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李氏!6大族源及字辈(长沙浏阳、醴陵宁乡、湘潭炎陵)-李氏同心群《湖南李氏6大族源》,这是一份详细的湖南李氏资料,介绍了湖南李氏的来??
湖南李氏!6大族源及字辈(长沙浏阳、醴陵宁乡、湘潭炎陵)-李氏同心群
《湖南李氏6大族源》,这是一份详细的湖南李氏资料,介绍了湖南李氏的来源、驻地和字辈,本平台将分三部分刊完。现刊第一集。
湖南湖北李氏多出自江西。因此,江西李氏的族源基本上就是湖南李氏的族源。江西的李氏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形成了五大世系,既西平堂世系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火德公世系福建上杭李氏。再加上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宁远灌溪李氏,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但这六大族源均出自陇西李氏一脉。
“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湖南姓氏源流史》主编刘继德介绍说,唐时李晟18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李晟有15个儿子,其中12个掌握了兵权,李愿、李宪、李愬、李听等都颇有名望。因功高震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简随云,12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刘继德说,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西平堂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
除此之外,湖南李氏族源还有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后裔)、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唐太宗三子吴王恪的后裔)和福建上杭李氏(南宋抗金名臣李纲后裔)。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铁映便属丰城李氏。
湖南李氏源流
长沙源头李氏:本姓吕,宋宰相吕夷简,谥文靖之后。明永乐间,月山公,讳元,由安徽巢县迁长沙,接李氏之业,遂改姓李。三世友鉴公,讳恭,迁长沙城东上源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修族谱,乾隆六年(1787)、道光十二年(1832)、同治七年(1868)、1925年续修。清道光间建宗祠于长沙高桥范林戴丹丹。七世李棠,明嘉靖进士,南京兵部右侍郎,谥恭懿。十五世象溥、象鹄、象鵾,清嘉庆进士。十六世家俊,十七世世瓛,光绪进士。字派:(自十二世始)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宣祖德,永锡贤良。
长沙李氏:始祖伯顺公,字从和,宋时人,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茫。十四世祖从哲公,字智明,宋景定三年(1262)迁居湖南长沙三都花果园,至二十世祖邦芝公仍居花果园。十四世祖从先公下十七世祖源通公,为千夫长,明时战死长沙,后人始寓湘城,继徙锦绣都,至二十世开必贤、必选、必端三房,分居于金家垅、大木山、赤石河。1914年四房始合修族谱,称三修。
长沙、湘潭军营李氏:始祖汇拔公,讳泰卿,原籍江西庐陵县,官潭州卫指挥,调征滇广,因功擢升都指挥,调守武冈,解组后初居攸县,永乐间徙善化湘西之军营,其子华国,讳宗文,遂占籍善化(今属长沙);绍国,讳宗武,占籍湘潭,皆以军营名其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清道光二年(1824)二修,光绪六年(1880)三修,1915年四修。派语:德树心培福,人开运鼎昌,鸿猷恢世泽,先绪耀南湘。
