,变化大小无常时。予欲在往观化机,精舍作者谁朝仪。
(朝仪者,清溪黄照府绣也)
此诗歌无年月,当作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清溪灵泉是他命名的“天下第一泉”,他深爱清溪,深爱灵泉,年老了仍念念不忘美丽的清溪、潮水山和奇异的灵泉。也可谓是俗话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情有独钟”吧。
其它“八思八歌”分别是:曲江、武夷、福山、白鹿洞、九华、新泉、维扬、南岳。
十
湛若水九十一岁时於嘉靖三十五年二月至五月赴衡岳游览,修筑书院白沙祠并讲学,往返途中都经过英德,作《英德歌》,但无年月。从他诗句及往返时间看,当写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初九至初十这两天内,他二月初九下午到英德浈阳驿,第二天下午才过观音岩。晚上到清溪驿,夜宿在驿前。从《英德歌》内容看,当时英德治安良好、商旅夜行也是安全的。
英 德 歌
耄然[1]九十一泉翁,岳游往返七千里,所过历阅人多矣,无如英德近津氏[2]。(道[3]是山城人杰至灵,)才德兼资文武备。前年蛋[4]贼动客财,捉人禁置船舱底。谌尹[5]明察如秋水,上下有船相角崎。中船下手缚群臂,掳者得生贼得死。至今境内无盗贼,商旅夜行歌父庇[6]。申冤理枉于流[7],揆[8]之事占也如此。观风文章若未入,三载政成民怙恃[9]。试问水木何本源,先君高士瀼[10]东子。
此歌清代《英德县志》有记。此刻石也曾流落在清代英德的“近圣书斋”, 近圣书斋是康熙三十七年(即1698年)知县田从典建,以后至今未见此刻,下落不明。估计在天灾人祸中被埋於土或在解放初修何公桥坑时垫坑底使用。
二月十一日早,登潮水山,观灵泉精舍。我惑疑前《观清溪灵泉书院刻崖石》诗是写于这天汤星强,而不是嘉靖十六年正月,如果刻石上有日期,那么待找到刻石也便真相大白。
十二日上午湛甘泉离开清溪去曹溪。
注:[1]然:形容词,“老”的后缀;
[2]近津氏,津:渡口;
[3]道:说;
[4]蛋:指蛋民,即水上的居民,以船为家;
[5]谌尹:谌音“臣”,尹音“饮”,官名。谌廷诏,南昌人,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553年至1556年)任英德知县;
[6]庇:遮蔽,掩护;
[7]流:刑罚;
[8]揆:揣测,道理;
[9]怙恃:音“护世”,依靠,依赖。
[10] 瀼:音“让”。
十一
湛甘泉游衡岳返程途中遇到风雨,大风大雨,江涨河溢,乘船行路都爱阻,很不方便,辛辛苦苦只好走走停停,可谓是“人留天亦留”都舍不得湛甘泉返程。湛甘泉初九卯时(早上5~7点)到韶州芙蓉驿,戌时(晚上7~9点)到英德浈阳驿,经清溪没能登潮水山观灵泉,最多是在三湾亭靠岸稍事休息或没停就急急忙忙赶路“乘流顺南下”,因为好朋友“贤侯在英州”。此贤侯就是《英德歌》中所表扬的英德知县谌廷诏。谌廷诏也是湛甘泉的门生,嘉靖三十五年,在英德任职已期满。湛甘泉当时心情是愉快的,也是焦急的,行动也迅速。湛甘泉对清溪是依依不舍,作《别三湾亭》诗加以说明解释。但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岳游匪[1]盘[2]乐,此意天与谋。如何值[3]不辰,风雨湿归舟。
乘流顺南下,贤侯在英州。且尽会聚乐,无复少怨尤。
此诗也没写明时间。当在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五月初九日。
注:[1]匪:非;
[2]盘:沐浴器;
[3]值:遇到,碰上。
三湾是清溪的名胜之一,北江流到此有三个小小的天然弯曲,较平静,是渔民避风歇息之地,是上下货物之港。北宋广帅蒋之奇过此曾建三湾亭,便民便商便旅,也使景更美。
十二
