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70

打捞历史|那些从豫西移民到敦煌的灵宝故人-当代敦煌点击“当代敦煌”蓝字关注我们哦,更多精彩!那些从豫西移民到敦煌的灵宝故人编辑按历史上?


打捞历史|那些从豫西移民到敦煌的灵宝故人-当代敦煌
点击“当代敦煌”蓝字关注我们哦,更多精彩!



那些从豫西移民到敦煌的灵宝故人
编辑按
历史上敦煌就是一个移民城,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开始,清政府从甘肃五十六州县向敦煌有计划、大规模地移民。新中国成立后,敦煌先后也经历过多次移民,有一次移民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就是——豫西移民。
半个世纪前从豫西迁往敦煌的这次大移民甜味开胃菜,人数多、规模大、影响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如今,在敦煌还生活着数千名来自豫西三门峡的移民和移民后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如何,家乡人十分挂心。笔者最近走访了敦煌,从城市到农村,所见所闻,泛古抚今,令人感慨万千……

西迁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根治黄河水害,国家决定兴修黄河三门峡大坝。按照当初的设计建设标准,仅我省(黄河南岸)就需动迁三门峡库区的上万名居民男颜之瘾,涉及到灵宝县、阌乡县(后并入灵宝县)、陕县(含现在的湖滨区)。
当时,在国家的号召下梁锡昌,全国支援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与此同时,在新中国移民史上首次较大规模的中原库区居民大西迁也拉开了序幕。
在当时,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宣传发动力度很大,但由于敦煌地处偏远,群众总是眼不见心不实。加之自古中原就有“宁往东去一千(里),不向西边挪一砖” 的说法,大家思想波动强烈,抵触情绪很大。

1956年春节刚过,灵宝县移民领队陈兆祥负责带领灵宝县的1900余名移民率先启程。紧接着徐福海就带领阌乡300余户1300余名移民,同乘一趟火车,踏上了西行的征途。
“经过三天三夜的奔波,火车到达了张掖(当时铁路只修到此)。大家第二天改乘货运汽车,经酒泉、嘉峪关、玉门、安西,又在戈壁公路上颠簸了两天觌氅,最后到达了敦煌。”徐福海生前曾回忆说。
第一批移民到敦煌后被临时集中在东街学校的操场上,按照事先方案,由各乡、社将分配的移民户用牛车接送到各家。
就这样,为了国家重点工程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当年大约有8000名移民从豫西迁到了敦煌。

返乡
敦煌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虽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无霜期短、降水少、温差大,春季多有风沙尘暴,夏季干燥酷热。与家乡四季分明、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极大反差,很多人一时难以适应,出现了口干、皮裂、流鼻血等症状春宫缭乱。
移民们所住村庄的周边多为盐碱、湖滩、涝池,蚊子很多,叮咬后奇痒难忍。如果遇到大风或沙尘天气,瞬间会天昏地暗,呛得人喘不过气来。他们编顺口溜说,“敦煌好敦煌好,风多雨少蚊子咬,车大牛小拉得少,一年四季穿棉袄。”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敦煌大街
就在移民们艰难地在敦煌度过了四个春秋,刚刚立足之际,“大跃进”和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便接踵而至。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然难以解决严重的缺粮问题。为了保命,人们把地里的苜蓿掐净了、榆钱树叶吃完了北韩谍女,甚至把树皮都削光吃了南大校草。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敦煌农村
这时,很多移民思想上出现了大的波动,后悔来到敦煌安家。一部分人开始酝酿如何偷生返乡。
根据亲历过的老移民回忆孙圳微博,1960年前后,铁路已经修到了柳园东边的峡东,峡东火车站距敦煌还有150多公里。很多人事先约好,有的全家行动,有的三五户结伴,扶老携幼艰难地向峡东走去,走不动了就坐在荒滩上歇息一会儿,晚上就露宿在戈壁滩上,饿了随便啃口吃的,渴了就喝一点用瓶子装来的水,实在累的不行就把行李边走边扔。那些年老体弱和带孩子的妇女,更是艰难。据说还有个别人因为饥饿、暴晒、劳累而命丧戈壁的。但大家就为一个心愿——早点走到火车站扒车回家周之恒。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敦煌大街
在当时的情况下,敦煌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情况,组织干部在沿途设点阻拦劝返。但大家归心已定,坚持要回河南老家,劝返工作效果甚微阮嘉欣。大多数人仍然克服艰难困苦,走上了返乡的归途。
这样,经过1960年前后的大返迁,当年从三门峡移居敦煌的8000人,绝大多数都又回到了老家。霍小红有投亲靠友的,有另觅他途的,多数则在原来的家园上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扎根
经过那次返迁潮,留在敦煌的三门峡移民仅仅剩下了四五百人。
陕县移民杨理发老人曾回忆说:“刚到敦煌时,我们这些新社员对老社员的生活习俗感到稀奇,既看不惯也不习惯。敦煌人家家户户每天都少不了一顿拉条子,而我们新社员是以馍汤为主。当地农民多数人用水是住所附近涝池里的存水,水质很差,做饭的时候澄一澄再用。当时的敦煌一年四季很少有新鲜蔬菜,而且蔬菜品种稀少,我们一年四季多数时候是以吃咸韭菜为主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敦煌汽车站
面对这些困难白夜叉降诞,三门峡的移民们顽强地开创新的生活。王宠恩回忆说:“我们到敦煌后,仍然按照家乡的习俗和生活习惯,妇女们把屋里和院落收拾的干干净净。下地干活时扎上裤腿可以不进土,劳动回来后用掸子把身上的尘土打净王端端图片,然后洗洗手脸。每逢春节或喜庆日子,家家都贴对联、剪窗花、挂门帘、糊灯笼……这些平平常常的琐事,对老社员来说,他们感到新鲜稀奇。日子久了,当地的老社员也受到了启发、影响。”
安居
如今的敦煌,各方面环境和条件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留居敦煌的数百名三门峡移民,已经发展到现在的500多户、近4000人。