长沙曲江李氏:始迁祖辛士公,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茫里人。明永乐初长沙遇变,居民鲜少,公以逸士托足湖湘,卜居善化六都长乐乡长松里曲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四十年(1775)、嘉庆十七年(1812)、咸丰六年(1856)、光绪十九年(1893)、1924年纂修族谱。字派:(自九派始)本日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长沙碧湘街李氏:始迁祖千一公,宋朝时自江西泰和迁湖南善化县碧湘街十里冲。清光绪间纂有族谱。长沙雷田坪李氏:始祖元公,行五,原籍江西丰城县湖茫人。明宣德年间,奉例开垦迁湘,开基于长沙嵩北乡雷田坪。至1948年,已传23代,共5800馀人。宗祠在雷田坪。长沙高桥李氏:始祖伯顺公,宋时天官,居江西丰城湖茫。十六代学明公,为广东布政使,生九子:元道居湖北蒲圻,元通居长沙西乡塅,元运居湘潭,元迪居善化,元迎居湘阴,元迅居宁乡,元遞居益阳,元逢居长沙河西后塘。第三子元选,元至正间迁居浏阳东乡,十八代定亿公,复迁浏北,二十代安远,迁居长沙金井,二十七代大慧,迁金华山,二十八代道书迁高桥途冲。明永乐三年(1405)于浏邑创修支谱,清乾隆十三年(1748)、嘉庆二十四年(1819)、道光三十年(1850)、光绪六年(1880)、1934年、2004年续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宗祠五福堂于高桥镇蔡家冲。李维汉为该族三十六派孙,谱名运楷。子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字派:(自十八世始)定国安邦扶润廷朝子大道之腾世年逢新景运厚德本延长兆启英才盛光昌太有常。长沙清泰街李氏:丰城始祖伯顺公,传十六世至学明公,生九子,自江西丰城同迁湖南,次子元通于明永乐间卜居长沙小春山,九子元逢居李家坪,后裔散居星沙及湘阴樟湖岭、沅江泗湖山等地。明永乐三年(1405)合修通谱,清乾隆十三年(1748)通、逢二房合修,道光八年(1828)、咸丰十年(1860)、光绪十六年(1890)、1938年二房续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总祠于省垣北门清泰街。旧派:年逢新景运,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续派:业恢忠孝美,佾荐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长沙神通山李氏:宋时三贵公,讳宝,徙居湘潭。福信公,元顺帝至正年间孤身避兵迁居善化神通山(今属长沙县)。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修族谱,咸丰十年(1860)续修,1913年三修。长沙赤冈冲李氏:始迁祖朝斌公,清同治六年(1867)开基于长沙市苏家巷,后迁居福庆乡赤冈冲。至1949年,族人共109人。宗祠在赤冈冲。长沙东山、杲山李氏:始祖肇衡公,字权量,原籍江西庐陵县,元至正间以千户职官湖南,始迁长沙碧湘街,再析东山陶埠迹、杲山李家湖,族人分布于东山林塘、杲山木鱼洲一带。至1948年,已传23代,共4100馀人。宗祠分东西两祠。长沙北山李氏:始迁祖源用公,明洪武时偕昆弟徙长沙东乡北山,以儒为业,总祠在北山源。长沙广塘湾李氏:始迁祖吕德公,字明斋,原籍安徽怀宁县,明洪武初年因避乱迁湘,开基于长沙县桥头驿沙河西岸下三里许(即九福乡广塘湾)。族人分布于广塘湾附近及湘阴、南县、华容、岳阳、益阳、洪江等地。至1948年,已传23代,共4000人。宗祠在广塘湾。长沙尖山李氏:唐昭宗之孙伯顺于唐亡后由长安遁居江西之乐安,十八传至思荣公,字定昌,明初由江西乐安县药师冲转徙长沙河西胥宇竹子冲,地近尖山,故称尖山李氏,厥后分八房。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家庙于杉木桥。嘉庆八年(1803)八房创修族谱,咸丰间各房分修,1949年又合修。宗派:(自十四世始)文章昭著,景远肇开,祖德崇长,贤才佑启,先猷式守,敦笃彝伦,和敬钟祥,家声永振,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长沙新桥李氏:始迁祖发广公,元举人,明初由江右丰城迁长沙,世居临湘都新桥。
长沙楚塘李氏:始祖琼公,世居江西南昌。三世廷禄公,字在中,元进士,官至左都副使浙东讨虏右将军,明初迁居星沙楚塘。六世衍为寿、义、秀、和四大房。清道光间始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续修,1923年三修。同治元年(1862)建祠。旧派:琼单单单单扬恢式绪豁达起纹心顺德家(和阳鸣忠之应一方宗志荣昌)运泰临。新派:谨厚贻谋远,宽仁裕后长钱伯钧,勋高华国策,道直永书香。浏阳膏田李氏:始迁祖迩昌公,字迁,后唐同光二年(924)携弟通、遐,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徙湖南浏阳北乡,通公居泊荆,遐公居金竹,迁公居膏田。清宣统元年(1909)初修,2007年续修族谱。字派:迩遐福自生,柏景重朝廷,德怀光宇顺,本宗兴万清,凤鸣能应世,同乐泰平声。经学才猷远,贤良功业纯,龙华绵厚泽,博义振高风。浏阳李氏:一世李利贞,四十六世唐太宗弟元婴封滕王,生仕聪,封南昌王。五十一世白,六十世萦,萦生高,为上党始祖。高生荣,荣生仲福,仲福生承鼒,佐后唐有功,封丰城侯。七十六世遇中,生焘、熹、薰。遇中公率焘公由四川眉州丹稜县归湖茫,未几,徙浏邑城内而居焉。1944年四修族谱。浏阳泊荆李氏:始迁祖念亨公,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丰城县迁居湖南浏阳县北羔雁乡泊荆。1929年纂有支谱。