湛甘泉一生我认为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布衣离乡,二是衣锦还乡,三是辞官回乡。他几乎用一个世纪的时间闯荡社会,“南征北战”,经历多、见识广、学问大,真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直到嘉靖三十九年95岁时还约人计划重游武夷山。湛甘泉懂得养生,热爱大自然,乐观向上,动静结合,身体强健,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就是在居住方面也顺应四季变化而不同,这从他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四居吟有序》:甘泉子既归田里,置有四居焉,皆寓也,一在罗浮之朱明,一在西樵之大科,一在天关,一在甘泉。未给大归宇宙之本宅,且以四时分居四寓。春居罗浮,夏居西樵,秋居天关,冬居甘泉,作四居吟。
“春宜居罗浮,夏宜居西樵,秋宜居天关,冬宜居甘泉。何以谓之宜?顺气无乖愆。罗浮春花发,西樵夏木蕃,天关秋水清,甘泉冬北寒。四时运无穷,吾以了吾缘。”
“冬宜居甘泉。”实自喻回家度岁。湛若水的老家是增城县甘泉郡沙贝村。它北背丘陵,南临东江,冬暖夏凉。其府第尚书府在甘泉郡沙贝村。
十三
关于《潮水泉》诗
有一首七言绝句《潮水泉》诗云:“一泉天半有神灵,吸得江潮上翠屏。千里潮来清远峡,不教一宿返南溟。”此诗作者名在清代《英德县志》中被张冠李戴,乾隆本《英德县志》记此诗是孙彀作,而道光本《英德县志》记是湛若水作,今《英德历史文化普及读本》随道光本《英德县志》也记为湛若水作,实际上,此诗是清代康熙年屈大均[1]作。他在《广东新语》记载的粤北潮水泉中提到清溪的潮泉,并记有“湛文简[2]云:此泉或如龙蛰,或如雷声,倏忽无时,天下之灵。”此句源於湛文简《至清溪观潮水山灵泉有序》的序文,大致相同,首尾有别。今将有关序中内容抄出“清溪潮水山灵泉,照府黄生朝仪绣兄弟昔年所遇甘泉子之泉也。或如龙蛰,或如雷声,倏忽无时,天下之泉之灵之奇者也。”
今依据康熙年屈大均《广东新语》将《潮水泉》诗定为屈大均作,而不是孙彀作、也不是湛若水作。之所以有人认为是湛若水作,那是因为对屈文的误解所引起的。屈大均《潮水泉》云:韶州清溪驿东五里许有潮泉。泉有雌雄。雄大而雌小,一雄长则一雌消,日凡三长三消。初以鸡鸣,次午饮酉[2],消则涓滴不留,惟秋冬间泉无消长,乃有细水长流,土人以泉应潮,名曰:潮泉。湛文简云:此泉或如龙蛰,或如雷声,倏忽无时,天下之灵。予诗云:“一泉天半有神灵,吸得江潮上翠屏,千里潮来清远峡,不教一宿返南溟。”连州南亦有潮泉。
注:[1]屈大均(1630年~1696年):广东番禺人,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清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之首;
[2] 酉:音“有”,旧式记时法指下午5~7点;
[3]湛文简:即湛若水(1466年~1560年)去世后,於隆庆初赠太子少保,谥文简。
十四
关于“清溪”
清溪是古地名,在全国各地有多处,英德清溪在宋代是清溪镇。从宋代到清代清溪驿站有芙蓉驿、清溪驿、马驿、凤凰驿,陆路也是靠河而行,是水陆要道,兵家必争。宋代广帅蒋之奇在此地三湾建有“三湾亭”,成为当地一名胜,三湾是渔民的避风港,风景优美。
清溪有上万年的人类活动史,1996年笔者曾陪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在此地考察时发现有旧石器及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石制品。1997年8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师生同英德市志办、博物馆等在此正式发掘一个月,笔者有幸参加,出土一大批距今七千多年、门类不同的石器,大大丰富了广东、英德,特别是当地历史文化,其遗址1997年11月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2日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原三湾亭旧址,凤凰台遗址在英德白石窑水电站栏水坝建成使用后都已淹没在水中。今民又自发修建了凤凰庙、伏波庙(马家祠堂)、黄姓祠堂等。
