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12

敢向贫困亮剑的村支书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素描-大美素朴 冯长书(前)在梁子坡植树造林点巡查10年,共带领村民植树造林3400亩,治理?


敢向贫困亮剑的村支书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素描-大美素朴


冯长书(前)在梁子坡植树造林点巡查
10年,共带领村民植树造林3400亩,治理石漠化土地710亩,退耕还林3038.5亩,种植经果林2937.5亩,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20元增加到2016年的7815元……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坚强的故事。
10年,他不仅把一个“石头开花马长角”的穷村子变成了一个水清、山绿的好地方,更是把一个全省一类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提起毕节市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村民们都竖起大指姆说:“没有冯支书的带头,就没有古胜村的今天。”
一句实话让他返乡当上“村官”
黔西县被誉为毕节试验区的东大门,而素朴镇古胜村正是这座东大门的前沿。但是,这样的地理位置并没有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任何优越条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古胜村一直是全省地地道道的一类贫困村,村里不但没有产业,而且还是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典型村。老百姓保守着“靠山吃山”的观念,总是向山要地,年年开荒蚕食着村里的每一座山头,看似土地的增加,却在不断破坏自己生活着的自然环境,当时的古胜村也被戏称为“光头山、和尚村”,百姓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荒的恶性循环之中。
为了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皇上我不好吃,1985年,冯长书不得不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多年来,他四处辗转,不断变换工作。闯荡漂泊多年后,凭着老实本分的性格,最终在贵阳市郊区,找到了一份帮助老板管护果树林的工作,他边打工,边学习果树种植技术,而老板也很看重这个来自农村,相当憨厚老实的汉子。正当他潜心学习果树栽种等技术的时候,2005年,他接到了老家的电话,说要搞退耕还林,让他回家测量土地。
回到家后,他便与村干部一起上山测量土地,途中,他邀请大家到家中喝茶,开朗的他和大家聊得火热。聊天中,村干部说:“今年的征兵工作已经开始,不晓得哪些家娃儿愿意去?”同时,村干部还问冯长书一吻赏英雄,你家有适龄的孩子没有?冯长书随便一答:“有。”并随手摸出手机给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打电话,因儿子小时候被开水烫伤留下过疤痕,儿子几次拒绝,可冯长书在电话里几经劝说后却说了一句:“你这娃儿,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没有国哪有家,保家卫国乃男子汉之光荣。”
正是这一句实话,引起了当时在场的村干部的注意。第二天,当镇领导到村里检查工作时,村干部给领导提起冯长书,由于正值村里换届,镇村领导认为冯长书具备良好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于是便给他做思想工作,动员他参与村干部选举,在大家的动员下历娜,又经过领导几次思想工作,已经在外打工多年诗囚是谁,并积累一定经验的他决定返乡,当上了一名“村官”,走上了服务群众的道路。
一个诺言让他敢向贫困“亮剑”
自从当上古胜村的“村官”后,冯长书便立下诺言:“既然百姓选你,那就是信任你,你就得为百姓办事,为百姓服务。狼牙山”也正是为了这样一句诺言,让他开始向贫困“亮剑”。
2006年,正值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定点帮扶古胜村。冯长书心想,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他认真梳理村里的发展思路,拟出了全村发展规划,并在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指导下,按照“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思路,决定向荒山“亮巡狩大明剑”,探索“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出路,在光秃秃的山上开展退耕还林,对全村生态环境进行“立体式”修复我的花样继子,以此改变全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说起容易做起难,听说要在光秃秃的梁子坡(当地小地名)上种树,群众们议论纷纷,都认为开荒种点粮食还可以,种树以后大家吃什么?况且村里由于人多地少,大部分群众都不赞成。”冯长书这样说。开展生态修复,首先就是要植树造林,要种树,还得群众认同。村主任吴荣锋告诉他,自己很担心群众不支持。但是冯长书认为,既然是村委会议定的事情,我们“硬着头皮”也要做,而且要做好。
就这样,一个重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在古胜村慢慢拉开,在群众不断提出“种树后吃什么”的问题上城管希,冯长书带着村支两委走村串户做工作,吃了不少闭门羹,遭受无数的质疑与白眼,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厚着脸皮”一次次登门,“磨破嘴皮”耐心地劝说,“饿着肚皮”蹲点监督亲自栽种,“走破脚板皮”都要把群众思想工作做通。最后,通过村支两委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大多数村民“抱着试一试”的念头,答应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种树。最后,冯长书把村党支部临时搬到山上现场办公,带着全体村干与村民一起奋战了14天,终于把710多亩树种了下去。
但是,工作总有阻拦,当冯长书与其他村干部来到八组村民陈国兵、陈国荣兄弟俩家动员他们栽种经果林时,他们说:“种苞谷可以吃,种树子能吃吗?”冯长书却这样回答说:“我们不但要种树,还要吃树、用树。”几年过去了,当其他村民的经果林茁壮成长,喜获丰收之时,陈国兵兄弟俩却只能干着急。2014年,兄弟俩主动找到冯长书要栽经果林,如今,已经种下5亩多经果林的兄弟俩欣喜不已曾肖龙。