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二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已传35代。
浏阳邓公山李氏:始祖唐太宗三子恪,字为德。迁浏始祖芳梅公,字雪筠,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由平江黄裴培山迁浏,始居大江里。长子宗江分居芦溪迁栗树坪,次子宗河分居七娘山迁浅船岭,三子宗淮分居泮春邓公山,四子宗济分居社港市迁许家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芳梅祠于邓公山。乾隆四十一年(1776)创修族谱,嘉庆二年(1797)、嘉庆二十二年(1817)、道光二十八年(1848)、光绪四年(1878)、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修。原派:宗本邦国正,存元仲时兴,文武建齐定,朝廷贵进升。新派:怀才逢盛世,行道有名贤,忠厚祥长发,荣华福永全。浏阳合口段、西坑李氏:始祖后昌公,字必大,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率子文书、乐书自江西丰城迁浏。文书别居浏北西坑,乐书裔世居合口段。后人分布于龙伏等地。浏阳柘溪李氏:始祖庸弼公,字殿良,明洪武元年(1368)时因避乱自江西丰城徙吉安,再徙袁州,三徙湖南浏阳南区金声乡柘溪董家园。族人分布于萍乡、醴陵等地。至1948年,已传22代,共4100馀人。宗祠在柘溪市庵场坪。浏阳麻园李氏:始祖伯顺公,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瓦子街。十七传至元选公昆季九人于明洪武初年同徙于楚。道公迁蒲圻;通公迁长沙西乡塅;运公迁湘潭;迪公迁善化;迎公迁湘阴陶陵;迅公迁宁乡;遞公迁益阳;逢公迁长沙后塘;元选公,字于众,历任广东保昌县知县,明洪武三年(1370)迁浏阳东乡八都,其子定南,字仲之,号文清,任河南开封府经历,由浏东迁北乡麻园张恋歌。定南公生三子:国贤裔迁湘阴;国泰裔迁平江;国盛公传至扶才公生运福、运云、运日、运明,衍为四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道光九年(1829)二修,咸丰三年(1853)三修,光绪十三年(1887)四修,1924年五修。老派:定国安邦扶运至,洪芳大景日尚时。续派:再兴华胜润,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笔花园总祠增订派语:业恢忠孝美,俎荐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浏阳季家洲李氏:始迁祖宗甫、宗漭、宗显兄弟,明洪武中自江西南昌迁浏西李家洲,衍为三支,分居浏阳及善化腰塘、西塘等地。至清光绪末年,已传18代,丁口1800馀人。浏阳、长沙大路李氏:始祖万级公,二十一郎,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江西丰城县瓦子街胡茫花墙发迹迁浏阳县北乡二十八都,距永安市大道五里许,因称大路李氏。传至五派友政公生廷先;友德公生廷达、廷沧、廷广。先、沧、广三公仍居祖地,达公之子永泰迁居长沙,距榔梨市五里许,衍为先、达、沧、广四房。清乾隆十六年(1751)始修族谱,乾隆五十三年(1788)续修,嘉庆二十一年(1816)三修,同治十年(1871)四修,1918年五修。派语: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浏阳山下里李氏:始迁祖发梁公,字东山,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大坡头湖茫里,元末明初,因避兵乱迁湘,开基于浏阳县金声乡山下里。族人分布于山下里、易马等地。至1948年,已传21代,丁口1000馀人。宗祠在山下里。浏阳东乡李氏:祖居江西丰城县湖茫,再迁义宁州武乡河塘。始迁祖志良公,元末明初迁居湖南浏阳东乡,奉为迁浏始祖。清同治五年(1866)纂有族谱。浏阳中洲李氏:始迁祖文绣公,明永乐二年(1404)由浏阳平村迁本邑大河中洲。清道光十三年(1833)、光绪十二年(1886)纂有族谱。浏阳葩南李氏:始迁祖发贵公,明永乐间自江西丰城县迁湘,落业于浏阳县大瑶乡葩南村。至1948年,已传18代,族人约500人。宗祠在金声乡攀鲈鱼。浏阳小板桥李氏:始迁祖伯萱公,字伯宣神勇梦梦团,明永乐时由江西丰城县迁湘,开基于浏阳县永和乡小板桥。族人分布于永和乡达浒、东门、古港、高平等地及岳州、衡山等地。至1948年,已传18代,共3000馀人。宗祠在小板桥。浏阳六碓李氏:始迁祖文通公,明代自平江迁浏东六碓。后人聚居于三口、六碓。
