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49

明朝和葡萄牙:同样的航海,为何是不同的结局?-文史大联盟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有不同说法的。有一次我去福州的一个博物馆,讲解员就给出


明朝和葡萄牙:同样的航海,为何是不同的结局?-文史大联盟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有不同说法的。有一次我去福州的一个博物馆,讲解员就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我看到的资料,大概有这样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认为郑和远航乃是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寻找建文帝。
众所周知,明成袓朱棣是通过谋反登上皇位的。当初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相继废削了握有军政大权的周王、齐王、代王、岷王等藩王的职权。燕王朱棣唯恐自己被废,并且他对皇位觊觎已久,早就不甘心让自己的侄子为帝,所以就借口“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起兵谋反,号称为“靖难”。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朱棣取得了最终胜利,登上了皇位,随即将都城迁至北京,称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就在朱棣大军攻破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大火中下落不明。虽然朝迁宣称建文帝已经在大火中丧命,但是朱棣心里明白这只是为了安定民心的做法,建文帝实在是“不知所终”,甚至他一直怀疑建文帝已经出逃。这种推测自然让有“篡位”之名的朱棣不得心安,为了彻底除去建文帝卷土重来的吋能性,他多次派人四处秘访建文帝的下落。郑和就是朱棣派出寻找建文帝下落的一支。近年来,有学者考证说,为了寻找建文帝,郑和不但下西洋,而且三次东渡扶桑,到日本去过。

第二种说法说寻访建文帝最多不过是郑和远航的一个附带任务,说他是“专程”寻找建文帝踪迹则不合情理。他们认为郑和的远航有军事目的。如《明史?郑和传》说郑和远航“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近代学者梁启超说,郑和下西洋是“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同来等虚誉”。尚钺在《中国历史纲要》中也指出,郑和下西洋“大概是想联络印度等国抄袭帖木儿帝国的后方,牵制它的东侵”,从而保证明朝的安全。而以郑和航海时的巨大规模,势必也能够实现这个目的,因为在郑和远航的15世纪,肚界范围内还少有如郑和船队那样大的规模和气势,船队所展示出的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震慑异域。
第三种说法认为郑和航海以经济目的为主。明成祖为了增加财源,弥补财政亏损,派郑和出海远航。史实表明,郑和的船队与其所到之处的居民开展了很多的经济贸易,不仅满足了明朝官方对外贸易上扩大市场的需求,而且沟通了西洋大国对明朝的“朝贡贸易”,收效甚好。并且有史料表明,明代的中国已经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不但明朝官府、周边国家,甚至连沿海官绅、百姓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鉴于这样总体的经济环境,说郑和远航是出自经济目的是有一定根据的
第四种说法认为郑和航海以政治目的为主。朱棣知道自己有篡位的坏名声,所以在他登基后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塑造一个好君的形象。郑和下西洋的巨大规模向外界展示了自己所统治的国家的恢弘气势,这正是朱棣造成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以稳固政权的方式,并且也借此瓦解政敌势力。学者根椐史料分析,郑和前三次航海,与东南亚、南业沿海诸闻违立了友好关系;后四次则向东业以西的未知世界探访,开辟了新航路曾子丹,使海外远国都“宾服中国”。也就是说,郑和远航已经达到广朱祿的既定标。此外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是“一箭双雕”的行为。

第五种说法则认为上述的诸种说法都有失偏颇,他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有阶段性的目的的。前三次的目的大致有二:一是追寻传说中逃往海外的建文帝的下落;二是镇抚海外的臣民,冏时也是为广炫耀国威;三则是为了扩大海外贸易,沟通与南洋诸国的联系,保持南部海疆的和平。之后的四次下西洋,更多的则带有探险和措奇的性质。朱棣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对南业以西的未知肚界很感兴趣,同时也想让他们对自己所统治的明王朝有更多的认识,因此派郑和开辟新航路,让海外诸国“宾服中国”。
尽管有这么多关于郑和远航原因动机的推测,但是至今并没有真正的结果。我始终认为,历史从来没有所谓完全的真相。
接下来我们换个新鲜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中西对比的角度。很多事情,只要一比较,就能发现背后的问题。文章不长,读起来不费力,但相信能引发你的思考饮酒歌简谱。