7月11日,当记者来到古胜村,站在梁子坡上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一片绿色,还有五星枇杷和酥李等经果林。提起当初冯长书动员大家栽种经果林的事,今年已经68岁的古胜村平井八组村民陈国书说:“讲起来都害羞,当年冯长书叫我种果树,我问他果树可以当饭吃不,还和他大吵一架,但是今天看到房前屋后都是绿油油的,心里很是高兴,为当年吵的那架感到害羞哦。”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带领全村群众走上致富路,2006年以来,冯长书争取上级支持,大搞交通基础建设翟鸿燊被打,打通了全村15个村民组的通组路。2015年,当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到古胜村调研时,他又积极争取专家组领导的支持协调,开通了贵毕高等级公路通往村里的匝道。2016年,在专家组领导的协调下,又争取到了9000万元资金对736县道(钟山至六广河段)进行了油化硬化。
在冯长书的带领下,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古胜村旧貌换新颜,15个村民组全部通公路,一个60立方米蓄水池修建和一个200立方米蓄水池改造顺利完成,还购买管材1.3万多米,添置消毒设备,解决了全村240户1500人、250头匹人畜安全饮水难题,基础设施的完善,让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一个决定让他实现人生梦想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群众发展致富,才是我的人生梦想。”冯长书说。当上村干部10年来,他并没有在喜悦中止步,而是不断探索如何抱团发展,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抱团发展,实现共同致富。
从2013年起,冯长书因地制宜,根据全村所处的地理条件优势,大打“特色农业牌”,围绕该村适合种植特色水果、早熟玉米、五星枇杷和玛瑙红樱桃等农业特色产品的优势大岛满,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而今,古胜村从2013年开始种植54亩早熟甜糯玉米开始,到2016年扩大至500亩,在种植早熟甜糯玉米中,他又充分利用早熟甜糯玉米的秸杆,发展了30户养牛示范户,并配套打草机、消毒器等设备。通过早熟甜糯玉米的种植,探索和总结出“一亩甜糯玉米产值一万块,一亩秸秆一万斤,一亩秸秆养一头肉牛,养一头肉牛收益一万元”的“4个1”成功经验。陈硕嵩
今年5月,冯长书再次决定,对原来的合作社进行改名立制,以村两委为成员带头融入合作社,将原“古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名为“古胜村星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合作社更具实体,更有成效。同时,还着力构建“村社一体”的发展战略,实现农特产品从管护到销售实现“五个统一”,依托“合作社”的电商平台等渠道“走出去”,既确保了产品质量,又保证了销售价格,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古胜村平井四组村民李光学,原来居住在深山之中,2012年,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身亡,2013年儿子又遭遇车祸身亡,去年自己又查出患有腰间盘突出。连遭打击的他再无生活信心,整天以泪洗面。得知情况后的冯长书,带领村干部多次走访,耐心细致的做其思想工作,并多方协调给其搬迁到公路边居住,还帮其办理了5万元“特惠贷”贷款,让其发展起了养殖业。如今,住上新房,养起了50多头猪的李光学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说:“是冯支书给了我生活的希望。”
为了解决全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2015年,古胜村还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资约1000万元建设了贵毕公路古胜综合服务区,修建了32个门面,全部租给村民经营使用,不仅有效解决了30余户群众就地就业,同时有效促进了古胜村水果及农特产品就近就地销售。
如今的古胜村,在冯长书的带领下,不仅不再贫穷落后,而且还为喀斯特贫困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07年,古胜村获得了“第一届阿拉善生态田野奖”和“绿化毕节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全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5年的1520元增加到7815元。
冯长书,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支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人生梦想,在毕节试验区的东大门绘就了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
记者手记:
为这样的村支书点赞!
冯长书说:“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样才能办好;要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站在群众的立场去着想,群众才会为你着想。”
7月10日晚20时40分,当记者一行来到古胜村村委会办公室时,还有2名群众正在缴纳农村合作医疗费。村民冯春玉说:“这几天我们正是农忙时节,白天都忙活路(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来办这些事,不管哪时来,冯支书都在,办事很方便。”
看着冯长书这个硬汉子,陪同前去采访的黔西县委组织部党建办副主任付云杰说:“冯支书的家庭也很不幸,他的妻子因为一场车祸长期卧病在床,但是他为了不影响村里的工作,专门把在广东打工的二儿子喊回来了,这些年,他真坚强。”
而为了支持冯长书的工作,已经长期卧病在床的妻子严作敏,有时在家也是吃尽了苦头,她说:“儿子还没回来时,想上个厕所、想取个东西都不方便,但是看到冯长书每天这样工作,能为群众办些事,我的心里很高兴。”采访中,无论是镇、村干部,还是邻居群众,都对冯长书赞叹不已。
当前正是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以喷薄而出的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冯支书一心带着群众决战贫困宣战、鏖战的意志和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样的支书,头脑装着党性,心里想着群众,肩上扛着使命,在坚决打赢“113攻坚战”的征程中尤其难能可贵,值得点赞,值得全市党员学习。(本文来源于毕节日报 毕节日报记者刘亚乌蒙新报实习记者罗竣)
全文详见:https://p66p.cn/1592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