浏阳白沙李氏:始祖系出唐哀宗子天佑之后,故居丰城县湖茫,历传至仲素公,始迁宁州河塘。又五传至贵斌公,迁浏阳,其孙三:华、芳、岳,分居濠溪、黄花洞、黄泥坳,称三门李氏。浏阳李氏:一世皋陶,七十七世至宋时进奇公,字珠,乡贡,葬广东嘉应州松田乡。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木德、火德为同母兄弟,木德居福建龙岩。火德公,字闽海,原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邨,后徙居上杭胜运里丰朗冈。生三子:三一郎,名元培,居福建漳泉州;三二郎,名乾培,居福建胜运里坎头乡;三一郎圣灵诛仙,名坤培,因元末兵乱自上杭徙居广东程乡县上垅雅。子孙散居于广东、江西,尤以粤省居多,明末清初陆续迁浏,清雍正五年(1727)建总祠于县治龚家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纂修宗谱。派行:雍睦膺褆祜,绵延席衍蕃,谟猷臧式榖彭雪茹,苞殖庇深根。浏阳沙螺李氏:始迁祖瑞阳公,清初自浏阳中洲迁沙螺火星哥多高。清道光十三年(1833)纂有族谱。浏阳官渡李氏:始迁祖佩瑶公,清顺治初年自江西袁州迁居浏阳县东乡官渡市添子岗。清光绪三十年(1894)纂有族谱。浏阳大和李氏:旧居江西洪都抚州临川崇德乡八十一都桥田中富堡,元末四方云扰,明太祖督义师扫僭伪,驾幸洪都,以邓参政保障临川。始祖志仁公,字巽三,随张总兵收闽来广之潮州,后调于程乡守御。十世至奇宣公,为潮州行营把总,生三子:则生、则俊、则亮。清康熙间,则俊、则亮迁居浏阳大和冲。1925年六修族谱。派语:则日相芳,南山寿长,家传正道,世代荣昌,贤才广毓,登进循良,清芬永诵,载美秋阳。浏阳山枣李氏:迁浏始祖捷元公,名勤朴,原籍广东兴宁县西厢筠竹里留兰堂。清康熙初迁浏,康熙三十年(1691)始购浏东小溪山枣树下业居焉。生子二:正榛、正楠,衍为二房。清康熙间建宗祠于山枣。派语:雍睦膺褆祜,绵延席衍蕃。宁乡东城李氏:始祖宋时纲公,字伯纪,号梁溪,福建邵武人,南宋建炎初知潭州,其子植,字培仁,落籍宁乡双市,为迁宁始祖。十传至允信公,子三:兴邦、兴宗、兴国。兴邦公,字嘉言,明洪武间以监生任监察御史,累迁至佥都御史,有风骨,权贵畏之。兴宗之子守中,曾任扶州知州,以廉能著称。族谱始修于明初,清乾隆十四年(1749)续修,光绪十五年(1889)八修,光绪谱更以致元公讳超,为迁宁始祖。清嘉庆间建祠于宁乡县治东城。派语:祖(宏)德(启)培(经)基远,敦伦笃孝思,立诚昭敬慎,行义懋敷施,翊赞勋猷伟,修齐典则垂,传家存宝训,有榖万年贻。宁乡粟溪李氏:始祖世金公,南宋时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冈,清康熙时由武冈迁湘乡濲水。至大成公,字毓生,清雍正时由湘乡迁宁乡三都,后居宁乡六都。至1949年,族人已达500人,多聚居于粟溪乡石壁。宗祠在粟溪乡石壁脚下。宁乡李家坝李氏:始祖太源公,生四子:玫常、玫定、玫烟、玫平,南宋淳熙中自江西泰和县圳下与子玫平、玫烟徙居宁乡秀土乡之烟竹。族谱始修于明正统间,至清光绪八年(1882)八修。三四五修称烟竹李氏,六修称麻山李氏,七八修称李家坝李氏。宗祠于乾隆间建于李家坝。派语:荣熙在锡,泽业炳增,锦湘材焕,封镇永森。宁乡鸡啼坪李氏:迁湘始祖峣贤公,南宋时自江西泰和迁湖南善化碧湘街十里冲,子福公又迁宁乡鸡啼坪等处。宁乡石板桥李氏:始祖世富公(字攸宁)、世贵公(字子华),原籍安化县丰乐乡,清康熙间,因三藩之乱和贸易之事而迁居宁乡,分别开基于上流乡马鞍垇和罘罳乡石板桥。族人分布于汉寿、益阳、湘乡及广东、四川等地。至1948年,已传12代,族人约5000馀人。宗祠在石板桥。宁乡李氏:迁湘始祖怀德公,字宁仲,后晋天福八年(943)自江西吉州迁居湘乡城涧,今属双峰石牛乡常汉。二十一代孙世馥,字维先,清雍正初迁居今宁乡青山桥和平村苦竹冲。1935年始修支谱,2004年续修。派序同城涧李氏:先世祖泽长,家声定发祥,善积庆自大,行修业愈光,诗书崇圣训,忠孝绍(浩)前芳,运翊清时盛,材储国器良。醴陵李氏:始祖魁公,县之老寨户。至1948年,全族人口30人。醴陵泉塘李氏:始祖宋火德公,居闽汀上杭,任河南节度使,生三子,其后多散处闽粤间。而由粤来楚者,醴、萍、浏、潭、攸为盛。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鸠五邑之裔建祠泉塘。清同治七年(1868)、光绪九年(1883)、光绪三十四年(1908)、1936年纂修族谱。醴陵新阳李氏:始祖莹重公,宋度宗景定元年(1260)自江西丰城湖茫迁居渌口镇华观殿侧。四世广益公元大德间迁长沙乌龙塘,七世清甫、德甫复迁醴陵廖家店。八世思忠公,明宣德元年(1426)奠居本邑平桥乡新阳。十世衍为十五房。