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南风窗
三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首航于1405年汤伯利。

郑和的船队,人员超过2.7万人,随行的船舰多达200余艘洪俊扬,最大航程1500海里。如此庞大的海军队伍,如何组织有序,如何保证安全,完成使命,都考验着郑和的组织领导能力,也反映了明初国家能力所达到的高度。
郑和船队组织严密。2.7万多人的队伍,据《郑和家谱》“随使官军员名”记载,领导管理团队中,有“钦差正使太监七员”,首席钦差正使自然是郑和,《明史》卷304《郑和传》说,“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这里的“其侪王景弘等”,应该就是太监七人中的其余6人。此外,还有副使监丞10员,少监10员,内监53员。这是一个80人的领导团队,分为4个层级,其中正使、副使(监丞)、少监等27人构成核心领导层,内监53人是执行领导层杨养正。
专业执行团队中,有负责对外交涉采办的官吏,有鸿胪寺班序二员王伟光,以及买办、通事等;负责内部财务管理、文书账簿的有户部郎中、舍人,负责医疗治理的有医官、医士等。
各条船只有负责海航和船务工作的专业团队,有火长(船长)、舵工(操舵手)、班碇手(起落船锚)、民梢(升降帆蓬)、水手(划桨)等。阴阳官、阴阳生则负责观察和预报天文气象工作。护航军事工作的有都指挥二员、指挥93员、千户104员、百户103员。其余则是多达2万多人的旗校、勇士、力士、军士等。

郑和船队的七次航行,前3次最远到达的是印度卡利卡特(即古里),后面4次则远至波斯湾、红海,最远到了非洲东部海岸。我们从《郑和航海图》中可以发现许多我们今天熟悉的地方,却被冠以不熟悉的古老名字。比如他们去过旧港(Balenbang),今天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城市;去过淡马锡(Temasek),这是新加坡的古称;去过官屿,即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去过忽鲁谟斯,即霍尔木兹(Hormuz)。此外还有满剌加(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西侧)、锡兰山(斯里兰卡)、柯枝(即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古称盘盘国)、古里(即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此逝世)、撒地港(孟加拉国吉大港)。
到过的非洲东岸地区,则有木骨都束(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慢八撒(肯尼亚第二大城市蒙巴萨)、孙剌(莫桑比克索法拉河口)、比剌(莫桑比克港)。这些地区大多见于《明史·外国传》,该书卷326《外国七》记载往来各国时说,“又有国曰比剌,曰孙剌。郑和亦尝赍敕往赐。以去中华绝远,二国贡使竟不至。”说明郑和船队远到莫桑比克海峡,东非莫桑比克索拉法省及其河口,大约是郑和航行最远之地了。再往前进一步,就是南非海岸了。
郑和船队在东非海岸探索的时候,他有一个欧洲的对手—葡萄牙王子亨利(1394~1460),一位比郑和年轻20岁的“航海王子”,也在非洲西岸从事伟大的航海事业。