在敦煌的几天时间里,有了老乡的热情相伴,使笔者仔细地品味了这座城市左手狙皇。它虽然不大,却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花木葱茏;沙洲市场,白天熙熙攘攘,晚间灯火璀璨,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从这里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各地;敦煌夜市不仅规范整洁,且极尽诱惑力,驴肉黄面、驴板肠、鸡肉垫卷子、粉汤羊肉、手抓羊排、炒羊杂、搓鱼子、揪片子、拉条子、浆水面,应有尽有,令人流连忘返;莫高窟、鸣沙山,老景点光彩依旧,雅丹地貌、敦煌古城、阳关博物馆、汉长城,新景观引人入胜。

十月十五的反弹琵琶(徐海洋拍摄)
看到家乡人能够如此闲适地生活在环境优美的西北小城,我们的心里也感到十分慰藉和释然。
历史上敦煌就是一个移民城,半个世纪前从豫西迁往敦煌的这次大移民,人数多、规模大、影响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扎根敦煌的移民并不多,但豫西先辈们的勤劳、聪慧和忠厚品质,早已融入到了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第二故乡,给敦煌带来了诸如优良的文化理念、先进的耕作习惯、淳朴的风情民俗等,为敦煌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让人们经历了太多的悲伤,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参考《灵宝旅游》文章重新编辑

往期文章点击推荐
2017爱至暮夏盒装美人,《当代敦煌》感谢有您
莫高探秘|原来敦煌石窟是这样建造起来的!
不老的高平 |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大诗人
她把敦煌舞的“种子”洒向了世界
闲情逸致弄淡彩 耄耊之年展华章
石窟探秘 | 佛被刮金挖眼月牙肉,或与异教冲突无关
选择了敦煌,他甘愿选择平淡 | 李贞伯的传奇人生
厉害!他把敦煌一堵书法墙搬到了11楼
张仲 | 九十岁的敦煌“活字典”
佛窟匠心 缘跨两界 | 用信仰雕塑的别样人生
远去的传奇时代 | 忆敦煌学者贺世哲先
打捞历史 | 忆张治中将军的敦煌之行
发现敦煌佛光|神奇的天籁之音
罗布荒漠“母与子”|敦煌地区野骆驼的秘密
本期编辑:远 近 魏锦萍
封面设计: 一田

欢迎转发个人朋友圈。
微信公号转载须经当代敦煌授权。
未注明来源转载必究。


投稿信箱:
m18093703434@163.com
···
/ 当 代敦 煌/
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Dunhuang Culture and Art




解 锁 更 多 精 彩 内 容
大匠之风 文史博览 丝路花雨
微信号:dangdaidunhuang
TEL:13014107575 13629379093
酒泉市敦煌艺术研究中心
全文详见:https://p66p.cn/144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