清雍正五年(1727)一修族谱,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五十九年(1794)、嘉庆十九年(1814)、道光十四年(1834)、咸丰四年(1854)、光绪四年(1878)、1938年续修。族人分布于新阳、大土里、何家冲、观背窟、下湾、茅陂桥、龙窟洲、荷叶塘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共2800馀人。族祠在新阳。2005年大房十修。名派:清思永景生,象笏登然土,志大学经文,明光万人纪水晶岩城,敦伦延世泽,乐道继书香,祖德辉宜绍,宗功庆益长。醴陵北城李氏:始迁祖璧公,元大德初年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八步桥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7000人。醴陵李家牌李氏:始迁祖庭新公,元至正间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攸县、浏阳、四川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蕉源李氏:始迁祖定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福建汀州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宏夏桥李氏:始迁祖受甫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醴陵妙泉李氏:始迁祖荣松公,明洪武三年(1370)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三刀石、君子桥、攸县、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
醴陵李家坪李氏:始迁祖缔徽公,明洪武初年自衡阳迁此。族人分布于豆田、长水、里都、盐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醴陵新阳嶝上李氏:始迁祖作肃公,明洪武初自江西迁此。族人分布于南城外流碧桥。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醴陵三都李氏:始迁祖兴坚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临川迁此。族人分布于神福港。至1948年,全族人口900人。醴陵河夹垅李氏:始迁祖开凤公,明洪武间自江苏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醴陵富里李氏:始迁祖淑一公,讳文贤,字宗敏,明永乐间由江西萍乡车田迁居醴陵东乡富里。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始修族谱,乾隆三十九年(1774)二修,嘉庆二十四年(1819)三修,咸丰九年(1859)四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修,1940年六修,时男女丁口5300馀人,1997年七修,时男女丁口11595人。字派:文用单大万,春单当嘉登,国正天心顺,枝青发秀昌,传家惟孝友,绍绪盛才良,善积祥恒集,名扬庆益长,宅仁居道义,衍富祖留芳。该族名人李传信,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醴陵枧头洲李氏:一代祖晟公,二十一代景初公,居萍乡长丰里,生六子,文贤徙醴陵富里,文汉、文秀、文从失考,文祥徙萍乡车田。文署于明洪武间徙居醴陵双江口,拓业大石塘,卒葬枧头洲。子四:楚诚居大石塘;楚训居杨林塘;楚谟居渌石塅;楚谥居坛头园。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620人。宗祠在东乡枧头洲。清康熙三年(1664)始修族谱,乾隆四十九年(1784)、道光八年(1828)、同治二年(1863)、光绪二十八年(1902)、1939年、1991年续修。字派:(自八世始)学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华舒秀锦经纶应运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载锡光。醴陵西塘坪李氏:始迁祖荣集公,明洪武间自江西万载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醴陵:山李氏:始迁祖子贵公,字文忠,原籍江西省丰城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由江西徙楚南之长沙,卜居里仁坡,后又徙醴陵:山。族人分布于北乡枫树桥、李家冲、:山、杨坑及萍乡秋江等地。至1949年,已传20代,共2000馀人。宗祠在:山李家湾。醴陵齐家村李氏:始迁祖时庵公,