清溪鹅豚寨是元末明初原英州别驾黄纟冋的隐居地,也是向明将陆仲亨提出缉众安民、免邑杀掠的决策地,寨石壁上篆刻有陆仲亨仃骖访故遗迹,也是今清溪黄姓祖公所在地。鹅豚寨山也是清溪名胜之一。
湛甘泉南来北往走北江水路、陆路必过清溪,就目前所见材料,湛甘泉在英德所写的第一首诗就是《过清溪》,并明确表示“吾爱清溪水,浣此胸中泥。”此诗刻石2014年7月22日在潮水山山坡出土,是湛甘泉亲笔草书。
明、清时,清溪到曲江还常有虎,甚至虎入民宅。因此,当时民谚说:“清溪蒙浬早眠晏起”。
清溪名胜点有:灵泉、潮水岩、潮水山、甘泉、鹅豚寨、三湾、凤凰台、凤凰驿旧址、清溪驿旧址、古道等。
关于“潮水山”
民间常以形命名山名,灵泉所在的山体还未见明以前的记载。黄氏族人称象山,因形如象,故名,也称“凤凰山”,俗传有凤凰飞抵,又山前数里有凤凰驿、凤凰台,故名。史料记载有说是鹅豚寨后山,有说是潮水岭,有人说是清溪前山,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叫法。只有“潮水岩”的名称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黄佐《广东通志》记载有“潮水岩”名,后世沿称至今。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十八日湛甘泉西游南岳到清溪登山重观灵泉,写下观潮水山灵泉有序诗,序文第一句就是“清溪潮水山灵泉”。湛甘泉在这里明确提出灵泉所在的山称“潮水山”。从此,灵泉所在的山被湛甘泉正式命名“潮水山”。
潮水山山腰及山脚处共有泉4个,下面的泉水常年不断,涌流而出,潮水山自左前方向右前方依次有龙山、鸡山、鹅山、虎山、木鱼山。
潮水山是喀斯特地貌,由于工作职责我曾多次去考察,当时市委江惠生书记也直接过问过灵泉之事。1999年和2000年中大和北大搞地质、生物的老师曾先后来英德考察,也到过此地,确定有亿年的古生物、植物化石。盗掘者都先后离奇死亡。
关于“灵泉”的来历
英德清溪潮水山的灵泉名与湛甘泉紧密相联。“灵泉”距清溪北江仅5华里,但很少人知道这里大山藏有一个灵泉。当在人根据此泉的出水特性毛发生理学,俗传泉应海潮时至,势若湧涛,声如隐雷,喷水飞花,不可言状,水时浊时清时大时小,故名“潮水泉”,也称“潮泉”、“异泉”。对泉窦称为“潮水岩”,岩也有洞穴、石窟意。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九月散仙世界,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湛甘泉由他的门生、当地人黄生绣、绪、宸的陪伴、向他介绍清溪异泉的情况,湛甘泉也感到“灵异天下奇”,便写下《过清溪》诗刻碑留念。
“灵泉”之名首次出现在湛甘泉诗文中,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他写下《观清溪灵泉书院》,但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灵泉”名最迟出现也是嘉靖十九年(1540年)九月九日重阳日他从江西南下回广东到英德清溪,一大早就在太学生、当地人黄生绣、黄生宸等人陪同下看过凤凰台便登高观泉,听说泉已干涸,二三个月没来水,湛甘泉想以诗嘲之,没料到灵泉穴,顷刻听声如雷,泉水喷湧而出,时大时小,湛甘泉惊喜之余,称此泉“诚灵泉也”,於是湛甘泉作诗记之。从此,潮泉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灵泉”。“灵泉”名是湛甘泉给命名的,并被他进一步提升为“天下第一泉”,大书立石泉侧“为其灵也”。