同样是航海家,郑和更像一个政治外交家,葡萄牙的这位亨利王子绥滨天气预报,则是一个技术专家。同样是皇家资助的航海事业,郑和是在完成天子的政治外交使命,亨利王子则于宗教狂热、经济利益追求之外美版鬼来电,对于航海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探求,是他痴迷于航海探险事业的重要原因。
亨利王子终身未婚,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远离首都里斯本的尘嚣,是在葡萄牙西南海角的边陲小镇萨格里什度过的。在这里,他创建了地理研究院、航海学院、天文台,收藏地图和手稿的图书档案馆。他不仅广泛搜集了地理、造船、航海等各种文献资料,而且极其包容地网罗了具有不同信仰的地理、天文、制图、数学方面的学者。亨利自任航海学院校长,讲授地理、天文和航海方面的课程。他们孜孜以求地探讨,能够沿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香料群岛吗?人类能在赤道地区居住吗?地球究竟有多大?为此,亨利王子组织了一次次西非海岸的航海探险,不断搜集航海资料,改进造船、制图和航海技术。
有西方史家把亨利王子对航海事业的热情,称之为一种“前科学的好奇”。把对航海科学和海洋知识的探求本身当作目的,这是郑和的航海活动所不具备的。
亨利王子要求派出的探险队,把新发现地区的地理概况和资源情况详加记录。比如有关海潮、风向,鱼和海鸟运动的报告,他们把这些资料搜集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1434年,他的探险队成功地越过博哈多尔角(过去一向认为人到此就会变黑),了解到北大西洋的风向和洋流规律,发现只要离西非海岸向西北航行,就有能把他们带回葡萄牙的西风。这就大大地鼓励了葡萄牙人穿过赤道、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行勇气。哥伦布的西行,也得益于这种关于大西洋风向和洋流的知识。
亨利王子的探险队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的同时,就在绘制关于非洲海岸的航海图。亨利王子的哥哥佩德罗1428年从威尼斯带回一张世界地图和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对亨利王子的航海制图起了积极作用。亨利王子制作的航海地图,以弗拉·莫罗的《世界地图》最为知名古金金。该图的非洲部分,就是在亨利王子的著名探险队长卡达莫斯托的帮助下画出的。葡萄牙人把对航线的探索,变成航海科技;郑和的海航记录只是马欢、费信、巩珍等随笔式的文人游记。

郑和的海航结束了,明朝中国的航海事业就结束了。但是,亨利王子去世后,亨利王子开创的葡萄牙航海事业,却依然发扬光大。萨格里什的航海学院,西非海岸的探险实践,都培养和训练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水手和海员,其中包括迪亚士等著名航海家。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蓝图,也是在这里酝酿形成的。15世纪每一个由陆路或海路从事地理发现的人,多少都受惠于亨利王子的航海研究事业。
就郑和航行船队的规模,航行里程的长度而言,可谓世界上空前的壮举。亨利王子的航海活动,则包含着精明的算计伊东惠,科学的热情和经济的追求。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标为准,基本上不是为了贸易经营。《明实录》记载明成祖登位不久龙蛇再起,在给南洋诸国发布的诏书中,是这么说的:太祖高皇帝之时,诸番国来朝,我大明王朝都待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误有干犯宪条之事下嫁gl,也皆予以宽宥。诸番国前来“市易”,是朝廷对于诸番国的恩惠,是巩固政治互信的手段。
郑和在南海的行动,总体上是和平使者,每次出行,都洒出大笔的钱大唐营养师,引导南海各国向风慕义,朝觐大国,不搞殖民地,不做人贩子。郑和曾经帮助途中的国家稳定其统治秩序,对于在南洋的华人,则尽力要求其返回中国。亨利王子派遣的葡萄牙船舰,却是殖民行为,1419年占领马德拉维梵哲希,宣布为殖民地,1427年发现亚速尔群岛,并于5年后宣布为殖民地雷春美简历。1441年,葡萄牙船长贡萨尔斯,从布朗角上岸,带走10个黑奴。1445年,迪亚斯在塞内加尔河口掳掠235名黑人,并带回葡萄牙迷麟,进行拍卖。此后,葡萄牙经常派一些人去西非海岸,掠夺黑人为奴。有统计称,15世纪整个下半个世纪,平均每年从非洲掠走的黑奴,大约500~1000人。

亨利是航海王子,同时也是贩卖非洲黑奴的先驱同庆帝。1460年亨利王子逝世时鲍正芳,葡萄牙把从直布罗陀到几内亚的3500公里西非海岸,赵珈琪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就是历史的悖论。虔诚地追求航海科技,同时也理直气壮地从事黑奴贸易和殖民事业,他们声称不信仰上帝的异教徒,其土地和财产,都应该由上帝信徒去占领。这就是西方的兴起!以举国之力,花无数的钱财,去宣传国威,换来的却是大明王朝的表面荣光和最终的衰落。
同样的航海,不一样的结局。思考其间的许多道理,无论是对西方看东方,还是东方看世界,都是深有裨益的。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孝慎成皇后,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看文章不过瘾那素芝?扫码关注,更多精彩等你来。
全文详见:https://p66p.cn/1671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