马小翠明正德贡士,官醴陵教谕李炫雨,遂自四川巴州籍醴陵齐家村。
醴陵小林桥李氏:始迁祖国捷公,明天启间自福建建宁迁此。族人分布于沩山、大冲、赤竹岭、白羊田、漏水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醴陵李家村李氏:始迁祖安仁公雅荷四季城。族人分布于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300人。醴陵清水潭李氏:始迁祖合盛公,清顺治初自广东兴宁迁此。族人分布于鳌塘等地。至1948年,全族共514人。醴陵北乡杨柳冲李氏:始祖木德公,福建龙岩人,宋朝人。传十五世至常秀公,于清康熙间奉母来浏,居南乡翟家湾,旋卜西乡黄茅冲北冲,后再迁醴陵北乡杨柳冲筲箕坡。裔孙散居浏阳、醴陵及江西萍乡等地。醴陵清潭桥李氏:始祖火德公,宋时由福建宁化李家坊迁上杭胜运里丰朗冈。传至十六世孙季翀,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挈家自闽迁醴东清潭桥。醴陵清潭桥李氏:始迁祖应祥公,清康熙十三年(1674)自福建上杭迁此。族人分布于沩山、姜湾、老鸦山、漏水坪、转浦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人。醴陵湖下里李氏:清康熙初年自广东长乐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351人。攸县社魁李氏:始祖晟公,十五世孙庆远,宋时自江西宜春徙茶陵。二十世孙祁公,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籍茶陵砻下。次孙承松,字子温,元至正年间由茶陵徙居攸北今高枧三龙村。生子二,派衍两房。现多聚居在攸县社魁附近,也有散居醴陵、望城、广东等地。清康熙十年(1671)初修族谱,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光绪五年(1879)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行辈:士光万世,盛德传辉,永久发祥,昌泰显耀,鸿建文明,展运才华。攸县烈塘李氏:始迁祖宗四公,字学士,号宗全,广东吴川县教谕,明初自江西萍乡来攸。明洪武二十七年(1393)卒,归葬萍乡白竹林育信,配张氏,葬烈塘。1940年八修族谱。茶陵李氏:先世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由江西安福迁入高陇龙集。后代散居秩堂安坑、火田五门、湘东九渡等地。茶陵李氏:始祖日余公,江西宜春人,唐时任茶陵同知,离任留居舲舫中洲。后裔徙官溪、滋坑及虎踞黄坪等地。炎陵城东店下、板溪李氏:始迁祖克岐公,宋雍熙元年(984)自江西永兴淦田因避兵乱迁此。次年,其弟克嶷迁坂上(今垅溪坂溪)。后人分居于县城、城东、石洲、垅溪。炎陵城南李氏:始迁祖国右公,元皇庆元年(1312)自江西永兴迁此。炎陵梅冈李氏:始迁祖沧公,清顺治九年(1652)自江西遂川迁此。炎陵水口洞石角头李氏:始迁祖运美公,清康熙中期自福建汀州迁此。湘潭枫梓冲李氏:始祖观公,唐御史大夫,其季子贵公于光启三年(887)知潭州醴陵县事,遂由江西丰城迁潭。传二十五世至志兴公,明景泰间葬于十五都四甲枫梓冲。民国间四修族谱。湘潭龙船港李氏:始祖晟公。先世宋时自江西袁州迁居湖南茶陵,二十二派孙德护,字行之,元末时因避难由茶陵砻溪中洲迁湘潭龙船港白石头埠口。族人分布于龙船港、王十万、长沙口。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修,民国间七修族谱。至1949年,已传25代,共14300馀人。宗祠在龙船港。湘潭高塘李氏:始迁祖祥公,源出唐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世居江西丰城县,明洪武初大乱甫夷,海内户口繁稀不一,天子诏移民,公乃奉户帖迁湘潭光泽乡高塘村,至五世衍为彦铭(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浏田)三大支。彦铭房十世孙李腾芳,字子实,号湘洲,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庄。1929年九修家谱。湘潭河头李氏:始祖宪公,唐西平忠武王第十子,为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遂家茶陵之中洲。一说宪公数传至庆远公“知茶陵,遂家焉”,后又由茶陵迁至湘乡,再迁至湘潭,时约宋代。而1923年《中湘河头李氏族谱》李光裕序称,李氏系出唐西平王李晟,其后裔宪公定居茶陵,至十二世永量公于明正德元年(1506)迁徙湘乡,旋迁湘潭河头。湘潭营鹏湾李氏:始祖志德公,字敷文,号大庵,明洪武初年自江西丰城县湖茫分支来潭,卜居县南石壁口下之哕凤坡,子二:茂公为石屏堂支祖;海公为泉湖堂支祖,泉湖堂又开仓岸、红山、社山、书山数堂,宗祠在营鹏湾。