自此以后至今,世人都沿称此泉为“灵泉”。从命名的线索也可以有助于对“灵泉”石刻刻凿年代的推断,“灵泉”刻字无年月,但估计早不过嘉靖十六年正月晚不过嘉靖十九年底,“灵泉”两个字估计就是在那段时间刻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湛甘泉总结灵泉是“灵”“奇”。2000年12月22日潮水岩灵泉摩崖石刻被英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将绝对保护范围划为100米,建设控制地带向前到英曲公路边,向左右及后山至1000米。
灵泉右前方山脚有2个水泉,常年不断,但水量较小。灵泉左前方山窝里有一泉常年湧流不息,并与灵泉息息相关。灵泉水大时,它水小,灵泉水小时,它水大,灵泉无水时,它也有水。为此,民间也称灵泉是阳泉,山窝里的泉叫“阴泉”。鉴于灵泉水势时大时小特性,屈大均认为泉有雄雌也。
灵泉在清代发“潮”情况是一日数次庞玉良,三五日一次,半月一次,半年一次不等。“世传遇潮者吉,国初知县田从典尝至大潮陟发,衣履为湿,旋内召洊升宰辅是其验也[1]。”
注:[1]清道光本《英德县志》卷六·舆地略下。
关于“潮水寺”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湛甘泉在英德潮水岩建“观澜亭”、“超然堂”,并亲笔书额,此额匾至今还未见到。
嘉靖二十三年(1546年)韶州知府陈豹谷在潮水岩建一所精庐,题曰“省民亭”(此亭是亭式小房屋)以思职,并请南华寺僧来驻守,拨给若干亩田,以食其力,民俗呼“潮水庵”。其后,原韶州知府符锡又匾曰“灵泉精舍”。
天启三至五年(1623年~1625年)王国贤等180人捐资及僧海源等化缘重建潮水庵,佛堂殿阁齐全。
清康熙(1623年)或康熙五年(1625年),黄昆仲叔侄与南华宝林寺僧性能师徒商议募捐建一寺,寺名叫“潮水寺”,寺建成,殿内供奉如来诸佛元千岁,民间仍俗称为“潮水庵”。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潮水庵。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黄姓族人集资重建潮水庵。
道光八年(1828年),黄姓族人集资重建潮水庵。
光绪年,潮水庵西又建一座太平庵。
综上所述,湛甘泉南来北往出入广东,只要是走北江、连江、翁江水陆路都必定经过英德,他在英德途中有宿眠、有游览、有作诗文、有讲学、有建亭、堂书院,兴学育才,刻诗留念,为后人、为社会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从目前所见材料,湛甘泉在清溪、潮水岩、英城、碧落洞、浛洸浈阳峡等地停留,并在清溪灵泉、英城、碧落洞、洸口留下诗文墨宝。题匾“观澜亭”、“超然堂”已失无下落,刻石“衡岳东门”、“英德歌”已失无下落,题刻“天下第一泉”、“观清溪灵泉书院刻崖石”诗有线索,下落待查。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有今年7月22日出土的湛甘泉《过清溪》草书真迹碑刻。现收集到湛甘泉在英德作诗歌13首、辞1、文2,其中有关清溪、灵泉的占9首兽血天龙,登潮水山观灵泉至少4次。
观澜亭、超然堂、甘泉亭、灵泉、灵泉书院、衡岳东门、天下第一泉、潮水山名字都是湛若水命名的。潮水山从湛若水始建亭,有观澜亭、浴心亭、甘泉亭三亭,省民亭一间,超然堂一所,灵泉精舍、灵泉书院、甘泉书院一所,石坊二个、潮水庵(寺)二,即:潮水庵(潮水寺)、太平庵。另外,北江英德道中还有很多景点,如弹子矶、观音岩、南山、阆山、连江口、万人城等未见有湛甘泉的诗歌记载,也值得关注和研究。
(作者:退休干部,原英德市志办主任)
2014年8月20日~9月11日
全文详见:https://p66p.cn/2063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