明崇祯七年(1634)始修族谱,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庆九年(1804)、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绪十四年(1888)、1930年续修。派语:(自十派始)嗣逢景大,世锡文明,祖泽源远,万代昌荣,修齐有道,辅国清平,佑启孔厚,克振家声。湘潭白汑李氏:始迁祖华什公,讳裔远,原居江西吉水县城东之立棋山,明洪武初挈家来潭,屯居白汑,传至六派衍为群、岳、禄、辐四房。群房十六世孙徵煦,曾随左宗棠平疆,著有《平定新疆纪略》二十卷,任新疆拜城县知县。清雍正十年(1732)建宗祠于白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始订墨谱,乾隆五十二年(1787)、道光七年(1827)、光绪三年(1877)、宣统二年(1910)、1938年续修。字派:(自十四派始)宗士慎修德家声懋锡光诒谋崇孝友敦本裕贤良笃谨承先泽诗书发后祥人文斯蔚起兰柱允联芳。湘潭长塘李氏:始迁祖友才公,字佐寅,号益斋,明永乐初年由江西吉水县授官解组迁湘,开基于湘潭县易俗乡长塘。族人分布于范家冲、下摄司。至1948年,已传20代,共7000馀人。宗祠在王家冲丝草坝。湘潭茶园驿李氏:始祖彦六公,字谦吉,元初由豫章迁安福,至六派祖启源、德源、丙源三公于明永乐初年先后由安福迁湘,开基于湘潭县天衢乡茶园驿。族人分布于茶园铺、茅塘坳、姜畲山门、马家河、板塘铺及华容县、四川彭水等地。至1948年,已传25代,共7300馀人。宗祠在茶园铺狮形山。
湘潭心田李氏:始祖唐邺侯泌公,传至十五世孙悦来公迁居湘潭松竹坪。又八传至达云,复迁桥头心田。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修、1933年六修族谱。湘潭韶山李氏:始祖錞公,字伯宗,原籍江西吉州南昌圳上,明永乐五年(1407)奉诏屯田湖南茶陵犁头嘴,三传至椿公于明成化初迁屯湘潭清田乡韶山。族人分布于益阳、沅江、新化、宁乡、湘乡及陕西西安等地。至1948年,已传23代,共1700馀人。宗祠在韶山。湘潭高月塘李氏:始祖宗扬公,明代自上元县迁湖南宝庆府武冈州。其孙高公于清顺治七年(1650)迁湘潭县经营白腊行,为迁湘祖。1931年四修族谱。湘潭响塘李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自广东嘉应州迁此。湘乡桥头李氏:始迁祖茂隆公,字孔安,宋建隆元年(960)由江西吉州泰和县迁湘乡县桥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创修族谱,1928年五修。原籍班行:茂子重世桂。旧纂班行:万邦诸彦友,应如再添兴,文仕思元允,志必仁本白。乾隆续增班行:肇基宏复远,廷芳毓景魁,扬光锡善庆曾家麟,名登献策台。湘乡木林、常乐山李氏:始祖峣贤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二都平乡里柏村。元顺帝时奉上总理赋税,有功屡蒙赏赐,为武昌藩府,迨明洪武初由江西宦徙长沙府善化县碧湘街十里冲,生子八:长舜元为涧山岩前祖;次舜亨不详;四舜贞为壶天岐头祖;五舜福不详;六舜寿为渡头坪富公车祖。七舜康居宁乡。八舜福为宁乡渡头坪湾田祖潇湘晨报。三舜利,居湘乡西阳,生子六,长子祖陆,居江河东,为该族脉祖。祖陆生子四,长宗玟、次仁政。宗玟为木林脉祖;仁政为常乐山脉祖。清道光三年(1823),宗、政二支合修族谱,同治七年(1868)续修。宗玟支旧派:祖宗添志仕,春绍再芳荣,太道常仁义,安邦定帼铭。仁政支旧派:祖仁思崇仕,廷兴纹朝俎,宗世生显达,光先绪永代。二支续合派:庆馀原积善,孝顺与忠诚,养正尊真品,传心重笃行。湘乡岐头、壶天李氏:始祖峣贤公,南宋时由江西泰和宦楚,卜居长沙碧湘街,生八子,第四子舜贞由碧湘街迁居湘乡县岐头坪,传九世至应雷公,子四:宗柏之裔世居歧头;宗远之裔徙居壶天;宗松、宗道无传。岐头宗祠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壶天宗祠建于嘉庆八年(1803)。族谱始修于道光三十年(1850),光绪二十一年(1895)续修,1929年三修,1994年四修。湘乡遥湖李氏:始祖唐时良器公,讳晟,第十一子塑十九传至大忠公于宋理宗时累官湖南观察使,遂家长沙,生四子:长子济南公,讳启良,宋嘉熙举人,任河南延津县尹,元至元十一年(1274)由长沙迁湘乡。又七传至缙、绅二公,缙公分居遥湖,派衍汛、洪、洗、法四支;绅公派衍涛、淇、湘三支。族谱自宋元迄明凡四修,清雍正五年(1727)、乾隆十三年(1748)又二修,嘉应二十五年(1820)遥湖汛支续修。咸丰九年(1859)、宣统三年(1911)、1935年又合修。老班: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嶐,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兰蕙,名思齐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献见英雄。乾隆十三年(1748)新班:循序新前代异世奸商,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丛桂兆庭芳。湘乡涧山李氏:始迁祖峣贤公,行千一,字千炆,元时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宦游南楚,为武昌藩府,始居长沙善化碧湘街,后卜居湘乡。其子舜元,隶籍湘乡涧山、岩前、田坪、草萝巷、围梓山等地。清咸丰十年(1860)始修族谱,1947年三修。宗祠位于渡头坪。班序:峣舜祖宗建,楚继应裕志,太元文芝芳,培时朝相时,骏业昭唐史,鸿图肇吉阳,嘉谋贻有榖,绳武履平庄,勤俭循古训,英豪著令望,宏猷绵奕叶,蕃衍卜龙城。湘乡天堂李氏:始迁祖应祥公,号法雷,行千郎,元授指挥使,宋末避完颜之乱由江西安福县南门迁湘乡托山铁矢荡,不数传而家天堂,衍为莹、芳、鉴、琼、茂、高六支。宗祠在天堂,建于清嘉庆间。族谱始修于咸丰十一年(1861),光绪二十五年(1899)、1946年、1994年续修。族人分布于湘乡、宁乡、安化、武冈及湖北、四川等地。至1949年,已传20馀代。派词:应世仕友必,福德兴文思,元良国朝时,逢时照盛名,代纪传扬久,忠厚启家庭,仁义存心性,由行定克成。湘乡厚峰李氏:始祖应龙公十一郎、应凤公十二郎、应祥公千郎,宋末因避完颜之乱由江西徙湘乡天堂。十馀年后,应龙公徙居石狮江托塘寺,为厚峰李氏始迁祖。族谱始修于清乾隆六年(1741),同治九年(1870)续修。班次:应世自有必,万仪峰然之,声玉朝正洪,添星顺昌炽,燕翼传家久,贻谋启螽斯,仁智存先德,端行定隆兹。湘乡连山李氏:迁湘始祖峣贤公,明洪武间自江西泰和迁湘乡,生八子,第三子舜利之孙明试公迁居珍连十七都连山。清道光十九年(1839)建宗祠于两头塘。清嘉庆十五年(1810)始修族谱,光绪三年(1877)续修。班序:世志必思廷,万时兴之春,友士尚忠廉,义家传孝亲。泽集勋圭锡,治荣熙载钦,永新焜远鉴,洪业焕堂铭。启后谋贻燕,怀先善庆长,崇文同正典,枝叶竞芬芳。湘乡丰山李氏:始祖文定公,讳迪,字复古,宋代人。十五世孙宣义与兄弟宣仁、宣智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泰和圳上迁楚秦海路,宣仁卜居益阳尖山;宣智卜居宁乡高山;宣义卜居湘乡丰山,衍为汝林、汝声、汝魁三大支末世谈。家庙于明弘治间始建于丰山瓦子滩,清乾隆间重建于三迁大茅坪,光绪间又建于丰山白沙塘。族谱三修于宋,一修于明,四修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修。派语:大启世贤良,宣汝德添庆,思福胜重宗祖,泳源楚国安邦,景慕相传广远,兴隆万代呈祥。三十二派李克常,记名提督。湘乡黑门台李氏:始祖观公,世籍江西南康府星子县,十派支祖升禄公居麻城,十二派祖月敦公派衍光辉、光明、光彩、光勋、光裕五房。辉、明二公徙居辰州等地,彩、勋、裕三公明末清初游历来湘,居湘乡圣岩十九都。裕公无后,彩公居小江清溪街,勋公居高塘坳。明弘治四年(1491)一修族谱,万历十四年(1586)、清康熙十年(1671)、咸丰六年(1856)、1913年、1940年续修。宗祠位于湖北麻城亭川乡,支祠位于湘乡大风塅黑门台,建于清乾隆间。派语:观利贞怀常荣用邦,腾升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先世祖泽长,家声定发祥,诗书易孝远,本教万代康。湘乡长塘李氏:始迁祖甫徂公,讳伍齐,明洪武十二年(1379)携二子富、贵由江西吉水县大德村圳上迁湘乡,十传至分也公,讳大派,子四:镇无传,镡、银、钰后裔世居一坊沙子江,衍为三大房。清乾隆四十年(1775)墨谱未刊,道光九年(1829)续修,光绪十五年(1889)三修。祠堂在长塘。班次:伍仲兴馨,万应朝廷中场狂徒,正大光明,定开良正,孝友增庆,仁义笃行,本源深厚,百世齐荣。湘乡佩霞李氏:始迁祖彦龙公,明洪武间偕弟彦虎自江西丰城县湖濛村迁此。清光绪六年(1880)纂修族谱。湘乡车垅里李氏:始迁祖仕虎公,原籍湖南东安县,清顺治初年率子成方、成远、成茂徙居湘乡薛家渡直弯好基友。成远,字圣卿,再迁湘乡石头埠之车垅里。至1949年,已传10代,约300馀人。李远公享堂在车垅里。派字:高中仕成文元彦永锡隆。湘乡金薮李氏:一世始祖胜公,原籍江西丰城湖茫村。二十三世万俊公,讳伟,号守静道人,明弘治举人,官湖广长沙同知,二十六世汝本、汝实、汝性、汝齐兄弟,明末清初卜居湘乡县鹤后乡金薮。至1949年,约9300馀人,分布于永乐湖、山湾、耙石洞等地。宗祠在金薮。1930年四修族谱。派序:(自十九世始)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斯文秉公良启佑怀懋德克绍兆昌应联源定。(待续,未完,第一集)
全文详见:https://p66p.cn/10797.html
TOP